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8 05:25:18 | 移动端:草房子艾地读后感

篇一:草房子 读后感

读《草房子》有感

读书是很美的————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精品作之一,也是《草房子》一书让曹文轩一炮走红,成为众人皆知的纯美小说作家。而《草房子》之所以备受人们推崇,是因为那字里行间中透漏着的纯净、美丽,以及流露出的那么真实的,准确的情感。读者读起来用身临其境一词绝不为过。

《草房子》一书记录了小孩儿桑桑的六年小学生活。但凡是写小孩,必然都总将孩子们的天真善良之处显现尽至,但曹文轩不同。曹文轩笔下的孩子们除了笼统的天真善良,又有了别样的东西。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拥有自己的、变样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自己的魅力之处。他们当然爱笑,但也爱哭、爱出头,又害怕风险。只有像这样脱离了羁绊的孩子才更像孩子,更接近我们,也更接近人们内心深处认可的美。

曹文轩说过:“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而《草房子》的美,真就像那伫立在地平线上的草房子一样,永不衰朽。秃鹤的光头、桑桑的鸽子、纸月的书包、细马的羊群、蒋一轮的笛子、秦大奶奶的艾地、杜小康的自行车都那么完整地映在草多水漫的油麻地里,金光耀耀的草房子下、宏伟气魄的小学学校中,永远不受时间的侵扰。那一个个地点、那一幅幅画面,

告诉我——童年,像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虽免不了阴影的出现,可她依然那么纯洁、那么浪漫、那么温馨、那么永恒。她那样美,美得平静、美得安宁、美得悠久、永恒….。

读完《草房子》,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是两本迥乎不同的书,看似差异很大,其实还是有着根本的相同。《草房子》写的是安逸和平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劳其所能,一片盛世景象。而《童年》的背景却是惨烈的一次大战期间 ,上至元首,下至百姓人人都兢兢战战,老人无所依,幼娃无所养。不同的历史背景给人的差异自然很大;《草房子》是那么的温馨、和谐,处处是欢乐,是幸福。可《童年》却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寒冷,处处冰冷刺骨。童年在那里似乎只是时间代词,不再具备其他意义了。可两者都很美,虽然美得不一样;一个暖暖的,却有像绸缎一样的质感;另一个是寒冷的,却有像宝剑一样的锐气。它们相同之处便是美,虽然美的手法不同,可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美。美是不分门类的,只要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净化人心灵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两本书根本的、实在的相同——永恒的美! 不论是用《草房子》,还是用《童年》比较我们此时的生活,我们会明显的发现,如今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这样的生活是前辈们用血、用泪换来的。那样看来,我们还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用悲观、用懒惰、用迷茫、自私的态度去面对,对待我们的前辈们用血、用泪换来的生活,换来的时代?不,当然不该。我们要拥有新一代青年该拥有的,奋发向

上的的精神,去继承、去保护、去升华当下的社会,去呵护更加脆弱的下一代。

读书,可以让我们发现美、感悟美、也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创造美。

篇二:《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看完了《草房子》。心里头有种什么感受,无法用什么词来形容。准确地说,应该是震撼,一种美的震撼,美的心痛吧。

说实话,这本书我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认认真真的去看它,当初买的时候也是听了别人的话才买的,我把它搁在书架上,写完作业后,就去书架前看看,翻翻。不经意间,注意到了《草房子》,才想起,原来这书我还没有看完呢。所以就立刻捧读起来,两天就读完了。

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编小说,写了一个善良,天真的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让人从中不为人知的感叹,从中受到启发。

草房子,它本身就是那么原生态,纯自然的东西,根根乳白色的闪闪发亮的茅草全部来自于海滩的自然中,“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暴晒”柔软,韧性,密实,“冬天是温暖的,夏天是凉爽的”,它是原始的,又透出一派古朴来。现在到处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速成的框架楼房,别说“冬暖夏凉”反而是“冬冷夏凉”,只能靠先进的空调来急救酷暑严寒,而窗外排出的热量,汽车尾气的热量又充斥在现时的天空,更加的燥热反常。

书中主要是萦绕于心中的是“草房子”的孩子在遭遇苦难时的默默承受苦难的坚韧的毅力美。

桑桑,小说中一个贯串始终的主人公,他的独特,他那种隐隐的普爱之心处处给苦难中的朋友以无形的力量。他,支撑起油麻地孩童世界的一片天空,注定他在“一大片金色”的草房子中走出疾病走出油麻地走向“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花环”??

纸月,一个很可怜的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孤苦伶仃的。但很坚强,一路坚持走了过来。

细马,虽然以前不找邱二妈的喜欢,但在经历了一场水灾之后,重新又回去了,扛起了一个家庭,自己则作了一个牧羊少年。

还有杜小康??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那悠然的笔调,那流水般的叙述。还有书中那一首首纯真的童谣。它们的出现,犹如在一幅画卷上添加了缤纷色彩。

小姑娘,快快长,

长大了,跟连长,

有得吃有得穿,

还有花不完的现大洋。

“咿呀??呀,??,哟??哟哟,哟哟??咿呀咿呀哟??”

