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时政新闻加评论

时政新闻加评论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5 14:19:34 | 移动端:时政新闻加评论

篇一:2016时事评论素材

2016“任务驱动型”时事热评素材集锦

目录

1、【时事热评】治理旅游恶习有那么难吗?

2、【时事热评】重霾之下,如何才能“护蓝”“增绿”?

3、【时事热点】教授开卤菜店就意味着卤菜比知识值钱?

4、【社会热点】莫让文艺圈流毒侵蚀我们的文化自觉

5、【社会热点】“凤爪女”“瓜子男”怪象该谁反思?

6、【时事热评】谁会残忍的把76岁村支书双腿打断

7、【时事热评】山东疫苗、河南冒名上学、广东撞车事件

8、【时事热评】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厌其烦说疫苗

9、【时事热评】缅怀周总理的最好方式

10、【时事热评】众员工象狗一样当街下跪爬行,不作贱会死吗?

11、【时事热评】中国游客爬樱树再遭日本人“讥歪”

12、【时事热评】“我不富但懂爱”,保洁员慈善捐款30年

13、【时事热评】期望在这个即将来临的冬天,留守儿童能少一些寒冷和孤寂

14、【时事热评】立法能否解决“老人跌倒扶不扶”难题?

15、【时事热评】互联网让地球村变成了起居室

16、【时事热评】高三女生被同学下药,和谐处理?

17、【时事热评】破解大医院号贩子难题,需要两剂猛药

18【时事热评】如何守住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19【时事热评】“山东疫苗事件”折射“社区矫正”监管“疏漏”

20、【时事热评】文明祭祀:让清明与时俱进

21、【时事热评】假王娜娜事件原来全是死人的错,有请柯南

22、【时事热评】对于“女教师不排号怀孕就开除”得两说着

23、【时事热评】上坟失火铲祖坟,黔驴技穷的恐吓

1、【时事热评】治理旅游恶习有那么难吗?

每到节假日旅游高峰,常会在媒体上见到各种游客不文明的报道。比如在长城城砖、故宫铜缸上无所顾忌地刻字,在游人如织的道路上随心所欲地扔垃圾,在百年古树或著名雕塑旁自鸣得意地骑上去拍照,在本该安静的地方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在需要排队的地方自作聪明地随意加塞,或在光天化日之下旁若无人地干一些其它不文明的事情。

以上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行为,如果是一时一地的个例,倒也无需大惊小怪。可怕的是,他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年来,各地先后出台了不少治理措施,可上述社会恶习依旧顽强地存在着。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说,人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哪能想改就一下子改了?

也有人说,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治理起来哪那么容易?

还有人说,一些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什么?

这些说辞,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就算是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无论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如果想改,是完全可以很快改过来的。仅从新中国建立算起,已经60多年了。难道还要我们再等60多年,才能将这些不良习惯彻底根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再等下去。我们期盼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使中国人转变成为懂秩序、讲文明、有礼貌、爱洁净的高素质的人群,让祖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中国的确大,人口的确多,但它不是上述恶习难以治理的充分必要理由。我们不是有各级人大,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吗?我们不是有法院、检察院、监狱等国家机器,可以行使其职能吗?我们不是有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舆论工具,可以统一进行指挥吗?有这些工具可使,条件可用,加之民心所向,上述恶习怎么就治理不了?!再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有些人口多的大国,不是也治理的不错吗?而有些人口少的小国,不是一样存在上述恶习吗?所以,地方大、人口多,从而难以治理,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理由。

至于说“一些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算什么”,更不值一驳。的确,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还有许多大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用一句哲学术语,就是“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中国还在发展,还要向前走,就会有矛盾、有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不能幻想,等大的问题都统统解决了,再去解决小的问题。而且,上述所说的社会恶习,也并非“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这些小事,会牵扯到国家的形象,会涉及世界的舆论,会影响社会的风气,会左右人们的情绪,会干扰日常的生活。正如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样,社会治理也要“大事小事一起管”。

“管”的关键,就是要有法可依。要针对上述恶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严格的、刚性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明确执法单位,从严执法。各级、各类媒体紧密配合,加大力度,对丑恶的人、丑

恶的事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只要下决心,旅游恶习就不信治不了。

2、【时事热评】重霾之下,如何才能“护蓝”“增绿”?

