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6 06:38:56 | 移动端: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篇一: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

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篇二:常识读后感

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认为自己所言皆在常识范围之内,没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因为是常识,所有公民都应具有的常识,所以通俗好读,才能使其普及于世,以影响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书中所涉常识,我觉得大致有三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你想清晰地了解,在一个合理的构架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公民应当怎么做,媒体又该是怎么一个样子。

《常识》通篇在讲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读上去,既不卖弄聪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语言晦涩又文理独步众生。

《常识》香港社会评论员梁文道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评论集,取名为常识,与美国独立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的撰写小册子《常识》同名,自序中可了解其立意,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在书中可以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常识”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 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

其中,书中谈到国耻这一敏感话题,作者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一下历史。全面放开抗日战争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建立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是自我疗伤的方法。想要与日本促成全面的历史和解,首先要自己与真相和解,舔一舔自己的伤口。政府在抗战结束这么多年来的低调举动,不但无益于历史伤口的治愈,也落后于民情的要求。这些观点都充满着理性,引导着人们正确对待历史。

对于国人的大局观,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

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对于和平年代的反对别国的运动,反对一个国家就是反对那些我们所不满的个体和单元,而反对那些个体与单元就是反对那个国家的全体。对于这种一代表多、多代表一的民族主义逻辑,作者认为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的爱国主义观。

这些观点就现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维开化之用,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很需要这些理性的思想来正确引导。??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篇三:梁文道 常识

阿Q的故事说的除了是鲁迅眼中的国人通病之外,还很符合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人的自处之道。清末以来,中国人被现代殖民帝国打得透不过气,传统文化系统被西潮摧折得瓦崩砖碎。这都是事实,也是很多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的。可是与此同时,却有另一些人反过来把自己的积弱说成是一种美德。最可笑的当年英国大哲学家罗素那套“中国人热爱和平”论的流行。要知道罗素固然是位严谨的逻辑学家,但他对中国的观察则来自皮毛的阅读与走马观花的旅行,根本不值一哂。偏偏很多知识分子引之为知音的肺腑之言,觉得我们中国人就是高尚,热爱和平,发明的火药也不搞火箭炸弹。这,难道不是阿Q吗?

怨恨的表达相当多样,除了颠倒地肯定自我(比如说把随地吐痰讲成是中国人自在随意的表现),它还可以是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例如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与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更可怕的,是一些种自我贬损的冲动。这两年来网上时常流传一些极度侮辱中国人的事件传说,其中有不少被证实是中国人自己捏造的。

这种变态心理的反面表现则是盲目的自我肯定,例如以制造世界上最长的拉面或全世界“寿”字最多的一面墙等古怪精灵的世界记录为乐。

先下中国在短短两年之间被世界公认为新兴的大国甚至强权,社会却依然弥漫着一股自卑自怜并且扭曲颠倒的怨恨心理,仍然除不去百年国耻阴影下成长的吐信毒蛇。我们要怎么当个大国呢?

其实对比一下带有宗教色彩以天皇名义设立,但依然陈列了两百多万个灵位的靖国神社与较为世俗化但专为军人而设的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我们就会看到中国原来没有一个专门保存战死军人灵位与遗体的国家级墓园,更没有一个全面纪念抗战死难军民的国家级建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请看以下这封决战前的遗书:“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最可圈可点的,是其前度亲信、现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一席话:“原来过去传闻证实是真的??大家太信赖阿扁的权威及权利,将一切都交给阿扁,放弃了自己思考、判断的能力。导致一个人的错误,造成民进党的危机。”

其实,更重要的,可能是种思考方式的盲点。

乔姆斯基是我最敬仰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揭发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对抗美国历届政府和主流传媒的霸权,不止使得他的政论著作只能透过小型出版社独立出版,更令他长期遭到《纽约时报》等主流传媒的刻意漠视。

这个世界绝不可能非黑即白。你说马英九是忠的吗,他为什么也要赞成台湾“重返联合国”呢?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尾随美国入侵伊拉克,八成是奸的了吧,那你又怎么判断他恢复英国经济活力的政绩呢?你能肯定地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

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因谋刺清摄政王而入狱,且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好汉子,怎么就会成了一个与日本议和、成立南京伪政权的大汉奸呢?

加拿大著名的中国史学家朴正民在他的近著collaboration中提有些人曾经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有些人曾经帮侵华日军指认出匿藏于平民中的败逃国民党军人,结果害死了这些抗日将士,看来这应该是罪大恶极的汉奸了,但这种恶性却起到了保护其他平民百姓的效果,使得他们免遭日军滥杀的厄运。那些汉奸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无辜百姓,还是纯粹无耻的自私呢?我们很难判定,因为我们往往只是看了表面的行为就定了他们的罪,没有兴趣去翻箱倒柜查档案深究他们的口供和心理。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08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