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国人的智慧林语堂

中国人的智慧林语堂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5 17:03:00 | 移动端:中国人的智慧林语堂

篇一:美学书目

《中、西、印三大思想传统的审美智慧》参考书

西方美学部分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

亚里士多德《诗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等译)

帕斯卡尔《思想录》

席勒《美育书简》

《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

丹纳《艺术哲学》

尼采《悲剧的诞生》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莫洛阿《人生五大问题》

弗洛姆《爱的艺术》

卢梭《爱弥儿》、《忏悔录》

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

朗格《情感与形式》

海德格尔《诗?言?思》

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

瓦西列夫《情爱论》

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麦尔维尔《白鲸记》

阿德勒《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

鲍桑葵《美学史》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

谢泼德《美学》

布洛克《美学新解》

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房龙《人类的艺术》

梯利《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的智慧》

贾德《苏菲的世界》

杜兰《哲学的故事》

《新约全书》《旧约全书》

中国美学部分

《周易》

《论语》

《老子》

《庄子》

《孟子》

《楚辞》

《陶渊明集》

《世说新语》

《文心雕龙》(刘勰)

《坛经》(慧能)

《沧浪诗话》(严羽)

《红楼梦》

石涛《画语录》

王夫之《姜斋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朱光潜《诗论》(有朱立元、张旭曙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 《谈美》《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

宗白华《美学散步》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

蒋孔阳《美学新论》

郭沫若《十批判书》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万历十五年》

朱自清《经典常谈》

谢和耐《中国人的智慧》

林语堂《中国人》《生活的艺术》

《中国哲人的智慧》

蒋彝《中国书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

熊秉明《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

印度美学部分

《梨俱吠陀》

《梵书》

《森林书》

《五十奥义书》

《薄伽梵歌》

《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

婆罗多牟尼《舞论》

泰戈尔《论文学》《人生的亲证》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林太《印度的智慧:出世入世浑然一体》

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

《关于美和爱的哲学思考》

托马斯?芒罗《东方美学》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

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

贝克《东方哲学的故事》

巴赞《艺术史》

福尔《世界艺术史》

大艺术家谈艺录

《艺术大师论艺术》(二卷本)

罗曼?罗兰《巨人三传》

马蒂斯《画家笔记》

《安格尔论艺术》

《德拉克洛瓦论美与美术家》

《杜尚访谈录》

《波德莱尔美学文选》

《达?芬奇论绘画》

《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布德尔关于艺术和生活的随笔》 (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布莱希特论戏剧》

《罗丹艺术论》

《贝多芬书简》

《卡夫卡书信集》

《萨特论艺术》

《达利谈话录》

《毕加索谈话录》

《凡高书信体自传》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

《梅耶荷德谈艺录》

《邓肯论舞蹈》

东山魁夷《美与游历》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随笔》 《歌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老舍论剧》

傅雷《与傅聪谈音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林凤眠艺术随笔》

梁思成《凝动的音乐》《中国建筑史》

陈从周《说园》

《张大千论画精粹》

王朝闻《审美谈》

《潘天寿美术论文集》

《齐白石谈艺录》

西方美学

导论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亚里士多德 《诗学》

贺拉斯 《诗艺》

郎吉努斯 《论崇高》

普罗提诺 《九章集》

但丁 《论俗语》

布瓦洛 《诗的艺术》(1669-1674年)

维柯 《新科学》(1730年)

夏夫兹博里 《论人、习俗、意见与时代等的特征》(1711年…… 哈奇生 《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1725年) 休谟 《论趣味的标准》(1755年)

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

狄德罗 《论美》(1750年)

鲍姆嘉通 《美学》(1750年)

温克尔曼 《古代艺术史》(1764年)

康德 《判断力批判》(1790年)

博克 《论崇高与美》(1757年)

莱辛 《拉奥孔》(1766年)

赫尔德 《批评之林》(1769年)

歌德 《歌德谈话录》(1823-1832年)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1794年)

黑格尔 《美学》(1835-1838年)

施莱格尔 《雅典娜神殿断片》(1798-1800年) 谢林 《艺术哲学》(1802年)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费希纳 《美学入门》(1876年)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波德莱尔 《美学论文》(1868年)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853年) 丹纳 《艺术哲学》(1865-1869年)

狄尔泰 《体验与诗》(1906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 《悲剧的诞生》(1870-1871年) 弗洛伊德 《释梦》(1900年)

