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祠堂牌匾题词

祠堂牌匾题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09 07:22:59 | 移动端:祠堂牌匾题词

篇一:大冶民居

湖北大冶地域民居分析

一. 重要历史节点

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八年),楚王熊渠攻杨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县地属楚国鄂王辖地。

公元221年(三国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城),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部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等六县为武昌郡。时县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阳新两县境内。

公元967年(宋乾德五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始建大冶县。县名取“大兴炉冶”之意。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一。 2012年12月10日,大冶市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一举冲进全国百强,成为湖北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

二. 地域文化成因

今大冶是古之吴头楚尾,是楚文化与世界青铜文化的发源地。而今的赣东南一带主要为江西人的后裔,历史上重大的移民运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以及期末民国时期鄂商的频繁活动都给鄂东南一带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鄂东南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与江西,安徽,湖南三省交界,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鄂东南地区同其东面的安徽省属太湖县,宿松县接壤,东南与江西省瑞昌县交界,西南与湖,南省临湘县毗邻,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交汇区,才使得它的风俗和文化具有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鄂东南地区主要指湖北东部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 包括黄石市的阳新县,大冶市,咸宁市的咸安区等。

三. 村落规划

1村落选址:研究民居,首先就要从村落的选址开始,鄂东南古村落的选址都十分注重风河东村,玉堍村,石震村等皆因主上太公看好该地风水而乔迁于此。他们都是依山傍水。

2村落布局:各村布局各异,形态不同,看似零乱而没有章法,但经过分析便能很清晰地发现他们都是以祠堂这一纽带和载体,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的聚落形态。以玉堍村为例,整个村落的布局可以用“一姓三庄七祠”来概括。“一姓”指玉堍村是单一血缘村落,整个玉堍村都是李姓宗亲。“三庄”是指玉堍村这一行政村里有三个自然村,

而“七祠”指的是该村一共供奉着七个祠堂(宗祠,支祠,家祠),该村内三个自然村以“李氏宗祠”为中心联系在一起,而各自然村内也以各自的支祠作为组团中心, 村落中的每个单独住宅单元都有小路通行另一个住宅单元,整个村落的民居都是可以相互贯通的,祠堂周围的民居,纵横交织,巷弄穿插,排列整齐。形成了一种由小住宅组成大住宅的格局。

同时各村还表现出另一个重要的布局特点:水井。和祠堂一样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口井,并且大多也位于聚落的中心,村民十分重视水源,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和生命的

四. 祠堂建筑特色

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家祠三类,在当地民居中祠堂地位非常高,所以祠堂建筑自然也就代表了当地建筑的最高成就。

一.选址与布局:(背靠青山,门前开阔,左右怀抱)祠堂是各村落最重要的空间节

点,往往处在村落的风水宝地。当地祠堂大多依其自然条件尽量争取背山而面水,地形连接所谓的地脉来龙,前面开阔,疏无遮挡,周边民居多沿祠堂两侧依次展开。

二.内部空间布局:(翼脚戏楼,牌匾题字,三进天井,层层太高)当地祠堂平面布

局大致相仿,多设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有大厅和过厅组成,紧贴门墙一侧一般立又有戏楼,飞檐翘角;穿过门厅为天井,石板铺设过道,两厢设马房或祭品库。第二进为享堂,为祠堂主体,高大雄伟,第三进为寝堂(后座)庄严肃穆。祠堂多去中轴线对称布局各进有前向后逐渐增高,主体建筑置于后位,祠堂面阔三间,室内采用南方祠堂惯用的彻上露明造方式,以增加呢部空间的高度。牌匾题字也是当地祠堂的文化精髓部分。

三.外部空间造型(牌坊门楼,八字门墙,滚龙屋脊,半月水塘)当地祠堂大门或

为牌坊门楼,或为八字门墙,门檐皆悬题字牌匾,祠堂屋顶重檐叠角,翼角飞举。而且当地多数祠堂门前都模式化地设有一处半月形的水塘,象征村落“关,界”因“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塘在精神的意义上象征在守着村落的气血和生气。

