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5 06:57:59 | 移动端:中华经典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诵经典诵读读书笔记

中华诵经典诵读读书笔记

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篇二:中华经典读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

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

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

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

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

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

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

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陈邦炎)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

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

玩儿惯了文字游戏,

反而不如

满人

返璞归真

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

登高

――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时间:2009-10-30 02:24 作者:落叶 点击: 64 次

将本文添加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

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篇三: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后感

三年级六班 韩可心 寒假中,我看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这本书,从这本书里学到了许多知识,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爱读书。

在中华经典诗文这本书里,我学了弟子规,还知道了它们的意思。“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代应立即去做,不可以偷懒。“父母教,须敬听”的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道理我们应该安静的听着。“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父母责备教诲时当虚心接受。“冬则温,夏泽清”的意思是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要为父母暖被窝,夏天睡前要帮父母把床铺扇凉。

我还学到了诚信。“凡出言,信为先”的意思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诈与妾,奚可焉”的意思是,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话说多,不如少”的意思是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惟其是,勿佞巧”的意思是说话要恰到好处,不要花言巧语。“刻蒲语,秽污词”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以及街头粗俗习气,一定要戒除掉。“见未真,勿轻言”的意思是,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知未的,勿转传”的意思是,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轻易传播。“苟轻诺,进退错”的意思是,不合理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中

华经典诗文,让我学到了弟子规还有诚信。我爱读书!


中华经典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95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