普列汉诺夫 《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年) 柏格森 《笑》(1906年)

杜威 《艺术即经验》(1934年)

弗莱 《视像与构图》(1920年)

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1894年)

桑塔耶纳 《美感》(1896年)

沃尔夫林 《艺术风格学》(1915年)

克罗齐 《美学原理》(1902年)

卡西齐 《人论》(1944年)

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1927年)

贝尔 《艺术》(1914年)

沃林格 《抽象与移情》(1908年)

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超越》(1900年) 卢卡契 《审美特性》(1963年)

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1971年) 科林伍德 《艺术哲学》(1925年)

维特根斯坦 《美学讲演录》(1938年)

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63年) 瑞恰兹 《文学批评原理》(1924年)

什克洛夫斯基 《散文理论》(1925,1982年) 英伽登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932年)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63年) 朗格 《情感与形式》(1953年)

雅各布逊 《隐喻与换喻的两极》(1942年) 门罗 《走向科学的美学》(1956年) 马尔库塞 《审美之维》(1978年)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1960年) 萨特 《什么是文学?》(1947年)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年)

麦克卢汉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年) 弗莱 《批评的剖析》(1957年)

戈德曼 《隐蔽的上帝》(1956年)

巴特 《神话--大众文化诠释》(1957年)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1965年) 德·曼 《解构之图》(1998年)

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年) 耀斯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1977年) 伊瑟尔 《阅读行为》(1976年)

米勒 《小说与重复》(1982年)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1981年) 哈特曼 《荒野中的批评》(1980年) 阿多诺 《美学理论》(1970年)

布尔迪厄 《区分》(1979年)

布鲁姆 《影响的焦虑》(1973年)

德里达 《文学行动》(1998年)

詹姆逊 《政治无意识》(1981年)

萨义德 《东方学》(1978年)

凡蒂莫 《现代性的终结》(1985年) 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 迪基 《艺术界》(1984年)

拉伦 《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1994年)

篇二:15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 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其中“冷峻”是指( )。

.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 大憎表示大爱。

.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正确答案:

2. 香港学者散文文笔优美,辞采飞扬。如( )的散文名篇《车喧斋》,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 黄维樑

. 梁锡华

. 董桥

. 金耀基

正确答案:

3. ( )是沈从文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实录, 共十三篇, 各篇以作者的游踪为总的贯穿线,但又各自独立成篇。

. 《湘行散记》

. 《水车》

. 《小草与浮萍》

. 《生之记录》

正确答案:

4.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 )的出版。

. 《澳门笔汇》

. 《七星篇》

. 《澳门日报》

. 《澳门文学论集》

正确答案:

5. ( )不再像一般的女性爱情散文那样热衷于描写痴迷的旷世之爱或缠绵的闺阁之怨,而是更执着于“灵魂牵手,异地同心”的精神恋爱或忘年之交、隔世之爱的命定缘份。她的《四月裂帛》是一篇大胆表白新女性爱情的心路历程的长文。

. 张秀亚

. 琦君

. 张晓风

. 简媜

正确答案:

6. ( )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 学者散文

. 女性散文

. 新生代散文

. 都市散文

正确答案:

7. ( )是年轻一代学者散文的代表,其代表作是“文化苦旅”系列散文。

. 杨朔

. 余秋雨

. 邓拓

. 张中行

正确答案:

8. ( )广博的知识,强大的思辨能力以及独特的文体,在杂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都得到突出表现。

. 吴晗

. 朱自清

. 王力

. 钱钟书

正确答案:

9.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其中“广泛”是指( )。

.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 大憎表示大爱。

.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正确答案:

10. 夏衍的作品( ),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 旧思想的赤诚胸怀, 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 . 《长途》

. 《旧家的火葬》

. 《从杜鹃想起隋那》

. 《超负荷论》

正确答案:

11. 对于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调侃,构成( )《雅舍小品》艺术内涵的两大层面。

. 林语堂

. 梁实秋

. 朱自清

. 钱钟书

正确答案:

12. ( )是老一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他的《负暄琐话》、《负暄续话》和《负暄三话》,记人叙事,以独特的格调被人称为“当代的《世说新语》”。

. 杨朔

. 余秋雨

. 邓拓

. 张中行

正确答案:

13. 《羞女山》是( )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女性散文”的一篇扛鼎之作。

. 张洁

. 叶梦

. 唐敏

. 赵玫

正确答案:

14. 一般来说,学者散文重知性,尚理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感性,缺乏情趣。( )的许多散文既显出中国人的智慧,又不乏英国式的幽默,他的《一室皆春气矣》 写当代的人情不是太浓就是太淡, 话里话外颇有情趣和理趣。

. 余光中

. 梁锡华

. 董桥

. 金耀基

正确答案:

15.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名胜众多,从江南到塞北,山川景物不同,风土人情各异,无不吸引着本港作家去寻幽探胜,这就是近年来香港旅游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于是掀起香港第一波游记创作热。其中以( )著述最丰。 . 夏婕

. 曾展强

. 水禾田

. 朱维德

正确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 )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

. 广泛

. 持久

. 冷峻

. 深刻

正确答案:

2. 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与他早期小说同调,名篇如( )。

. 《还乡记》

. 《一个人在途上》

. 《还乡后记》

. 《感伤的行旅》

正确答案:

3. 按照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在《女性社会角色·女性想象力·“巫性思维”》一文中界定,“女性散文”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

. 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

. 这种思考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为基础的。

. 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

. 所有女性作家所写的。

正确答案:

4. 与其他文体一样,散文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等因素,都是散文繁荣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大陆和台港澳半个世纪来散文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 政治开放

. 思想多元

. 艺术民主

. 个性活跃

正确答案:

5. 正是由于杨朔等人用诗的审美价值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地位,一时间,追求诗意成了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共同潮流。刘白羽的代表作( )等,都写得诗意盎然。

. 《日出》

. 《灯火》

. 《长江三日》

. 《樱花漫记》

正确答案:

6. 下列选项中属于何其芳的作品的是( )。

. 《画梦录》

. 《刻意集》

. 《日出》

. 《谷》

正确答案:

7. 昆明杂文作家群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绚烂多彩、值得重视的篇章。他们那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素养,赋予了杂文以特异的风姿。昆明杂文作家群凝聚着以下宝贵的历史经验( )。

. 这些杂文家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 “诗人” —— “学者”——“战士”。

. 这些杂文家有着渊博的知识结构。

. 他们中的多数人自觉师承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

. 他们在杂文创作上又追求独创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8. 张洁连续创作了( )等总名“大雁系列”的散文。

. 《女孩子的花》

. 《挖荠菜》

. 《拣麦穗》

. 《盯梢》

正确答案:

9. 张秀亚的散文大多以往昔在大陆的经历为题材,用真挚而细腻的笔触,表现忆旧怀乡的胸臆。其五十年代的散文集有( )等。

. 《三色堇》

. 《牧羊女》

. 《凡妮的手册》

. 《爱琳的日记》

正确答案:

10. 冰心作品的内容主要包括( )。

. 母爱

. 童真

. 自然

. 父爱

正确答案:

11. 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美文”,如( )、《谈酒》、《乌篷船》、《苍蝇》、《死之默想》等。

. 《鸟声》

. 《故乡的野菜》

. 《北京的茶食》

. 《喝茶》

正确答案:

12. 《野草》里的象征艺术主要有哪些类型。( )

. 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

. 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

. 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

. 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

正确答案:

13. 八十年代,台湾社会都市化程度更为提高,正经历着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过渡。( )、张启疆、周志文等人创作的都市散文开始崛起,郑明娳称它是散文界“一支突起的异军”,“在中国散文史上却有革命性的意义”。

. 林燿德

. 林彧

. 杜十三

. 简媜

篇三:士人的优雅及当代更高形态的复归

士人的优雅及当代更高形态的复归

李梦云1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优雅一词在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它沉潜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古代士人人格的优雅、审美的优雅、艺术的优雅、生活的优雅鲜明地展现出来。探析古代士人的优雅并促进其在当代更高形态的复归需要我们:继承士人君子精神,培育优雅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士人审美理念,崇尚审美人生,建设美丽中国;践行古代士人生活艺术,走向优雅生存,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士人;优雅;社会形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德泽深厚,在她漫长的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性,而“优雅”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优雅”品性沉潜在中国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曲院风荷、禅心慧质中,通过古代士人人格的优雅、审美的优雅、艺术的优雅、生活的优雅鲜明呈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召的背景下,探析士人的优雅及当代更高形态的复归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很有意蕴的。

