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

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6 06:15:14 | 移动端: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

篇一:《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内容简介: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下面来谈一下小说人物之间相互交错而发生的事件:

1、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2、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3、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

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 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4、小说中的人物们与朱先生。朱先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神奇人物,从白嘉轩、鹿子霖到他们的子女、黑娃等人都受到过先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每个人物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先生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他们。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文章情节结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每个细节部分的描写又非常的精致、缜密、充实,完全是史诗规模和史诗的笔法。全书描写了一个原,两个家族,三代人,四股力量,五种斗争,六件大事,熔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于一炉,表现了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近五十年的血淋淋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它以浩瀚,深厚、大气、诗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巅峰之作。

《白鹿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原上的“乡约”,为本地宋代状元吕大焕所作,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三大部分,几乎集中了儒家文化的全部精华。小说中的《乡约》为朱先生所作,白鹿原因它而一片朗朗书声,人和人的关系从此根本改变:耕织、家教、祭祖、满月酒、婚礼、求雨、治丧、迁坟、认干亲、拜亲人,一切都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白鹿原》中祥和兴盛、无争无斗的原上世界,寄托了作者文化救国、礼仪兴邦的儒家理想。

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拇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汇交织,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小说写残酷的斗争,目的是对斗争予以批评,原上的儒家思想兴盛不衰,很快被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所取代,白嘉轩不但腰被土匪打断,而且很快被革命政权从组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黑娃十兄弟在白鹿原上搞农民运动,地主和乡长都被戴高帽子游街,国民党打回来后,乡长田福贤在白鹿村开反攻倒算大会,残酷批斗并且处决农会干部,小说借朱先生之口,说白鹿原简直成了一只“鏊子”,老百姓成了鏊子上翻来覆去的烙饼,为了反对无谓的斗争,《白鹿原》还批评了共产党内部的无情斗争、残酷打击,

例如将白灵这样一位坚定、纯洁的老资深女革命者打成特务后活埋。白鹿原上仁义白鹿村的败坏说明了暴力斗争的恶果的极其可怕。

在《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上,可以说他已现实主义为主,以史诗笔法叙写人事,又融合了潜意识、魔幻现实主义等其他创作手法。

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它把叙事的焦点始终对准白鹿原这块西北黄土地上的文化状态和文化冲突,突出地描绘了文化冲突所激起的人性冲突(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等,以及众多生命在传统礼教压抑下的被扭曲、荼毒、萎谢,展示出白鹿原一片惨烈的文化景象:田小娥之死、白孝文的堕落、黑娃的出走等等。)无论是描绘白、鹿两姓的宗法关系和冲突,还是叙述白、鹿两家年轻一代的生死、爱情、出走、回归,作者都着力于揭示历史生活形态后面所隐藏的文化因素,将家族作为民族文化的聚焦点,借白、鹿家族的兴衰变迁,去探索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隐秘。这就使《白鹿原》的主题超越了一般的政治、阶级、社会、历史的层面,而通过诸如出走与回归、繁衍与毁灭、腐朽与再生、必然与偶然、机遇与宿命等的描写,将主题提升到生命哲学、文化哲学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在80年代初传入中国,在10年时间内将西方现代主义100多年的历史全部上演了一遍。《白鹿原》有选择地加以吸收。把潜意识、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的手法大胆引进作品中。如:白鹿原上世代相传的白鹿奇闻——白鹿精灵。田小娥死后在鹿三身上的灵魂附体,白灵死时分别向她的祖母、父亲和母亲托梦,朱先生死后化为白鹿飘然而去等,都给小说增添了浪漫和魔幻的意味。

《白鹿原》从文化人格的角度,塑造了一批经历独特、性格鲜明、思想行为惊心动魄的人物形象,构建起了白鹿原文化关系变迁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急公好义的儒家文化的乡村领袖,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有刚毅的意志。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不仅同整个白鹿原上的广大群众一样经历里了兵灾、匪祸、饥谨、瘟疫,而且本人年轻时在婚姻上就遭到六娶六丧的严重挫折,《白鹿原》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最为壮豪的就是一生中娶了七房女人”。中年以后更经历了长子白孝文的堕落,爱女白灵的背叛,贤妻吴仙草的暴死,以及自己被土匪打折腰杆等沉重打击。他腰虽然弯,但头仍然昂着。表现了他刚毅坚韧的精神。他有着慎独的品行。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就是一个人独处时,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白嘉轩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对儒家文化中“修身为本”的精义能心领神会和身体力行,坚持耕读传家。他有仁义的精神。如对长工鹿三。但是也有残忍的习性,在其宗族范围内,一旦有谁触犯了儒家礼义和族规乡约,他就显得刻薄寡恩,心冷手硬。甚至是对他的亲生儿子,他也决不手软,严施酷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尤其是对田小娥残忍狠毒。可见这个最敦厚的长者同时也是最阴冷的

