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姓名:顾 月 学号:1120110040
摘要:鲁迅以“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鲁迅作品向来有强烈的革命文学色彩以及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历来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兔和猫》却为鲁迅研究者们长期冷落甚至忽视的一篇。《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原作报载《晨报副刊》,写于1922年10月10日,是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受爱罗先珂童话影响的“另类”作品之一。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虽形式独特但与鲁迅其他作品一样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尤为突出的是其严肃的生命主题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将从其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两大方面作简略探讨,期待引起人们对这篇小说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鲁迅;《兔和猫》;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具有值得探索的艺术特色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却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两大方面做粗略探讨,期望挖掘出其内在价值并赢得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与重视。
一、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一般以诙谐幽默的冷峻笔调讽刺黑暗社会的一面,如《阿Q正传》、《孔乙己》。而《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艺术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品悟小说,归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创新
《兔和猫》与鲁迅之前的小说相较,由人写到动物,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茅盾在《读<呐喊>》中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
[1]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兔和猫》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例子。
1.《兔和猫》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
(1)小说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兔和猫》本身讲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趣味的故事。主要写夏天里,“我”的邻居三太太,给孩子们花高价买来一对可爱的白兔(幼兔)。同时,院子里有一只随时能带给白兔死亡威胁的大黑猫。小说围绕着人们饲养白兔、提防黑猫、协助“白兔家族”繁荣而产生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关兔和猫之间生死存亡的故事。透过鲁迅笔端流泻的轻灵的文字及近乎童话般的描写,可发现一颗未被时光泯灭的童心。
人物选择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别。总结鲁迅小说,人物选择上多写小人物,如:阿Q、单
[9]四嫂子、狂人、闰土、孔乙己、华老栓……这些人物都是“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他们都是被“虐待”的弱小者。而《兔和猫》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角,展示的观察视角也偏重于儿童,读来仿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小说也具有类似童话中的角色安排,如兔、猫(动物们)、家庭主妇三太太及孩子们。因此有研究者评论道:本篇“可视为鲁迅对现
[1]代儿童文学发展贡献的第一批成果”。由此可算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式”小说,而这
种“童话式”小说本身就是创新。
(2)体裁上与一般小说有别,但仍是小说。鲁迅虽将它编入小说集《呐喊》中,但多年来有不少学者质疑过他的体裁,把他当散文看。持这种看法的很早就有,也不仅是一个人。
比如:学者林非发表的《<呐喊>中的散文》就提到这个观点。师从鲁迅的孙伏园也说过:“《兔
[2]和猫》是《呐喊》四小品之一”。不过他接着又说:“我说‘小品’,并不是说‘小品’与
‘小说’有何体裁上的不同;文艺的体裁只是为了内容的要求而有的外形,旧有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只就大体而言;可能有一篇作品同时可以归于三类,也可能有一篇作品归于三类中的哪一类都不妥当,但它仍然是一篇极好的文艺。我说‘小品’更没有把它当成
[2]一种体裁的意思,我只是指着篇幅短小的文艺作品而已”。依据这种说法,虽说它读来形
式特别、创新,也兼有散文化的特点,但体裁仍是小说。
2.具有“童话式”的诗意美
(1)鲁迅是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
谈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这些鲁迅经典作品,虽都家喻户晓但很难从作品中读出“诗意美”,有时甚至感到晦涩难懂。难怪有学生学习语文时,总结了学习的难点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不然,鲁迅自身也是一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其创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名作《故乡》就是具有浓厚诗意的。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
[4]为船慢”。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可与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相媲美。可见鲁迅不是写不出“美”文,更不是没有“诗意”的作家,而是有更多的作品要为表现严肃的主题而束缚他对“美”、“诗意”的表露。