一、中国语境的“优雅”

优雅这个词来自拉丁文eligere,本意是“挑选”的意思,具体出现时间难以考究。但“雅”字在中国却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雅”字从隹,从牙。“牙”即“齿”。“隹”即“鸟”,在此指“鸟头尖锐”,引申为“尖锐”。“隹”与“牙”联合起来表示“尖锐的牙齿”。其本义是“犬齿”,引申为“基准、标准”之意。另有解释说,“雅”与“夏”古字相通,因此,雅指夏民族所居之地,亦即西周王畿地区,由此衍生出正确、合乎规范的含义。《毛诗序》中曰:“雅者,正也”,“正”即标准、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把“雅”解释为“正”,极为广泛。如“雅1李梦云(1978—),湖南祁阳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建构及现代意义”(项目编号:13YJC71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君子安雅”(《荀子·荣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等。先秦时,“雅”还和诗乐密切相关,如“雅乐”。到了秦汉时,

“雅”的运用被大大拓宽,在《史记》、《汉书》中出现了“雅儒”、“雅驯”、“雅才”、“博雅”等词。除了“正”之意以外,又融会了“高尚、美好”等含义,如“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陆云诗》)等等。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认为:“魏晋以后,‘高雅’、‘典雅’、 ‘温雅’、‘文雅’、‘雅士’、‘雅人’等包含‘雅’字的词汇忽然变得丰富起来??以‘雅俗’为评价主轴的认识,魏晋时期已形成并确定下来。”[1]

伴随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优雅”一词进入中国并随即涵括了汉文“雅”丰富而美好的含义,同时融合中国语境“优”之“优游不迫,悠闲自得”之意。因此,优雅更多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前提是行为礼仪得体有度,自信从容;其核心是因为对文化、艺术、历史的了解和热爱,生活得优游、艺术而自信,精神完满而超然物外。辜鸿铭一生的文化抱负就是从中国儒家文明中设计出以中国式“优雅”为特征的道德人格,将其推向世界,重建世界范围内的道德伦理秩序。在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里,“优雅”是他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除了“精深”、“博大”和“淳朴”外,“优雅”也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学者言:“悠闲的中国人,睿智的中国人,挥洒出一部如越曲般清隽,如苏绣般雅致的传统‘优雅’文化。”[2]这种带有“优雅”品性的文化深深融入士人的血液之中,铸就了他们完满的优雅呈现。

二、古代士人优雅的具体呈现

在中国古代,士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不断地演绎和实践着中国文化的“优雅”,具体呈现为君子人格的理想追求、审美优雅的超越本质、艺术浪漫的优雅情怀和优雅生活的修身养性。

(一)崇仁尚义的君子人格

古代士人人格的优雅主要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与践行中。士秉持“志于道”的理想追求,通过君子人格为其实现途径,最终君子人格成为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而被广大士人追寻和践行。

孔子有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论语·里仁》),孟子亦言“君子志于道者”(《孟子·尽心章句上》)。士志于道,可以说是士之理想信念的集中概括。[3]《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所关涉的是具体和个别事物之上的认知的真伪、道义的善恶及欣赏的美丑,是最终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士人作为关注形而上的普遍性意义的群体,自古便形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们背负着 “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载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同时怀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士人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和使命奋力前行,但“任重而道远”,要制止“礼坏乐崩”,达到天下太平,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士虽以“道”自任,但除了士的人格保障之外,这个“道”没有多少其他外在的保障。因此当卑微渺小的个人面对强大而有组织的权势时,孟子所担心的“枉道以从势”就容易出现。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士人一方面努力建立“道”尊于“势”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极力提倡修身,以给“道”建立内在的保证,而修身所要达到的标准和典范就是君子人格的形成。

“君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无法截然分开的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家都以“君子”的道德理想为其重心: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成为理想中的“君子”,治人的前提是使自己先成为“君子”。从此角度来讲,儒学就是“君子之学”。在孔子眼中,“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之道”事实上就是“仁道”。“君子”既是“仁者”,则君子必须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坚持“克己”、“自省”,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我解脱,也在于“推己及人”,拯救天下。所以“君子之道”同时又必须层层外推,不能止于自了。[4]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并把此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除了“依于仁”,即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游于艺”,即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艺事的学习,培养人的外在文采。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只有文质兼具,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