这书中一切的一切,把我深深地打动了。

那是一片怎样的油麻地?“美”“力”“真”的梦想在其中回荡。

那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刻映着天真、幼稚和善良,散发着优秀的民族情怀。桑桑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他的淘气、富于幻想和不谙世事就像一轮旭日朝阳。他跳着、蹦着、笑闹着,简直就是精灵的化身。纸月不同于桑桑,纸月是一个美好的女孩,她是美的象征,她纯净如雪,飘逸如风,含着淡淡的忧郁,浅浅的酸辛。她神秘的身世与超脱世俗的书卷气使得更加的美轮美奂。 那是一群怎样的大人?当野风吹响着叶子散发香的苦艾,秦大奶奶的形象也就忽影忽现。秦大奶奶喜欢艾,她说,艾好,艾干净,艾有药味,夏天这儿没有蚊子,也没有苍蝇。秦大奶奶爱这块土地,她宁愿露宿也不愿离开它,那是她和她的丈

夫秦大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但他们唯一的幸福就是做着土地的梦。几十年啊!他们终于在这片土地的中央盖了一幢草房,一地的麦子在和风中一日一日的绿着,未等到收获的五月,秦大在田埂上永远的睡着了。这块土地是秦大奶奶一生要保护的!当得知,这块土地要办学时,她不肯,不准,她不愿离开,死也不要,所以她倚着自己老眼昏花,拄着拐杖,横穿菜园,一路把菜苗踩倒了许多;她把学校的瓜、豆荚摘去扔到大河里;她养了一群鸡鸭鹅,让它们在学校里乱窜。她的行为举动很单纯、幼稚,她只想证明,这块土地是我的!当他被强行抬走时,她没有做任何挣扎,乖乖地躺在门板上,甚至连叫唤都不叫唤一声,秦大奶奶是被扶到椅子上的她的样子使人相信,这一回,她已经不得不接受事实了。可是晚上,艾地中央,秦大奶奶蜷曲着身子,卧在艾丛中,她是如此的热爱这片土地啊!当他救了一个女孩时,这一切都变了,油麻地的人们接受了她,她也接受了油麻地的人们。本以为这样可以相安无事的过日子,但在黄昏时分,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的分别了,而仅仅是因为捡一只落水的油麻地小学的南瓜。剧情虽然诙楷和滑稽,但从中透露着人生的苦涩。老人的葬礼很壮观,是油麻地里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排着,竟有一里多长??

《草房子》就像一瓶陈年老酒,酒味甘甜像岁月一样绵绵流长,越品越香!

篇三: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感动永恒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曹文轩

2016年刚摘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先生,在他所作的《草房子》这一作品里,完美无缺的呈现了这一点。

草房子讲述了一个叫“桑桑”的小男孩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期间经历或目睹的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格调高雅,由始至终都充满了美感,包括意境、人物、语言、结构,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书中第二章里有这么一段描写,“后半夜,风停了,雨停了,天居然在飘散了三两朵乌云之后,出来了月亮。夜行的野鸭,疲倦了,就往大河里落。落到水面上,大概是因为大鱼好奇的吸吮了他们的脚,惊得呱呱一阵叫”,“三弦琴总是这么响着,仿佛在许多许多年前,它就响了,就这么响的,它还会永远响下去,就这么地响下去”。

第三章也有这样的描写,“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到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夜色下的笛子声不太像白天的笛子声,少了许多明亮和活跃,却多了一些忧伤和神秘,夜越深越是这样”,“桑桑坐了下来,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净得如水洗刷过一般。月亮像是静止的,又像是飘动的。他依然去看天空,他忽然觉得一个人独自守着船很孤单。他想让自己给自己唱一首歌,但还未等他唱,一缕笛音就从芦苇深处响起,在十月的夜空下传送着??”“蒋一轮站在花园里,将那些倾注了他诗与梦一般的情思的信,一封一封地投进火里。桑桑在离蒋一轮很近的地方站着。他看到纸灰与雪在一起飞舞。火光照在蒋一轮寒冷的脸上,不住的闪动,并摇晃着他高高的身影??” 正如肖复兴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尤其是儿童文学,应该是诗,或含有诗的种子”。在我看来,《草房子》的语言就像是一首诗,干净而优美,简单又忧郁??所有的比喻单纯的就像孩子的视野,却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它所表现的意境,仿佛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切尽在不言中??

除却语言、意境这些外在的东西,我想《草房子》留下的更多的就是人性的思考,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友谊、关于苦难的感受,这也是它能得以隽永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时代在变化,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较之前有了极大变化,但是那些能感动他们的东西却不曾变过。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关于《草房子》很精彩的评述,“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学校、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为护卫自己人的尊严的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在张美妮教授提及的情节中,秦大奶奶的故事让一个已经是成年人的我潸然泪下。老人和故去的老伴的一切梦想都在这片地上,可是这片地却被人无情的占有,怎么可能不恨呢。可是最后,只是因为“奶奶”这再熟悉不过字眼抵消了。秦大奶奶只是一个人太孤单了,她想要有个家,有个人能陪她。

故事来源于生活,才能更加动人,我想《草房子》这个故事是生活化的,才能感动了这么多人。

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在我看来,这种感动对孩子的影响完全是正面的。

从秃鹤的故事里,孩子会学会不改随意嘲笑别人;在纸月的故事里,孩子会看到友谊和勇敢;在白雀的故事里,孩子会学会诚实和负责;在艾地的故事里,孩子会明白“爱”,在红门的故事里,孩子会学会顽强;在细马的故事里,孩子会学会责任和孝顺;在药寮的故事里,孩子会学会坚强??

孩子成长的历程中,需要这些感动,并通过这些感动,理解甚至学会一些品质。

《草房子》除了有独特的描写风格,人性的思考外,也有别样的格调。叙述风格谐趣却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有智慧。

这本小说并不是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叙述到底,而是立体交叉、回旋往复,每个人物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其他故事的配角。所以,将整本小说读完后,一个个原本简单的人物便通过复杂的关系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草房子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草房子》这本书透示的永恒的童年情怀,是生活之爱、人类之爱的化合,是人生情怀与理想情怀的化合。这种化合恰恰若那轮金色的天体——太阳一样,既照临又切肤,既吹拂又动心,面对人生的阴影,我们的焦虑中也掺进了向光向暖的企望,它感动的是今天的孩子,也会感动今天的成人,并将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草房子艾地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30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