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呐喊兔和猫读书笔记

呐喊兔和猫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8 05:48:48 | 移动端:呐喊兔和猫读书笔记

篇一: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弟兄》》

《铸剑》读后感

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

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

出关》》 青牛摇步、黄袍浮落、白口袋摆荡、白发飘零、老子身单影只慢慢没入滚滚黄尘中,这样一个孤独的寥落的离去背影,撩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搅起了多少学者的争议啊。我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出关》,在他留给读者阔大的余地里慢慢解读着老子这个角色。 鲁迅先生说:“《出关》,其实是我对于老子思想的批评,结束的关尹喜的几句话,是作者的本意,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其实,本文正是没有将老子的形象彻底“漫画化”,才致使

读者们对此文见解不一,个中也处处留有作者本人经历的身影,他不信奉“无为”思想,但对文中人物是身怀同情和感同身受的。荒诞的现实社会,让作者无能为力也深受其害,他急于“斗争”,追求“有所为”,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非攻》》

整个作品写墨子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有些滑稽,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是针对那些整天只会搞虚文的人们而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正缺乏埋头苦干的人,而儒家的后代们,只有空谈的本事。所以要从古代的先贤中,找出一位实干家来做现代人的榜样。他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

正面的道德观念,从对比中压倒了公输般、曹公子、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局里的大员,在读者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鲁迅否定后者,这是他对现实生活中牛鬼蛇神所作的挞伐;肯定前者,则又说明在他的思想里群众已经成为积极的力量

喊》》》》》》》》》》》》》》》》》》》》》》》》》》》》》》》》》》》》》》》》》》》》》》》》》》》》》》》》》》》》》》

头发的故事》》

最后归结到现实: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归结到对于改革者的诘难与劝告: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从结构形式看,是对于传统传奇、话本小说的全面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与传统的决裂,但是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考虑到《世说新语》中许多“记言”片断,或许可以说是传统的一种继承创新。

药》》》 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

篇二:呐喊 归纳

注意:本归纳主要用于学生整体把握《呐喊》这部小说集,要求能够熟知小说故事梗概,绝对分清各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了解小说表达的主旨。请轮流传阅。

《呐喊》

———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及小说主旨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第一篇 《<呐喊>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第二篇 《狂人日记》

故事梗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

惯例。

出场人物: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

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小说主旨: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第三篇 《孔乙己》

故事梗概: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出场人物:小伙计“我”、丁举人

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小说主旨:主用第一人称“我”——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

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四篇 《药》

故事梗概: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

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赞扬了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它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第五篇 《明天》

故事梗概: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

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出场人物:红鼻子老拱、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咸亨的掌柜

主要人物: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小说主旨:这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第六篇 《一件小事》

故事梗概: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出场人物:老女人、巡警

主要人物:车夫、“我”

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

小说主旨: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第七篇 《头发的故事》

故事梗概: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主要人物:N先生、“我”

小说主旨: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至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然被辱骂,从而鞭辟入里地解释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绝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第八篇 《风波》

故事梗概: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出场人物:六斤、八一嫂

主要人物:七斤、赵七爷、七斤嫂、九斤老太 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七斤嫂的精明泼辣。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

小说主旨: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揭示了这了事件的实质,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渣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第九篇 《故乡》

故事梗概: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水生 闰土:在生活压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态,闰土家境困难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我之间隔了一道屏障。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杨二嫂: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

水生:闰土的儿子

小说主旨:描绘了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场景,深刻揭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采取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写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兵匪官绅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写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写迅儿哥和闰土之间感

篇三:顾月-1120110040-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浅谈《兔和猫》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姓名:顾 月 学号:1120110040

摘要:鲁迅以“中国现代小说第一人”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鲁迅作品向来有强烈的革命文学色彩以及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历来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兔和猫》却为鲁迅研究者们长期冷落甚至忽视的一篇。《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原作报载《晨报副刊》,写于1922年10月10日,是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受爱罗先珂童话影响的“另类”作品之一。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虽形式独特但与鲁迅其他作品一样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尤为突出的是其严肃的生命主题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本文将从其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两大方面作简略探讨,期待引起人们对这篇小说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鲁迅;《兔和猫》;艺术特色;思想内涵

《兔和猫》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是一篇具有“童话式”诗意美的小说。具有值得探索的艺术特色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却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本文将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两大方面做粗略探讨,期望挖掘出其内在价值并赢得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与重视。