眼下正在持续的这场重度雾霾,据悉波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面积覆盖达几十万平方公里。针对这次重霾,北京市第二次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从12月19日7时至12月22日24时,全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建议学校停课等措施再次启动。北京的周边地区也积极应对重污染,据报道,此次预警城市数量超过了20个。截至19日,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邢台、石家庄、廊坊、沧州、衡水、唐山、秦皇岛,山东省的济南、德州、聊城、济宁、淄博,河南省的濮阳、新乡、开封、鹤壁、安阳,山西省的运城都启动了重污染预警,其中保定和邯郸启动了“红色预警”。“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面对今冬以来持续不断的重度雾霾,笔者不禁又想起了去年习大大在APEC欢迎晚宴上所作的上述致词。笔者不禁要问:重霾之下,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护蓝”“增绿”?

毋庸置疑,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梦想。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许多方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污染物排放量一天大过一天,导致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病不起,患上了慢性感冒,尤其是一到冬季,重霾围城,让很多人生活在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中。然而,即使在重霾持续爆发之时,很多人仍然没有听从政府指示,违规驾驶限行机动车上路,违规向大气排放。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数据,在前天实施单双号行驶首日,共查处违反单双号行驶的车辆共2.23万辆,同时现场查处了违反上路行驶规定的渣土车、混凝土罐车、砂石车等重型车辆633辆。前天北京市环保局检查了475家(次)固定污染源,发现13起违法违规行为。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前天共检查施工工地642个、渣土车245辆次,查处露天焚烧24起、露天烧烤12起、无照经营燃煤1起。从此人们不难体会到,虽然重霾之下,总有一些人对于降低污染物排放仍然漠视,这也许正是当前推进环境治理的最大阻力所在。

客观来看,雾霾的形成,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老天的原因。毋庸讳言,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们在治理污染物方面,受观念和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在各种经济生产活动会排放出许多污染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排放一些污染物。此前,环保部有关专家指出,“工业围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的“通病”。而北京等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大,使用频繁,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今年北京的气象条件较往年都有所不利,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多,相对湿度大,静稳天气多,大气环境容量总体偏差,又加上厄尔尼诺现象促使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等原因,都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了今冬北京多次遭遇重霾天气。

俗话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面对雾霾不停地肆虐,如果我们依然我行我素,不能自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做不到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那么,要想“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客观来看,当前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丛生、基础薄弱,纸面上成果突出、收效不少,可现实却非常残酷。即使在重霾之下,仍有人非常任性,不顾一切地违规排放。这种对环境的漠视,无异于在进行一场自导自演的自杀。因此,在重霾围城的当下,人们一定要赶紧醒悟过来,不要再任性,不要再不顾一切,而是从眼下开始,自觉减少排放,抓紧还清环境的欠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谈得上“护蓝”“增绿”,才有可能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恢复往日的健康。

3、【时事热点】教授开卤菜店就意味着卤菜比知识值钱?

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旁冒出了一家卤菜店。明黄色的门头、戴着眼镜书生模样的卡通代言人,店名叫“南农大黄教授”。记者了解到,卤菜店的“老板”真是南农大食品科技学院的教授黄明。“黄教授”招牌一亮相就火了,不少街坊邻里都到学校打听,“谁是黄教授?”。据介绍说,不到1个月的时间,卤菜店的营业额就已经超过20万,“超出我的预期了,一家普通卤菜店一个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

目前,黄明和他的团队正在寻找分店的店址,让品牌走出南农大,“初步考虑采用直营和加盟结合的模式,未来也会开网店。”(扬子晚报9月16日)

我不清楚这则新闻是不是教授花钱请报社为他开的卤菜店做软文广告,就算是,也看得出这农大教授挺精明的,很有商业头脑,不是想象中书呆子型木纳学究。这是个商业化社会,能赚钱,仿佛已经成了成功者的形象,教授当然也不甘人后;房价那么高、教授的身份也得有房有车,还有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教授也得食人间烟火。

问题是很多人一看到教授开卤菜店,就先入为主的将想象中教授高贵的身份与卤菜店卑微的摊贩形象进行比对,好象教授此时此刻已经掉价,甚至得出“卤菜比知识值钱”的结论。

卤菜是否比知识值钱,这本身就是个没有可比性的话题,或者说是个伪问题。过去同样有很多媒体热衷于追踪报导所谓“北大高材生毕业卖猪肉”、“清华毕业生养猪”以及更多吸引公众眼球的名牌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低端产业链的工作等新闻,言下之意无非知识掉价,或浪费教育资源,亦或不符合目前教育产业化后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这当然有一定道理,首先不论如何花费巨资学知识却不能用在为社会对应的专业上,似乎有浪费的嫌疑;其次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中国社会传统观念看,知识分子从事传统观念中的社会低端职业,不但存在与弱势群体抢工作机会的事实,也会让家人很没有面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似乎从错愕到理解,以至于越来越包容,套用网络术语,一切都是浮云,一个正常的社会,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什么特定的框框来约束人们对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在欣赏南农大教授开卤菜店的同时,不由得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时知识分子哭穷而编造出的一句著