五. 民居建筑特色

1. 徽居传风:历代的江西移民将江西,安徽等地的建筑文化和工艺传承过来,并

且长期与赣皖保持联系,因此鄂东南一带的民居主要是继承和沿用徽派建筑风格,但因经济,自然等原因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单体规模一般不大,组合变化不是很丰富,外墙不全部刷白,马头墙不像徽派那样样式多变,黑白分明层次丰富,装饰上砖,石,木三雕也相对简单很多。

2. 天井相连:鄂东南民居的屋顶平面大多以“回”“工”字为主,同时根据民居规

模不等,一般有1-3个天井相连,而少数的大屋的天井多达20到30个。

3. 大屋聚族:在大冶阳新多地都有一些大户人家聚族而居的所谓“大屋”,数十个

天井相互联通,一处排水至户外,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村中村,体现强烈的家族观念。

4. 白粉墙边:主要为硬山式屋顶,山墙形成马头墙,变化丰富又一阶,二阶,三

阶之分,还有将阶梯状轮廓做弧线的变化,即“猫拱背”多用于祠堂。阳新,大冶等地民居山墙全部刷白的不多见大部分仅仅是在青砖墙的屋檐处粉成一尺许墙顶线,其余则留出砖质,当地人十分重视这个白边,在上面绘制屋檐画,这是清明时期兴起的当地独有风格。

5. 一正两厢:在平面上正面均为三间,进深较大的分为一进或两进每一进都是三

间格局,中为厅堂两侧厢房,而且不少中间分为前厅与后厨,两厢也分前后室,因此表面看虽然为三间,但实际上有六个房间,形成所谓的“名三暗六”的格局。

6. 土砖木构:民居屋架形式主要是穿斗式,主要去当地所产的杉木和和本村取土

烧制的砖瓦大多数民居用砖木或土木混合沉重结构即中间梁用木柱,两边取消木架直接利用砖或土质山墙代替。

六. 其他构筑与景观

一. 塔:当地现存的古塔,许多是功能转换了的塔,用作调节风水,多为塔平

面呈八角形,无塔门,下图为文峰塔:七层,高二十四米。

二. 碑,坊:碑,坊是表彰忠臣,孝子,烈女,节妇,义民而建立的古代构筑

物,明清时期,当地十分尊主崇儒,县内设立百余座碑坊,其用材有石头和木材,有一层和两层之分,都多为四柱三间。

七. 装饰艺术

主要的类型有木雕和石雕,石雕题材选取相对较为简单,主要的装饰部位一般在大门门头,墙面梁柱(柱础)窗,天花等。

一.石雕:在当地民居中用石材作为建筑部件的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就是用以承载柱子为作用的各造型的石墩,第二类就是撑起房屋结构的石柱,第三类就是石库门上的石头门框,第四类就是作为村内公共设施的石凳,第五类就是石窗上的石头雕花。

1. 石墩:当地普通民居的石墩雕刻都很简洁,从下图看只有最后三种石墩

雕刻较为复杂,且都是出现在祠堂里,由此也可见祠堂在当地民居建筑中的地位。

2. 石柱:当地石柱用的较少只有少数的祠堂用到,且都只是做了简单的线脚处理。

3. 石库门在当地民居中是很常见的,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是门中带有木门的石库门 这类石库门都用在每家每户的正门上 另外一种则是只有门框没有木门的门洞,这类石库门都是用来连接村落的,使村落的每个单体住宅单元可以自由通行。石库门的造型主要是由门框的上部分门梁决定,每一个不同线脚的门梁都可以创造出不同造型的门,当地石库门的样式相对较少。最为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门梁线脚向内凹的形式,另一种是门梁线脚向外凸的形式其它形式则非常少见,此外龙港民居石库门还有一个情况很常见,大部分石库门没有装饰纹样只在极个别的门上能找到装饰纹样。

篇二:龙志桢

龙志桢:

造福桑梓的贞孝女

夏吟

龙志桢(1890年—1935年),又名龙登凤,彝族名纳吉纳美,昭阳区炎山人,曾就读于昭通女子学校,辍学后在家侍奉寡母,终生未嫁,经营产业。她创办了志祯小学、昭通女子小学幼稚园、炎山回龙场小学,修建了孤儿院,资助麻风医院,修建了龙公荫河,创设了女子十县联合中学,创设糖厂,主持修建了龙家祠堂,还设立集市贸易,招募昭通、永善、巧家等地的农民开荒种地,于地方公益事业贡献很多。病故后,因“守贞、尽孝、兴学、劝农”事迹被国民政府旌表。

贞孝慈祥榜

1937年,国民政府在云南地方政府的表请下,明令颁布了褒扬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妹龙志桢的“贞孝慈祥”榜额,林森代表政府题赠“坚金粹玉”四字,龙志桢也即成为中国史上最后一个由国家褒扬的贞节孝女,随后龙云为她修缮墓碑。墓碑上有蒋介石在龙志桢生前就亲自题赠的“节烈孝女,操行可风”字样, 圆通山制高点的三石牌坊,今天依然保存较完整。三个牌坊表彰的人一位是弥勒人义者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忠者李玉堂,而东牌坊“贞孝慈祥”坊,表彰的就是昭通女性孝者龙志桢。三石牌坊都是用云南石灰岩整石雕成的,柱高坊阔,雕塑造型古朴、典雅、精美,体现了云南石雕艺术的风格。牌坊上的书法是上个世纪初,昆明著名的书法家赵鹤清等人书写的,书法遒劲,气势雄阔,历史艺术价值很高。

表彰龙志桢的牌坊的正中匾额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给龙志桢的褒扬词,全文是:云南省昭通县龙志桢女士,淑德善行,流惠桑梓,综厥平生,殊堪嘉尚。除题颁贞孝慈祥匾额一方外,特加以褒词,以资激劝。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 褒词左边为袁嘉谷敬题的“安贞之吉”匾,正联为:

是南国婺女星,滇水之清,螺峰之峻。

比北方奇男子,地维以立,天柱以尊。

褒词右边为由龙云敬题的“美媲若昭”匾,侧联为:

史编烈女增贞节,绰楔千秋广孝思。

石坊西面正中是“贞孝慈祥”匾额,左边为周钟岳敬题的“彤管扬芬”匾额: 贤媲北宫,撤环瑱以养老母。

化行南国,表门闾而称女宗。

右边为任可澄敬题的“资懿播清”匾额,正联题:

撤环明志,庐墓终生,两字褒荣爽月旦。

白水高歌,炎山弦诵,千秋绰楔仰风徽。

传奇的少女时代

龙志桢出生于当时的昭通永善县炎山乡蒿洛村营盘,为民国期间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唯一手足。1890年龙云的父亲就离开人世,龙云母亲龙老太生下了龙老爷的遗腹女儿,少时取名为龙登凤,彝族名字叫纳吉美吉。

龙云和龙志桢小时候,家中孤儿寡母势单力薄,而彝族部落之间又不断地打冤家,部落间动不动就相互杀戮。童年的龙云和龙志桢笼罩在家族间仇杀的阴云中,龙云曾经有三个兄长和一个大妹子,都不幸早逝了。为了龙家血脉香火得以延续,龙母不惜背井离乡,举家迁居昭通谋生,并深明大义地将龙云兄妹送到学校。龙志桢同兄长一起在城中私塾发蒙读书,后来,龙志桢进入昭通女子学校,求学期间,她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习字诵经,如龙云先生所述:妹志祯沉静端庄,受书聪颖,旁涉经史,益明大义,武能骑马打枪,文能书法词章。

在求学期间,龙志桢和胞兄龙云的同学好友永善黄华的黑彝卢奎益自由恋爱,虽然卢奎益过去结过婚,病死的妻子还留下了几个孩子,但是,龙志桢依然表示愿意嫁给卢奎益。两家家长也觉得二人门当户对,同意他们订婚。龙志桢到了出嫁的年龄,卢奎益带着财礼从永善黄华前来永善炎山过礼,半路上其他黑彝土司设下埋伏,抢夺了财礼,发生了残酷的械斗。在彝族的风俗中,财礼被抢夺是奇耻大辱,于是,卢奎益返回家中后,组织人马前来报仇雪恨,卢奎益在械斗中不幸身亡,致使龙志桢未婚先寡,成为了昭通人所说的望门寡妇。她赶到卢奎益被杀的地方,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含泪安葬了卢奎益。

