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山东青州古城

山东青州古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2 07:58:56 | 移动端:山东青州古城

篇一:青州古城楹联

到青州城区旅游,如果你不了解青州古城多民族择地群居的现象,那就只能是走马观花,泛泛而游,即便游过之后,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脑海里残存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无法形成一个鲜活的整体。因此,唯有感受这里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民情,才能全面的了解这座古城,这是这座古城最值得玩味的地方。青州古城和其它古城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它也和其它古城一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青州古城的风韵,除了悠久的历史,最让人心动的地方,莫过于它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说到这座古城的地域文化,它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历史的沉淀,更多的缘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的结果。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太多的草原民族的文化元素,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这里一直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中心,而现在青州城区的结构,实际上也是这种多民族构成的具体反映。纵观整个青州城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座古城由北到南成条块状分布着北城、东阳城和南阳城三座兴衰连绵的古城,而满族、汉族和回族这三个青州最大的民族,也同样由北到南成条块状分布,从而构成了这座古城的风情民俗从北到南,风格回异,色彩纷呈的局面,这无疑是这座古城最靓丽的风景线,是最值得每一个游客体会感悟的焦点。

所以,到青州古城旅游的最佳线路也应该是从北到南,循序渐进,不要一下火车就急吼吼的往市中心跑,那么做你会错过很多弥足珍贵的细节,没有了细节,所谓的游,就变成了漫无目的的溜达。游古城最重要的是什么?无外乎古迹、文化、风俗,这是古城细节的主要元素,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是空谈。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多风俗,多文化的古城,细细的品味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文化,就成为古城旅游的首要任务。当然,要细细的品味这些,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好在青州古城并不大,如果不计算来回旅途中消耗的时间,有一天的时间就足矣,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希望游客一到青州就急着南下的道理。

游客到青州后,可先西行至北城大街,游览有旗城美誉的北城,北城是老百姓根据这座古城的方位约定成俗的名称,它的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叫青州旗兵驻防城。此城兴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九年(1公元731年)告竣。城设有四门,由雍正钦定命名:“东曰海晏,南曰齐宁,西曰泰安,北曰拱辰,四城门名,均为名书法家书写石刻匾额镶嵌在城门上。”4城门外护城河上各有石桥一座,沟通进出。全城总面积746640平方米,共有官衙57座,用房668间。宫殿一座,用房22间,庙宇21座,厅房2座。连同旗兵住房共4899间。根据传说,原计划修建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然而,因领工督建官员田敬山贪吞了大批建筑经费,没有按原计划修建。

青州驻防旗兵城是全国并不多见的独立城防,其它地区的驻防旗兵大多以驻防地的老城为基础,唯独青州驻防旗兵城独立老城之外,择地另建新城,这种状况在全国及其罕见。因此青州旗兵驻防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孤本珍品。现在,旗城的城墙、衙门、庙宇等古建筑虽已不见踪影,但城内的基本布局依然未变,年纪稍长的村民都能叫出自己居所的八旗方位。 因为后来的建筑对原先的八旗布局几乎没有破坏,即使近几年新崛起的数十幢别墅式的村民住房亦然,整个旗城内的建筑仍旧像棋盘里的棋子一样整齐划一。

北城之游,虽然无法唤回它昔日的辉煌,但却可以感叹历史的沧桑。尤其是当你看到仅存的一座官房的时候,便更是如此。也许当你面对满姓完颜氏的时候,你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是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后裔,但这并妨碍你在这里感受来自白山黑土的满族风情。你大可 以坐在茶馆里和他们攀谈,从他们字正腔圆的语调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就像你在老舍《茶馆》里所感受的一样,这个民族固有的东西,并未随着民族交融的深入逐渐消失,依然在承传有序的民俗和节庆中被顽强的保留下来。在这里,只要你细细的品味,就会感觉到他们和汉族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风俗中,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北城南行,只需片刻,就能到达十里古街。十里古街北起北关街,南至偶园街,连绵5公里,左右又有棋盘街、卫街、昭德街相互连接沟通,是青州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虽然游古街路程不算近,但沿途一定要步行,因为只有当你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的时候,你才能听得见历史的脉搏,在历史脉搏中观赏着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会油然而生。仿佛你走过的不是一块块石板,而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小巷不断地延伸,历史也在不断地延伸,直到小巷的尽头,你会忽然发现古城的历史并没有结束,一座建于宋明时期古桥——万年桥,又把古城的历史连接起来。