像这篇长久被忽视的小说就独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钱理群在《心灵的探索》中提到:
[14]“《兔和猫》这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心灵美文长期以来得不到的评价”。细读小说可以体会到
作者文笔活泼清新,充满诗意的美及童真趣味。比如细读这段文字:“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地长耳朵,动
[3]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
文字在充满感情节奏的声调中透露出诗的旋律,朗读后更能体会这种声律美。字里行间蕴含诗意,这足可说明小说的诗化美。这种洋溢着诗意美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相较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2)吸收爱罗先珂童话作品中的“诗意”
《兔和猫》有受爱罗先珂作品影响的痕迹。尤其是作品中美的氛围、诗的意境。如若细读其童话剧《桃色的云》;童话《池边》、《狭的笼》、《鱼的悲哀》等爱罗先珂经典作品,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诗一般的意境。鲁迅本身就是位诗人,其散文诗集《野草》堪为现代散文诗中的精品。鲁迅对其作品中这种诗的意趣尤为赞赏。早在爱罗先珂来北京讲学之前,鲁迅就开始翻译其童话。在1921年到1922年间,鲁迅先后不遗余力地翻译并发表爱罗先珂的十多篇童话译作。并且他多次在译文的《附记》中,赞许他,这也显而易见鲁迅对其才华的欣
[6]赏。如:在谈到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时说:“他只是梦幻,纯白,而有大心的人儿……” ,
[5]又说“他如此干净、透彻、明艳如天人”;“他只有着一个幼稚的,而且优美的纯净的心……”
[5][5] ;还说:“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读他的童话似乎能忘却烦恼的吧”
[6] [7] ……并要“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可以从鲁迅的话中听出他对这位童话作家深深地钦佩与欣赏。在翻译爱罗先珂许多诗样的童话作品后,收到作品美的氛围感染及接受作品诗意启发是不可避免的。鲁迅甚至在翻译《春夜的梦》时曾多次感叹,怕因自己的翻译“不到”而减少原作中的诗意美。再如:翻译《鱼的悲哀》时鲁迅就自己提
[6]醒道:“这是最需要用天真烂漫的口吻写作的”。
爱罗先珂是乌克兰人,俄国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是位流浪的盲诗人;之后靠自学成才并掌握了世界语和日语,他孤苦无依,先后漂泊于缅甸、泰国、日本、印度等国。于1922年初,爱罗先珂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北大讲学、任课。校长蔡元培委托鲁迅、周
作人兄弟二人代为照顾,此后便长期借住于鲁迅的八道湾寓所。他在北京住了整整九个月,朝夕相处中与周氏兄弟发展出深厚友谊。
另外,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写于1922年10月的小说《鸭的喜剧》,是鲁迅因怀念爱罗先珂而创作的。只看小说结尾处一句:“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
[8]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子,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故人已走而他
留下的鸭子还在嘎嘎的叫,这种睹物思人之情摧人心肝。而《鸭的喜剧》正是鲁迅留给远方友人温暖而寂寞的纪念。足可见鲁迅对他的情谊不浅,这种深深的友谊及友人优秀作品能影响鲁迅的写作并激发其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兔和猫》这样诗化的作品。
鲁迅在创作《兔和猫》之前还翻译了爱罗先珂在北京创作的唯一一篇童话《小鸡的悲剧》。童话的主角是只“古怪”的小鸡,它不和同类们一起玩却和鸭子亲近,结果造成同类不理解它就连小鸭也不懂得它,最后寂寞的死去的悲剧故事。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表面上看起来《小鸡的悲剧》与《兔和猫》没有相似点,细读后可以发现:二者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安排、表现手法运用,甚至主题思想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这足可见出鲁迅受到这篇童话影响后才创作出《兔和猫》这样的作品。人物设置上,一个主人公是兔和猫,一个是小鸡和小鸭,二者都是动物。作品中都有个“模糊化”的家庭主妇,即没有细细刻画她,只是通过她的言行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安排上都是随故事情节起伏使读者牵念小动物们的命运;表现手法上,都有接近于儿童易读的“童话式”描写手法;主题思想上,都有对生命及弱小者的关爱、同情、怜悯之意。所以说《兔和猫》这篇小说受到爱罗先珂童话作品影响明显,吸收其童话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主张,汲取了爱罗先珂童话中美的氛围与诗的意境,接近于童话美的风格,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同时也是鲁迅作品中前所未有之创新毋庸置疑。
(二)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加深反面形象的阴暗面;
《兔和猫》从题目即可看出两者是对举的,一为兔,一为猫,所以两者都是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按理说应被作者放在平等地位,然而二者所花篇幅却极不对等,鲁迅着重写兔,对白兔毫不吝惜笔墨,满含深情地刻画白兔形象。并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更一丝不苟地记叙出现幼兔、兔的“失踪”、人掘兔洞、“麻烦养兔法”等一系列事件。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转到大黑猫时正如作者厌恶的那般,似乎很不愿提及似的,与小兔正相反的是全篇没有一处正面描写黑猫。统合整个小说共五次提到黑猫,且均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出现读者眼前,成为了兔子的“映衬物”。现一一列举如下:
第一次是“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
[3]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通
过三太太的话可从侧面了解到兔子存在大黑猫这个潜在威胁,并奠定大黑猫“恶狠狠”的反面形象。“在矮墙上”以地点来写,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似乎随时可从高处扑下来逮住兔子;