后来当地黑彝家族来提亲者无数,龙母总是先询问龙志桢的意思,龙志桢总是不作任何回答。炎山至今都流传着她早年时彝族首领为她打冤家的故事:说有两家势力强大的黑彝家族都来向龙志桢求婚,都没有得到明确回答,于是迁怒于对方,认为自己求婚不成,是对方在志祯母亲前说了自己的坏话,两个家族为此打起了冤家。龙志桢闻知,亲自到打冤家的阵地前,撩起红裙子,在战场上绞短头发,表示今生不嫁,交战双方于是停战悻悻离去。

在兄长远走高飞的时候,龙志桢也曾经动过出去冲闯一番的想法,到外面世界去见见世面,但是,想到家中母亲年事已高,田产无人照顾,子侄们没有人教育,她就放弃了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的念头,回到老家松落村陪伴母亲和嫂嫂,潜心教育子侄、管理财产,为龙云联络家族人员。

龙云的强大后援

龙志桢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我家门衰祚薄,荷宗室之重,胞兄男儿当志在四方,难以顾家,女儿愿长留母亲身边,服侍奉养母亲,不愿出嫁。后乡里有人再来提亲,龙云和母亲再三劝慰龙志桢考虑婚事,但是龙志桢依然矢志不逾,只说愿意服侍母亲终生。龙母终于许可,在家族中即尊称她为姑太,姑太是云南人对志守贞节一生的女性的尊称。龙志桢也曾经有过对爱情起死回生的无尽期待,对美满婚姻的无限向往,对幸福家庭的浪漫憧憬,她也想过一种相夫教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正常人的生活。但是,最后还是把这一想法埋葬了。

龙云从事军旅生涯后,龙志桢就独立治家,管理龙家家务和田产。她量入为出,治事井井有条,社交周到细致,和姑嫂真挚相处,教育龙云子女,买田置地,

修房造屋。昭通旧城云兴街就是龙云与卢汉的产业。龙志桢在昭通任劳任怨地处理好龙云的家务,同时也帮助龙云处理地方事务,她团结亲戚,帮助龙云取得了彝族贵族和本地商人地主的长期支持,为龙云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后院,减少了龙云的后顾之忧,在龙云的政治生涯中起着内助作用。

龙母1922年仙逝后,龙云又劝慰龙志桢出嫁,可是龙志桢坚持要为母亲守灵终生。龙家从炎山迁来昭通,龙志桢在城中建立了姑嫂的馆舍,她一边管理着家业,一边陪伴着嫂嫂,教养绳武、绳祖和绳曾三位侄子。1924年,龙云把母亲的灵柩从炎山运到了昭通城,在离昭通城十公里远的城南簸箕湾小松山风水地葬下。

为了报答母亲的一份养育之情,龙云当了省主席后,叫龙志桢主持修建家祠,龙志桢从此就住到她自己修建的簸箕湾小学旁边简朴的庄房内,一边陪伴母亲的陵墓,一边主持修建龙氏家祠。她长期住在庄房内,每日淡茶素饭,接待前来祭祖吊丧者和拜访者,同时,管理龙家地产,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龙云先生在与蒋介石交往的时候,提到她的妹妹立志为母亲守灵终生的事,蒋介石于是为龙志桢亲笔书下“节烈孝女,操行可风”八个字嘉赠。

流惠桑梓

据簸箕湾老人回忆:龙姑太身材高大,相貌高贵,衣着朴素,谈吐声音洪亮,慈祥而威仪。她常常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打一把细花洋伞,深入到佃农家中问寒问暖,说服农家子弟到学校读书,常减免农户的租税。附近的农户,凡有婚丧不能举,贫病不能就医,她都会相助。龙志桢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这些都和封建社会“贞节烈孝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形象相去甚远。