以君子人格为典型代表的优雅人格在中国世代相传,绵延数千年,铸就了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历史上的士人君子,不仅学识渊博、熟习礼乐,而且谦和诚信、道德高尚,具备正直公道、大义凛然的为人风范和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作为传统社会的价值理

想,君子人格是全体社会成员修行的典范。无论穷人、富人还是官僚士绅,都自觉认同这一社会的共同价值理想,它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规范着社会秩序的道德维度并引领社会风尚。

(二)崇尚风雅的审美情操

中华民族在审美认识过程中向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崇尚自然之美,二是在以赤诚的心灵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赋予自然物以人的精神与情操,形成以“雅”为核心的审美情趣。“雅”作为一个复杂的审美范畴,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它集真、善、美于一身,向着真与善的双方向超越,有着超越的本质,这也是它为儒、道两家所推崇的根本原因。自古文人多雅士,崇尚风雅别致是士人的一贯作风。因此,从审美理想的角度看,“雅”同时也是士人的追求目标。

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源于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子《道德经》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尽管此处的“自然”与现在所讲的自然有很大区别,但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使自然很早即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重视与自然的关系,并与之建立广泛而深刻的精神联系,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之美的赞颂,数不胜数。士人在审美理念中推崇“自然”,在审美情趣上则崇尚“雅致”。与士人儒道互补的功业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适应,文人在朝讲究中正、典雅,在野又追求闲淡、清雅,“雅”成了中国人审美的核心情趣。为了体现出高雅的品位,士人或以物言情,或托物言志,各种自然之物通过他们的诗文言咏,淋漓尽致展现了他们审美的优雅。

如陆游《卜算子》中借对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品质的赞誉来抒发自己不畏挫折、永葆气节的情操。又如文人士大夫将“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家语·在厄》)的兰花,誉为处困境而不改其操的大德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倡导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体现了士人的价值追求和优雅的审美情趣。再如文人士大夫对竹子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质,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品行的赞誉,让竹在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地位很是尊贵,其“雅”颇受推崇。除了梅、兰、竹等,文人墨客对于傲霜斗雪的菊、风骨峥嵘的松、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等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描绘,都体现了士人优雅的审美理念,这种美深深地融汇在中国文化之中。

(三)优雅浪漫的艺术情怀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担负着“守道”、“卫道”的神圣使命,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净,而现实生活的艰难曲折在促使他们积极入世的同时,内心的高洁优雅又使得他们期望拥有艺术浪漫的人生。林语堂在其名著《生活的艺术》中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的优雅。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含蓄而热烈,他们心中隐藏的心曲只能从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去解读,中国的艺术作品大至皇家园林,小至信笺配饰等美艺品都显示了一种优雅、精美、和谐的情调,是表达人类灵性最优美的产物。中国艺术的优雅一方面通过优雅心性的士人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又通过琴棋书画等优雅艺术本身予以呈现。传统中国人的灵性、中国人的气韵、中国人的优雅在士人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中很好地展现出来。

古人以琴棋书画为四雅,而琴居其首。文人经常与琴剑为伍,有“琴心剑胆”之称。“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废琴》),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历尽人间沧桑、朝代兴替,以独特完整的音乐体系演绎了中国人和中国艺术的优雅。琴棋书画中的“棋”(指围棋)规则简单但奥妙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思想文化特色。士人通过对弈以棋会友,增长智慧,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于其中感悟天象易理、兵法韬略、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对围棋乐此不疲,也演绎出许多传奇佳话、美文诗赋、兵书谋略等,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5]琴棋书画中的“书”指书法,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产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如钟繇凝重古朴、王羲之清峻飘逸、苏轼旷达含蓄、董其昌空灵淡远的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琴棋书画中的“画”指国画,以描绘人物、山水、花鸟、器物为主,画风抽象写意,色调简单明快。范曾认为中国画是自然的,即自在已然的大存在。因为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人们主观地给予它什么,它不是人创设的,不是人构想的。中国画是诗性的,有诗的意味。中国画的模仿是一种灵智之域的模仿,是心灵领域的模仿,这种模仿能超越一些客观的如实的模型。琴棋书画是古代士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虽然不是科举选士之正业,但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追求之至乐,也是最能彰显其才情,展露其风雅的重要技艺,是中国艺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简单一窥即可看出中国艺术的精深雅致,亦可看出古代士人对优雅生活的不懈追求。


中国人的智慧林语堂》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07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