北门街起于万年桥以北,跨过万千桥,与偶园街相连,全长500米。在古代,北门街和偶园街一样,是贯通青州古城南北的交通的要道,在明清时期,北门街是青州古城北部的主要的贸易区,整条古街由至万年桥是一路下坡,跨过万千桥后,古巷的地势又由北向南渐次升高,是青州现存的古街中,最富于起伏变化的一条古街。北门街在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古街遗风,那时候,古街的石板路还在,古街两旁的商铺,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古老的韵味依然不减。笔者记忆最深的就是商铺的门板,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在电视中才能见到,古街两旁,一排一排的门板黑色里透着灰白,伴随着青青的石板,在不断的蜿蜒中,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

如今,北门街传统商铺的门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经营文物、字画的店铺,虽然这里还在刻意保留古街的风貌,可能是缺钱的原因吧,这条古街 也像其它得古街一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更为糟糕是,这条古街的周围已经是水泥森林的天下,这条古街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的被压缩,长此以往,北门街就如同风雨飘摇一叶孤舟,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复存在。

站在万年桥上,眺望南阳河两岸,飞檐斗角,杨柳依依,清清的南阳河水摇动起一层层涟漪,抚摸着的倒影在水中的白云,据说以前的南阳河向东汇入弥河的,再汇同弥河一起向北流经寿光入海。遗憾的是现在的南阳河只是条人工河,没有了河滩的鹅卵,虽然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却没有了往日流淌的欢快。遗憾总会是有的,就像绝大多数游客不会在晚上浏览万年桥一样,即便是偶尔来了,也不一定是明月当空,两城偃月的美景是可遇不可求的。万年桥位于南阳城北门外,俗称北大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原是一座构木虹桥。所谓构木虹桥,就是整座桥梁全凭木梁穿插连接的桥梁,中间不见任何支柱,不见任何卯榫结构,桥身凌空飞架,桥体横卧如虹,其建造技法令人匪夷所思,建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法,它的发明者竟然不是名家巨匠,而是青州府监狱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囚徒,但就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囚徒,却开启了中国构木虹桥之先河。

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丹刻石立碑。可惜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在明弘治七年(1494 年)被洪水冲没了.现在的这座万年桥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这次把它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改称“万年桥”。该桥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被冲毁,继而重修,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万年桥才逐步完善。从万年桥向西沿洋溪湖就进入范公亭,据当地网友估计,这条线路范公亭管理处无法全面设防,只要熟悉环境,可以轻松逃票。不过范公亭公园的门票并不贵,面值只有区区10元,逃票大可不必。之所以选择从这条线路进入范公亭公园,是因为阳河两岸的风光优美,逃票并不是目的。在这里笔者到是建议公园管理处在洋溪湖上设置一个收费口,这样既可以避免老驴们逃票,也能满足老驴们欣赏美景的心愿,何乐而不为呢。

范公亭公园是外地游客到青州旅游的必到之处,是古城青州名人文化的标志性景点,整个景区犹如一个小型的盆地,南阳河水流经其间,虽与古城只有一墙之隔,却犹如深山,清泉鸣琴,古木茂密,是难得的清静之地。放眼望去,曲径之中,竹林青瓦,波光之上,拱桥

