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读书笔记40篇

读书笔记40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7 05:58:44 | 移动端:读书笔记40篇

篇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社会政策学十讲》

姓名:李梦娜专业:社会保障 学号:406408914036 《社会政策学十讲》全书分为十章,每章探讨社会政策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社会政策学的内涵,它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它的研究对象(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福利国家、社会支出等),它的意识形态基础(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平等主义、保守主义),它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等。 全书从社会政策学定义出发,作者认为社会政策学主要研究关于人类福祉的社会关系,以不断改进增进人类福祉的体制,它是一门综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综合性学科。在本书第八章中,文章有一部分主要谈及关于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和效率是否能纠正社会不公平,使我引入对社会保障领域政策中公平和效率的思考。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法定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劳动者及其家属因遭遇疾病、年老、失业、工伤、生育风险以及因特定原因生活困难者提供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稳定的措施、制度的总称。

从社会保障建立之初到至今,社会保障倾向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原则一直作为其得以实施的主体地位。一般而言,公平分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社会公平是公民对公平的主观感受。而作为倡导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政策,力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公平:

1.保障起点和权利公平。起点公平在社会保障中往往倾向于对于社会公平基本权利的保障、尤其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如:我国社会保障正式项目中的最基本的保障层次-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社会公民所共同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只要社会成员向相关部门申请并经过家庭经济调查和公示的审核通过就可以享受。我国社会救助项目,以针对“三无”人员、鳏寡病残者、贫困户、以及遭遇天灾人祸者在其生活困难时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帮助和服务。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在西方被统称为“福利权利”或“社会权利”,被视为对基本公民权的拓展。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

2.保障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凡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任何社会成员,都应有均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均等。在我国,政府为尽可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尽可能使社会成员都能享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待遇,已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了覆盖农村和城镇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中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3.维护过程公平。过程公平指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在竞争过程中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参与竞争。对于社会保障的过程公平: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保障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即凡是法律规定条件内成员在缴纳社会保障费(税)之后均能按规定享受相应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参与同一社会保障制度下的社会成员享受待遇的条件一致,并且政府部门人员依据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社会服务和资金。

4.调节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之后,使所有社会成员享受与其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成果,实现分配结果的均等化。分配结果的公平更多体现在社会保障项目顺利的实施的财务机制中。如养老保险实施的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部分积累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它有效的结合两种财务机制的优势,避免两者缺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以现收现付制为原则的社会统筹基金和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模式。社会统筹基金是在大数法则的概率论理论原则下,分摊同质年老风险,实现社会资金在年老者和年轻者之间分配的代际转移,这种注重代内转移的分配方式更侧重公平的价值取向。 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的是个人缴纳费用的完全积累制,实现个人收入在一生

不同阶段的分配公平是效率的基础,个人取得的保障待遇完全取决于本人缴纳费用,这种财务制度更多的注重政策测效率问题,分配公平能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损害效率。向贫困户的救助,使得高收入者一部分资金流向低收入者,避免低收入者落入“贫困陷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那么,社会保障所具有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预提积累式的延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收入分配结果上的不公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率;其二是社会保障自身的效率。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效率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于宏观意义上而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通过其机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微观方面,首先,分散个人疾病、年老、生育、失业、工伤等风险,避免社会成员陷入贫困的境地,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其次,社会保障不仅是简单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且也通过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个人劳动技能增进劳动力供给,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环。最后,社会保障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基本原则下,投入资本市场,一方面确保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为增值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促进资本市场竞争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自身的效率表现为:首先,作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者的相关部门是否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政策的执行者是否按照政策意图有效执行相应的法律、规章、条例;其次,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是否实现其原先致力于推广的目标,使社会成员享受福利待遇。

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抽象地争论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虽然必然会面临公平和效率悖论的难题,往往单方面追求效率必然导致公平的缺失,如若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公平,必然会形成社会财富和贫富差距的增大而引起政局不稳定和社会动荡;而过分公平可能使政府面临政绩低效的情况,如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味致力于推进公平政策的实施,会使国家陷入经济水平低下的怪圈。对于现实意义而言,政府必然要追求公平和效率之间平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基本前提,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源之水,真正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同时,公平又是效率的保证,如果收入分配非常不公,则经济发展将面临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对公平与效率的取向要落实到社会保障的不同项目及不同的层次,那些完全由或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更倾向于公平,或者是公平优先;而强调用人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则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效率。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而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偏重。所以能使公平和效率达到一种均衡的社会保障模式才是一个好的社会保障模式。

篇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的,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3)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一幅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巧言令色的人,在古代不受人喜欢,被认为缺仁爱之心或缺少宽厚的道德。

巧言令色常常带有欺骗性,人们对虚伪、欺诈很反感。

但如果把巧言令色理解为能说会道,对沟通人际关系也有一定好处。把巧言令色恰当地运用在外交或谈判上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4)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学习,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成功的彼岸。

