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5 07:08:53 | 移动端: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篇一: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每年在师范学院开一两门课,并继续撰写教育著作。他对于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很感兴趣,师范学院附设的幼儿园和霍拉斯?曼学校更引起他的注意。虽然他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可是他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和他的思想对师范学院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以至他的名字和师范学院的名字在许多地方专业教育家的心中是连在一起的。

(一) 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人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又因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有机的结合。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些论述强调了烹调、缝纫、手工等具有社会活动特征的课程的重要性。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应当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这些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改革仅仅依赖法规的制定或惩罚的威胁,或仅仅依赖改变机械的或外在的措施,都是暂时性的、无效的。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二) 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社会》(1899)是由杜威对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三个讲演和他的著作中的一些材料汇集而成的,出版后引起教育界和公众的极大注意,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是他的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杜威认为,教育方法和过程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社会情况发生变化的产物。他认为必须把木工、金工、纺织、缝纫、烹调各种作业看作是生活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各种特殊的职业科目。通过它们,学校自身将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是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

业,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

杜威所寻求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主动作业,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或者说,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他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和哥白尼把天体的重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以儿童是中心,围绕着儿童组织起来。杜威指出,在组织和指导活动时,我们应记住儿童具有四个方面的兴趣,即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杜威认为,如果我们能了解和同情儿童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通过适当的媒介来控制它们的表现,那么过去教育理想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将会及时到来。

(三) 儿童与课程

《儿童与课程》(1902)进一步阐明注重儿童现在的经验是芝加哥实验学校哲学和实践的中心。杜威既反对“旧”的教材中心课程,又反对极端“新”的儿童中心方法。

在课程问题上,杜威认为儿童所关心的事物与其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学校设置的学科课程会将儿童原有的世界肢解割裂,形成了儿童和课程之间的脱节和差别。从而产生一些学派认为教材是中心,儿童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但是杜威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活,就是理想的所在。因此,教育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且充分意识到教育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其实,儿童的学习和成就是不固定的、变动的。重要的事情在于必须把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区别开来,并相互联系起来──前者代表教材本身,后者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因此,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主要是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基础。而杜威的长期试验得出的结论并不十分清晰,在实践上不能起到指导作用,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是正确的。

(四)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909)一书是杜威关于道德原理与教育的最明晰的论述。是对《教育中的伦理学原理》略加修改、补充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他所提出的理论和他在实验学校里从事的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杜威首先把“道德的观念”(moral ideas)和“关于道德的观念”(ideas about moral)区别开来。“关于道德的观念”是直接传授的道德知识,这些观念不能自动地转变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为。相反,“道德的观念”是能够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观念。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生活的所有媒介、手段和资料来进行的。“学校的社会性”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

杜威认为,社会道德与学校道德应是统一的。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既没有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为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应与社会同步且同标准。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应用,杜威断言,习惯的做法以个人的接受和竞争性的背诵为基础,对于培养社会责任心是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是每个小孩经历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一点个体真实想法的表达,社会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杜威把教材和进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他认为学校生活中使用的教材不但决定学校的一般气氛,而且决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杜威主张应当把学科作为认识社会活动情况的工具。这样就为判断知识、训练和文化的教育价值提供了一个标准。

在这里,杜威以十种学校科目作为例证,证明了他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原理,那就是,“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在学校全部活动之中:(1)学校的生活;(2)学和做的方法;(3)学校科目

或课程。杜威称这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the moral trinity)。

(五) 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

杜威于1896年发表的《与意志有关的兴趣》和1913年就上文加以改写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原理。这个著作是杜威对教育理论的又一大贡献。

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书里,杜威把兴趣和意志、努力和训练结合起来,他的第一个结论是:兴趣是统一的活动。杜威认为,兴趣这个词的根本意义似乎就是由于认清它的价值而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和专心致志于某种活动的意思。“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内容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它们的有机统一的标志。”而强制的方法恰恰与上述兴趣的根本意义相抵触。如果儿童长期地在一种外在服从而内在抗拒的制度下学习,他将会变得性格乖戾,这就是杜威所说的“人格的失调”。

杜威认为,从实践上看我们所追求的是活动的持久性和连贯性;是克服阻力和通过障碍的忍耐性。只是增加能力耗费的紧张程度的努力本身不是我们所重视的东西,为努力而努力是我们所要避免的事。总之,努力的教育意义,它对教育性生长的价值,是在于它能激发更多的认真思考,而不在于它有更大的压力。如果认为兴趣本身就是目的和方法,必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儿童的迫切需要和能力,又如果我们能提供一个有内容、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指导它们充分地去运用,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兴趣。所有这些都清楚地反映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