名的论断——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好象那些街头大声吆喝着卖茶叶蛋的小商小贩真的过得比专家教授们体面似的,其实那只是知识分子试图以这种自嘲的方式来试图影响上面政策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分子并提升实际利益;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时代的专家教授们,更习惯于期待国家政策来提升待遇,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命运。

恰恰相反,一些相对更务实的专家教授们早就走入商海,有的成为了今天各行各业的产业精英或富商大佬。

当然包括尝试经商在内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选择,也并不排斥更多选择在教育或学术上执着敬业的那些人,只是说象“南农大黄教授”者,所谓教授开卤菜店,与网民们感叹的“卤菜比知识值钱”风马牛不相及,某些网民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认同,自作多情的“同情”教授的处境,好象教授沦落到弱势群体的境地一样,其实真心扯蛋。

事实上“南农大黄教授”开卤菜店,恰恰说明了知识远比卤菜值钱,为什么这样说?其一,身为知识分子的黄教授,深谙经商之道,以挂“教授”头衔开卤菜店,一方面给吃货们带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达到了独特的商业广告推广效果,从实际的效果看,教授的身份果然为其生意兴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教授不但开店卖卤菜,其实看似司空见惯的卤菜,能够在满大街的卤菜竞争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其背后“专业知识”价值的变现,比如利用农业大学的专业知识研发更安全的食品并投放市场,向市民推广安全且不含化学防腐剂的卤菜,也是黄教授的创业初衷;

“南京人喜欢吃鸡鸭等卤菜,可是目前市面上的卤菜生产多以手工小作坊为主,没有生产标准,添加物也不明。”黄教授表示,他们团队研发的卤菜,弃用了化学防腐剂,改用天然香精料调味------;这些或许算商业噱头,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知识的价值体现呢?

相比那些想方设法用各种化学添加剂制作卤菜的商贩,教授的卤菜或许更值得吃货们期待。其三,当了“老板”的黄教授并未放弃教学工作,每周他为本科生上一次课。有17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他的团队中工作,边实践边研究,“大部分人在研发团队,有几个在门店社会实践。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对市场有调研,对产品可以进行加工改进,比坐在家里写论文要踏实。”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不论什么专业的教授都可以为了赚钱而荒废专业去从事旁门左道式的职业,比如造导弹的教授真的去卖茶叶蛋,那除了能体会社会底层的辛苦之外,恐怕再也不会感叹导弹不如茶叶蛋了。关键是象牙塔里的教授们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合理的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机会,用创造社会财富来彰显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思考着剽窃论文、学术造假来追逐利益。 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自然,并非一些人刻意批判的什么教授做生意赚钱是不务正业,亦或什么知识贬值、卤菜比知识值钱之类陈词滥调;相反,教授将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把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品牌输出,不但创造了价值并提升了自己的收入,这种方式对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贡献,也拉近了社会不同职业之间的传统差距观念;教授卖卤菜,值得鼓励。

4、【社会热点】莫让文艺圈流毒侵蚀我们的文化自觉

11 月12日晚,曾经凭借一首《纤夫的爱》走红大江南北的歌手尹相杰因为吸毒被北京警方抓获,这已经是尹相杰今年以来第二次因为吸毒被抓了。就在尹相杰被抓两天前的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对包括明星吸毒在内的文艺圈乱象进行了集中批判,文章称: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风骨和底蕴、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有价值和情怀、评价一名演员是否有教养和修养,主要看的就是文化自觉。目前,泛娱乐的文化生态、唯票房的剧本创作、纯圈钱的企业上市和没教养的艺人涉毒,都深刻反映了当前的“文化失觉”现象和文艺浮躁风。

