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情人闹元宵素材

情人闹元宵素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1 18:33:43 | 移动端:情人闹元宵素材

篇一:第一节彩灯缤纷闹元宵

第一节彩灯缤纷闹元宵

教材分析: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的导语部分先点明元宵节是中国年的“压轴戏”,然后简介元宵节民俗:做汤圆、猜灯谜、放焰火,渲染出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彩灯艺术的种类及在造型、色彩、制作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花灯的制作方法,增强其剪、贴、画等动手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花灯制作的具体过程,体验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的欢乐,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剪、贴、画等技能表现花灯特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花灯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花灯的种类,欣赏花灯并学习制作花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花灯的基本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剪、贴、画等技能表现花灯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灯笼、课件、各种制作材料。

2、学生准备:

剪子、胶水、彩纸、橡皮泥、小蜡烛、小木棍、一次性纸杯一个。 预习学案:1、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2、你知道元宵节期间有哪些民俗活动吗?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元宵节的风俗与来历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1、师:同学们,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中国年的“压轴戏”。“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出示书中资料,学生自由阅读)

2、同学们,我们一起交流了有关元宵节的知识,知道元宵节又称为“灯节”,赏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今天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这缤纷的节日去了解美丽的彩灯吧。

出示课题:彩灯缤纷闹元宵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交流有关元宵节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彩灯的欲望。

(二)欣赏交流:

1、关于彩灯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生结合花灯的种类及寓意等方面的知识回答。

2、今天,老师也带来一组有关彩灯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要求:大家在欣赏时,注意花灯的形状、颜色、及装饰方法。(多媒体课件出示)

3、这些花灯漂亮吗?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也想拥有一盏自己的花灯;

我要是能自己做一盏该多好啊!

??

4、下面,将你了解的彩灯的种类及特点填入下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花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讨论制作: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多款花灯图片,使学生在欣赏花灯的同时,产生动手制作花灯的愿望。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第3页的花灯制作步骤图,讨论花灯是怎样做出来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讨论,通过其他学生的帮助或老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

2、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灯的制作过程。

(学生边说,教师边示范制作过程。突出剪、画、粘、系绳等技法的示范演示)

二、学生独立制作,教师适度指导

教师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团结协作、注意安全和讲究方法并给自己的小花灯起一个名字。(然后放一些欢快的音乐,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处于积极思维和劳动创造的乐趣之中。)

【设计意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突出它的非学科性。本次活动就是以制作“纸杯花灯”的劳技教育入手,合理运用了“讲解”、“示范”、“模仿”“练习”等教学法,并对“纸杯花灯”的制作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指导,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作品展示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作品

师:请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点评。

生:全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点评作品,发现做彩灯的小窍门,以及做彩灯中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作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今后实践中更加完善自己。

二、拓展创新

1、刚才同学们通过实践掌握了用纸杯制作花灯,其实彩灯的制作方法有很多,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彩灯都用了哪些材料,是如何制作的?(实物及多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更多更适合做花灯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花灯,我们将举办一次环保小花灯作品展,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多的创意;更好的花灯作品出现。大家有信心吗?

3、同学们也可以搜集一些灯谜,举办一次灯谜会或猜灯谜擂台赛。

【设计意图】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作文素材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及以后的几天,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阅读配图)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j&n)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都驱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同曈(tóng)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元宵节简介]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吉日。早

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却经久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才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焰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避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焰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掉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篇三:小报素材

小年——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除夕——贴春联: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们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春联贴在大门上。

除夕——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除夕——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情人闹元宵素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54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