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博客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1 15:48:48 | 移动端:科学网博客

篇一:小学科学优秀网站集锦

小学科学优秀网站: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http://xxkx.cersp.com/

浙江小学科学网 /

科学视野网 /index.php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bbs

新思考论坛http://bbs.cersp.com/index.asp?boardid=80&page=1 科学视野论坛:.cn/forum-43-1.html

博客

探索博客首页/index.shtml

小学科学博客群组(新思考)http://blog.cersp.com/eblog.asp?usertype=9 教育叙事研究http://blog.cersp.com/18893/88390.aspx

韦钰院士的博客 http://blog.ci123.com/weiyu/archive/0-0

郝京华博客 http://blog.ci123.com/haojinghua

喻伯军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8802/index.shtml

网刊:

科学新视野网刊 http:///kxxsy/index.asp

篇二:国外学术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

国外学术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

史新艳/肖仙桃

2012-12-24 14:47:29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2期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he Study of Academic Blog Abroad

(The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AS, Lanzhou, 730000)

【作者简介】史新艳,女,1984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肖仙桃,女,1965年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兰州730000

【内容提要】 文章阐述了博客在国外的产生及发展,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博客研究文献,重点研究了国外对学术博客研究的角度、理论方法及在图书馆和教育界的应用等,总结了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log abroad were addressed. The paper mainly focused on som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ed up the view points,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and education, and gave out the problems and trends for the future study.

【关 键 词】博客/学术博客/研究进展blog/academic blog/research progress

本文以文献调研为主,分别从ISI Web of Knowledge及Google Scholar中搜索“academic blog”和“academic blogging”,对符合要求的文献逐个阅读分析。整体从数量上看,对学术博客的研究比较少,这是因为学术博客是博客的子领域,许多研究没有具体区分博客及学术博客,仍以博客为对象展开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博客不能脱离博客这个大范围,博客共有的特点、功能分析及通用的链接分析等方法理论是适用的。因此,本文辅助以“blog OR weblog”为检索词,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并同时辅助以E-LIS,Elsevier Science Direct和Springer Link期刊和Scientometric进行检索,共有60篇相关英文文献。

1 国外博客研究

1.1 博客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个博客是http://info.cern.ch/网站上的Tim Berners-Lee's

“What'New?”页面,用来指向那些新出现的网站。第二个博客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上的Marc Andreessen's“What's New?”页面,两个博客功能类似。

从1996年到1997年,网络的激增推动了博客的发展。早期的博客主要是一些比较了解网页设计和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开设的,之后,随着博客提供商的出现,使得博客写作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同时博客独特的新鲜内容,也吸引了部分在线人口,从此博客开始走向轨道。2000年约1000个博客,到2002年有近

50万个博客。随着博客社区的增长,博客开始成为讨论、交流媒介,博主使用链接讨论其他人说过的话,并将其链向原文,方便读者阅读。

2006年初,博客达到每月16万的增长速度,然后降到每月10万。2008年3月,Technorati统计有18.4亿个博客,2007年有34.6亿人阅读博客。

以上由不同统计机构所统计的各年份的博客用户数量,虽然具体的数字与真实数量有所差距,但都说明博客从产生到发展至今,数量不断增加,且在2005年和2006年增长最快,成指数增长。

1.2 博客研究

国外对博客的研究集中在:一是博客用户行为分析,即影响博客使用的因素分析、用户个人行为特征与博客内容性质的关系以及博客的传播特点等。在博客的传播性上,Gruhl等人的信息传播研究中,采用常用的疾病传播模型研究博客网络信息传播的动态性。而Kumar等人则采用时间曲线图,抽取短期社区进行突发行为研究,得出博客社区具有惊人的短期特征的结论,尤其对因某一兴趣主题而产生,但在一段时间后衰减的博客社区,呈现出明显的突变性[1]。这说明博客的传播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不同,具有由自身特性决定的动态性和突变性。

二是博客社区分析,主要是以链接为依据,方法以社会网络分析和博客链接分析为主。比较典型的是Cameron Marlow基于链接评价博客的权威性研究和YingZhou、Joseph Davis对博客社区识别的研究。前者对博客中的链接进行处理:针对博客列表、静态链接、评论和网站通告四种表示社会关系的链接形式,收集博客主页上的所有链接,将已知博客的URLs进行标准化,根据标准化后的

字符串与数据库中已有链接的匹配度识别各类链接,并着重分析博客列表和静态链接,将其链接数作为权重赋值,研究博客的权威性。研究发现权威性较高的是一些类博客的工具,其次是由一个或一个小组人操控的站点,可以认为这些站点在连接大部分博客网络、在社区的重要信息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用声望得出的权威并不代表影响力的权威,而静态链接更能在内容上反映博客的权威性[2]。