中国青年报的批判刚刚刊发两天,尹相杰就因为吸毒再次被抓,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在这巧合的背后其实是愈发泛滥的文艺圈流毒,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文化失觉”和文艺浮躁。这些年,关于明星涉毒的案件频频曝光,包括李代沫、满文军、张默、柯震东、房祖名等在内的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明星艺人纷纷跌落毒品的漩涡。有人开玩笑比喻,在监狱内的涉毒明星都能组成一支足球队了,今年7月份,尹相杰被刑满释放,这支足球队正苦于没有前锋,不料三个多月之后,尹相杰就再次主动“归队”。玩笑归玩笑,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的文艺圈确实受到了毒品的严重攻击,不少明星艺人纷纷倒下,这种文化失觉和文艺浮躁的现象确实值得引起注意。

我相信毒品之危害人人皆知,明星艺人更应该非常清楚,明知是潘多拉的魔盒,为什么还要轻易打开,让病毒泛滥,最终害人害己?作为文艺工作者,主要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工作,提高创作水平,为人民群众演绎更多的精品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星艺人在老百姓看来都是文艺圈的成功人士,身上挂满了名利双收的光环,理应时刻提醒自己,人民群众才是艺术生存发展的土壤,自己身上所有的名利荣耀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懂得知恩图报,要不断提升修养,洁身自好,决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文艺圈接二连三出现的吸毒案件,不仅让涉毒艺人的星光之路变得暗淡无光,也让培养和喜欢自己的百姓群众感到万分失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日益泛滥的流毒正在侵害文艺的肌体,正在玷污社会的主流价值,长此以往,将会给艺术、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性后果。不管是由于压力大还是好奇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明星吸毒都是绝对说不过去的,这只能说明自己自身修炼不足,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在这方面,显然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反思。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涉毒非小事,自当慎待之。作为明星艺人,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更要从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示范效应考虑,要有对法律的敬畏,要有做人的基本底线,自觉远离各种流毒,专心致志于艺术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社会各界也要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要加强对明星艺人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确保文艺圈的积极纯粹。要广泛动员像“朝阳群众”

一样的社会力量,加大对文艺圈乱象的监督举报力度,对涉毒、涉嫖、涉赌等人员严厉打击。

“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宁静下来,如果连文化都浮躁了,社会还指望什么走向成熟?”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需要有“诗意栖居”的浪漫主义思想和超凡脱俗的文化理想,面对诱惑,心无旁骛,戒骄戒躁,辛勤耕耘,用德艺双馨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5、【社会热点】“凤爪女”“瓜子男”怪象该谁反思?

这几天,“凤爪女”“瓜子男”事件在媒体上不断发酵,再一次触动了城市的文明神经。

“凤爪女”的“走红”是源于一段视频。元旦过后,一段拍摄于上海地铁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位俏丽女子在吃泡椒凤爪,并将吃剩的骨渣碎屑散落在车厢。在遭到旁边乘客的指责并被拍摄后,她气急败坏,斗气地般地我行我素,并与周围乘客产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人对拍。后在接受采访时,“凤爪女”声称“没有乱扔,没有妨碍他人,没有影响公共环境”。实际上,她是无意而为之也好,还是与人斗气也罢,其行为显然是既不文明又明显违规。

无独有偶。1月3日,广州一男子在地铁上旁若无人地狂嗑瓜子,随口将瓜子壳吐了一地。当周围乘客用“眼神劝阻”他时,他一度不嗑了,但随之却用更恶心的吐痰方式对“眼神劝阻”者表示不满。视频在网上曝光后,网友们连呼“瓜子男”太奇葩,谴责其道德水准低下,感叹城市文明就这样毁在这些人的举手投足之间。

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我们在感受千年古都深厚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也为每天发生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感到悲哀。这不,早晨上班途经西单北大街时,有只不大不小的狗围着我绕来绕去,狂吠不止,一旁遛狗的女子却一副淡定的模样,令我十分恼火,万一这畜生把持不住对我“动爪”怎么办?在这座城市里人被狗咬伤的事件还少么?多少受害人及其家庭“闻狗色变”,但城市狗患却愈演愈烈。其实,这名女子还算好的,就在她的狗朝我狂吠之后,突然将屁股蹶起,女子见状,知道狗要拉屎了,赶忙掏出一张纸来,在狗旁候着,设法将狗屎弄进垃圾桶里。再瞧瞧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路见狗屎已经见怪不怪了,一不小心就可能踩上一脚,想想都能让人恶心半天。