如黛。以至于每有游人至此,都有误入江南水乡的感觉。

李清照的故居就坐落在洋溪湖畔,整个建筑群由内外两层院落组成。内院,北有“归来堂”,东有“纪念堂”,四合院落,游廊连接。廊内四周墙壁,碑嵌词刻,使整个内院极尽婉约、文雅之风。外院,“顺河楼”临水而筑,院内曲径通幽,亭阁掩映。窗前,波光云影,清风徐徐。那份清幽,在杨柳轻扬中,如潺潺溪水娓娓道来,那份静谧,在水烟萦绕里,如泣如诉,似梦似幻 。

顺河楼据说是当年易安居士和丈夫赵明诚填词作对的地方,阳河水从它面前轻轻的流过,河水流淌几千年,这对恩爱夫妻宛如烟雨的词句,也把这诗情画意融入夕阳,在洋溪晚钓的剪影中,留下了许多“绿肥红瘦”的千古传奇。

从李清照故居出来,远远就能看见范公台,可惜范公早已逝去,今人无缘一睹老夫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采,不过院内的唐楸宋柏虽已千载有余,却依然愈老弥坚,翠阴如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如同在昭示范老夫子的清官美誉一样,百世流芳。

范公亭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后来几经修缮,形成现在的两重院落。范公亭的前院供奉祭奠范仲淹的地方,范公亭就位于前院的中央,亭子呈六角型飞檐样式,绿色琉璃瓦顶,青石亭柱。旁边是一片“千竿扫云来”的翠竹,亭内有一口古井,亭顶的露天圆孔与亭内的古井相互对应,每月农历十五,一轮满月就透过亭顶的圆孔映入井中,低头望去,水中月影婆娑,熠熠生辉,其景象妙不可言。在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想不到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亭子,竟暗藏了“小孔成像”的玄机。

相传在范老夫却子主政青州时期,城外洋溪附近忽有清泉喷涌,泉水甘洌,可制良药。当年,范老夫子就是用此泉水制药救过不少黎民百姓,著名的“青州白丸子”盖发源于此,百姓立亭而表其丰功,也源于此泉水。如今,亭虽在,古井却被盖上了盖子,要想一探“上下天光,相互激射。”的奇景难矣。而流传千年的“青州白药丸子”也在文革中不复存在,至今也尚未恢复,每每感念于此,着实令人扼腕。

范公亭的后院是三贤祠,三贤祠依坡就势的建在一处高台上,使范公亭的前后两院形成 了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的层次结构。三贤祠原建在瀑水涧,后来可能是为了方便百姓供奉祭奠,主政的官员把三贤祠迁至范公亭,让他们和范老夫子一起享受青州百姓的香火。相对于范公亭的热闹,三贤祠显得更加清幽,通过一个圆形月门,青砖铺就的小路上布满了绿草,在郁郁葱葱的林影中,三间不大的灰砖青瓦庙堂,显得古拙而又朴素,不时传来的鸟啼声,更让这里有一种空明的境界。别看这里的庙不大,但里面被供奉的圣贤却绝对够得上大腕,欧阳修、富弼、范成大,他们无论哪一位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从中不难看出,宋代的青州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大都市,绝非现代的“县级”可比。

通史馆自然是全面了解这古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最好去处,只要你一踏进这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就会连绵不绝的进入你的脑海,秦汉、唐宋、明清就会你的眼中接踵而去,汉族、鲜卑、回族、满族就会在你的面前纷沓而来......。所有这一切,必将让青州这个具有太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伴随着7000年的历史,融化进你的血液里。那份古老,那份沧桑,也必然引发你拿破仑式的感叹。