(六) 明日之学校

杜威和他的女儿伊夫林合著的《明日之学校》(1915)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述。这样的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述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也是很有意义的。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生长”,是杜威对卢梭教育理论最完整的阐明。他肯定了“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这能力”这个主张是现在一切教育改革家努力的基调。杜威坚持认为,把单纯积累知识和教育等同起来是荒唐的;合乎理想的补充方法不是回到那种机械、贫乏的读写算的教学中去,而是要抛弃想把全部知识都列入课程,以期“包括一切”的良好愿望。同时,杜威总结出了教育在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强调了课程的改组,自由与个性,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本书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关于怎样获得生计也构成了这个理想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广泛的训练获得成功的话,这方面的要求就会随之而来。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1]沃特的想法不只是广泛地给儿童提供教育机会──在游戏场、校园、图书馆、操场和游泳池、艺术和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机器工场和食堂──而且使学校成为邻近社会的艺术和文化中心。由于沃特应用科学管理并采用“两校轮流上课制”,使得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契机,并为3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所采用。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

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最后,杜威还提出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民主的,面向各个阶层的。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能够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读完这套系列书籍,我有一种厚重感,很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和观点并不能完全领悟,但明显的感觉到杜威的这些论著系统且全面地总结了教育,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类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教育水平的一些方法,为现代教育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资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8级物理学师范 李慧姝 0808406012

篇二: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看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还有一些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杜威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是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织起来。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杜威是奉行“儿童中心”的。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了杜威的意思,读完杜威的书,对杜威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杜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无儿童”的现象提出了要以儿童为中心。这里谈的是儿童的重要性和地位。而在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上,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社会因素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从社会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加以组织,使个人特性与社会价值与目的协调起来。我很赞同杜威的想法,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外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缝纫、木工、烹调、种植等主动作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成长和发展。比起死记硬背课本和课堂接受知识,我更喜欢这样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可是,我们的教育仍是在为了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父母、老师们在我们耳边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上学,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这样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本性,每天坐在教室里像木头一样等待被塑造成一样的形状。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动

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低,与人交往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儿童不只是明天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投入社会生活,儿童今天在学校中也实实在在地参与社会生活。儿童与成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牺牲了儿童的现在。孩子每天在学校中坐在教室里上课,学知识。就算回到家也被父母监督者写作业。孩子本身的天性受到了压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住高楼的孩子也很少被允许和伙伴在室外进行活动或游戏。大自然慷慨给予孩子们丰富奇妙的东西得不到关注,孩子那爱发现的眼睛也收到了蒙蔽。卢梭倡导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儿童的本性,提倡消极教育。恐怕,这样顺应儿童善良本性的美好教育在中国是很难有实际发展的。

杜威在教学方法方面,选择让学生做的所有工作既有教育的价值,又有实用的价值,理论和实际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了知识和力量。值得提倡的和学习的是,对于不能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的成人来说,俄亥俄州开办了继续学校。大多数14-16岁离开学校的学生,每星期必须到学校上几小时的课,接受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知识的训练。为16岁以上的工人开办了自愿的业余补习班,从而提高工人的效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终身教育理论。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教育,可是,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没什么进展。原因也在于,我们没有为工作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和机会。就像我的母亲,生活在70年代的农村,上学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肄业了,不认识多少字更不会写。来到这个城市,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没有文化根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从道路清理工到食堂员工,很多的苦。我期望我们国家能为像我妈妈这样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让我妈妈也能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虽说知识决定命运不是那么绝对,但是知识绝对会影响命运。可是,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机构。我曾对妈妈说过,等她退休了,上了年纪,一定送你去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课程包括太极、舞蹈、书法等,很不错。不过对于没有丝毫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来说,学习起来也是有困难的。但是,有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这也算是中国教育令人欣慰的地方了。

杜威的思想复杂而又难懂,我只是读到了冰山一角。以后还需要再仔细的品读、咀嚼。愿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能早日成为我们今日的学校。

篇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最近,我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约翰杜威所著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特别有感觉。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就是从他这一生的光环,我决定读读他,读了他更让我爱上了他的读书。其中《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就是我爱看的一本,这本书中写的是有关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对我启发很大。

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有八个方面:教育与生活;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现在的学校,狭隘的课桌,繁重的功课,以及默然静坐吸收繁复的事物,都是对于学生是不适宜的。学生的生长全靠着活动,而我们却每一次强迫他几点钟不准动弹,然后才放心说同学们在那里留心听讲或认真看书!有时给他们数分钟的休息,就拿这个来骗学生,说你们运动够了,其余的时间可以安静了。

读书对于儿童不是一种独立的功课,不过是一种方法,用以取得心中所非常喜欢的东西罢了。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在一小片地上,他们把植物一生中所有的各种状态都观察到了,此外还可以的着道德上的训练,因为这种工作必须一连几个月,丝毫不能间断,时时都要用心,处处都要慎重,才能成功。这一种工作孩子们在课程中占

重要地位,因为这种工作似乎是特属于他们的世界的;他们世界中间的东西,多是具体的,明确的,他们天天看见的,可以随意处置或玩弄,所以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去从事研究。

这就是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01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