岂止是狗患,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无视规章、不讲文明的事情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不文明举动不外乎:行人及非机动车乱撞红灯;车辆胡乱停放,占用步道,堵塞胡同;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等。特别是有些年轻人,随手丢弃烟蒂、烟盒、果皮、塑料袋等,那怕垃圾桶近在咫尺,也同样熟视无睹。如此这般,城市容貌遭受污损,都市文明大打折扣。

说实在话,对上述“凤爪女”“瓜子男”风波,我反而觉得是件好事。一方面它触动了你我的神经。让每个人扪心自问,如此粗俗不堪的不文明行为你有没有,该不该以此为戒,时时警示自己内心,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方面戳痛了城市管理的软肋。无论是上海地铁的“凤爪女”,还是广州地铁的“瓜子男”,其在大啃狂嗑及遭遇制止时,我们都没有看到有乘务人员或乘警出面制止,更不用说处罚了。如果我们的地铁都是有规章而无执行措施、有禁止性规范而无任何罚则,一旦出现不文明及违规行为,谁来出面制止和执法?仅靠社会倡导和乘客自发行动,即便有时起点儿作用,但终归不够“名正言顺”,也难以形成执法守法之常态。我就曾目睹一位小伙子,因劝阻一位妇女莫让孩子在街上大小便,遭到这位妇人的嘲讽和辱骂,还有围观者指责他是吃饱了撑的,不该管这闲事。

是呵,城市里的不文明怪象层出不穷,何其多矣,让人心痛,令人忧虑。只有让违规者常常遭遇执法者的训诫和处罚,那些不文明陋习方可大幅减少。总之,作为城市管理部门,该作为的一定要作为,对缺少公德的人就要施以管束,严厉执法。诚如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所言:“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的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

“城市是我家,爱护靠大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愿这些家喻户晓的口号,化作城市管理者的务实行动,融入每个居民的血液之中。愿大家都能从一事一人的行为开始改变,悉心呵护美丽的城市家园!

6、【时事热评】谁会残忍的把76岁村支书双腿打断

法晚深度即时记者从西安市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宣传部和当地警方获悉,辖区高桥街办曹家庄村老支书刘凤旗,今年76岁,已经有41年党龄。老人的女儿刘女士告诉记者,10日下午老人和另一名村民被叫到街道办商谈征地补偿相关事宜。谈完之后,老人骑车走出街道办约两公里,在半道上被一辆白色汽车上下来的两男子推翻在地,之后遭到两人疯狂殴打。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书显示,刘凤旗在殴打过程中致双腿骨折。(法制晚报3月13日)

显而易见这又是一起与拆迁征地补偿相关的恶劣暴力事件,这么些年来,类似暴力案件层出不穷,几乎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一般而言,如果没有出现被打死人的严重后果,都很难被媒体新闻关注。而西安这起暴力事件中,被打断双腿的竟然是76岁的老人,为什么有人要打断一位仅仅是村民与政府之间传递征地补贴信息的老人双腿?老村支书到底碍了谁的大事、挡了谁的利益?这恐怕是一个既简单但又令公众愤怒而无奈的现实。

76岁的老村支书在这起围绕征地补贴与政府的谈判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谈判的另一方怎么说:事发后,街道办事处通过民政部门先行垫付了3万元治疗费,“当天街道办将老支书和另一个村民请到街道办,向对方讲解征地补偿政策,没想到老人在回家路上被打。老人是村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他了解清楚之后,向村民解释更令人信服。”

“老人是村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他了解清楚之后,向村民解释更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老人只不过是在政府与村民之间了解和传递有关征地补贴的信息。不过既然如此,老人身为村支书,到底在征收土地的补贴谈判中有没有决策的权力与作用,这似乎才更重要,与此同时,还要看老支书在征地补贴谈判中,主

要是倾向于哪一方的利益;从过去屡屡发生的农村征地补偿暴力案件中不能看出,村干部在其中直到的作用,要么是站在村民利益一边成为开发商以及背后政府纵容下暴力的对象与牺牲品,要么是站在政府与开发商一边,为个人谋取最大利益。这样的情况就不难分析谁才会是痛恨村支书甚至恨到要打断其双腿。问题是此新闻中恰恰忽略了征地双方在事件上给76岁老村起的作用详细定位,只是街道办一方强调说“老人是村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他了解清楚之后,向村民解释更令人信服”,如果仅仅只是一个政府与村民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式人物,谁又会愚蠢到要把暴力施加到这样一个并没有实质作用的老人身上呢?显然这起暴力案件从现有新闻报导的内容中,看不出真正的内幕,记者和当地街道办似乎在故意隐藏或忽略什么。

