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杜甫传记读书笔记

杜甫传记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0 06:28:58 | 移动端:杜甫传记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由杜甫想到的

(一)

晚上翻到《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任右拾遗期间,与房官是贫贱之交,当时房官率军讨伐安禄山判军,打了败仗,再加上他任用的门客董延兰犯了罪,结果被罢免了宰相职务。于是杜甫便上奏道:“房官的错误不大,不宜罢免宰相职务.房官学识精通,具有大臣的气质与才干,当代舆论都认为他能承担三公,??他能念念不忘朝廷的忧郁,仗义办事之气概时时溢于脸面.但他性格高傲,又酷爱弹琴,琴师董延便寄居于房官府内,这个姓董的贫困交加,年老糊涂,凭着房官之势干坏事.房官不过是因为同情他人而至使自己的名誉遭受玷污.我只觉得房官的功名尚未成就,却因故使其抱负中途断绝,十分可惜.才冒死上奏,希望陛下原谅他的小错,重用他的大才??”肃宗大怒,命令有关部门会同审讯杜甫,后因宰相张镐解围: “杜甫如因而得罪受罚,恐怕断绝了朝廷今后的言路”。

肃宗虽然赦免了杜甫,但再也不理睬重用他了。

李白“诗仙”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杜甫“诗圣”的现实主义态度共同筑就了唐代诗坛的绚丽和丰厚。杜甫有“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本篇就反映了因上书救助忠臣房官遭遇测而向唐肃宗剖明心迹的一翻辩解,从中可以看出不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人才的评人用才的政治眼光,以及他委婉尽致论证事理的口才,可惜肃宗没有他祖宗李世明那样的政治气度和才能,不喜房官,也不喜杜甫,才将其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才有了“诗史” 《安史之乱》,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巨变和民生的疾苦。

“安史之乱”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却把杜甫推向了创作的高峰。正是因为他举家南迁到了成都郊外的一处草房里,才于饥寒交迫中苦炼出那么多的好诗绝句,譬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江山”把“花鸟”衬托的更加美丽;紧接着,又用这美丽的春光牵动诗人的思乡之情:转眼又是一个春天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故乡啊?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流落他乡,即便是同样的景物也未必能够引起杜甫的如此诗情。 窃以为,写诗一如淘金,但凡动人魂魄的诗句大都是“动荡”中筛选出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大家因祸得“福”,是在漂泊和困苦中反倒成就了“逾白之鸟”和“欲燃之花”。前有流亡的杜甫,被俘的李煜,后有谪迁的苏东坡和逃难的李清照。

看来好的现实主义文字,既需要用动荡“筛”,也需要用苦难“酿”。

(二)

或是盛唐的经济活跃,或是衰唐的政治动荡,总之,唐代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为此的“别赋”也比比皆是,仅在《唐诗三百首》中便信手可得:

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从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到高适的《别董大》,不一而足。

然而,一样离别,千般感动,同为“别赋”,诗人的心境和诗中的意境却大不相同: 都是送友人川,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王勃既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情绪相当乐观,这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而历经沧桑的李白则不然,于是,状奇险之景,寓不平之意,从“蜀道难”点化出“仕途险”,用“路崎岖”隐含着“心不平”,真真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和朋友分手。

长亭古道,杜甫执手相送的郑公是一位即将赴难的白头翁,于是恐怕此一别将成永远,再见面时大概要在九泉之下了;而白居易在古原上送别时的年龄只有十六岁,当然不知愁滋味,年轻的朋友走就走吧,反正不久以后还会见面的,友谊和青春一样生机勃勃,所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窃以为,唐诗别赋中最动人的句子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者依恋满怀,生怕“元二”到了塞上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后者心潮澎湃,告诉“董大”普天之下到处都会有仰慕你的朋友。

时下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但是人们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古人大不一样了——如果你是遭贬回乡,站台上一定是冷冷清清的;倘若你是荣升进京,有绿酒有红包却鲜见青灯黄卷。

篇二:优秀的读书笔记

优秀读书笔记的评价标准: 第一单元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毛泽东)2 芦花荡 (孙犁)

