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高一化学手写笔记

高一化学手写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5 07:04:06 | 移动端:高一化学手写笔记

篇一: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笔记(手写版)

篇二:高一生物复习笔记(完整版必修一)

高一生物复习笔记(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

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属于生物)

①、 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②、 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 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

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④、 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

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3.种群与群落

①、种群: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

②、群落:生活在同一地点的所有生物的一群

例题: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 )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对光 、放置装片 、先用低倍物镜,调节粗准焦、找到观察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换用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 、仔细观察

②、使用高倍镜

操作的基本步骤: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安放、对光(光线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时,可选用小光圈,平面镜)、压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且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小,物镜短,通光量大,视野亮; 高倍镜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长,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④、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看到的是q; 显微镜观察的目标在视野的右下角,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下角移动。

⑤、视野内出现污点,污点可能存在于低倍物镜上、高倍物镜上、目镜上和装片上。若要准确做出判断,应先移动装片,若污点随之移动,则证明污点在装片上,污点若不随装片移动而移动,则污点可能在目镜上或物镜上。若转动目镜,污点随之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可更换物镜,判断污点是否在物镜上。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③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和衣原体、古细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细线织(支)蓝衣。)有些细菌称呼简化(括号内字常省去),如根瘤(杆)菌、圆褐固氮(杆)菌、乳酸(球)菌等

真核生物——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这里容易和原核生物混淆的是真菌,如酵母菌、霉菌(如青霉菌)等。

3.细胞学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大不相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 ②鲜重最多:O

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还原糖的检测:材料——含糖量高,颜色较白的,如苹果,梨

试剂——斐林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的硫酸铜等量混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注意: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遇碘液后变蓝。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但蔗糖为非还原糖。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甲液与乙液最好是现配先用,且必须混合均匀。

②脂肪的检测:材料——花生子叶

试剂——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

现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可见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或者红色(苏丹Ⅳ)的脂肪颗粒。 ③蛋白质的检测:材料——豆浆、蛋清等

试剂——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1g/ml的硫酸铜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出现紫色反应。

注意: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例题:现提供新配置的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溶液)、乙液(0.05g/ml CuSO4溶液)、蒸馏水,则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能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 ②蔗糖③胰蛋白酶④DNA

A.只有① B.①和②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正解: “蒸馏水”是关键词。婓林试剂甲液、婓林试剂乙液可以来鉴定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性糖,而蔗糖不是还原性糖。婓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区别是:斐林试剂甲液=双缩脲试剂A液,都是0.1g/ml NaOH溶液;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成分都是CuSO4溶液,但浓度不同,分别是 0.05g/ml、0.01g/ml。根据题意,双缩脲试剂B液可以通过蒸馏水和斐林试剂乙液来稀释而成。故答案选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蛋白质

相关计算

① 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 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 两头有) ③ 蛋白质分子量=N×a -18×(N─M)其中a代表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注意:遗传物质和核酸的区别:如小麦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RNA病毒的遗

传物质和核酸均是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

碱基共有5种:胞嘧啶(缩写作C)、鸟嘌呤(G)、腺嘌呤(A)、胸腺嘧啶(T,DNA专有)和尿嘧啶(U,RNA专有)。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①原理:用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液染色——甲基绿使DNA变绿、吡罗红使RNA变红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促使DNA与蛋白质的分离。

②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在30度的温水中用盐酸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换高倍镜观察)。

③实验现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DNA则主要位于拟核)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2.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①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

②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③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植物多糖:淀粉(贮能)、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不提供能源) 动物多糖:糖元(贮能)(如肝糖原、肌糖原——提供肌肉能源)

篇三: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前言: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因此,课本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针对目前实验在教材中的分布比较分散,学生又难以掌握的现状,我组织了组内老师进行了整理,现发给你们。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 (2)称量: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贴标签 :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 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 注意事项:

(1) (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该笔记适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笔记对外公开时间:5月20日

(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 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是物理性质

4 、Na ,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 ,可能有K

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色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Fe2++2OH-=Fe(OH)2 4e(OH)2+O2+2H2O= 4e(OH)3

3、注意事项:(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2)滴定管须插入液以下,(2)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

五、硅酸的制备:

1、步骤:在试管中加入3—5mL饱和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

3、化学方程式:NaSiO3+2HCl= 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

4、 NaSiO3溶液由于SiO32-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六、重要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2、SO42-的检验:先加入盐酸,若有白色沉淀,先进行过滤,在滤液中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即可证明。若无沉淀,则在溶液中直接滴入BaCl2溶液进行检验。 2--命题角度:检验方法、除杂、沉淀洗涤及相关纯度的计算

七、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收集:向下排空气法(管口塞一团棉花,避免空气对流)

3、验满: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出现大量白烟,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4、干燥方法:碱石灰干燥(不能无水氯化钙)

5、装置图:固体和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与制氧气的相同

拓展:浓氨水或浓铵溶液滴到生石灰或烧碱中制氨气,或浓氨水直接加热也可制氨气

6、命题角度:因氨气作为中学化学实验制取气体中唯一的实验,其地位不可估量。主要角度为:反应原理、收集、干燥及验满等,并以此基础进行性质探究实验。

八、喷泉实验

1、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气(1:700),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上面的烧瓶,故NH3、HCl、HBr 、

HI、 SO2 等气体均能溶于水形成喷泉。

2、实验现象:产生红色喷泉(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酞遇碱显红色)

3、实验关键:①氨气应充满 ②烧瓶应干燥③装置不得漏气

4、实验拓展:CO2、H2S、Cl2等与水不能形成喷泉,但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九、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实验原理: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现象:加热之后,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

或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溶液由黑色变成蓝色。

3、原因解释:变黑的物质为被浓硫酸氧化生成CuO,CuO与冲稀的硫酸反应生成了CuSO4溶液。

【提示】由于此反应快,利用铜丝,便于及时抽出,减少污染。

命题角度:SO2的性质及产物的探究、“绿色化学”及尾气的处理等。

十、铝热反应:

1、实验操作步骤: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实验现象: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2Al

4、注意事项:

(1)要用打磨净的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2)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3)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4)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 2Fe+Al2O3

5、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化学方程式。

十一、中和热实验(了解):

1、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注意:(1)酸、碱分别是强酸、强碱 对应的方程式:H++OH-=H2O △H=-57.3KJ/mol

(2)数值固定不变,它与燃烧热一样,因具有明确的含义,故文字表达时不带正负号。

2、中和热的测定注意事项:

(1)为了减少误差,必须确保热量尽可能的少损失,实验重复两次,去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计算依据

(2)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H+或OH-稍稍过量的方法

(3)实验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引种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


高一化学手写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98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