为别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样,和朋友交往必须真诚。总之对已、对人要忠诚、诚信。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要常复习,而且必须要落实在行动上,去实践它,所谓“学以致用”。这里的习绝不可以单单理解为复习,应包含认真实践。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5)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6)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这一段被例在《弟子规》之首。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当然

像晨省昏定,到是没有必要,但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7)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自己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尊重有贤德的人,“见贤则思齐”,在当今社会亦值得提倡。我们可以不好色,但不能轻视貌美女色,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我们可以喜欢貌美女子,但不能只是注重外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这是孝顺的行为,百善孝为先,孝应成为做人的第一根本。为君主做事,现在可以说成为单位做事或为国家做事,有献身精神;每个人如果能有如此敬业爱国的精神,那么民族国家何愁不强盛!和朋友交往,讲诚信,我觉得在与所有的人交往时,都应该诚信,只不过有度就可以了,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知识不仅限于书本,也可来源于生活。学问不光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生活。修养,可在学习中形成,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炼成。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这里面的庄重指的是做人不轻浮、做事严肃认真,轻浮就不会有人尊重你,不认真严肃就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庄重、严肃、认真是在生活和学习中磨练而成的,是来自很深的修养。它和在生活中的幽默、风趣、调侃一点都不冲突。一个庄重的人并不是死板,苛刻的。

做人要忠诚要讲信用。这是立人之本。没有对国家的忠诚,没有对集体的忠诚,没有对事业的忠

诚,是人不会成就一翻事业,也不会实现你人格完善,更不会实现你的人生

价值。对人讲信用,你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你才会赢得好人缘,你才会有人相助,你才会有好运来临。忠诚和诚信与变通也不矛盾,相机而动,并不是不讲忠诚也不是不讲信用,而是针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僵化的忠信。

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也是说得要择善邻而居,选择优秀的人交往。郑渊洁在训子书中告诉他的儿子四十岁之前不要与下流社会人成为朋友。时下有这样有一句话:比尔·盖茨的朋友中没有乞丐。从你的朋友可以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不做朋友并不意味着不交往,现代社会拒绝与人来往也可能会推动发展自己的机会,包容合作才会实现双赢。

如果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有些人有了错,自己不知道,当然不知道改。还有的人有了错误知道,但就是没有毅力改。还有的人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明知有错也不改。看样,能够做到知错就改的人,是有智慧、有勇气、有修养的人。这一点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养成知就改的习惯非常重要。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9)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死者的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

对待自己的先辈,应虔诚、谨慎。这是孝的表现,也是孝的延续。社会上层都这样做,就会形成榜样的力量。其实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习俗和时尚通常都是受主流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另外古人对待老人讲究:养老、送终、追远。当今社会在“养”的方面做得不是很好,长辈在健在时不能及时行孝,尤其在精神生活上行孝者更少。不能养好,送得在好、追得在远也无益。所谓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古人所说的送终是指父母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做不到,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借丧敛财不应算做孝。祭祖对有些人来说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读书笔记:《论语》(10)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个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而取得的。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这是一种内涵和修

养;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在当今社会是一种严重缺失的美德;恭,待人恭敬,这也是一种内涵和修养,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尤其现在玩世不恭的人比较多,做到这一点难;俭,是指俭朴,这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这个度不易把握;让,指谦让,这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美德,做到谦虚忍让,没有务实的精神,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更何况当今社会提倡个性张扬、竞争极其激烈,人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谦让什么时候不必谦让,这个度是很难掌握的。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与现代社会环境不一样。不合时宜地照办于已于人是有害的。“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对平常人不可苛刻。提倡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做到。

道德标准应符合国民的实际素质,更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否则只会增强人们的精神负担。制定制度时不能按照道德标准去定,尤其不能按崇高的道德标准去制定。道德靠的是个人修养乃至整个民族修养,不是靠强制性的约束。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11)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居丧期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读完此文,我陷入深思中。??

父母无疑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何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志向,父母如何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是现代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问题家庭的背后都是问题孩子,这是因为孩子的榜样父母出现了问题。当你决定成为父母的那一天,你就要对孩子、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学会做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父母。

人的思想、志向、行动是否必须遵循父母的,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代社会主张个性张扬,人需要按照自己独立的人格生存,父母的准则一定符合自己吗?任何时候都遵循父母能够合时宜吗?

遵循和顺从是孝,但不遵循、不顺从你父母的思想行为准则就是不孝吗?

读书笔记:《论语》学而篇(12)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篇三:读书笔记

《做不抱怨的教师》读书体会

本学期,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感受颇深。刚开始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哪有老师会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本书里的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

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等等。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

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读书笔记40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14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