Ying Zhou和Joseph Davis则跟踪8个博客作为样本,从微观层面研究博客的超链接和交流模式。将博客作者和链接分别作为博客社区中的“行动者”和“结”,将链接的数量作为博客之间的结的强度,并将链接分为博客文章链接和由评论者创建的链接,以此研究每个博客的结强度的分布。例如,Michkap博客引用一个博客10次,给予这个强的结10分;引用其他15个博客各1次,则给予这15个弱的结各1分。对于评论的处理,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图示说明两种统计都符合类齐普夫分布,这表明博客间存在着由较强的结聚合的类,可以通过测度博客间的链接强度识别博客社区[1]。

三是博客内容及应用分析,博客作者的个人特性决定博客的内容,博客的内容能直接反映出博客作者的信息行为,据此可以为博客用户提供信息推荐服务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博客内容分析涉及博客内容分类和推荐系统、博客兴趣挖掘,以及博客在学术图书馆中的应用、博客的辅助学习和教育性等方面。

2 学术博客研究

对学术博客本身的研究比较少,在国外研究中,学术博客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相应的研究内容也比较模糊。由于本文是基于情报学角度,重点在于发现能

够帮助界定学术博客概念、评价学术博客的学术影响力上,因此,所关注的文献也是围绕这两方面的。下面详细分析一些重要的研究情况,首先是Eugene Volokh教授对学术活动的描述,他认为学术活动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1)发现知识,创造知识;(2)传播知识和思想,包括由自己发现的和其他人发现的知识。做那些能够影响法律、文化或物质环境的事,将正确的观点传播给正确的人。这点被认为符合评价学者的“学术、教育、服务”理念[3],即一个有能力的学者需要具备发现新知识或创造新知识、将知识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他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有效应用知识达到目的的能力,这可以看作对学者的学术能力的评价标准。而博客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进而达到传播知识的能力,所以通过博客的学术影响力能够看出博客作者的学术能力,对博客的学术影响力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

2.1 学术博客实例研究

总体上对学术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博客的语言特征、学术质量、交流动机和链接分析上。

Keith Stuart在其Towards an Analysis of Academic Weblogs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学术文献与学术博客之间的差异,从三个网站上选取39个学术博客,下载博客存档里的文本,使用Detagger软件去除tag,统计了文本数量、文本字符数以及常用词及词频等说明学术博客具有不同的语言特性[4]。

Mary Axford等人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学术质量审查时,着重从覆盖范围、更新频率、是否有E-mail提醒或提供RSS订阅以及资源选择标准几方面展开。决定网站是深入性还是简单性的覆盖因素包括权威性、及时性以及网站是否被注

篇三:科研问题的四个层次

科研问题的四个层次

对于科研,科研问题的层次,我分为四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五个层次。我觉得明确这几个层次有助于分析问题,我提出供大家讨论讨论,补充补充。

第一个层次:以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为目标,该目标分为哪几个关键技术或科学问题,他们的关联性如何,对于目标有着怎样的影响;

第二个层次:对于某个关键技术或科学问题,通过哪几个实验或方法措施来实施推进,每个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许多的工程问题在这一步转化为基础科研问题;

第三个层次:对于每个实验通过哪些步骤和表征手段来实施,这些步骤的严密性如何,表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何说明要说明的那个问题。

第四个层次:对于这个实验细节如实验步骤,如表征手段,为什么要这么做?别人是如何做的?预期效果是怎样。

我个人觉得对于本科而言,要达到第四层次,对于硕士而言至少要达到第三层次,对于博士,至少要第二层次。而这一些东西需要在不断的实战训练中才能成长,因此学生搬搬砖也是合理的。但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搬,每一步的目的。实际中许多的学生,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在第四层次上就不过关,只知道送检,对于检测东西到底要观察什么不清楚,没有一个重点的观察对象,没有一个预期。这都是前期工作不合格的表现。

还有一个常见的就是,预期不理想,导致在第三层次上数据不理想,甚至矛盾,这种也是常有的,因此要求1.实验设计时一定要严谨,尤其是在细节上,一定要尽量多的影响因此都可控,定量。比如温度,温度就是那样,应该是稳定的,但具体多少,不知道。虽然在那个环境下,确实应该是稳定的,想都不用想,就是稳定的,不可能不稳定,但是这不够,要尽量准确,可靠,不能说是稳定的,因此可靠,这是不够的,一定要可控,定量,给加以明确。