[3]“恶狠狠的看”显现出黑猫阴鸷的目光;而一个“防”字能使人感受到黑猫的凶狠是不可
掉以轻心的。三太太的话中只有简单的几个词涉及大黑猫却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凶残、狡猾、强悍、阴鸷、狠毒的反面形象。
[3]第二次是作者的叙述:“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仅一句话为后来
小兔丧命于大黑猫之口埋下伏笔。“毒手”一词预示后来的结局,体现黑猫的残暴凶狠。
第三次是在小兔失踪后“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还见有许多爪痕。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
[3] [3]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这几句引得人们的推断并想象,“一个别的洞”
[3]与“许多爪痕”可以认定失踪的兔子曾经遭到致命的危险。因为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狡
兔三窟”兔子会掘出多个洞,当面临危险时可从其他洞口逃生,而大的爪痕正是黑猫留下的罪证。作者据此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证实黑猫即是罪魁祸首。
第四次“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仅一句将猫令人讨厌的好斗的个性展露出来,加深对猫的不满。
[3]第五次是“我”的决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高视阔步”一
词将黑猫作威作福的得意形象刻画出来,作者已无法容忍猫的恶行,决定欲予除之而后快。
对于本篇小说中运用侧面描写的妙处,有人说的尤其形象:“猫在本篇中担任的角色,有如:《浮世德》剧中的海匪斯多一般,读者即使只见到一个它的隐隐约约的影子,也会全身阴
[2]森森的,觉得可怕,可憎,可诅咒,时时刻刻为悲剧中的主角担心”。这说的就是通过侧面
描写增加反面形象的阴暗面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虽着笔墨不多,简单的几笔掠过就有一个鲜活的恶猫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这种用笔不仅简洁而且有力带起故事进一步发展,足可见出作者用笔炉火纯青、艺术功底深厚。
(三)细腻的描写手法
细腻的描写手法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没有生活中的实际观察很难写出丰富的内容。而悉心的观察需要足够的情趣与兴致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而鲁迅作品思想深刻,鲁迅有时是反封建的斗士,批判封建制度礼教的罪恶,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也时刻担忧国民的麻木,如小说《风波》。他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常担忧国计民生。当年不惜弃医从文也要改造国民的精神,并指出:“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9]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足可见鲁迅是何等的忧国忧民,急于改造国民性。按理
说鲁迅应整日苦苦思索,探索如何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当中,如何唤醒麻木的灵魂。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兴致去观察兔子的生活。
细究鲁迅为何有观察兔子的兴趣?从写作时间分析其背景可发现,本文写于民国十一年左右。据孙伏园回忆,那段时光是鲁迅一生中最为恬静、安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他说:“《兔
[2]和猫》描写非常细腻,也许都是安闲恬静的生活在工作上的表露”。还说:“结束了绍兴的
老屋,新置了北平八道湾的房产,久未团聚的全家人,已在这宽大素朴的新居中团聚了年余。老太太健康快乐,侄儿女欣欣向荣。公教人员的欠薪虽已开始,还没有十分严重。作者和他
[2]的二弟之间的情感的隔阂还没有发生”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亲人们团聚一起共享天伦,
生活少有烦恼,多么和谐幸福,宁静祥和之气笼罩着这个大家庭,还有与之友谊深厚爱罗先珂入住,亲情友情包围着鲁迅。此时作品中很容易流露出这种舒雅静谧的情感。在这种美好生活的包裹中,鲁迅有兴致观察后院中的动物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的温暖情愫便铸就了细腻的描写。
《兔和猫》在描写白兔时尤为细腻感人,使作品充满孩童时代的纯真情趣及生活气息。小说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具体表现在两点——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以及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
1.表现在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中。
[3]例如: “他们(白兔)忽而自己掘土了”兔是穴居动物,天生喜欢隐蔽的洞穴,挖土
[3]掘洞而居使其有安全感;挖土时“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说明兔子要在洞穴中
[3]生产;“(兔子)太喜欢撕壁纸,也常常啃木器脚”。这是合理现象,因为兔子的牙齿可以不
[3]断生长,它们必须不断磨砺牙齿;三太太掘洞后发现“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兔子生
育能力强,第一胎生后不久,又有了第二胎,每胎至少七八个;还看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
[3]兔子生产前要自己拔毛,供幼兔保暖。所有这些描述对应于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作者细细道来,如此不厌其烦,正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或许还因为鲁迅本是学医的,应该对这些生物习性更为敏感加以关注。作者细腻地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让读者更了解它,增加对兔子习性的认识。 [3]
2.表现在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中。
为了突出小生灵惹人喜爱个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兔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写孩子们与白兔互动时,充满生活气息。“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