食人者,这也再次证明中国历史的每一页虽然都写着仁义道德,但是字缝里却写满了“吃人”二字。

文中的黑娃和白孝文可以说一个是无根的浮萍,一个是笼中的野兽。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却有着天壤之别。黑娃和田小娥是对自由恋爱的落草鸳鸯,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在匪巢内乱之后有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强行戒烟 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见弃与革命文化,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置,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而白孝文和田小娥是鹿子霖的圈套,他成了个无辜的牺牲品,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韬晦之术的大阴谋家。他成了笼中的野兽,心狠手辣。

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情感 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百灵和鹿兆鹏才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相对于黑娃和白孝文来说是一种超越。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白领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而令人惋惜的是,白领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这也许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代价。 他们两人,就像双飞的蝴蝶,向光明和未来而去!

《白鹿原》中人物的人生各有不同,朱先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化人物,清贫正直,令人敬佩,飘逸走过一生。冷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悬壶济世,冷冷的走过一生。鹿三则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勤劳一生,儿子却叛逆,最终杀死儿媳,致疯而死,是个悲剧人物。田小娥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封建的叛逆者,也是封建的牺牲品。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不禁让人感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书的开头有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这句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诚然,一个民族的许多秘密都在小说中佝偻着。它们太小了,却又太重要了。就像书中的一样,秘密无处不在。他隐藏在每一个角落,他隐藏在骡子的背上,隐藏在白家那个只进钱不出钱的盒子里,他隐藏在芰荠菜水饭里,隐藏在或是白赵氏或是鹿贺氏或是朱

白氏忙碌的身影中,隐藏在木桌上的羊肉泡馍里,也隐藏在长工们的老茧和丰收时的麦浪里,更隐藏在跳跃在原上的白鹿中。

篇二:《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初次读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白鹿原》竟是源于得知先生于今年4月29日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的消息。随即在网上查询与先生有关的人生事迹与文学作品,企图读一读先生的作品来窥探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不断挖掘新闻去得知他的消息。查询之后,最感兴趣的便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了。

引发先生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欲念,起始于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作。先生在写到8万多字的蓝袍先生时,发现人物蓝袍不够丰富,支撑不起来构思里宅第几代人生活的轨迹,于是将笔头转向《白鹿原》的写作。小说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清末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讲述了在陕西关中平原里素有仁义之称的白鹿村白家和鹿家的成长与兴衰。主人公一生娶妻七次,两个家族祖孙三代人为了政治纷争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里人物的恩恩怨怨交杂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统治与家族宗法制度之间,他们的人生际遇、事业仕途、爱情遭遇都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融为一体。当然,小说也刻画了极具反叛、追求个性与自我的人物,他们企图学习新知识,摒弃旧习俗,追寻自己信奉的真理,但也都逃脱不了封建礼仪的禁锢。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白鹿原中“白鹿”的意象问题。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客观事物,表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事物形象:以客观约束主观,竭力避免改变客观事物的形状和性质,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描绘客观事物必须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之象是卦象,后来发展到唐宋时代,用各类事物承载意象表达感情。一般来说,意象分为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那么,意象理论运用到小说《白鹿原》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个人认为,“白鹿”的直接意象代表了两个意思。其一,交代了小说发生的地点白鹿村;其二,介绍了白鹿村两个大家族白家和鹿家的兴衰恩怨;“白鹿”的间接意象便与人物形象和性格有关。第一,迷恋又敬畏白鹿精神的主人公白嘉轩;第二,反对封建礼教崇尚精神与思想自由的白灵。

一、直接意象之交代小说发生地点—白鹿村

白鹿原首先代表了整个故事发生在陕西省关中平原的白鹿镇上。白鹿镇名称的来源带有一定的神话传奇色彩。苍茫壮阔的关中平原曾经出现过一头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鹿角更是