目前当地警方是通过官微公开悬赏万元征集破案线索,很多网友们却认为这个案件并不复杂,看看谁是获利最大者,谁就一定是幕后黑手,这似乎是多年来从各种拆迁征地暴力事件中得出的经验判断,大多数情况下,无非是由开发商在地方政府纵容下,组织黑社会袭击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拆迁征地对象,然后再装模作样的进行破案,最终几乎永远是开发商与政府获得他们想要的最大利益。所以只要搞清楚了村支书得罪的是哪方利益,嫌疑对象或背后的黑手就可以方向性锁定;而就象网友们普遍猜测的、更大的可能直接行使暴力的就是一向无恶不作的开发商,他们既代表了自己的利益,也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所以才在几乎所有的拆迁征地中处于强势地位,这恰恰也是暴力拆迁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道理很简单,村民没有必要将一个76岁老村支局双腿打断,他们只需要更换一个谈判代表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到底是谁在路上打断了76岁老村支书的双腿,警方或许心知肚明,大家都在装糊涂而已。

7、【时事热评】山东疫苗、河南冒名上学、广东撞车事件

这几天的媒体聚焦点大概有三件事:一是山东疫苗案件的持续发酵、二是河南周口冒名顶替上学事件、三是广东东莞的撞车事件。三件事情都跟维权有关,针对疫苗案件,为人父母者一直要求对犯罪者杀之而后快,以维护孩子的健康权;被冒名顶替上学的王娜娜则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力,要求弄清真相;最有意思的是第三件事情中的比亚迪轿车车主唐某则称自己是在维护路权,虽然有人质疑,但同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其实第三件事在微博上已经出现有十天了,只是最近的正反两方的声音越来越尖锐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实事求是的说,比亚迪车主将大众车撞翻的后果要远远大于大众车主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庆幸的是大众车主没有出现生命危险。那么既然如此,针对这种行为为什么还有至少半数的人对比亚迪车主的行为表示支持呢?难道真的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的看客心态”吗?恐怕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太多的人经历过类似的遭遇,而太多人的人选择的只能是避让,一旦避让有可能又被后边的车子追尾。从视频中不难看出,大众车主连续地违规变向,根本就是无视规则的存在,而似乎已经料定了后车没有胆量去撞上去的。恐怕这位大众车主也不是头一次这样的行为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年成都女车主卢某随意变线而被暴打后同样引来了欢呼声。

在这里,笔者无意去站在比亚迪车主还是大众车主的立场上去支持谁、批判谁,毕竟自有相关部门依照相关的法律或者规则来裁决。但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个相关部门和相关的依据上了。就在今天,有北青社评的评论文章《“维护路权”不能靠个体施罚》中的观点提出“即便后者司机唐某认定前车违规实线变道,也完全可以保留证据,向职能部门寻求援助,藉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试想一下,如果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还有谁愿意挺身而出去当草莽英雄呢?“路怒族”固然可恨,但是引起路怒的原因呢?总不能完全归结为个人脾气吧。就像这篇文章的评论中说的“如果恶意侵犯路权的现象日益严重,私人维权行为就会增多。管理部门的执法导向作用非常关键,有的地方公权部门不作为,黑社会就取而代之。”看看我们现在状况吧,能加塞的绝不正常排队,能闯的红灯绝不耐心等待,没有挂牌照的话大胆地闯红灯、走应急车道、超速、占用自行车道,遇到点拥堵就是不听的摁喇叭等等,在其他的领域亦是如此。如果相关的法律足够严苛、相关的执法尺度足够严格,又何须车主自己出来给自己主持公道呢?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笔者的身边。以前每天骑自行车放在地铁五路居站的门口,然后坐地铁上班。却不料最近被清理了,自行车被扔的到处都是,理由是地铁执法大队贴出的告示“地铁口的广场不允许乱停车,否则后果自负”。然而,巴掌大的地铁口之外则是各种趴活的黑车或者是一直不挪窝的滴滴车主们,造成了极其混乱的拥堵局面,却并没有执法队来管理,也许人家地铁执法队会说,这不归他们管了。同时,地铁站在规划上时却没有一个自行车的停车场,作为骑车族的弱势群体,只能默默地改为步行了。其实原因很简单,涉及到的交警部门、城管部门、地铁部门乃至规划部门各自划出自己的领域,别人的地盘我管不着,于是弱势者只能越来越弱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骑自行车者拿起砖头去砸骑车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类似的小区里的大爷连砸多辆占用绿地的汽车的新闻不是没有过。该维权的组织或者部门不作为,个人只能揭竿而起,自我维权了。所以,部门之间“九龙治水”的局面不改,自我维权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8、【时事热评】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厌其烦说疫苗