[3]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描写出兔子憨态可掬的神态,表
现了它们性格可爱、温顺,惹人喜爱,也有些许狡黠,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动物。另外写它抵抗外敌时的聪慧,让人忍俊不禁:“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
[3]来了”。这段白兔对付鸦鹊们威胁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让人不得不感叹小兔的矫捷、灵敏、聪明,这样的活灵活现,似乎小兔能从书中跳出来。正是作者于细腻笔触中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让读者的眼前似乎出现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能抓住读者眼球,激起阅读兴趣。
二、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一直以思想深邃著称,研习其小说一定要深入体会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兔和猫》的描写对象虽是不起眼的动物,并且它主要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式”小说。却依然传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这与《呐喊》、《彷徨》中的其他小说在某些精神领域上存在共通之处。细究本篇小说,再结合鲁迅思想体系,挖掘出小说四大思想内涵——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坚定的“复仇”思想、深刻的悲剧内涵、深入思索的生命主题。
(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
何谓人道及人道主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一、人道指:“爱护人的生
[15]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力的道德” 。二、人道主义指:“起源于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供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
[15]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简概之,人道就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权力的精神” 。
而当时的旧中国,国民连生命的基本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格及权利上的尊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都没有人格保障,他人只因她丈夫死了,就鄙视、轻贱她,最终她也只有被封建礼教束缚、淹没人格继而惨死街头的命运。麻木、昏聩、保守的国民都在醉生梦死中苟活,广大人民生活在不幸中却浑然不知。鲁迅正是看出这一点的严重性,才生发出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国民、拯救“国民性”的思想意识。正如《自序》里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
[9]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鲁迅深知当时的社会的情况,他坚定地要把他们“吵
醒”睁开“朦胧的双眼”,去争取自己的人格权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
[9]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是鲁迅“呐喊”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事实上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
迅已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在与许寿裳结识时,二人谈人性和国民性问题,也谈人道主义问题。他们“经常探讨有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每当谈到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尤其是甘于做异
[11]族的奴隶时,两个人都不免一同沉默起来”。以上种种表明,鲁迅在早期求学时,就意识
到要激发民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已深深了解到只有生命得到保障,才能进入尊重人格及权利的更高阶段。
鲁迅始终是具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兔和猫》中他热爱动物,同情弱者即白兔,为白兔的死而扼腕叹息。其实鲁迅的这种珍爱生命、同情小动物(弱小者)的思想、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当他听到惊恐的“数钱”声时,毅然推门而入,救助差点死于蛇口的隐鼠。散文《狗·猫·鼠》中回忆道:“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
篇二:《兔和猫》《头发的故事》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名著导读----《兔和猫》《头发的故事》
一、《兔和猫》
鲁迅民国时期创作的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过可恶的大猫吃掉了作者所喜爱的白兔的事情,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力。
1. 下面对《兔和猫》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我”,不应视为作者,因此本篇中的“我”,即“迅儿”,并非鲁迅,作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B、本文的选材选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但是写法令人耳目一新。
C、这是一篇兼具小说、散文、童话意味的作品。主题是“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强权的憎恶和愤怒”。
D、本文具有童话的特点,主人公不是现实世界的人物,而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动植物人格化和形象化。
E、本文熔记叙、描绘、议论于一炉。温馨的描绘下面隐含着凄凉,理性的记叙中忍不住感情的汹涌。