离龙家祠堂百米处就是龙志桢1927年创办的志祯小学,现为簸箕湾小学,簸箕湾佃农的子女都是免费在此读书的。学校还开办有食堂,配置学生宿舍,外地学生可以住校及就餐,学生都有免费的学生装,学校里还有个小图书馆,学生们和周围的农户都可以借阅里面的图书。龙志桢当年办学,亲任校长,学生来自全区各县,还有来自昭通近邻的威宁以及凉山州的彝汉贵族地主的子女。龙姑太常常亲自为学生上课,而附近的龙卢两家的佃农的子女则是免费读书的。龙志桢为地方教育做出的贡献最大,她还创设了炎山、回龙场小学,并亲自动手编写了乡土教材。

1923年为了解决县内幼儿入学问题,龙志桢捐赠常年经费镍洋300元,在当时的县女子小学(今天的昭阳四小)内创办幼稚园一班。这是昭通第一所幼稚园,当时在全省也是领先,为此省政府奖励龙志桢“兴孝广仁”匾一方。

过去,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现象尤为严重,但龙志桢十分重视女孩子的教育。在她的倡议和捐助下,昭通各县建立了女子小学。1928年,龙云捐款创设了昭通等十县联合女子中学,学校所需经费由龙志桢在水屯、水塘坝的产业收入中开支。昭通联合女子中学即后来的昭通女子师范学校,学校创设之初,校舍缺乏,龙志桢又捐出滇币20万元帮助修建。在她的倡议和捐助下,后来在昭通各县都建立了女子小学,使昭通的女子教育事业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使得昭通40年代和50年代出了不少女性知识分子,昭通女性中不少后来的杰出人才和革命者大都在龙志桢参办资助的这些女校读过书。

为了这些学校能办出质量,龙志桢不但出资修建学堂,而且极力招聘有学识

的教师来这些学校任教。她还四处动员,说服穷人的孩子也免费到学校来就读,鼓励能学有所成者走出乌蒙山去学习,先后资助贫寒人家子女几十人出省学习。

龙志桢造福桑梓的观念与行为和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完全对立的。她大力支持昭通办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在当时的昭通报纸上发表文章反对妇女裹小脚,发动女子接受教育,鼓励女性争取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她的这些思想和做法在当时相当开明进步,她对妇女们所做出的事情还真的有点儿反封建束缚的味道,和她“贞节烈孝女”的封建称号几乎是矛盾的。

作为那个时代的豪门贵族,龙姑太的一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她也曾经抽过大烟,但她很快戒了烟,还成立了最初的戒烟民间组织,帮助人们戒烟。她本人是万顷田产的管理者,靠收取地租资助其兄龙云的军事政治生涯,可是她也常减免地租,资助逃荒者在金阳开荒种地。

龙志桢还在簸箕湾收留那些因战乱和灾荒而背井离乡逃难到昭通的穷苦老百姓,并发给他们适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让他们自己在此屯耕自救,定居下来。簸箕湾人还感念她在簸箕湾捐资督工兴修了长十五公里的龙公荫河。龙公荫河的兴修,为这一方出产丰饶的风水宝地排除了涝情,确保了丰产,龙公荫河使用至今,为龙姑太赢得了当地人们的热爱。她在昭通其它地方也修了不少的公路水渠,修建了孤儿园,捐助麻风医院,在本地创设实业公司,开办糖厂,兴办乡场。

当时,昭通民间发生了争端,往往来请龙志桢解决,龙志桢很能主持正义,在民众中很受尊重。龙云的儿子们得到了龙志桢的认真教养,很听姑母的话。唯有“威仪没人敢碰”。龙三公子在管理田产、参与地方事务和处理家庭事宜等问题上,和姑母是有剧烈矛盾的,尤其龙志桢鼓励女性争取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可是龙三公子却有多房妻妾,有的妾民间传说是龙三公子抢来的。龙三公子在姑母死后,独揽家政,在地方上作恶多端。龙云先生也曾经说过:我三儿子很坏,长辈的话他是不听的。这些传说使龙志桢这位当时处于彝汉文化交融中的社会地位最高的黑彝女性,被封建文化和西方文明同时影响的“节烈孝女”,染上了沉重的历史传奇迷雾。