晶莹剔透。这头鹿从原上的东边跑到原上的西边,蹦蹦跳跳。庄稼汉们发现凡是白鹿经过的地方,麦苗长高了,整个河川和原上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是白鹿原的来由。因此,这里面的“白鹿”直接交代了关中平原上白鹿村的来由,同时也暗示了白鹿镇由兴盛繁茂的开始走向衰败落后。主人公白嘉轩正是因为爬上土岗解决生理需求而不是同往常一样去后院茅厕,才发现风水宝地。也正是因为白鹿的偶然出现,为整篇小说情节的运转、人物之间的争夺与饶恕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直接意象之介绍白鹿两个家族

小说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家族恩怨就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白家和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鹿家。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斗争与发展给整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带来了丰满、多样、个性化的特色。这里“白”与“鹿”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仅是代表两个庞大的家族和不同的人物。从白嘉轩因为中意了鹿子霖家的土地开始,白嘉轩便开始在心中谋划如何从鹿子霖手里换来风水宝地却又毫无漏洞,不仅能让鹿子霖心甘情愿地与他置换土地而且使人看不出破绽。小说第二章结尾就是这样写的,“一当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白鹿家族的内斗便始于此这块宝地。因此,白鹿还象征了白家和鹿家这两个大家族。

三、封建礼教生生不息的守望化身—白嘉轩

白嘉轩是白鹿镇的族长,负责白鹿镇所有村民出入族谱、祭祀活动、封建教育等事宜。在他的门楼下,挂有清秀的“耕读传家”的牌匾。一定程度上,经济决定政治。白嘉轩骨子里对封建小农经济的维护投射出他对传统礼俗政治的坚定。他虽然身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却像清末社会中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一只坚毅而挺拔的白鹿。探究白鹿精神,得从白鹿起源分析起。白鹿经过的地方一片生机、绿意盎然。而由白嘉轩为代表的人民,就将整个封建文化、落后惨败的习俗礼仪支撑在这片土地中。即使他们所处的时代见证了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共国合作、北伐混战等等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背景,但白嘉轩的思想深受封建礼仪的感染,他信奉封建文化、乡村习俗对人的约束和禁锢。无论对内对外,他都将这种生生不息的秉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内,他一生娶过7个女人,前6个女人全都无后而终,为了传宗接代繁衍子嗣,他不惜父亲离世毅然迎娶第七位妻子。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将子女送往朱先生开办的白鹿书院,让他们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反对白灵去城里新式学堂接触新文化。叛逆的白灵崇尚爱情自由,并十分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之白灵从小接受城里新式学堂的教育。因白灵参与政治活动,父亲最终与白灵解除父女关系。对外,由他组织并成立了白鹿镇第一个封建礼俗的文化产物——《乡约》。小说在第六章介绍了朱先生用楷书书写的章法,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条例。随后由他将《乡约》

介绍给族里人,并在鹿子霖、徐先生的监督下将《乡约》具体的规矩实施下来。每晚白鹿两姓满16岁的男人必须齐集学堂,悉心收听讲解,不能来到之人必须向族长白嘉轩请假。凡为人处事违背《乡约》者依据情节予以处罚。白嘉轩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维护者,是小说里一个刻板而又坚定的人物。这个人物经历了具有反叛精神的白灵、鹿娃、鹿兆鹏、鹿兆海等人物的离去,他却最终倚靠一根拐杖,弯腰驼背地行走在白鹿村,经历着这个浩大的关中平原一草一木的成长与衰败。

四、生死的精灵—白灵

白灵是白鹿原的精灵,生有百灵报喜,死有白鹿托梦。白灵出生呱呱坠地时,外面便有百灵鸟前来报喜,于是取名为“白灵”;在白灵离世时,也有白鹿托梦父亲白嘉轩。如果说白嘉轩为维护封建礼俗的所表现出来的刚正坚毅是白鹿的精骨,那么白灵身上散发出来的敢爱敢恨、反叛独立、追求个性、国家情怀就像血液流淌在白鹿的体内,每一个角落都是白灵精神的体现。整部小说里,白灵就像一个正义天真的天使,从反对接受旧式学堂的教育追求新式教育、从以命威胁父亲来反对传统的婚姻秩序、从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忠心于自己追寻的党派等等这些情节,我们都似乎看到了奔跑在广袤的关中平原里一只孤独而又勇敢的白鹿。小说第二十六章里讲到她与一位省府某要员的秘书的对话,读来甚觉有趣。“你像汪精卫”“你就是中国第二”“我已经嫁人了”“杂牌子军队没规矩。那可是个冷恐子。他说谁要在我身上打主意,他就跟他拼个血管子。”“我怕”等这些人物语言的对话将白灵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段语言描写里面,包含了肯定、疑问、设问等多种语气,将看似平静的对话转化为丰富的 人物刻写。第一、这段对话不仅告知了读者白灵所支持的政党,也体现出她极力反感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她幽默风趣地嘲讽秘书像汪精卫,但同时又不漏痕迹;第二、白灵与鹿兆海因为党派选择不一而终结了他们的爱情,最终与拥有共同信念的鹿兆鹏产生了爱情。这段对话也体现了白灵爱情观里的英雄主义。在她心里,卢兆鹏是强大的,是有血性的,是一个有力量的共产党员。其中包含了肯定、疑问、设问等多种语气,反映了白灵内心坚定不为所动的爱情理念,同时也将她悉心呵护爱情的小女人的那一面也表现出来。