石刻馆馆藏了东汉至明清时期的石刻文物,最值得品味的石刻文物,当属龙兴寺佛像,这些佛像是偶然一个机会被发现的,出土的时候大多都已经残缺,但就是这样,也丝毫也不影响它们的美丽,它们的精美程度,早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范畴,就是使用想象力最丰富的诗歌语言也不行。正因为如此,日本人远渡重洋,对它们顶礼膜拜,法国人把它们邀请到卢浮宫,对它崇拜的无以附加,德国人和美国人干脆就用震惊世界,来表达他们心中的震撼。 不多的几件镇馆宝物之一,其珍贵程度自不必多言。从科举制度施行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状元,但作为殿试状元的试卷能够保留今天的,却只有赵秉忠殿试状元卷这一张,它

是全国仅存的孤品,能有机会来此一睹真容,岂能轻易放过。除此之外,书画馆馆藏的苏东坡宋词书法真迹,也是难得一见的宝物,在这里,能够瞻仰苏大学士的文笔风流,对于每个游客来说,都是不虚此行,荣幸之至。

当然其它馆的精美文物还有很多,其中不乏镇馆之宝,例如玉器馆的宜子孙玉佩,青铜器馆的亚丑青铜器群......等等,但限于篇幅问题,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青州一中的前身是宋代的松林书院,这里是王曾少年读书的地方,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成化五年(1469),青州知府李昂,在院内建十三贤祠,祠前建思齐、仰止两斋,左建藏修轩,右建息游轩,正式称为松林书院。松林书院的古代建筑保存相当完整。二进院落。主要建筑以大门、十三贤祠(前讲堂)、四照亭、后讲堂集为中轴线,斋舍分列两侧,周围院墙环护。院内古柏成林,花草茂盛,碑石、读书台隐藏其中,庭院幽静而宽敞,规整肃穆中透着性灵。

在这样一个清静优雅的环境中读书,伴随着群鸟的欢叫啼鸣,书声朗朗,沐浴着花草的香气缭绕,文思流畅,想不学好都难。难怪这里人才辈出,有连中三元的状元郎为伍,站在他当年读书的读书台,如今的学子们,又有几个不想金榜题名,又有几个不想当状元。看来百年名校也是要有传统的,没有深厚绵长的文脉,要想做到人才辈出,承传百年,那是不可能的。

离开青州一中,通过校园南边的东西小巷,就进入了偶园街。偶园街虽是青州十里古街的一部分,但路边的明清已经民居所剩无几,大部分明清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主政者在美其名曰的旧城改造中,通通当做“危房”无情的拆除了。取而代之的两层的沿街商业网点房,现在的偶园街,已经完全没有古街的痕迹。

具有讽刺意味是,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一位日本客人居然想对偶园街进行旅游开发。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偶园街应该还是灰砖青瓦,石巷悠长的样子。况且这条古街上还有偶园、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等众多旅游景点,所以开发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可等他跟随陪人员一起来到偶园街的时候,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回到日本后,就再也没回来。

以前偶园街是什么样,笔者因为当时年龄还小,确实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从一张发黄老照片中,笔者见终于见到了偶园街古街的风采,在这张老照片中,除了两边的明清建筑,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古街上从北到南的牌坊。从牌坊数量来看,当时的偶园街非常繁华,古街的两边是一派店铺林立的景象。可惜这种景象也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成为无数青州人永远无法释怀的伤痛,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只能面对这条曾经的古街扼腕悲叹,其伤感的程度绝不亚于青州的本土居民。篇二:青州古城

山东省青州古城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重视城市文化,留住城市记忆,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的重大主题。认真研究这个主题,对于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科学提高城市品位,以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警惕和避免三种不良现象。

一、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警惕和避免“城市改造改掉了文化”

当今时代,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都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使城市现代化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既显示了现代文明的崭

新风貌,又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奇光异彩,受到世人的普遍称道。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这些遗存遗迹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情,在更高层面上展现出人类生活的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古老而独特的城市文化无疑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它可以根植于生产生活实践,转化为社会意识和群体行为,内化为一个城市的人文“基因”,成为城市最大的“软实力”和无形资源。因此,在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拆迁过程中,要注重对饱含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巷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的保护,避免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没有历史感的城市,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就没有自己的灵魂。

