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风家训家长版
我说我的家风家训
明德学校
九年级五班
王子健的妈妈赵连花
好的家风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础,它首先从最亲近孩子的家长身上体现,从家长身上看到的一些细节也能对应的想到这个人的孩子:孩子的素养如何?行为是不是得体?等等。
其实我家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的家风家训,也没有什么名言警句来规范孩子,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从一些小的细节上扶正他,比如:那时孩子大概五岁,我和他坐在门前玩着闹着孩子就来了一句脏话,是什么脏话我记不得了,当时很惊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说脏话,是不是从外面学的,幼儿园就有小孩儿说脏话了吗?我马上感到很生气,我严肃地对他说:“你以后不要再说脏话,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不管对什么,说出一句脏话总是很伤人的。”还好,孩子并不是刻意要说脏话的,他小心地答应了,以后再没有说过一句脏话,直到现在我也很少见他说什么问候对方母亲的话的情况。其实,孩子从小的行为细节就可能贯穿到他长大后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很多人确实意识到小时候的行为会衍生很多大问题,但是却很少去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孩子的行为细节,只是在乎孩子穿的吃的是不是好,这样只能让孩子生长,而不是成长。
到现在我还是在帮他纠正许多错误,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
需要几根竹竿把它支立起来,这样才能不长歪了,孩子的错误是永远改正不完的,他们只要在成长,就有需要不断改正的地方。孩子也曾抱怨为什么我这当妈的这么多事,什么事都要问一点,什么事都要嘱咐,有时也是很生气,甚至把门关上不理我,这时我就不会去烦他,给他一个降温的时间,等他真正考虑明白了,我才会再次与他沟通。
诚实的人最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我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你可以不成功,你可以输得一败涂地,但是你必须承认你的所得,你输了我不会怪你,没人会一直赢,但不承认失败将是最难吃的苦果,到时候没人能替你,只有自己受。
从不认输,从不放弃!我从来没告诉孩子这样的话,但是他却养成了这样的作风,可能是我和他爸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来没说过“那就算了”“弄不了就不弄了”这样的话,至少在孩子面前,我们总是摆出一副对困难永远去想办法克服的态度,让孩子认为,他的父母,他的家庭,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在困难面前不轻易低头。
良好的家风,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里有一些不太好的风气,那孩子就可能这样想:既然我家都这样,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和我爸妈都一样应该不会错吧。这种心态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家庭也是孩子的学校,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初起点,将家风深深透进孩子的骨髓,从而培育了这样的孩子,那样的孩子,家长
也应该谨记家风,做好孩子的榜样。
篇二:我说我的家风家训(家长)
我说我的家风家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下,每个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法律、道德、文化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借助互联网家谱为工具传承家文化(家规、家训、家风),延续家兴业旺,谱泽后世;实现幸福家庭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自从我踏入社会,爸爸就教育我说吃亏是福。不要在乎一点点的得失,有舍必有得,我这样做着,在工作中,我认认真真,勤劳肯干,领导也愿意安排给我很多工作做。甚至有时领导不安排,我都会主动帮助别人做工作。有时暗地里想想,真吃亏!赚一样多的工资,却多做了几倍工资的工作。吃亏是福!父亲的话铿锵有力,一下子将我从繁杂世俗里解脱出来。想想,人这一辈子,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凡事想开点,培养自己的宽厚大度,与同事相处,气量大些,不要斤斤计较,这样不仅没有失去什么,反而会得到同事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对我来说不是更重要的收获吗?而且,放眼望去,每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就和强大起来,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有句俗话说得好 “人不能把钱带入坟墓,但钱能把人送往坟墓”,人的欲望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也能毁灭一个人的事业,我们不是经常能看到那些斤斤计较的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害人害己的惨境吗?每每想到这些,就会觉得父亲说的特别在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吃亏并不代表处处让着别人,让他人天天欺负,甚至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如果连这都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就误解了吃亏是福的含义了。吃亏是福的真谛是叫我们学会宽恕他人,不要跟他人太过计较,但当自身利益受到严重侵犯时,我们也应当毫不犹豫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为了让我的孩子能做到,我也一定会用这句“吃亏是福”的家训,教育她成人。希望她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并成为心里充满阳光、充满爱、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篇三:家长-我说我的家风家训
我说我的家风家训
回首看女儿一路而来的成长路, 我对她的态度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懒”。
“懒得送”
很多孩子上下学路上都有父母接送,但我从不接送我女儿。几年来都是她自己走回家、去上学。有一回她睡过了头,眼看就要迟到了,便央求我骑车送她一次。但她得到的回复依旧是“懒得送,自己去。”女儿气得一边流眼泪一边小跑去学校,因为迟到,被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还被罚了扫地。“懒得送”的效果立竿见影,从此以后女儿总是准时睡觉,保证第二天不赖床。“懒得送”虽然令女儿咬牙切齿地恨过,但却锻炼了她的身体,也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懒得管”
接触到电脑以后女儿曾一度迷恋于游戏。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每时每刻地唠叨,我的话却从来不多。有一次周末回家打了很久的游戏,把作业抛在了脑后。过了很久我终于开口很平静地问她:“你准备打多久?”女儿看看表,“再打二十分钟。”我转身离去,“好,说话算话。”二十分钟过去了,我回到这里,她依旧在玩游戏。依然是不多的话语:“你平常不是说,说话要算数吗?”女儿反而有些尴尬,讪讪一笑,立刻关上电脑。反复几周,她学会了自觉关上电脑。尽管我已经“懒”到不愿意去管她了,她也能克制自己不去碰电脑。正是这样“懒得管”的家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了女儿的自制力、忍耐力这些重要的学习品质。
“懒得做”
从女儿逐渐懂事时起,平时忙碌的我也变得“懒得做”了。从自己扫地、洗碗,到自己洗衣服做饭,渐渐不再包办她的生活。第一次做饭的时候要剥豆,剥完第一个豆子后,我便放手让我自己剥。几颗豆子下来,她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却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女儿不得不继续笨拙地剥豆子,那天晚饭也推迟了好久。但如果当时我为了节省时间,而不是“懒得做”,也许女儿永远都学不会如何快而好地剥豆。家长“懒得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
移开呵护的翅膀,雏鹰才有机会丰羽长翅,迎风翱翔。放长手中牵挂的线,孩子才有机会飞的更高更远。
回首孩子向来成长路,有过笑容最灿烂的时候,也有失败掉下眼泪的时候,但在这路上各异的风景中,总是少不了家长的各种“懒”。独特的教育方式,点点滴滴蕴含着的是对孩子的爱。那爱默默绽放,一路成长,花香静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