(西蒙诺夫) (聂华苓)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 (鲁迅) (朱自清)(李森祥)

9 老王 (杨绛)

(余秋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11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吴冠中) (叶圣陶)

(黄传惕) (陈从周)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

(竺可桢) (谈家祯)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被压扁的沙子 (阿

西莫夫) (梅涛)

(桂文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陶渊明)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魏学洢)

(杜甫) 望岳 (杜甫) 春望 (杜甫) 石壕吏 (杜甫)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郦道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

承天寺夜游 (苏轼) (周密)(张岱) 第六单元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使至塞上 (王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游山西村 (陆

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怎样搜集资料长歌行 汉乐府 (郭茂倩) 野望 (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

相 (孟浩然)黄鹤楼 (崔颢) 送友人 (李白) 秋词 (刘禹锡) 课外古诗词背诵篇二: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书笔记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学校向每位老师推荐了《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今天抽时间细细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那种期望之中、意料之外的欣喜,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那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启示,那种

对教育的反思和进取的决心便油然而生。 美国优秀教师克拉克眼中的优秀,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上的优秀,而是从餐桌

礼仪到积极心态的培养,从学习、生活到学会感恩,涵盖了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他告诉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本书所叙述的教育问题不是艰深的理论,而是

简单易学、操作性极强的方法,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产生模仿几招的感觉。

在克拉克老师创造的55个教育奇迹的细节中的第2个细节——眼神沟通很重要中说到,

“用眼睛和别人沟通,不仅表明你很自信,同时也表示你对别人很尊敬。在课堂上,当一个

学生发言是我都会确保其他所有的同学转身看着他,专心听他发言。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

那就说明他们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自己要补充发言的内容上,而没有专心听那个正在发言的同

学说什么。因此,后来在我讲课的时候,我要确保所有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我。因为我站在前

边,所以我能看见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并且能指出他们谁没有听懂,谁走神了,或谁在专心

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一点给我启示很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我现在教的是低年级,

同学们课堂上都很积极,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很多同学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恨不得老师每

个问题都请他回答, 当老师没有喊他时就很失望,甚至还怪那个同学抢了自己的台词,这种情况下,他们又

怎么能仔细去听同学的回答呢?其实很多时候,同学回答的很精彩,就等于老师在讲课了,

没有听到同学的回答,也就影响了自己听课的效率,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到。而关键问题

是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不仔细听,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一个优秀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所以我觉得我以后在课堂上哪怕影响进度,也要培养学生仔细听老师讲课,仔细听同学回答

的习惯。课堂上眼睛一直盯着老师,别人回答问题时身体转向他,专心听他发言。虽然这可

能会浪费时间,也可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习惯,但是我想,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养

成这样的好习惯的。

是的,优秀是教出来的。平时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话,家长不配合,但是很少能自我

检讨,想想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够。其实每天我们和学生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我们的

眼皮底下,今天我们忽略了他们的一个坏习惯,明天我们忽略了他们的一个缺点,时间不长,

问题就一大堆了。所以我们应该像罗恩 克拉克老师学习,从细节入手,慢慢地逐步地把自己

的学生教的优秀,哪怕他只是在一个方面优秀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篇三:教

师优秀读书笔记十六篇读书笔记

一、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

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

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

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

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

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

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

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

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

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

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

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

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

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

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

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

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

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

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

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

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

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

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

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

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

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

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

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

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

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

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

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

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

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

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

是五彩缤纷的。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

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

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

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

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

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

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

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

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

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

享用不尽的财富!

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

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

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

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

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

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

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

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

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

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

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

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

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

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

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

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

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

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

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

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

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

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

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五、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

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

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

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

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

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

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

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

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

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

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

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

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

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

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

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

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

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

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

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

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

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

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

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篇四: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读书笔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读书笔记朱永新老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

前提是什么?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

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为此我读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本

书,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

大。

篇三:江城子读书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 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装。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你说,“不思量,自难忘”,这辈子便永远怀念她一人。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你安眠于地下,而我还在世上颠沛地活着。生死两隔,你知道我过得怎样吗?还能在我午夜未睡时捧上