青州古城,作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到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青州的城、驿、佛、寺等文化遗存和璀璨的历史名人足迹,众多民族杂居的人文资源是非常珍贵财富。该市积极依托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富含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遗迹,做好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的文章,突出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及山水风貌特点,对整体的古城格局、带状的历史地段和点状的文物古迹、历史遗迹进行全面、整体保护,聘请古城建筑及文物专家,确立了“佛国寿山”的形象定位,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从而使青州的历史文化古韵大放异彩,更加璀璨夺目。

二、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张扬个性之间的关系,警惕和避免“盲目模仿丧失了特色”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城市特色可以唤起市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会吸引着人文和经济要素不断聚集,为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本该是和人类的语言、身体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书写文本,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让人阅读出个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流活动的空前频繁,文化趋同已成为“地球村”的共性,反映到城市的物质环境中就是“千城一面”。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城市街区,让人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处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树立

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高”的建筑,这会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

青州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积极构建文化特色城市,留住青州特有的“城市基因”,将历史文化遗产“植入”城市,彰显古城特色和魅力。为擦亮这张城市名片,青州在城市建设中, 遵循“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和张扬“古城风韵、佛寿风采、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的鲜明个性,把历史文化开发贯穿于城市建设中,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充分体现古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马驿山遗址公园、李清照印象文化园等“十一园、十二馆”,并结合8公里南阳河综合治理,按照从东到西,建筑风格自古至今的理念,把远古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建筑融于河两岸,建成一条可以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生态画廊,从而使古城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塑造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

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地区经济一脉相承,相互促进。青州特色文化融入经济发展, 把文化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1至11月,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7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900万元,旅游总收入1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8%、17.4%和14.0%。青州的“旅游经济”充分说明,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精神资源,也是重要的物质“资产”。

三、正确处理领导、专家、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警惕和避免“规划决策忽视了民意”城市规划,内涵丰富,作用深远。草率决策,急于求成,后患无穷。拆了建,建了拆,

篇二:10月24日我校初二年级全体师生走进古城青州,感受文化魅力

教育信息

潍坊峡山双语学校初二年级全体师生走进古城青州,感受文化魅力

一、课程理念:

1.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

2.发现家乡之美,感受家乡历史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之情。

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每个孩子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二、课程目标: ⒈走进青州古城,参观博物馆、李清照故居,感受青州古城厚重的文化魅力,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 ⒉登云门山,游花博会,砥砺意志,对话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秘气息。 ⒊用心感受,深入思考,增强古城、古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单位:潍坊峡山双语学校

作者:王福荣

电话:18265364122

时间:2014年10月24日

篇三:山东古镇旅游攻略

井塘古村简介

门票·开放时间:30元 儿童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70岁以上老人持有效证件免费;现役军人持官证免费。07:00--17:00交通概况:自驾:青州市市区——五里镇大街——左转向南4公里——(于千百惠超市处)向左转向南3公里——到达井塘村--井塘古村村南2公里—青州玲珑山

井塘古村简介:

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依托衡王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被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向人们展示着明代古村自卫防御功能。

山上有通天洞、串心洞、仙宝洞、观音洞、天降石、飞来石、玉皇峰、凌霞关、卡天门等景观,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天降石”重约5吨,搁在一根孤耸的石柱子上,背后白云飘动,仿佛柱摇石动。最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的是位于北峰中的北魏郑道昭《白驹谷题名》、《白云堂题刻》等三处题刻,该石刻作为中国“魏碑三奇”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中国文字变迁的珍贵资料,吸引着众多的中外著名书法研究爱好者到此谒拜,“雄冠魏碑一成风,白驹笔走似飞龙”,这是人们谒青州玲珑山后对玲珑山书法遗迹的赞誉。

