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4 06:28:24 | 移动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篇一: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摘要: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 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 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认识、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 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认识和实践引发开来的,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字:认识实践 发展 相互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变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自身的实践能力。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牛顿说过:“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

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 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实践;认识的自我改变,也唯有实践来完成,但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并非处于被动地位。这是由于认识一经产生,它就必然地要伴随人们回到实践去,反作用于实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既没有脱离实践的认识生产,也没有完全脱离认识的指导下的实践,而只有科学、片面或者错误地对实践的认识反映和正确、部分正确或者荒谬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因此,否认认识正确与否,只要它一旦被人们作为思想的武器进入实践的过程,它就必然的要处于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地位。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实践这个动力系统还不是认识发展动力系统的全部。认识活动及其构成要素,认识活动内在的认识矛盾,以其观念反映、观念创造的特殊优势,都具有动力系统或动力的意义。同时,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构成一个最宏大的总的认识发展动力系统。

3、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对实践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和低估 ,应该充分重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但必须恰如其分地估计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不能过分夸大实践 ,无限拔高实践 ,把实践的作用渲染到不应有的程度 ,把实践说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实践的地位再高 ,作用再大 ,也是有限的 ,相

对的 ,具有自己的局限性 ,而不是无限的。

认识具有实践所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能够解决实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是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

费尔巴哈很形象地说过一句话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 ,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说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用符合客观世界的认识指导人们实践活动是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周喜庆 ,《关于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关系问题》

梁俐,《实践是认识主体性产生的根源)》

王孔雀,《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反思》

朱庆明、李义芬,《认识实践问题的再思考》

篇二:实习的意义和目的

一、 实习的意义和目的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主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堂,它是专业知识培养的摇篮,也是对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直接认识与认知。实习中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老师所布置任务。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我们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加工或机械维修工作.为了让我们能尽早的认识社会实践,了解工业生产,提高自己的动手意识,强化个人素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强化就业导向,学校积极为我们联系了工厂,给我们安排了为期两周的认识实习, 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机械加工的原理,认识机械加工的设备,以便让我们了解社会工业生产中的最原始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现代工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们以后的走进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通过认知实习,我们要对机械制造建立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实践环节。通过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一方面,达到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内容及其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解和巩固专业思想创造条件,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另一方面,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让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过硬,更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再有,通过到工厂去参观各种工艺流程,为进一步学习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1、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概况,获得生产实际的感性知识,印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

2、收集相关资料,为专业课程设计做好准备,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收集资料,向实际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实习单位:诚信机械厂,五顺汽配厂,柳工,市虎森工程机械配件厂,市腾龙汽配厂

二、 实习要求

1、 实习期间应该注意自己的着装,不能穿背心、短裤和拖鞋,以

免实习过程中机器运转所产生的高速高温物体对人身造成伤害;

2、 实习期间一定要听从带队老师的指挥,不要擅自离队,更不要

随意触碰机器的按钮或开关。禁止触摸生产线上的物品以免烫伤;

3、 不得迟到、早退、旷实习等,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到达或不

能去实习应向班长或带队老师请假;

4、 实习期间仔细观察,认真听老师或师傅的讲解,遇到不懂得地

方可以提出来,随时做笔记;

5、 实习期间要严肃认真,禁止喧哗打闹。

三、 实习日程安排

四、 实习地点

(1)南昌ABB泰豪发电机有限公司

一、公司简介

二、主要产品

2)TCL王牌电器南昌有限公司

对机械制造的体会

篇三:浅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浅谈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认识 和实践孰先轨后的关系中,认为实践恒定地在认识之先,也是片而的。于是,本文对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议论。

关键词:实践; 认识; 辩证关系; 新议论

实践与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统一的辩证本性。

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界一直有定论,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方面共同组成这样一条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依赖于实践,产生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笔者认为,对于认识和实践的上述关系,若为了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而言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不加任何限定,则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认识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认识和实践孰先轨后的关系中,认为实践恒定地在认识之先,也是片而的。

