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河西走廊纪录片第10

河西走廊纪录片第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1 07:45:48 | 移动端:河西走廊纪录片第10

篇一:河西走廊

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

两汉魏晋时的河西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北「丝绸之路」也经过这里。嘉峪关、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于走廊西部,目前兰新铁路也由此通过。

编辑本段范围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200千米

河西走廊

,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编辑本段由来

河西走廊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约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张掖、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汉唐时的“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不仅是昔日的古战场,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其南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连山脉。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组成,西宽东窄,由柴达木盆地至酒泉之间为最宽,约300公里。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

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北侧则为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北山),绝大多数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个别高峰达到了3,600米。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渐趋于平缓,可以算准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的狭长平地,因其位于黄河以西,故得名。 [1]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者张骞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

编辑本段地位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而祁连山正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张骞要绕路南行,岂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编辑本段地质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

河西走廊中段

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嘉峪关

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编辑本段气候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

河西走廊的石窟

~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气候 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编辑本段土壤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

河西走廊

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

编辑本段农业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是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麦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大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仔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编辑本段矿产

矿产资源有玉门石油、山丹煤、金昌镍及其他多种金属。

编辑本段民族

民族有汉、 蒙古、藏、 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

编辑本段现状及保护

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古就

河西走廊

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战略要地,是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是靠祁连山积雪和冰川的融水滋养、灌溉而“造就”。一旦祁连山出现问题,对于本来就危机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态无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甘肃的人大代表安国锋和政协委员郝树声,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以“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提案,提到作为整个河西走廊“母亲山”的祁连山,最近几年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减少等现象。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温家宝总理谈了他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而这四件事情都与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关。

在河西走廊东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有合拢趋势,给楔子一样镶嵌其中的民勤绿洲带来巨大压力;在西边,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有专家断言,倘若任由形势恶化,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有可能在50年内全面恶化。

河西走廊的生态危机

长约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

东西两头,河西走廊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5%,其生态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在走廊西头,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有专家指出,现在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充分证明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篇二:河西走廊与古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与古丝绸之路调研日志 2013年9月和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自此一段地理通道,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又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数亿年前,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青藏高原。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一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是中原通往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必定要从这里穿过。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侵扰汉朝。汉高祖刘邦率军作战,却险些全军覆灭。为了修养生息,刘邦被迫采取和亲政策,同时每年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但是匈奴带给汉朝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汉武帝登基后,为了说服被匈奴从河西走廊驱逐的月氏部落联合夹击匈奴,

派张骞出使

西域。在路上遇到匈奴骑兵后,使团被俘了。匈奴人为了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为匈奴效力,将他长时间软禁。但他借机离熟悉匈奴日常生活和军队备战,并找机会逃脱匈奴的控制,继续前往西域。

虽然大月氏王拒绝和汉朝联合夹击匈奴,张骞途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西域社会。返回长安时,他的见闻及带回的河西走廊地图对汉朝以后对匈作战及经略西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10万大军与匈奴单于主力对决。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一万骑兵进入河西走廊,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匈奴五个部落。随后霍去病越过匈奴人放牧的焉支山草场,连续急进500公里,斩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霍去病追击到敦煌后收兵回撤。公园121年夏天,汉对匈发动河西之战。霍去病率军绕道匈奴后方,向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部队的侧背发动攻击。匈奴遭到毁灭性打击。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向汉朝投降。

经过几次河西之战,汉朝全线打通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国版图。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汉朝随即启动了屯垦移民。经历战争之后的士兵化剑为犁,在帮助当地恢复生产的同时使战争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保证了一个区域的长期稳定。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汉朝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此时,从武帝开始,经昭帝,宣帝三位皇帝共历六十余年,汉朝倾其国力,锐意进取,军事与外交齐头并进,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最终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处的新局面。而河西走廊此后一直扼控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作为中原向西的外交和政治通道,成为西北边陲重地。

两千年后,通过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保障并形成的汉朝的屯田戍边的国策再一次深刻影响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部署大量的农垦部队。屯垦戍边再一次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国策。历史就这样构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叠。

今天的我们坐火车行进在河西走廊上,沿路都是土黄色的一片,两边都是山,光秃秃的。偶尔可以看到村庄,这时才可以见到一点绿色,那是人们种的玉米。还会见到一些小麦以及豆类等作物。长久以来,这里的人们就是靠着这样的作物来维持生计。我们问当地人:“为什么不种果树呢?果树不是收益更好一点吗?”他们回答:“不行啊,果树太吸水,这地方太干。”

篇三:甘肃 河西走廊专题练习

下图表示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

业带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8—9题。

8.A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是

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采掘业

D.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9.下列关于C、D地区产业发展的

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

通便捷

C.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因素是邻国众多

D.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

源开发

8-9:CD

36.(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玉米喜温喜光,需水量较多,不同生长阶段其需水量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北方地区玉米一般4~5月播种,8~9月成熟收割。玉米拔节(6月)以后,叶面急剧扩大,需水量增加,特别是抽穗(7月)之后,如果供水跟不上,就会形成“卡脖旱”,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生长。

材料二 制种是指大规模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

河西走廊地区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成为我国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目前,位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并形成了制种玉米—暖棚养牛与小康住宅—沼气—日光温室蔬菜、制种玉米—肉牛养殖—沼气—制种玉米等产业模式。

(1)分析在制种玉米生产过程中河西走廊比东北、华北等地不易出现“卡脖旱”的原因。(12分)

(2)说出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产业模式的优点。(6分)

(3)有人提议新疆应效仿河西走廊地区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分析其可行性。(6

36(24分)

(1)(12分)东北、华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玉米种植需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河流水,(2分)夏季风强弱变化大,降水变率大,(2分)玉米需水期可能出现干旱,易出现“卡脖旱”。(2分)河西走廊地区属于非季风区,玉米种植需水主要来自冰川冰雪融水,(2分)7~9月气温高,融水量大(2分)且稳定,可以为育种玉米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2分)

(2)(6分)实现综合循环利用,(2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2分)降低污染,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2分)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净化环境。(2分)(任答3点得6分)

(3)(6分)新疆光照时间长,且强度大;(2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2分)冰川冰雪融水量大,灌溉水源稳定;(2分)土地平坦辽阔,适合规模化、机械化制种;(2分)气候干旱,便于自然晾晒与储存。(2分)(任答3点得6分)

37.(22分)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示铁路沿线地区被誉为“新能源走廊”。说出其中一种可开发的新能源,并阐述

其成因。(6分)

(2)简析图示地区成为‘古丝绸之路’,和兰新铁路重要通道的共同区位条件。(8分)

(3)近年来,Q河流域通过综合治理使下游生态环境重现生机,你认为主要采取了哪些

措施?(8分)

37.(22分)

(1)(6分)风能(2分):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半年多大风(2分);受地形影响,位于冬季风通道,风力大、昼夜温差大,气压变化剧烈(2分)。

太阳能(2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2分),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2分)。(任选一种作答即可)

(2)(8分)连接东西,地理位置优越(2分);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势平坦(2分);水源较充足,土壤较肥沃,沿线多绿洲(2分);是甘肃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2分)。

(3)(8分)上游山区保育植被,涵养水源(2分);中游建分水工程,直接为下游补充用水(2分);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2分);推广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2分);培育耐旱品种(2分)。(任答4点得8分)


河西走廊纪录片第10》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53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