2.在不可知因素下的异常,一定要记录每一个细节,要严格的记录,这也是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最反感,学生记录的东西,这一片纸,那一片纸,最后搞都搞不清。3.重复,选择较为可靠的数据,最重要的是得出的规律具有可重复性即可,如果能满足这一要求也是可以接受。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对于工程问题,可能定量上没有那么严谨,但并不是不用定量,可以检测其大致的范围,20s-30s或1.5kg-3kg,作为一个现场作业的,现场记录有时候不大可能,因此一定要事先熟悉现场,规划好,每一个细节。我的要求:尽量从一开始

就要想到,设计好每一个细节,想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到最后的结果,都要考虑到,让一切意外都在意料之中。个人体验,如有不同,请多指点。

有的第二层次的一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就可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问题,会让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有点模糊,界限不明显。对于真正的培养一个硕士博士,一定要让他明白,怎么才能分析问题,并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于纯粹的科研民工是没有这一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许多老师脱离一线许久了,对于第二层次的或许就不大清楚了,更别谈第三第四层次。甚至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东西,提不出问题,你这个说明了什么?对不对?有没达到预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办?一概不知。这样往往让学生也很迷茫。我建议,如果这样,可以参考这个让学生彻底搞明白问题再做实验。因为老师难免要开拓新领域,不懂是正常的,但是围绕着这几个层次去思考问题,去引导学生,可能有益。这是我个人感觉,如有更好的方法,还请多指教。

这里就涉及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二三四层的体现。这里建议实验方案也分成三种,每一种对应一个层次。第二层次对应的实验方案基本上就等同与论文前面的绪论了,你为什么要干这个,解决什么问题,别人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你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做哪些实验,如何串联,画个图。第三层次的实验方案要求说明,你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说明这个问题,哪些步骤?这些可靠否?可行否?为什么?依据?别人工作的相关的关键性图表证据是什么?这里面学生容易犯的是:根据书上的理论应该会有生成,而前期工作中也有,于是这个可行,真的可行?这样的论述是不完备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光是有还不行,必须要一定的规格,你如何保证他达到这个规格,这是个技术问题,他的原理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要继续深查,如果查不到,就做前期试验,确定目前可控因素下的规律分析,讨论可行性。第四个层次的方案,如果前面的两个方案做扎实了,可以简化点:学生做哪个检测前,要把别人的工作中最能说明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最理想预期的那张图表带在身边,然后再去做,这样,有的放矢。这样可能很麻烦,真正的调研,前期试验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比较反感的实验方案是:实验目的一句话,实验内容一小段,实验步骤一长段,总共一页纸,这在我看来就是不合格。

对于第一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有的老师不知道关键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在哪,就让博士去做,只是凭感觉,凭项目需要,这是一种非常没有办法的事,学生就自己摸索吧。也倒不是说学生课题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老师都要摆好了,而是说对于一个博士生而言,不比硕士,可以单纯做工艺探索,他的论文必须要解决一些问题的,当一个你老师都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他去做,就不能有一个引导他找到科学问题的方法,没有一个例证来让他模仿学习,自己摸索,走很多的弯路,甚至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废矿。现实中我还碰到有的老师在研一要开题了,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干啥,问他,他反问:你做的这些跟你师兄做的有什么区别,你做的工作创新点在哪?学生语塞,我也语塞,我觉得这是老师该回答的问题,

对于一个研一的硕士,如果前面没有经过两周一次问答训练,学生是回答不了的,即使通过问答训练,对于一个普通的研一的硕士,他也是不大能自己提出可行的,有意义的创新点,这是老师的工作。

对于第一层次前面,有人说还有一个层次,那就是有的大的项目可能要分学科或者跨学科,如大飞机项目,这个就要先分科目,分子课题,这个我就不大了解。

--------------------------

我最喜欢的两种带学生的方式是

1.不断的进行问答训练,硕士一年半,博士看情况吧。实打实的,不断的提问,让学生回答,这样来引导学生。

2.对于博士而言,除了第一种以外,还可以,如果有好的平台。可以放手不管,就是简单:“期末了,怎么样了,有进展没?”,....,“好好好,该开题了,该发文章了,该中期了,该毕业了,继续加油吧”。这种完全的放羊,也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其关键点在于:平台较好,也就是重要的,该有的设备都有,即使设备有不足,也是添加一些不算太苛刻的附件问题,经费较充足。这个是不是有点矛盾了?恩,还好吧。

最害怕的是,老师完全不懂,完全外行,但还跟第一种一样,每次都叫过去开会,开会就开会,可是关键问题一个提不出来,然后还瞎指挥,要求汇报,要结果。最后的实质的结果呢,啥都学生自己搞,跟完全放羊没两样,老师对课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点,老师的作用就是催着要结果,瞎指挥。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91755-863059.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科学网博客》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59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