答案:C、E(A本篇颇类纪实,“我”也可以看作鲁迅。B本篇选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非“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D本文主人公不是动植物的人格化和形象化,而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2. 下面《兔和猫》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小事件。故事是写实的,但又极富有寓言性和象征性色彩。
B、本文在表现生活内容和主题上,不是直线式的发展,而是有着曲折的、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C、本文象征性和现实性相调和,兔是新生弱小事物的象征,猫是邪恶残暴势力的象征。 D、本文写兔被猫的吞噬,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弱小事物的爱护和对摧残它们的邪恶势力的憎恶,启示人们对凶狠残暴的恶势力,不能有丝毫的“修善”和容忍,必须“使出更辣的辣手”。 E、本文文笔清新活泼,俊逸灵巧,使人感到纯真、活泼而且犀利、深刻。
答案:B、E(B本文没有写出什么曲折、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而是直线式地发展,明白地表达。E、本文迥异于鲁迅大部分小说的犀利和深刻。)
二、《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放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看无疑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首先表现在形式上。
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全文共二千三百余字,其中叙述语句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这个字数包括了对话前的诸如“他说”、“我说”等引导语),“我”的话才三十五字(包括标点符号),其余二千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话。二百余字的叙述语言,第一句讲“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接下来的叙事交待了N与我的关系:“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然后是最长的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诸如:“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篇小说在两个人物“我”与N先生之间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N先生因双十节而发牢骚,待到他发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告辞而去。
这篇小说的构成依赖什么? 第一层次,显然是亲身经历的叙述样式,他叙述的是他
的亲身经历,具有明确的时间、视点,而亲身经历这一点,为叙述提供了一个叙述的真实性的道德的证据。在叙述的第一个层次里,“我”与N先生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人的对比,一个有历史记忆,尤其是辛亥记忆,一个则无;一个通世故,一个不通世故,一个是有声而喋喋不休的,他正好是少数的,是不通世故者,虽然喋喋不休却无力,一个是沉默少言,他正好是多数,是世故的表现,虽然是沉默的,却是沉默的多数,是强大而有力的——正是他拥有对于N先生的评论的话语权,这两类人对于辛亥革命的感受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是这篇小说的第一层次上的结构原则。
第二层次是N先生的叙述。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
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 N先生话语中的各种对比。N先生的话语中第一重对比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与大众记忆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一般群众中已经忘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
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但是历史上辛亥革命其实是无数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社会记忆中的辛亥革命,它在一般群众中已经成了听令而挂一天的“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平塌的坟墓,对比触目而诡异。辛亥革命的纪念形式与辛亥革命中的牺牲者的被忘却这两段叙述中没有叙事上的连续性,它们在小说中的连续性依靠的是对比原则。讲完辛亥革命后,接下来一下子跳到头发的事件,先讲历史上的刑罚,再讲到满清入关的“拖辫子”,然后讲到洪杨时的辫子的遭遇。满清入关为了辫子曾经有过激烈的反抗,而待到“顽民杀尽了,遗老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留定了就形成习惯。待到洪杨一来,百姓的辫子与生命相连,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待到洪杨平定,他们又得到留稳辫子的时代,他们又要辫子了,成了辫子的守护神,形成一个无名的包围圈,迫害率先剪去辫子的革新者、革命者。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是由于暴力,对于辫子的守护则出于遗忘与习惯。通过辫子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这一段中国历史上的辫子谭,与上文辛亥革命的被忘却是呼应的关系。接下来是“我”的“无辫之灾”。“我”在革命前因为没有辫子而到处受到包围:“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我的遭遇与前面讲的历史上的辫子的事件正构成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对比、对应。“我”对付群众的手段与日本人手段又是一重对比、对应:“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日本的本多静六如何对付中国人与南洋人?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然后讲到“我”革命前的对于辫子的态度,“我”自己的剪去辫子与不同意学生剪辫子的矛盾,这也是对比。最后归结到现实:“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
(一)情节内容
1-5段:交代故事的来源(N先生的讲述)
6-12段:人们纪念双十节的情景(N先生最佩服)
13-30段:因头发被笑骂,最终得到解决(N先生最得意)
31-43段:劝学生留发,但学生还是剪了(N先生非常得意,但很快沉下脸来) 44-49段:N先生告别
(二)重点段落