昨天人民日报用了近似一个整版,发表了一篇叫做《五解疫苗之疑》的文章,文章从疫苗不“冷”会咋样、国产疫苗是否靠谱、疫苗会不会有“毒”、免费疫苗管不管用、自费疫苗该不该打等五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社会上有关疫苗的五个热点问题。应该说文章的解读和回答都非常到位,为当前社会上有些人们心中产生的疑惑和解除心理上的阴影都有很大的影响。

上午,恰恰和一位朋友聊天,大约是我们今天都注意到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这位朋友以为人民日报是在小题大做,他以为当前的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根本不会影响人民对疫苗的选择,人们该打还是会打。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以为这篇的文章发的很好,很及时,对于我们的社会很有帮助。而我的很重要的一个

篇二:时事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看点

愈演愈烈的中国“鬼城”现象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鬼城是一种形象化比喻,是房地产产业失衡所暴露的一重大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大量房屋闲置无人入住。

当今“鬼城”无非有三种情况:一、房子规模供过于求;二、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不起房,尤其是青年人望房兴叹;三、房子已经出现滞销,继续卖地造房的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

纵观我们身边,人们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不再一味的将钱存入银行,买房是比买车更迫切的任务。因为长期以来的发展态势表明,房价的涨幅肯定不会让你失望。一个小城市的新城区开发后,三年内可以每平米可以翻一番。青岛市区房价每平上万也很是正常,不加遏制,此后必将继续增长。早买早划算又成为一个共鸣。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担的起这笔购房巨款。因此又出现了有的人没房住,买房的都是有房的、炒房的。有些新开发的楼盘十年内入住率不到40%。

我认为,要想解决中国鬼城现象,首先必须控制地方政府无序卖地的行为,把卖地规模降下来,把卖地许可权收回来,把地价控制下来;其次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房子的开发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居民需求,增加经济适应房的建设。 “为”字怎写,考试怎考

对于北京市今年的一道中考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中考意外惊现笔画题——“为”字的笔画顺序,的确是难坏了很多考生。我给家人和很多同龄人出了这道题,结果几乎没人能完全正确书写。

应该来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这道题的确不难,至少是在小学我们就有学过笔画,但是当时呢,大家并不重视,老师听写,也仅限于批改对错,不会去追究。但是虽然我没有赶上这道题,但是我庆幸自己曾经的一个习惯----生字不确定笔画前绝不会下笔。因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错了以后不容易改过来。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点就在于这道题的价值在哪,应该说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能正确书写已是很好了,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我觉得按照汉字的正确笔画书写,有一种协调的自然美感。而且,这道题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学习的严谨与细致。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道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它是应考框框体系下的一个课外拓展,也说明,学习不只是有课本重点,它是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应试教育下所缺少的一种学习精神。

关于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九月四日,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将在浙江、上海两地试点进行。从广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与选择,而且打破了过往的唯分数论。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将综合素质测评成为一个重要指标,那么这杆秤该由谁来保证公平,认为因素所具有的主观性并非仅仅几个简单的指标就能够协调的。其次,对于英语考两次,机会多了但是差距则会更明显,而且难以避免刷分现象,所存在的重要性降低也是空穴来风,我们不能忘记此次改革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改革中的教育是在努力与国际接轨。

除去语数英三大主科的考试,考生还将面临14门考试科目的检测,即使是

即学即考的形式,也不单单是一个测验那么简单,他还是规定科目下的应试教育。而且,这种铺网式的教育灌输,在这三年后真正能够掌握的又有多少呢?