一、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一般以诙谐幽默的冷峻笔调讽刺黑暗社会的一面,如《阿Q正传》、《孔乙己》。而《兔和猫》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创作艺术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较大不同。品悟小说,归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创新

《兔和猫》与鲁迅之前的小说相较,由人写到动物,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茅盾在《读<呐喊>》中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

[1]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兔和猫》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例子。

1.《兔和猫》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

(1)小说具有明显的童话特征。《兔和猫》本身讲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趣味的故事。主要写夏天里,“我”的邻居三太太,给孩子们花高价买来一对可爱的白兔(幼兔)。同时,院子里有一只随时能带给白兔死亡威胁的大黑猫。小说围绕着人们饲养白兔、提防黑猫、协助“白兔家族”繁荣而产生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关兔和猫之间生死存亡的故事。透过鲁迅笔端流泻的轻灵的文字及近乎童话般的描写,可发现一颗未被时光泯灭的童心。

人物选择上与鲁迅其他作品有别。总结鲁迅小说,人物选择上多写小人物,如:阿Q、单

[9]四嫂子、狂人、闰土、孔乙己、华老栓……这些人物都是“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他们都是被“虐待”的弱小者。而《兔和猫》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角,展示的观察视角也偏重于儿童,读来仿若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小说也具有类似童话中的角色安排,如兔、猫(动物们)、家庭主妇三太太及孩子们。因此有研究者评论道:本篇“可视为鲁迅对现

[1]代儿童文学发展贡献的第一批成果”。由此可算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式”小说,而这

种“童话式”小说本身就是创新。

(2)体裁上与一般小说有别,但仍是小说。鲁迅虽将它编入小说集《呐喊》中,但多年来有不少学者质疑过他的体裁,把他当散文看。持这种看法的很早就有,也不仅是一个人。

比如:学者林非发表的《<呐喊>中的散文》就提到这个观点。师从鲁迅的孙伏园也说过:“《兔

[2]和猫》是《呐喊》四小品之一”。不过他接着又说:“我说‘小品’,并不是说‘小品’与

‘小说’有何体裁上的不同;文艺的体裁只是为了内容的要求而有的外形,旧有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只就大体而言;可能有一篇作品同时可以归于三类,也可能有一篇作品归于三类中的哪一类都不妥当,但它仍然是一篇极好的文艺。我说‘小品’更没有把它当成

[2]一种体裁的意思,我只是指着篇幅短小的文艺作品而已”。依据这种说法,虽说它读来形

式特别、创新,也兼有散文化的特点,但体裁仍是小说。

2.具有“童话式”的诗意美

(1)鲁迅是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

谈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这些鲁迅经典作品,虽都家喻户晓但很难从作品中读出“诗意美”,有时甚至感到晦涩难懂。难怪有学生学习语文时,总结了学习的难点说:“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不然,鲁迅自身也是一位拥有诗人气韵的作家,其创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名作《故乡》就是具有浓厚诗意的。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

[4]为船慢”。这一段的景色描写可与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相媲美。可见鲁迅不是写不出“美”文,更不是没有“诗意”的作家,而是有更多的作品要为表现严肃的主题而束缚他对“美”、“诗意”的表露。

像这篇长久被忽视的小说就独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钱理群在《心灵的探索》中提到:

[14]“《兔和猫》这篇充分显示了鲁迅心灵美文长期以来得不到的评价”。细读小说可以体会到

作者文笔活泼清新,充满诗意的美及童真趣味。比如细读这段文字:“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烂漫来。但也竖直了小小的通红地长耳朵,动

[3]着鼻子,眼睛里颇现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的安心了”。

文字在充满感情节奏的声调中透露出诗的旋律,朗读后更能体会这种声律美。字里行间蕴含诗意,这足可说明小说的诗化美。这种洋溢着诗意美的小说与鲁迅其他作品相较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2)吸收爱罗先珂童话作品中的“诗意”

《兔和猫》有受爱罗先珂作品影响的痕迹。尤其是作品中美的氛围、诗的意境。如若细读其童话剧《桃色的云》;童话《池边》、《狭的笼》、《鱼的悲哀》等爱罗先珂经典作品,无论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诗一般的意境。鲁迅本身就是位诗人,其散文诗集《野草》堪为现代散文诗中的精品。鲁迅对其作品中这种诗的意趣尤为赞赏。早在爱罗先珂来北京讲学之前,鲁迅就开始翻译其童话。在1921年到1922年间,鲁迅先后不遗余力地翻译并发表爱罗先珂的十多篇童话译作。并且他多次在译文的《附记》中,赞许他,这也显而易见鲁迅对其才华的欣