1.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
“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人们善忘,对一场革命极快淡忘,反映出革命不能深入人心,国民缺乏独立精神,麻木愚昧。爱说反话,性格乖张,愤世嫉俗。)
2.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⑶。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纪念这些事。
“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 人们忘记纪念革命,革命也忘却了人民群众。表现出改革也忘记了广大群众,并未深入群众。他的忘却是因回忆起来极悲愤激动且痛苦——这痛苦来自于“民众对为革命牺牲、胸怀远志的少年早已忘却”,因此“不堪纪念”。(词锋犀利,愤世嫉俗)
3. 第29段提到在他日暮穷途时,“手里才添出一只手杖打了几回,渐渐就不被骂了”。表面上得意于解脱被骂的遭际,但“得意”是反话,对付无知群众要用暴力,是很悲哀的(“让我很悲哀”)
4. “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本多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小范围风潮,骂他的人也被警察剪了辫子,没有人骂自己而高兴得意,这意味着革命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更多人接受新思想。
能深入人心。
5.“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告诫民主革命者应该长出这颗毒牙,坚定信仰,变得强大,软弱即被欺。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最后以冷峻嘲讽作结,且前文多次强调,加深了讽刺的力度,也加深了悲愤之情。
(三)N先生的人物形象
爱说反话,外表冷峻内心激愤热情的民主革命者,他性格乖张,词锋犀利,满腔热血。
(四)主旨
鲁迅借N先生的叙述,揭示改革的问题:
从挂旗情景看,革命不彻底,并未深入人心;
从剪辫子的问题看,革命者仍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者,软弱无力;
从民众挂旗,简单纪念双十以及N先生的本家欲将剪发之事告官等细节看,民众依然封建保守,冷漠自私,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只关注头发不关注国家。
篇三:我与动物——鲁迅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读后感
我与动物
——鲁迅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读后感
文/扬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欣赏》选修课的学习将要告一段落了。想想当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文学课作为选修,也是希望在人忙事多的大学生活里找到清静的一隅,能静下心来好好地翻翻爱书,再细细地品读雀跃在某个时代舞台上的某个灵魂。既能在文学海洋中遨游,又能为学分的修满做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还是选择了鲁迅的作品作为自己课程论文的题材,兴许仍是出于对这个复杂的文人的好奇。从小到大不断地或被迫或自觉地接触他的文字,从很肤浅的认识到朦朦胧胧的思想体悟到有点可以理解他文字深刻的力量,不敢说现在已经“很懂”鲁迅了,只是觉得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学形象,不仅仅只是一个单薄的人物。这个形象很丰满,很多面,有时读到他描写童年少年时期的文章,像《兔和猫》、《社戏》等,很有趣味,好像见到一个翩翩少年的影子,让人想跟着他回到那个时代融入当时的乐趣中,尽管创作时他已经人到中年。虽然他大部分的作品总是给人艰深晦涩之感,却还是拥有许多忠实粉丝——尤其是80后一代。
记得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读大学就像读鲁迅的著作,大一时“呐喊”,大二时“狂人日记”,大三“彷徨”,大四“朝花夕拾”。如今的我正处于极其想呐喊的状态——正如诗人爱罗先珂“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却不知有没有鲁迅般的挚友闲庭信笔字字珠玑替我分担这分“寂寞”。尽管写的是对友人的怀念和表达自己与友人同类的“寞然”,《鸭的喜剧》却让人感到丝丝生机。写小鸭的成长就像在写友人心境的变化,写小鸭的声声欢叫就像在写友人的对生命的怜爱,写鸭的喜剧就像在写友人的喜剧。从对缅甸虫鸣的想念到买来蝌蚪仔再迎来鸭子的欢声笑语,爱罗先珂于小动物的喜爱表露了人性的真纯,他的形象渐渐丰满,除了感受到他爱心之余,也让人感受到“冬末夏初”的丝丝生机。与此同时,栩栩如生的描写如“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也使人如沐春风,心境好转。最后,“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又有那么一丝惆怅,余音绕梁。
热爱生命之人对生命总也处处留心。《兔和猫》里描写的少年的“我”以及“三太太”、母亲等众人对小兔的喜爱和对黑猫的猜疑、“深恨”,又是从另一个笔调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对新生命无端夭折的哀伤跃然纸上。害于黑猫的小兔、膏于鹰吻的鸽子、被马车轧死的小狗、咬于蝇虎的苍蝇??也许在学过生物链的我们看来,不过是很自然的“吃”与“被吃”的物竞天择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有利于维持生态的平衡。可是谁又曾为这平衡的牺牲者认真悼念过?人类就堂而皇之地认为这种牺牲是应该的吧?在《阿凡达》这个虚构的世界中,却诠释了人类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感恩、珍惜,里面的“阿凡达”对于索取大自然的任何一样东西,包括最关键的生命,都怀有虔诚乃至神圣的态度,认为是自己“欠”了大自然的。年少的“我”也不禁“打抱不平”,“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氰酸钾”的心态确实有那么些许顽皮,却也从反面看出“我”的思考:既然造物者最终要让生命死,又何必让它生呢?是出于玩弄?抑或是就是要让人“感觉凄凉”,因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其实我更喜爱这篇文章里对小兔子活泼形象的描写,生的喜悦总是让人最想往的。不知怎么的就写到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但也算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忽然记起小时后养过的金鱼,因为总不会养,后来竟然不愿养了,不愿意小鱼因为自己的笨拙而死去,辜负了对生命的承诺。舍得让生命自由才是对它最大的喜爱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