龙家祠堂的钟声

三十年代初,龙云多次要把龙志桢接到昆明,但她顾念着昭通的事宜,坚持留在了昭通,不幸在1935年9月2日监督修建龙家祠堂期间,45岁的龙志桢倒在了已经修建好的龙家祠堂小院,倒在了留有她深深足迹的第二故乡簸箕湾。

龙志桢长期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热心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赢得了昭通人民深深的敬仰与热爱。龙志桢的葬礼轰动昭通,全城的市民倾城出动了,四里八乡的百姓也赶来了,出殡那天,昭通城的大街小巷都蒙上了青布白纱,形成了“山也悲悼地也忧,千万百姓戴白头”的悲壮场面。

完工后的龙家祠堂金碧辉煌,成为昭通人的骄傲。祠堂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布局大方、合理,房屋的装饰、雕刻精美。祠堂的正门是座大方、气派的拱门,正殿里摆放着两座铜铸的小亭子和一个直径约1.5米、高约1.7米的大钟,祠堂里挂有蒋介石、孔祥熙等原国民党要人题字的牌匾,前来参观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正殿内是雕有二十四孝和三国故事的精彩的木雕,祠堂前是栩栩如生的五龙捧圣石雕,那些井字天花、饰金挂落、窗棂、柁墩、饰金雀替,都是昭通艺人采用最精湛的透雕手法雕出的。

传说,龙志桢每天给匠人的工钱都是通过斗量雕出粉末的多少来计算的。最

惟妙惟肖的是殿前那块五龙戏珠石雕,布局精巧,动感十足,五条龙凌空盘旋飞舞,活灵活现,飘飘洒洒。一些国民党要员、地方名流纷纷为龙云的母亲与妹子题匾题词表示纪念,蒋介石题写的“封鲊丸熊”牌匾,胡汉民题写的“遗德孔长”的牌匾位列左边。在正殿的两边,还有袁嘉谷题写“锡类垂型”和陈荣昌题写“燕天昌后”牌匾悬挂着。

每天早上,天刚亮,住在祠堂里的向道士就准时敲响大钟,悠扬的钟声在昭通城内都可以听到。大跃进时期铜铸的亭子和大钟被破坏,后来,这个大钟的一部分,就成为了用这个祠堂办学的昭通财校用来打铃的钟。

祠堂建好后,身为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回乡祭过一次祖。在龙家祠堂的围墙外,山脚下流出了清粼粼的龙潭水,龙老太和龙姑太的墓地就在祠堂门前20米处往山上行50米处。背靠祠堂的小松山上,龙姑太在这里终日与母亲作伴。

龙氏坟茔同样改变了彝族传统,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墓前有石狮,两侧是双龙抢宝的石雕,墓前是一块平台,四周是栏杆,碑文清晰,碑前有武将的刀斧标竿,使人想起了爱国将领龙云戎马一生。龙志桢的墓碑刻“贞节烈孝”四字,还有龙云先生亲自为其妹撰写的千字墓表,其情哀痛真挚。由于龙志桢的碑文属蒋介石所题,文革中被毁,由于当地老百姓对龙志桢的爱戴,龙志桢的灵柩被完整保护下来。龙老太碑上刻有“褒扬节孝”“节孝双全”字样,碑上刻孝子龙云、孝女龙志桢,孝孙列六人,孝孙女龙国璧的名字也显明地刻在上面。受封建礼教影响的云南地方风俗是刻碑不列女只刻男的,至今农村仍如此,而龙云先生从中表现的是对妹妹和女儿特别的爱呢?还是男女平等的思想呢?

“贞节孝女”的牌坊和石碑早已荡然无存,什么是贞节?什么是烈孝?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甚至有些可叹可悲可笑。“节烈孝女,操行可风”并未千古流芳,龙志桢的“贞节烈孝”牌坊,到底是当时的社会强压在她身上的枷锁,还是她自己愿意扛起的,罩在龙志桢身上的历史的烟云迷雾已经无法拨开。

龙志桢在昭通的许多行为主观上有为龙云家族谋利益的目的,但是客观上却为本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让老百姓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所以昭通民众依然不会忘记龙志桢,龙志桢因劝农兴学实业慈善多种事迹和善举,和她的兄长一样载入了《昭通编年史》、《昭通地区志》等史籍。