[6]赏。如:在谈到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时说:“他只是梦幻,纯白,而有大心的人儿……” ,

[5]又说“他如此干净、透彻、明艳如天人”;“他只有着一个幼稚的,而且优美的纯净的心……”

[5][5] ;还说:“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读他的童话似乎能忘却烦恼的吧”

[6] [7] ……并要“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可以从鲁迅的话中听出他对这位童话作家深深地钦佩与欣赏。在翻译爱罗先珂许多诗样的童话作品后,收到作品美的氛围感染及接受作品诗意启发是不可避免的。鲁迅甚至在翻译《春夜的梦》时曾多次感叹,怕因自己的翻译“不到”而减少原作中的诗意美。再如:翻译《鱼的悲哀》时鲁迅就自己提

[6]醒道:“这是最需要用天真烂漫的口吻写作的”。

爱罗先珂是乌克兰人,俄国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是位流浪的盲诗人;之后靠自学成才并掌握了世界语和日语,他孤苦无依,先后漂泊于缅甸、泰国、日本、印度等国。于1922年初,爱罗先珂应北京大学之邀来北大讲学、任课。校长蔡元培委托鲁迅、周

作人兄弟二人代为照顾,此后便长期借住于鲁迅的八道湾寓所。他在北京住了整整九个月,朝夕相处中与周氏兄弟发展出深厚友谊。

另外,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写于1922年10月的小说《鸭的喜剧》,是鲁迅因怀念爱罗先珂而创作的。只看小说结尾处一句:“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

[8]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只有四个鸭子,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故人已走而他

留下的鸭子还在嘎嘎的叫,这种睹物思人之情摧人心肝。而《鸭的喜剧》正是鲁迅留给远方友人温暖而寂寞的纪念。足可见鲁迅对他的情谊不浅,这种深深的友谊及友人优秀作品能影响鲁迅的写作并激发其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兔和猫》这样诗化的作品。

鲁迅在创作《兔和猫》之前还翻译了爱罗先珂在北京创作的唯一一篇童话《小鸡的悲剧》。童话的主角是只“古怪”的小鸡,它不和同类们一起玩却和鸭子亲近,结果造成同类不理解它就连小鸭也不懂得它,最后寂寞的死去的悲剧故事。将二者进行对比,从表面上看起来《小鸡的悲剧》与《兔和猫》没有相似点,细读后可以发现:二者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安排、表现手法运用,甚至主题思想方面都有共同之处。这足可见出鲁迅受到这篇童话影响后才创作出《兔和猫》这样的作品。人物设置上,一个主人公是兔和猫,一个是小鸡和小鸭,二者都是动物。作品中都有个“模糊化”的家庭主妇,即没有细细刻画她,只是通过她的言行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安排上都是随故事情节起伏使读者牵念小动物们的命运;表现手法上,都有接近于儿童易读的“童话式”描写手法;主题思想上,都有对生命及弱小者的关爱、同情、怜悯之意。所以说《兔和猫》这篇小说受到爱罗先珂童话作品影响明显,吸收其童话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主张,汲取了爱罗先珂童话中美的氛围与诗的意境,接近于童话美的风格,是一篇“童话式”的小说同时也是鲁迅作品中前所未有之创新毋庸置疑。

(二)运用侧面描写手法,加深反面形象的阴暗面;

《兔和猫》从题目即可看出两者是对举的,一为兔,一为猫,所以两者都是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按理说应被作者放在平等地位,然而二者所花篇幅却极不对等,鲁迅着重写兔,对白兔毫不吝惜笔墨,满含深情地刻画白兔形象。并仔细地介绍买兔、养兔、育小兔的全过程更一丝不苟地记叙出现幼兔、兔的“失踪”、人掘兔洞、“麻烦养兔法”等一系列事件。读者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为小兔高兴也为它忧愁。转到大黑猫时正如作者厌恶的那般,似乎很不愿提及似的,与小兔正相反的是全篇没有一处正面描写黑猫。统合整个小说共五次提到黑猫,且均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出现读者眼前,成为了兔子的“映衬物”。现一一列举如下:

