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1 18:34:39 | 移动端: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

篇一:元宵节典故传说

元宵节典故传说

何故叫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为什么称灯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最早的“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吃汤圆的由来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过桥“走百病”――祈幅习俗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纳福太平鼓民俗

太平鼓的传说由来已久,且众说不一。一说: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意寓迎春而震动地气;一说:是古代的屯军遗俗,旨在发扬蹈厉,催人振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中原和江南地区去元人明,便派徐达、冯胜两进“征虎”,相继占庆阳,收临洮,兵至兰州,元大将扩廊帖木儿(又名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黄

河北岸。徐达、冯胜久攻不下,无计可施。一日,徐达见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触发灵感,心生一计,仿水桶而始创三尺长鼓,内藏兵刃,值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令军士扮作“社火”队员,身挎长鼓,混入城内,以锣鼓为部勒,旗卷而偃为指挥,观察形势,暗伺时机,乘元兵观社火无所防备,按事先约定,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元军大败。为纪念攻城胜利,祝愿永世太平,人们便给这又粗又大又长的鼓命名为“得胜鼓”、“太平鼓”。时王保保城隶皋兰属地,故称“皋兰太平鼓”。后来,太平鼓不断发扬传播演绎,亦称“兰州太平鼓”。

传统阵法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三阳开泰阵”、“四门兜底阵”、“五形阵”、“六合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阵”、“十面埋伏阵”等,即“二龙出水破四门七招九式,三阳开泰迎五福六合八卦”。

元宵点灯“添丁进财”

因取"丁"的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每年農曆新年到元宵期間,凡於過去一年曾添丁者,都會燃點花燈,"添丁"父母先於屋內點燈,然後輾轉將燈送到宗祠內,由族長作代表向祖先拜祭,象徵族人已將添丁的喜訊告知祖先並獲得祝福。族人把花燈布置得色彩斑斕,亦寫上很多吉祥的字句,燈下則寫上男丁的名字,掛於祠堂橫樑之上。 元宵节这天,请您点亮希望、慈悲之莲灯! 点灯敬佛是对诸佛菩萨无尚的感恩和顶礼,更象征光明及对天地万物的至诚的感谢和祝福!每一盏灯象征每一颗大悲心,能量大悲心光明照人间。

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元

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於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篇二:汤圆的由来

汤圆的由来

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习俗,也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全国各地有不少驰名的风味元宵,从做法和口味上我们可将元宵分为南北派,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尽管风格迥异,但其内涵依旧饱满,值得人们从里至外一一细品。

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

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故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陈志岁《汤圆》诗:“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漫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正月十五全家人团团圆圆一起围坐吃元宵、汤圆,是中国春节里的传统时刻。同样白白胖胖的小团子,因地域的差异,叫法与制法却不尽相同。北方叫做元宵,是将糖馅放入笸箩中不断滚摇,用类似滚雪球的方式,使糯米粉逐渐包裹在糖馅外制作而成。南方叫作汤圆,则是用上好的精致糯米粉和成面团,再揉捏入馅料的方法制作而成。广州旭众食品机械厂家就有做汤圆的机械 全自动汤圆机 包馅汤圆机。

篇三:元宵,桔乡的传说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一元宵节。正月为新年第一个月,古人常称为元月,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确实给人一种祥和美满的昭示。 应该说元宵节盛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周勃、陈平等人平除吕后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这一日正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独特的元宵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让元宵节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偶然。至于元宵夜吃汤圆的起因,则历史上无证可考,本人推测应该与月圆有关,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化让人们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因此,元宵节吃汤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而且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但是在台州尤其是黄岩一带,元宵节吃山粉糊则一道独特亮丽的地方特色文化,久负盛名,流传千年。我从小就喜欢问这问那,尤其是自己不懂却又喜欢的事件,要是历史上的传说,更是非弄清楚不可。对于元宵节,童年时我曾问许多同伴:为什么元宵节其他地方吃汤圆?而我们吃山粉糊?为什么其他地方元宵节过一天,我们却过三天?同伴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管他那么多,有吃能玩就好。最后,我还是从奶奶嘴里问出来的。奶奶说,她小时候也是听祖先说的,相传唐代时台州府征招台州六县六万民工,前往台州府所在地临海筑建鹿城。待鹿城筑成时,春节已过,已是正月十四了,临海本地人路近,回家较早,但黄岩路途较远,等黃岩籍民工步行近百里到家时已是十四日夜了,面对久别一年多回家的亲人,家人更是悲喜交加,家家抱头相哭。但春节已过十四天了,过年时好吃的东西也没有了,可回家的亲人却是饥肠辘辘啊,于是全家立刻翻箱倒柜找吃的,把能吃的东西都找出来,实在没有,就向邻居借,也有邻居送上门的。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大锅里,用水煮开,煮熟后,又感到给亲人吃的东西太稀了,于是又加入山粉,搅成糊状,一吃,味道竟然非常鲜美,于是举家陪亲人同吃,其乐融融。当时,黄岩民风纯朴,乡邻友爱,有好吃的东西会邻里共享的风俗,于是,这些粉状食品往往也给邻居送上一碗,大家吃了均夸美味,因此,山粉糊由此盛行开来,随着历史演变,咸山粉糊愈做愈精美,直至演变成现代的美味佳肴,竟成绝品。十四夜虽然让亲人吃了山粉糊,但次日十五又是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传统,有人觉得昨夜山粉糊挺好吃,为什么不在汤圆里加些山粉呢?于是在汤圆煮熟时,又加入山粉搅拌,也成糊状食品,但汤圆本是甜的,山粉糊自然也是甜的了,一吃,较之昨夜咸的山粉糊,竟然也有另一番美味,于是,甜山粉糊也盛传开来,直到今天。按照传统元宵已过,新年也算已过完,正月十六应该下地劳动干活了。但家人又想,亲人一别一年多,过新年也没回家,应该让他多过一天元宵节吧,或许对亲人没回家赶上过年的一种弥补,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从此,元宵节过三天的风俗在桔乡黄岩开始形成,盛行千年至今不衰。当然,奶奶讲的也不一定都是史实,但我也打听过多个老人,说的也大致相同,这些老人都不识字,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或许才更可信呢!从百度查,台州的元宵节本是是正月十五,是因为黄岩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将元宵节改成正月十四的。但我认为,方国珍虽然叱咤风云,威震东南,多次大败元军,但将一个盛行千年的传统元宵节改日且盛行至今,谈何容易?要知道,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的中国,要改变一个流传千年的祖先定下的节日,不是一个人甚至政府能做到的,此种结论未免有些轻浮。其实台州的民间元宵节在今天也根本不是所谓的正月十四,而还是十五,路桥、椒江等地依旧是正月十五过元宵,也只过一天,吃的是甜山粉糊而已。黄岩那边元宵节也是正月十五,只不过黄岩过元宵节的风俗是过三天,从十四日开始,到十六日结束,十四夜吃咸山粉糊,十五、十六夜吃甜山粉糊而已。


元宵节吃汤圆的传说》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654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