一碗夜宵吗?茫茫岁月,我一个人细数着对你的思念活过十载。不用细细打量,这份感情自

相难忘。我若不说,你也可知。可是,我内心的苦与痛如何吞咽,千里之外的孤坟啊,为何

如此催泪断肠?这些年来,我一谪再谪,仕途潦倒,生活清苦,倍偿艰辛,不知鬓角头发又

白了几大把,倘若相逢,怕也难认出时光沧桑过后的苍老容颜吧。当年已成往事,只怕再难

拾回。

夜里做梦又梦到你了,彼时隔着小小的轩窗,你对镜梳装,“女为悦己者容”吧,我看得

眼角湿润,伸手只触到一团雾气。那画面在脑海,便觉得温馨香暖,终身难忘。此番的明月

夜,那地的短松岗,怕是年年惹人相思断肠处吧。只要我还在,我便爱你。篇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风雨交加,垒垒绿阴的荒冢,前世今生,一切都是错乱,一切都是抵达。撕开岁月的

面纱,厚厚的罪恶,像花一样绽放,鲜艳的美浸透着毒汁。仇恨,抱负在心中点燃,在他

眼中,皈依的时刻早已过去,仁慈只会受尽轻蔑和挑衅,为了最终倾吐愤怒,他,希思克利

夫,抛却了那高傲冷酷的灵魂,复仇开始成了他永恒的基调 翻阅枯瘦的书页,我在隔岸观赏那瞬美,而此刻凋残的花,直到它奄奄一息,直至凋谢。仇恨,抱负在生死一线之际,一切都是暂短的喜悦欢欣,他占上风的怜悯永远只是瞬时,

现在一切即将付之一炬,荒废的山庄,单薄而又苍翠的爱??一切都在抵达自己的星座。 ——读《呼啸山庄》

你,在自己的牧场上谱写自己的歌谣,沙哑的喉咙扯出一个个耀眼的高度,足以让鸽子

与橄榄枝复活,我的歌依然无法咬住黑夜盛开的任何一片语言。现在你用暗哑干燥的喉咙

深沉的呼唤,此刻一个个灵魂踉跄地摆度到对岸,搁浅于芳草萋萋深处,全世间的满目苍桑

与凋零开始走向爱和救亡,现在你的歌声一遍又一遍抵达理想的港湾。而我以无法用平静的语言写下:一个孤寂的老人背着双手

安祥的漫步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牧场 他把心平和地安放在为和平铺就在乐章上 ——读《泰戈尔诗选》夕阳慢慢沉落,四周沉宁,一个人呆坐窗前,想着衰退的心跳夜里,萤火虫轻轻游过窗

格一点点黑色中闪亮,那是一处遥远的灵魂在跳动,不要在窗前对着闪亮怂泪千行,我不忍

心写到,眼前依旧不听话的倾诉恋肠,憔悴与衰老爬满这寂静的月,时间又在搅动那沉淀的

思想,“尘满间、鬓如霜”在你纸上身躺。 风闯进门来,我看见它微笑着坐在窗前,很想伸出手去把它紧紧拥抱,紧紧的让它再一

次吹散你的语言,但我却不敢去碰。——读《江城子》

海岸、田野、枯本、湖水、小镇、船、海洋、黄昏、星辰??更多平凡的事物被诗人得到

尊重,简单的文字,平淡的语言,那虚构和安静让人强烈感到一种安心的平和,也许这就是

为什么会有人与我集体回忆吧!

回想,周围让人感到窒息的忧郁和感伤,似乎一下子开始沉淀,《居住在南方》翻开黄皮

书扉,一种心灵的安慰,一种温暖的触摸,在生命中铭刻。不知道为什么说喜欢,写这些

也许只能说想写关于集子的一些语言,和就是喜欢,如果真要加个理由,那就说“安静”吧!——读《居住在南方》篇三: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王水照《苏轼选集》读书笔记暑假期间有幸拜读国学大师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其独到的见解和注释从另一个角

度诠释了伟大文人和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别有收获。 其中的典型便是关于苏轼人格魅力的解读,一直以来,在初中高中时期,所学习的苏轼