第一次是“三太太说,鸦鹊倒不打紧,至多也不过抢吃一点食料,可恶的是一匹大黑猫,

[3]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这却要防的,幸而S和猫是对头,或者还不至于有什么罢”。通

过三太太的话可从侧面了解到兔子存在大黑猫这个潜在威胁,并奠定大黑猫“恶狠狠”的反面形象。“在矮墙上”以地点来写,给人一种不安全感,似乎随时可从高处扑下来逮住兔子;

[3]“恶狠狠的看”显现出黑猫阴鸷的目光;而一个“防”字能使人感受到黑猫的凶狠是不可

掉以轻心的。三太太的话中只有简单的几个词涉及大黑猫却能完整清晰地勾勒出凶残、狡猾、强悍、阴鸷、狠毒的反面形象。

[3]第二次是作者的叙述:“三太太又虑到遭了那大黑猫的毒手的事去”。仅一句话为后来

小兔丧命于大黑猫之口埋下伏笔。“毒手”一词预示后来的结局,体现黑猫的残暴凶狠。

第三次是在小兔失踪后“忽然在墙角上发见了一个别的洞,再看旧洞口,却依稀还见有许多爪痕。这爪痕倘说是大兔的,爪该不会有这样大,伊又疑心到那常在墙上的大黑猫去了,

[3] [3]伊于是也就不能不定下发掘的决心了”。这几句引得人们的推断并想象,“一个别的洞”

[3]与“许多爪痕”可以认定失踪的兔子曾经遭到致命的危险。因为生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狡

兔三窟”兔子会掘出多个洞,当面临危险时可从其他洞口逃生,而大的爪痕正是黑猫留下的罪证。作者据此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证实黑猫即是罪魁祸首。

第四次“嗥的一声,又是两条猫在窗外打起架来”。仅一句将猫令人讨厌的好斗的个性展露出来,加深对猫的不满。

[3]第五次是“我”的决定:“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高视阔步”一

词将黑猫作威作福的得意形象刻画出来,作者已无法容忍猫的恶行,决定欲予除之而后快。

对于本篇小说中运用侧面描写的妙处,有人说的尤其形象:“猫在本篇中担任的角色,有如:《浮世德》剧中的海匪斯多一般,读者即使只见到一个它的隐隐约约的影子,也会全身阴

[2]森森的,觉得可怕,可憎,可诅咒,时时刻刻为悲剧中的主角担心”。这说的就是通过侧面

描写增加反面形象的阴暗面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虽着笔墨不多,简单的几笔掠过就有一个鲜活的恶猫形象跃然纸上,给人印象深刻。这种用笔不仅简洁而且有力带起故事进一步发展,足可见出作者用笔炉火纯青、艺术功底深厚。

(三)细腻的描写手法

细腻的描写手法来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没有生活中的实际观察很难写出丰富的内容。而悉心的观察需要足够的情趣与兴致还要有足够的时间。而鲁迅作品思想深刻,鲁迅有时是反封建的斗士,批判封建制度礼教的罪恶,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也时刻担忧国民的麻木,如小说《风波》。他往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常担忧国计民生。当年不惜弃医从文也要改造国民的精神,并指出:“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9]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足可见鲁迅是何等的忧国忧民,急于改造国民性。按理

说鲁迅应整日苦苦思索,探索如何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当中,如何唤醒麻木的灵魂。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兴致去观察兔子的生活。

细究鲁迅为何有观察兔子的兴趣?从写作时间分析其背景可发现,本文写于民国十一年左右。据孙伏园回忆,那段时光是鲁迅一生中最为恬静、安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他说:“《兔

[2]和猫》描写非常细腻,也许都是安闲恬静的生活在工作上的表露”。还说:“结束了绍兴的

老屋,新置了北平八道湾的房产,久未团聚的全家人,已在这宽大素朴的新居中团聚了年余。老太太健康快乐,侄儿女欣欣向荣。公教人员的欠薪虽已开始,还没有十分严重。作者和他

[2]的二弟之间的情感的隔阂还没有发生”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亲人们团聚一起共享天伦,

生活少有烦恼,多么和谐幸福,宁静祥和之气笼罩着这个大家庭,还有与之友谊深厚爱罗先珂入住,亲情友情包围着鲁迅。此时作品中很容易流露出这种舒雅静谧的情感。在这种美好生活的包裹中,鲁迅有兴致观察后院中的动物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建立在实际生活中的温暖情愫便铸就了细腻的描写。

