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苏教版高一化学笔记

苏教版高一化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8 05:33:40 | 移动端:苏教版高一化学笔记

篇一:高一化学必修1必修2苏教版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格式修正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第1页共23页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第2页共23页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

1、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

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 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 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数学表达式 :

N

?n NA

摩尔质量

1、定义: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2、数学表达式:n = m/M 3、数值: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3页共23页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和微粒间的距离。

固、液体影响体积因素主要为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的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 V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表达式:Vm=n ;单位:L·mol-1 在标准状况(0oC,101KPa)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

尔体积为22.4L/mol。

M?

mm,或n?,或m?n?MnM

补充:①ρ标=M/22.4→ ρ1/ρ2= M1 / M2

②阿佛加德罗定律:V1/V2=n1/n2=N1/N2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液 注意点: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

②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或量取).○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第4页共23页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10-7m)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

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3、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将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FeCl3 + 3H2O =△= Fe(OH)3(胶体) + 3HCl 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第5页共23页

篇二: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_知识点全面总结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 物质的分类

(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 物质的转化

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2. 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2

MgCl2

(2) 物质的变化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2=CaCO3 (3) 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

2CuO

(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2CO3=CaCO3↓+2NaOH (8)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S+ O2

SO2

(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SO3+ H2O=H2SO4

(10) 酸+盐→新酸+新盐 CaCO3+2HCl=CaCl2+ H2O+CO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Zn+CuSO4=ZnSO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Na、Ca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 金属+酸→盐+氢气 Zn+ H2SO4= ZnSO4+H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CuCl2+ H2O

(1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2+Ca(OH)2= CaCO3↓+ H2O (15) 同(7) (16) 同(10)

三、 物质的量

11.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 用符号n表示。

12.摩尔 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1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 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1。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的关系:n=

N

NA

四、 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 1mol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克

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

g·mol1,符号为M。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m

M

五、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2)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 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六、 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

符号为Vm,单位为L·mol1,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式为Vm=

V

n

这里的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Vm≈22.4 L·mol

-1

也可以是混合气体。由此也可以推知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是用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Vm,

Vm 由此也可推得:M=?·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

不同表述:①若T、P、V相同,则N(或n)相同;②若T、P、n相同,则V相同。 2.推论:①T、p相同

N1Vn1

=1= N2V2n2

七、 物质的分散体系

(1)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溶液,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光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

现象。

注意: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的过程,分开以后的各物质应该尽

量减少损失,而且是比较纯净的。经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蒸馏(分馏)、萃取、渗析、洗气等。

(2) 物质的提纯:是指将某种物质中的杂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的过程。它 和分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 ①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变、易分。

所谓不增,是指在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物质,不变指被提纯的物质性质不能改变,易分是指使杂质与被提纯物质容易分开。

②提纯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杂转纯: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如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即可将混合物加热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

杂变沉: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

化为气: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如食盐水中混有Na2CO3,则可加盐酸使

CO32变CO2逸出。

溶剂分: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或被提纯物质萃取出来。如用CCl4可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

二、 常见物质的检验

(2) 常见阳离子的特性及检验: 三、 溶液的配制和分析 (一) 物质的量浓度

(1)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物理

--

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常用单位为mol·L1或mol·m3

篇三: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专题知识点完全总结(2003word版)

化学必修1专题知识点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一、物质的分类:可依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对物质进行分类:

(1)按组成分类:

(2)按化学性质分类: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SO2,CO2

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aO、Na2O

两性氧化物: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Al2O3

二、物质的转化:

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至少具体下列条件之一:

1)生成沉淀(包括微溶物);

2)生成挥发性物质(气体);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水)。

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不属于一种基

本反应类型。

注意: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

反应的任何一种。

2Fe+3CO2

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2MgCl2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2=CaCO3

(3) 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 2CuO

(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2CO3=CaCO3↓+2NaOH

(8) 非金属+氧气→

酸性氧化物 S+ O2SO2

(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SO3+ H2O=H2SO4

(10)酸+盐→新酸+新盐 CaCO3+2HCl=CaCl2+ H2O+CO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Zn+CuSO4=ZnSO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Na、Ca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金属+酸→盐+氢气 Zn+ H2SO4= ZnSO4+H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CuCl2+ H2O

(1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2+Ca(OH)2= CaCO3↓+ H2O

(15)同(7)

(16)同(10)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有电子发生转移的化学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还原剂(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剂(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口诀: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做还原....

剂,本身具有还原性),降(化合价降低)得(得电子)还(被还原,发生还原...

反应)氧(做氧化剂,本身具有氧化性)。 .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

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e.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氧化性反映的是得电子能力的强弱;还原性反映的是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 Fe3+、H2SO4、KMnO4 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Fe2+、S、Cl2 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4) 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5)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可得氧化性 Cl2 > S

4、离子反应

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

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 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性物质、易挥发物质、

弱电解质、单质、气体、氧化物等用化学式表示。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是澄清溶液,用离子符号表示;若是悬浊液,写化

学式。微溶物做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标↓)。

? 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可

写NH3(标↑)+H2O,否则一般写NH3.H2O。

? 固体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浓硫酸、浓磷酸与固体的反应不能写

离子方程式。

? 主要化学计量数的化简和离子的删除。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 、Fe3+ 、Cu2+ 、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Ba2+ 和 SO42-、Ag+ 和 Cl-、Ca2+ 和 CO32-、Mg2+ 和 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H+ 和 CO32-,HCO3-,SO32-,OH-和 NH4+ 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 和 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与 S2-、I-,Fe2+与 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 SCN-

三、物质的量

1、基本概念:

(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单位为摩尔(mol)

(2) 1 mol 粒子的数目是 0.012 kg C-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 6.02×1023 个。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 NA,单位 mol 。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4)数学表达式

:

2、摩尔质量

(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

-1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符号:M 表示,常用单位为 g·mol。在数


苏教版高一化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35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