作品在教师的口中无非就是:豁达的人生观,豪迈的性格,不畏王安石的权势力行变法等等

等等,笼统而宽泛,对于苏轼的了解,也只能是及其片面的,但是在王水照大师的注释中,

我看到了苏轼动人的一面。例如,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水调歌头》中,不论是对亡妻的怀念还是对其

弟苏辙的思念之情,都是他对亲人的感情到达及其重视的地步才能创作出来的传世诗篇,并

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代以豪迈著称的文人,却也有细腻情思,是为人性,是来源于生活而

俯视生活又挣扎在生活中的矛盾体,这才是苏轼令我痴迷之所在。 再例如,《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全词描绘的就是一副乡村生活的悠闲景象,是超脱

物外的超然存在,而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一词中,同是上元节,在杭州和密州两地却有着

截然不同的国法,苏轼在这首词中又表现出了对繁华喧嚣的期待,对孤独寂寞的畏惧。是的,

苏轼是人,即便在几千年后依然传唱他的词,背诵他的文,但正是这种人性,才是他吸引人

的所在。

苏轼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范增论》等传世

名篇,文字精美而不失豪放,精雕细琢又不着痕迹,浑如天成又阐明至理,他的人生态度,

他在不同时期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他在人生的低谷如何看待命运又如何开解自身,他对待

自己的政敌是如何的坦荡自然,是政见不同又满怀尊敬。这就是我在读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之后,对苏轼的进一步认识:他是伟大的,

又是平凡的,他是豁达的又是细腻的,他是才子又是情种,他风流但不下流,他是政客但是

又又文人情节,有胸怀天下的霸气又有对待亲人的情意,忠孝能够两全,儿女情长与国家大

事兼顾,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我崇拜苏轼,所以在看到读书笔记目录的第一时刻就选择了《苏轼选集》这一本书,苏

轼是独特的,他不同于礼拜的飘逸潇洒,不同于杜甫的悲哀沉重,不同于柳宗元的自怨自艾,

不同于辛弃疾的愤世嫉俗,更加不同于柳永的温文婉约,他的独特,在于他的矛盾。通过王水照大师的《苏轼选集》,在这一方面,我更加细致的了解了我的偶像——苏轼的

种种,正是由于王水照大师的详细注释我才能有这样的进步,1984年的书籍并不为我们这一

代人所了解,但是通过学校的介绍,我知道这些好书,在此也谢谢院校领导的关爱和教导。

篇四: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我读的《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传记。全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分成四卷:童

年与青年、壮年、老练与流放岁月。作者对苏东坡的生平逸事及所作辞赋进行解读,从而分

析苏东坡的心理性格。

纵观苏东坡一生,只能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

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

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

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

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

“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

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

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

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

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

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

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

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

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

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

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

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

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

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东坡已一一犯规了,

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

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东坡就是要做到说

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东坡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

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 虽然后世美誉甚多,但是苏东坡留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多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

他不是神,他不是完美的,他也曾经想要自杀,他也曾经在文字狱中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

也因为高调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些政敌们出于利益和妒忌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但他,绝

对是一个健康的人。他不偏激,儒释道在他的身上有着完美的融合。他有儒家的进取,正义,

也有佛道的洒脱出世。他即追求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也不放过品尝美味的机会。他有文人

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反而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更在黄州这个苦寒之地

亲自开垦,做一个躬耕的农夫。前面提到了的都是我对苏东坡的整体感受,全书共分为四卷,而卷三“老练”在我看来

就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苏东坡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

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

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

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

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

因而遭受打击。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

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

的幸福。”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

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去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极其富有文学韵味: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

不足以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

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

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

幸。”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

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

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

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

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篇五:读书笔记材料——苏轼专题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

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

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

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

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

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

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

二十一岁的苏轼,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欧阳修叹赏其文,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

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

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

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

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

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

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

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

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

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

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

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

们认为隐含讥

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

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

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

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

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

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

副使,本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

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

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

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

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

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1085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

引起了保守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

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

西湖,动用民工20。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

景之一“苏堤春晓”。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

合,元祐六年八月,再次再次被外调,并最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

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

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人们一直把

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

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

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

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 ——苏轼作品辑录(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

(qiáng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


杜甫传记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42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