《兔和猫》在描写白兔时尤为细腻感人,使作品充满孩童时代的纯真情趣及生活气息。小说中细腻的描写手法具体表现在两点——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以及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

1.表现在对白兔生活习性的观察、描写中。

[3]例如: “他们(白兔)忽而自己掘土了”兔是穴居动物,天生喜欢隐蔽的洞穴,挖土

[3]掘洞而居使其有安全感;挖土时“一个的肚子比别一个的大得多了”。说明兔子要在洞穴中

[3]生产;“(兔子)太喜欢撕壁纸,也常常啃木器脚”。这是合理现象,因为兔子的牙齿可以不

[3]断生长,它们必须不断磨砺牙齿;三太太掘洞后发现“上面却睡着七个很小的兔”兔子生

育能力强,第一胎生后不久,又有了第二胎,每胎至少七八个;还看见“一堆烂草夹些兔毛”

[3]兔子生产前要自己拔毛,供幼兔保暖。所有这些描述对应于兔子生物学上的习性,作者细细道来,如此不厌其烦,正说明“我”是如此喜爱这个可爱的小生灵。或许还因为鲁迅本是学医的,应该对这些生物习性更为敏感加以关注。作者细腻地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让读者更了解它,增加对兔子习性的认识。 [3]

2.表现在形象、生动地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中。

为了突出小生灵惹人喜爱个性,细致入微的刻画兔子们的日常活动。如:写孩子们与白兔互动时,充满生活气息。“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

[3]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描写出兔子憨态可掬的神态,表

现了它们性格可爱、温顺,惹人喜爱,也有些许狡黠,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动物。另外写它抵抗外敌时的聪慧,让人忍俊不禁:“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地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得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

[3]来了”。这段白兔对付鸦鹊们威胁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让人不得不感叹小兔的矫捷、灵敏、聪明,这样的活灵活现,似乎小兔能从书中跳出来。正是作者于细腻笔触中再现白兔的日常活动,让读者的眼前似乎出现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能抓住读者眼球,激起阅读兴趣。

二、思想内涵

鲁迅作品一直以思想深邃著称,研习其小说一定要深入体会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兔和猫》的描写对象虽是不起眼的动物,并且它主要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式”小说。却依然传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这与《呐喊》、《彷徨》中的其他小说在某些精神领域上存在共通之处。细究本篇小说,再结合鲁迅思想体系,挖掘出小说四大思想内涵——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坚定的“复仇”思想、深刻的悲剧内涵、深入思索的生命主题。

(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

何谓人道及人道主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一、人道指:“爱护人的生

[15]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力的道德” 。二、人道主义指:“起源于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供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

[15]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简概之,人道就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权力的精神” 。

而当时的旧中国,国民连生命的基本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格及权利上的尊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都没有人格保障,他人只因她丈夫死了,就鄙视、轻贱她,最终她也只有被封建礼教束缚、淹没人格继而惨死街头的命运。麻木、昏聩、保守的国民都在醉生梦死中苟活,广大人民生活在不幸中却浑然不知。鲁迅正是看出这一点的严重性,才生发出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国民、拯救“国民性”的思想意识。正如《自序》里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

[9]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鲁迅深知当时的社会的情况,他坚定地要把他们“吵

醒”睁开“朦胧的双眼”,去争取自己的人格权力。“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

[9]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是鲁迅“呐喊”所希望得到的结果。事实上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

迅已有这样的思想意识,在与许寿裳结识时,二人谈人性和国民性问题,也谈人道主义问题。他们“经常探讨有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每当谈到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尤其是甘于做异

[11]族的奴隶时,两个人都不免一同沉默起来”。以上种种表明,鲁迅在早期求学时,就意识

到要激发民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已深深了解到只有生命得到保障,才能进入尊重人格及权利的更高阶段。

鲁迅始终是具有深刻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兔和猫》中他热爱动物,同情弱者即白兔,为白兔的死而扼腕叹息。其实鲁迅的这种珍爱生命、同情小动物(弱小者)的思想、情感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当他听到惊恐的“数钱”声时,毅然推门而入,救助差点死于蛇口的隐鼠。散文《狗·猫·鼠》中回忆道:“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肋还是一起


呐喊兔和猫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28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