当然,我们不能怕犯错误而止步不前,探索中寻得真谛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韩国网友议青奥会激光笔事件

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上的激光笔照射事件最近在中韩均引起轩然大波。韩国驻华大使馆9月2日更是在其官方微博就此发表声明,称仍在查证具体事实,但明确表示“用激光笔照射他国领导人,这是极为不当且令人遗憾的行为,这类事件不应发生。”

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犯错误而选择不去计较追究,青奥会本身就是一场青年人激情与活力的盛宴,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的纵容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整个大会的不尊重。希望其无条件公开道歉的做法确实应该。

旭日旗T恤风波

泰山国际登山节,一名穿着印有旭日旗图案和“大日本帝国海军”字样T恤衫的内地男子被现场群众包围。身着军国主义标志T恤刺激公众感情,容易获得统一评判标准,这似乎给了在场公众扯烂该青年T恤的正当权利,但实际上这种权利不能自相授予。诚然,着装属个人自由是常识,但个人着装并非完全自由的选择。这点由于我国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对于该男子的行为也难以给予相应制裁。

稍有一点历史常识和民族自尊心者,恐怕都不可能将这样的T恤穿上身,更别说现身人流密集的泰山景区了;稍有一点民族正义感的公民都不会容忍这种公然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东西在中国的土地上招摇过市,T恤男遭遇愤怒剥衣和谴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是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又不得不想,这是不是有借机炒作之嫌。但无论怎样,我认为这都不能简单的用“无可厚非”来对待,我们不允许这样的哗众取宠!

篇三: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3000字)

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一“时评的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界的一个耀眼的特征,甚而至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事件。 自上个世纪初年的1904年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时评这一新闻评论新品种,伴随着时代的大变革应运而生,为社会的大改造而呼号呐喊,其自身的发生发展也与时沉浮,随世兴衰,时隐时现。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评遇到了互联网这个搭载了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式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出现,使得时评再一次地兴盛起来,而且不再限于报刊等纸质平面媒体,亦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所青睐,“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蔚然成风。”{1}

一时间呈现出包括时评在内的以新闻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展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000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自复刊以来破天荒地开设了言论专栏“今日社评”。2001年的5月份,新华社改变了多年只提供纯客观新闻的“传统”,推出了“新华时评”发稿栏目,开始向媒体和社会提供直抒胸臆的“国家通讯社观

点”。2003年11月11日,甫一创刊的新京报,即模仿海外一些报刊常用的社论版和社论对页版的样式,开设了包括时评在内的言论版。2005年4月人民日报在已有“今日谈”“人民论坛”及其他各专业版的专栏评论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与人民网联动的“人民时评”专栏。2007年3月5日,曾经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嘉兴日报,以向全国招聘人才组建新闻评论部为契机,推出了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宗旨的“嘉兴时评”及评论专版,并以此开创嘉兴评论的历史新纪元,进而把2007年定为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此后,上述各报先后编辑或出版了各自的评论专辑。像北京青年报的《今日社评》,新华社的《新华时评作品选》,新京报的《新评论》系列丛书,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2007年嘉兴日报新闻评论选集》等。从中可以看出,“时评的复兴”对中国新闻评论的大传播、大发展,尤其是对社会大变革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在人们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时评的再次复兴,并陶醉其中、享受其成果之时,研究者则需要暂时放慢脚步,回顾时评一路走来的脚印,反观时评发展的轨迹,梳理时评跌宕起伏的脉络,将时评的辉煌实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思考,作出些理论的研究与总结。

首先需要给时评做出概念性的定义。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可资参考:“顾名思义定位在‘时’

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按照这个定位,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如果简而言之,也可以叫做“时事评论”。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5年颁布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中对报纸的定义:“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这里要注意的是:政府的专门的权威的主管部门对报纸所下的定义表述是:作为报纸,就必然或必须要有“新闻”和“时事评论”这两项主要的标志性内容和部分。这就难怪直到如今,也仍然常常有人有意无意地 将时评与新闻评论整体混为一谈。然而,时评毕竟作为新闻评论的一个品种存在着,则一定有它自己独特之处。回溯时评发生发展历史,结合其今天发展的形态,是否可以作出如下的归结:是新闻媒介常用的一种时事评论文体,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政论性文字。

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

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好像鲁迅在他的第三本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小引》中说的:“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是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2}是“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3}

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这里说的“道理”自然应该包含法律、法规、政策、纪律、道德等等为社会所普遍公认的律则和价值标准,这应该成为时评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时评的写作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用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

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总之一句话,时评就应该是情与理相互交融的结晶体。

在上述基本原则和基本概念之下,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

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

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政府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

“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

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 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政府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

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

此其理由,国人知之,政府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政府请求不已,何也?必政府未尝拒之也。

政府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政府拒之而未尝决绝也。

谓政府不知而政府岂真聋聩?谓政府不理,而政府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


时政新闻加评论》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01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