像“冷恐子”“血管子”等词语都是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色。给这段话增添了时代色彩。整篇小说不乏这类词语的呈现,包括白鹿原上古老的祭祀活动、神灵解说、镇妖塔的描写都反映了原上经久不衰的古老的信仰。法国学者巴尔扎克这样赞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想,一个民族的秘史应该怎样鲜活地表现呢?与其称之为民族的秘史,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缩影。它代表了清末直至文革后的陕西关中地

带百姓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么一段悠长的历史中,整个中华民族里面又有多少这样的“白鹿原”呢!有多少夹缝于时代艰难生存的人呢!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也是多民族竞相融合与碰撞的时代。我们观看了《白鹿原》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我们还要以包容的心态迎接未来许许多多的文化,迎接许许多多的关于民族的历史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我不断前行的方向吧!

余云艳

学号: 201620136814

于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日完成写作

篇三:《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后感

仍然记得高中时候第一次读《白鹿原》的时情景,那时学习时间紧,只得晚上躲在被窝里挑灯夜读,总是想着看一章就睡,结果往往是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天已破晓而尚不知,一颗心依旧在美丽的白鹿原上徘徊。时间经已过去许多年了,曾经的一些记忆业已消逝,但今年关于电影《白鹿原》的消息又唤醒了自己对白鹿原的心驰神往,于是翻箱倒柜找回旧书,硬是一口气又将其读了一遍,果然好书!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它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它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白鹿原》一书,作者审视了半个多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细致而有深刻的剖析与反思。作者在不断鞭笞着传统文化及礼教中吃人的地方的同时,也深深的迷恋着传统文化。是在为不断消失的传统文化唱一曲挽歌,哀悼在那乱世中消逝的传统的精华!《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书以主人公白嘉轩牵动全部故事地发展,白鹿原的乡党们阅历了战乱、动荡、饥谨、瘟疫等天灾人祸,也享受过安定、安适、相对充裕的生涯,固然时光很短,但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个久远的、安静、崇尚道德、礼节、与世无争的白鹿原,却总不时地由一只人们心目中的白鹿,一次又一次地送了回来。

起篇的情节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诞的,配角冷先生借独特诡异的治病方法、男一号白嘉轩借连娶七房女人的壮举、关键人物朱先生借游学南方的奇趣经历、故事主场景白鹿原借有关白鹿的神妙传说闪亮登场,抓人,一下子将我拉进小说。

接着,作者着力描绘的便是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庭的纷争、家族的争斗、改朝换代的动荡一一上演,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逐渐明晰,看这一段,感觉是在观赏一幅渐渐展开的原上风情画卷,但作者的用意绝非如此简单,在一个个故事的推进中,他已经将小说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观进行了自然的划分,同样出生在那片黄土原上的人们,开始渐行渐远。

清廷倒台、军阀混战、民国建立、国共合作、合作破裂、两党相争、抗日卫国、解放、文革,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将小说情节逐级推向高潮,故事的重点似乎也从老一代逐渐转移到新一代的已经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们或国或共、或由共变国、或由国变共、甚至由土匪变国、又变共,起伏跌宕,好不热闹,其间有情爱、有亲情、有义气、有传奇、有历险、有机缘、有命运,有的东西太多,太重。

到了最后,这些走出黄土原的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发达、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轩老了独眼了、鹿子霖疯了死掉了,大剧落幕,戛然。在从清末到建国之初的五六十年里,一阵阵飓风掠过白鹿原的上空,每一次变动都震动着它的内在结构,人物的命运是是纵线,崎岖蜿蜒,社会的前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是全书的精神主题,人物,精神和历史相互交融,推动故事的发展,成为一幅彰示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希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书笔记3000》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11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