台儿庄古城简介

门票·开放时间:160元全天24小时交通概况:坐车到达台儿庄之后直接坐2元公交车直接到达台儿庄古城新门口

台儿庄古城简介:

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清代《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运河古城化为废墟。2008年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重建台儿庄古城。

看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要到台儿庄来;看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要到台儿庄来;看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要到台儿庄来;看东方古水城,要到台儿庄来。同时台儿庄古城还是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截止目前,古城重建已完成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累计投资达27亿元。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院院不同、院院有水、院院有主题文化、院院有展馆。“台城旧志”景区和“运河街市”景区自去年“五一”试运营以来,一年共接待游客150万人,仅去年国庆黄金周就达到25万人,台儿庄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节节攀升,荣获2010中国旅游品牌总评榜山东分榜“十佳景区”榜首和“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正在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区。目前上海伦达投资集团、云南丽江市千里走单骑旅游公司等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到台儿庄古城投资开发旅游项目。

淄博周村古商城简介

门票·开放时间:70元8:00—17:30交通概况:乘96路车到周村车站,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至古商业街

周村古商城简介:

周村古商业城位于周村城区中部,占地 17 公顷,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古商业城南有山东讨袁护国军司令部旧址及魁星阁庙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阁、汇龙桥,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汇所在。

魁星阁古庙群坐落于周村古商城南首,是一座保留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寺庙建筑,也是周村现存最完整的寺庙古建筑之一。一九九七年被公布为淄博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魁星阁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由碧霞元君殿、魁星阁、观音殿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大殿组成,佛、道、儒三教共处一地。主体建筑为魁星阁。魁星阁系三层高阁,耸立于涿河北岸,飞檐斗拱,灵气冲霄,巍峨壮观。檐下的望砖雕刻艺术,被古建专家们审定为省内最佳砖雕工艺品。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法等国考察团多次来此考察。魁星阁古庙群是研究明清时期齐地商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南阳古镇

南阳古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境内,在微山湖这个北方水乡里,由于京杭运河穿湖而过,所以,就在这狭长的湖面上伴河形成了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运河四大名镇之一)—南阳古镇。她是有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的,周围碧水环抱、运河从中间穿过、小巧玲珑、犹如一副美丽的水墨画。在明、清时期,在这个湖中的小小陆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见日,雨天不漏水”的说法,曾经吸引、云集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名门,造就她的空前繁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从这里经过南下,并留有很多历史遗迹。现在,这里依然保持着水乡特有的历史、自然风貌;小镇四面环水,小桥跨过运河,出门就可看见湖水,人们以船代步、为家;青青的石板路、长长的门板房、幽深的街巷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周围绿水、垂柳、荷花环抱、清风习习,是人们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南阳镇,曾有皇宫所、皇粮殿、关帝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不沾地旗杆等30多处名胜古迹,1939年日寇进南阳,大多被毁,魁星楼、杨家牌坊在“文革”期间毁掉。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阳建河桥暑、管河厅和闸官厅,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税收,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经南阳,常常在此停居数日,因南阳镇[1]所处的南阳湖为京杭运河的中部,又因南阳镇北去济宁南去夏镇均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运新渠”开通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渔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来相接,樯桅林立,篷帆遮日。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100万担皇粮经此地北运京城,南来北往的船队,都停船夜泊在这里,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民国时期,整个镇容保留着清代的模样,镇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还有牌坊、井子、西鱼市等小街和东西南北四处商埠码头,镇上房屋多系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建筑,有酒楼、茶庄、粮行、客栈、盐店,还有绸布店、当铺,商店林立,字号显赫。熙来攘去的人中,响着软软的吴语、硬硬的山东话、道白韵味的京腔,南阳丰富的水产品随之运往各地,附近物资了在此聚集中转,时有“小济宁”之称。京杭运河的拓宽通航、南北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南陧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旅游开发、水产品加工、港口建设、中华寿桃及中花材深加工为为众多商家投资兴业的热点。


山东青州古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70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