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警察与赞美诗图片

警察与赞美诗图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0 06:23:02 | 移动端:警察与赞美诗图片

篇一: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欧·亨利”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的名字的缩写。而之所以用笔名,是因为他创作发表短篇小说之时,身处监狱)

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父亲酗酒,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药房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员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他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与法国莫泊桑《羊脂球》、俄国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婚姻生活:

1885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阿索尔·埃斯蒂斯的17岁的姑娘,当时她还在中学念书。欧·亨利当时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师。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尔·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学的那天晚上,她瞒着父母与

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给他们证了婚。于是,他便于1887年7月1日夜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了婚。婚后,阿索尔·埃斯蒂斯改名为阿索尔·波特。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她嫁个有钱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竟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不过,这一次婚姻只持续了10年。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1907年,他跟早年时代的恋人莎拉·林德赛·科尔曼结婚。他们是在欧·亨利一次回乡期间重逢的。然而这次婚姻并未给欧·亨利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带来更多的不和与不快。190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句中写到了“雁群”“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冬天将近。 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大雁飞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是因为它们整天的飞,单靠一只大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

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由于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带动气流,若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就不必休息很多次 。

“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生活的贫困与无奈。)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阅读3-5段,思考:

1、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2、这个想法正常吗?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

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3、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

《熔炉》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

五、分析发展部分

1、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 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思考:

1、苏比作恶的对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品行越来越恶劣,说明了什么?

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致使苏比的入狱计划不能实现,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 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推动情节:《泰囧》中,徐朗和高博需要找到周先生的地址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徐朗需要从自己的助理手里拿到黑客关于周先生的地址的照片,但是,这个照片到达徐朗手里却是难上加难。第一次徐朗因为王宝的 “飞机上需要关机”而无奈关机,丧失了收到图片的机会,第二次则是徐朗在火车上接收图片,而 U 盘却被王宝拔掉且恰好被迎面来的火车带起的风吹跑,可以说这次因为偶然事件而引发了故事节奏的进行。而接下来徐朗为了得到图片而发誓 “再也不给别人戴绿帽子”时候,开着车的高博却恰好听到了这句话,于是两人的较量继续进行。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世风日下、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也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状。

篇二: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欣赏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2、 欣赏小说的结局

3、 教学重点

1

教学难点

2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透过苏比这样一个流浪汉,从一个底层人物的经历来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

一、理清小说结构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明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屡次犯罪,却无从入狱。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听赞美诗,决意从善,却被抓入狱。

二、开端

1、在小说的开端,主要人物出场了,他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靠报纸取暖。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一个可怜的流浪汉。

2、他为什么“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有什么打算?

“冬天迫在眉睫”。严冬迫近,为了“抵御寒冬”,他想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

三、发展

1、 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几件事?

分角色朗读6-38段,其余同学把事情概括在旁边并划分层次

苏比的行为 结果

想骗吃骗喝 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 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 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被认为伞的主人

4、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为什么没有被捕?苏比的六次奇遇反映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风俗败坏,

虚伪的外表,丑恶的心灵。)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对比读第9、18段)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 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以貌取人,贫富悬殊,社会混乱,法律形同虚设,警察不干正事,沦为富人的仆人)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警察糊涂,是非不分,治安混乱

四、高潮、结局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可能会干出更加恶劣的事情,加大犯罪的力度,最终成功入狱。那么小说是不是按照这一思路写下去的?

2、找出有关苏比心理描写的段落,梳理苏比的心理活动。

齐读41、42、43

回忆美好的过去——憎恶堕落的现实——决心弃恶从善。

3、就在苏比弃恶从善,打算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的手拍了过来,以“闲荡”的罪名逮捕了苏比。第二天,苏比被判处到布莱克威尔岛上,三个月。

这样的结局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

比较三种结局

弃恶从善,被捕入狱——作恶无用,冬天过去——加大力度,进入监狱

第三种结局不可信。第一种结局最有批判的力度。苏比屡次作恶,却无从入狱;改过自新却反倒被捕,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本质——是一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是“纵恶”,而且还要“除善”。

辩论

四、作业

1、把辩论整理成一个议论的片段

2、续写小说。《苏比在狱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分析环境描写

1、 开头

2、 结尾

三、分析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1、 不去慈善机构

2、 所作的恶事和其中的态度。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3、 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1.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2. 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四、题目理解

五、语言特点

篇三:读《警察和赞美诗》后感

读《警察和赞美诗》后感

我读了《警察和赞美诗》后,明白了:你很想做的事往往很难做到,你不想做的事往往又很容易做到。

《警察和赞美诗》讲了一个叫苏贝的人,他躺在麦迪逊广场长凳上,辗转反侧。他如果要度过这个冬天,必须去布莱克韦尔岛,因为那里有个监狱,只要住三个月,他就不愁食宿了。于是他想尽各种方法让警察逮捕他,可经过几次扰乱治安,警察并没有理会他。当他回到广场,听到赞美诗那优美动听的曲调后,他决定好好做人,明天就去马车公司找份工作。可这时候,警察却以扰乱治安的罪名把他带回警局,判了他三个月的监狱生活。

读了《警察和赞美诗》,我明白了事情不能总合你的心意,难免有些小问题,你想做的事往往不受你控制,而你不想做的事偏偏又让你一定要做。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一件事。

那次数学课,有一道很难算的题目需要聪明人士来回答。老师见我们都没人举手,便说要抽学号,我一听,不禁全身冰凉。我心想:我可是一点头绪也没有,如果抽到我上去,我该怎么回答啊?老天哪,希望有人举手。于是,我环视一周,竟不见一人举手,四周静悄悄的。我的心里开始焦急了起来:怎么没有人举手啊?我知道我明知故问,因为我们班的数学课基本没有同学会主动举手,大多数都是老师叫的。于是,我心里默默说着:“千万别叫我!千万别叫9号!……”

老师终于开口了:“9号上去做!”我一听,天哪,我的心顿时冰凉冰凉的,我心想:总不能呆呆地站着吧?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去胡乱做了一番,我心里清楚,自己一定会出糗。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有点摸不着头脑地说:“你怎么做得牛头不对马嘴呢?”我抱歉地吐了吐舌头。

你想做的事往往不受自己控制,而你不想做这件事时,老天偏偏又让你做到了。唉,人生就是如此!


警察与赞美诗图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40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