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二者的意义上,实践是认识论的某础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但这是受条件限定的,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有其特定涵义和 特定范围。其特定涵义就是认识、理论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论述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实即论述认识的目的。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中,认识的那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了的理论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否则,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就像我们有意识地尝试去做一件事,但是经过实践之后我们却失败了。虽然失败,我们也可以在失败的实践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如果我们很害怕再一次尝试后悔失败,即使我们在第一次的失败中得到了再多的认识也是无用。因此,我们需要再一次的实践。成功就是认识与实践这两个过程相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最后结果。可见,实跌是认识的目的的特定范围,是只就认识和实践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言,在它们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和最终的目的,需要。

此外,我们可以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反向思维,即可逻辑地推出另一个结论,这就是,根据认识为实践服务,因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特定涵义,也可以推论出在同样特定的涵义内认识也是实践的自的。因为认识的产生、发展和检验都是实践的任务,这表明实践也是并必然是为认识服务的,因而认识也就成了实践的目的。人们常说的为了获得某种认识而去进行实践活动,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因而实践推动认识,使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丰富和完善。但是,根据反向思维的逻辑规则,同样有理由认为,认识也是实践的动力,经典作家在总结宝贵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时,得出了一个普遍结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科学史上也有大量科学理论和认识推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的事例。

根据上述,在认识和实践孰为目的孰为动力的关系中,全面的观点应该是:它们相互推动、互为目的。在这里如果仅仅看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这一方面,‘并加以绝对化,从而在这个方面认为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具有最终的性质,这就容易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觉得认识和理论算不了什么,“实践”和行动才是一切,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忽视认识、理论的作用。

第二,笔者认为只有在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的意义上,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才具有最终的性质。

首先,在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二者的意义上,没有认识和实践在目的和动力意义上的那种双向可逆关系,即互相推动和互为目的的关系,而是单向决定的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反过来说认识也是实践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但是,他们正是在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意义上来说明这一点的。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在马哲史上对此作了概括和总结,他说:“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o列宁在此所指的分别见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后来,毛泽东对列宁的上述概括作了

中肯的解释,即“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谓性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恩格斯在《终结》中反复说明“白在之物”通过实践不断地转化为“为我之物”。毛泽东的《实践论》可以说就是为了说明认识如何从实践中发生,并为了强调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这一侧面(另一侧面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而着重论述认识如何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经典地表述了认识只能从三大社会实践中来的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实践标准和认识来源上说明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的。而他们在阐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时,尽管非常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但没有因此就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终动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践仍是认识论的基础,即它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同时,实践在特定涵义和特定范围内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但不具有最终的性质;认识作为实践的目的和动力同样有效。

第三,在认识论研究中,人们通常只在认识和实践两者之间论述问题,而没有突破这重关系,因而往往把实践本身当作了最终目的和最终动力。实际上,认识和实践还有一个共同的和最终的目的和动力,这就是社会需要。

为了强调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往往以“实践的需要”这个组合词来说明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譬如,人们常说,某时代由于有了某某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了某某科学认识。这笼统地讲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这种说法混淆了实践和需要。虽然社会需要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提出的,因而也可说是实践的需要;但它毕竟又不同于实践本身,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表现在:第一,在性质上,需要是客观的,但总要表现为主观形式。恩格斯说:“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而实践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在职能上,需要是目的,实践是满足需要的手段。

在电灯问世之前,人们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者煤气而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臭味,并且要经常要添加染料,擦洗灯罩等,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灯。正是有了这种社会需要,人们才产生了要去发明电灯的认识并且被某些人实践了。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认识,没有认识也不会产生实践的念头。因而,我们要重新辩证地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或许我们可以有新的发现.

总而言之,真理也是可以一直发展着的,我们不能再单纯在看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马克思理论。而是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将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二六六页

[2]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四七页

[3]齐振海:(认识论新论)第四二四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9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