篇三:谱例

谱例

(一)致吴氏宗亲书。

(二)请名人为本谱书题词、题字、贺诗。

(三)前言:由编者简述修谱意义、修谱经过和本谱书梗概。

总论:

l、始祖、始迁祖画像、简介;

2、修谱编委会成员简介、像片、修谱活动留影;

3、历次修谱序文;

4、谱例;

5、郡望、堂号等。 卷一

卷二

寻根溯源

1、姓氏流源;

2、先祖迁徙探源;

祖训族规

1祖训

2族规

3家风

卷三 卷四

世系支脉

1世系图表,也称世表、根图,以图表形式反映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有宗支总图,宗支世系图、分支世系国。 二世系表,即在世系图之后,一辈接一辈,记录每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人名、排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享年、葬地等。

卷五

祠堂坊墓:

l、祠堂的历史与现状、图像、祠位概况、祠联、配享以及祠产管理;

2、历代本族人的历史石碑、牌坊、坟墓及其管理。

卷六

恩荣像赞

l、恩荣亦称洁身、浩敕、踢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浩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族或某人起字的各种牌匾,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祖德。

2、赞像,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画出其仪容,有些还写上赞语,近代:照张像,以求达到光大族望,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是可以借为“感奋”后人的目的。

卷七

传记 记载家族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等族内名人。如在历史上有过官录,辟仕官、科第录,用以记载历代及第人仁族名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卷八

世录 记载现代、当代族人,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他们的事迹收入谱书能起到激励教育今人和后人的作用。

懿行懿德

刊载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句、历代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格言等,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人人争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公民。

感悟留言

总结人生感慨,留下支言片语,鞭策鼓舞后代,再创历史辉煌。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 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摒弃封建迷信 落后的糟粕,赋予社会主义的民主精 神、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起到 鼓舞、教育今人和后人的作用。

卷十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家族,都会培育出一批批本家族的精英,他们无论是从 政、从军从工、从农、从商、从医、从教。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都会书写出一部部光荣业绩史篇;村庄发展数百年也会留下许多传世的典型故事,这些都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对今人和后人都会起到激励教育作用。

卷十三:荣誉奖励。

族人获得的各种勋章、奖章、证书褒奖证函、证件、报道、像片等。

卷十四:宗族文物:

族人获得各种学历证书、老契约书老房地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证书证件、老照片、老军人证书、老结婚证书、堂号、斋号等以及收藏的名人书画、文物等。

卷十五:艺文书画。

本家族先人和当代族人的诗、文、著作、绘画、墨宝、手迹、雕刻等艺 文、文苑作品。

卷十六:杂记或附录

如家庭字辈谱、功德榜、九族五服图、后记(或称编后语)、跋文、族人珍藏谱 书名单,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等。补记:有未列人此次家谱者,请自行填录,以备而后之增补。

余庆录,谱书修成后,末尾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延绵留有余庆。

四、明确姓氏源流,理清迁徙之路 一部崭新的完整的家谱,在编谱之前,首先要查清姓氏起源。本姓元宗世系、始迁祖世系,使本家族族人明确了解我们系炎黄子孙,始于华夏中原,发源于何地,知道本族来龙去脉,历史发展概况从而更加热爱本姓宗族,鼓舞斗争,增强信心,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其次要理清先祖迁徙之路。四千多年来,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各姓氏各宗族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分出若干支脉,先祖为避战乱,多次自动迁徙。理清本姓本宗祖先迁徙轨迹,对承先启后,继祖宗之遗烈,奠后世之根基,追本溯源,慎终追远,弘扬祖德,再创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明晰世系支脉,详细记载世录世系支脉名讳是谱书的主要内容。受时代所限,旧谱书中,只有人名,没有生卒年月日和生平简历。时至今日,编修家谱要明世系支脉,采用图表形式反映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五代一表,六代见面。

首先是吴氏源流宗支总图表;

其次是宿迁吴氏始迁祖宗支世系图表;

再次是分支世系图。上述图表采取宝塔式,上下图要有所衔接,一目了然。


祠堂牌匾题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33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