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报价一:太行山晋祠煤博二日游
报价一: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文化园、晋祠、煤博二日游
1、7月4日30人团
2、费用包含:
行程所列景区门票 太原准四星住宿双人标准间,如遇单间请补交单房差 早餐为酒店含早,中晚餐为10人一桌,8菜1汤 全程空调旅游车 中文导游一名 旅游意外险 全程无购物 自费项目 私人消费 单房差:太原170元/人 3、费用不含
报价:
1、地接费用850元/人
2、火车票:北京-太原二等座 194元/人,往返总价388元/人
3、可以自行订票,旅行社订票费30元/张
篇二:晋祠简介
晋祠简介: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交通提示 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308,856,804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
篇三:晋祠文化
太原又称“龙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景物和小吃就更不用说了,“话说太原”将带
驴友走遍龙城,带吃货吃遍太原,还会给大家讲述太原的风俗轶事,好了,开始说一说太原
吧!
中国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是因为出了多个皇帝被称为龙城。
宋代封建王朝把晋阳叫做“龙城”,他们认为系舟山为“龙角”,龙山、天龙山为“龙尾”,
晋阳正当蟠龙的中心,故常有“真龙天子”的出现:北齐的高欢、唐代的李渊、后唐的李存
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都是从晋阳起家夺取天下的。赵宋王朝怕再有人起来与
他们争天下,于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十八日放火焚烧了晋阳城,次年四月又引汾水、晋
水灌了晋阳城的废墟。
传说中的:
帝尧曾建都晋阳
大禹曾建都晋阳
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
史实:
赵简子,赵襄子以太原为基地成就战国七雄。
汉文帝刘恒八岁来到太原为代王,16年后即位并开创文景之治,成就西汉盛世。
汉景帝刘启出生在晋阳。
司马氏先被封为晋公,封于并州,晋封为晋王,因此立国号为晋。
刘渊以晋阳为据点建立前汉。
前秦苻丕在晋阳称帝。
北齐高欢、高洋父子以晋阳为基地,建立东魏、北齐。
隋炀帝杨广即位前为晋王,封晋阳。
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号称“太原公子”。
唐高宗李治为晋王,封晋阳。
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人。
李克用、李存勖从太原起兵建立后唐。
李存勖也号称“太原公子”。
石敬瑭从太原起兵建立后晋
刘知远从太原起兵建立后汉
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
孟知祥为太原尹、北都留守后入蜀建立后蜀
孟昶出生在晋阳城。
太原简称“并”这你知道吧,大营盘那的并州路~~太原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
479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西汉时期,晋阳就成了全国13个州部治所之一,
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了!
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唐初先后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
“三都”。五代十国时的后唐后晋后汉等都以晋阳为都,因此太原素有龙城之别称!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因为他的努力,所以是该地
风调雨顺。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
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
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也因为在晋水
之北,水之北谓阳,于是当时便叫“晋阳”。
“晋祠”并非“晋王祠”的简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来晋王祠游玩。他游
完一圈后说如今百姓当家做主,中国已无王侯,便把晋王祠中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
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把次子
叔虞封于唐,叔虞死后,其子夑继位,因有晋水,改唐为晋国。后人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
建祠立设,以祭祀叔虞。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晋
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
国九年(984年)依山枕建正殿,是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
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
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于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
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
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
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
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
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
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
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
晋源,本为太原故治,唐尧始都于此。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因晋水而
始名晋。春秋为晋地,古称晋阳。三家分晋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封建社会的两大
盛世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由此发端,它不仅是远古张氏、王氏的开
祖立姓之地,也是刘氏、赵氏、李氏的发迹之地。有“唐尧之地”、“龙兴之地”、“三晋之源”
之美誉。区内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晋阳人依赖于汾晋两水修养生息,是
汾晋两水孕育了彪炳文册、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文化。
晋阳西山为吕梁山余脉,境内高峰耸峙,气势万景,传说为古晋阳龙脉所在。西山
上的名胜古迹与古晋阳地上文物景点纵横交错,成为5000年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一个具体缩
影。古晋阳山水人文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永恒赞颂的经典和主题。
随着晋祠风景区外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晋祠这一国家4A级景区
的整体环境效益必将显现。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蒙山大佛及开化寺景区,成为
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19万晋源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之路的首善之举。
蒙山大佛位于晋源区西山一带的蒙山开化沟内,大佛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二年
至高玮(551-576),历时25年凿成,迄今1400多年历史,因头部脱落,胸颈以下覆盖于
山坡土石之中,其准确高度自待清理发掘,据唐《法苑珠林》卷十四载:大佛高200尺,约
合当今63米。晋阳蒙山大佛比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仅低数米,乐山大佛开凿于唐
开元元年,晋阳蒙山大佛凿成年代要比乐山大佛早162年,比西方人认为世界第一大佛阿富
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就凿成的确切年代而言,这尊凿于6世纪的晋阳蒙山大佛,就
是目前所知世界凿成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
蒙山开化寺由前后两寺院组成,前院原为瞻望佛像和皇帝游乐时小憩的地方,后院
是主寺,为大佛所在。明初晋王朱枫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上是重修了“前寺院”即
现在的开化寺,而大佛所在的主寺“后寺院”,并未重修,以致有“到了开化寺,见寺不见
佛”的错觉。元末(1363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及山涧泥沙埋没了佛像
下部600余年,大佛所处的开化寺也便不为人所知了。目前后寺院观瞻大佛的180级台阶已
修成。观瞻大佛的观佛台有三个已修复两个。大佛头部及全身修复待下一步完成。总长5.8
公里的蒙山旅游公路及其两侧50米共700余亩的范围景观绿化已完成,一期绿化工程已植
树30余万株,整个景区郁郁葱葱,变化神速。
据说蒙山的月亮来得比其他地方早,落得比其他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
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蒙山晓月”为古晋阳八景
之一。
在开化寺前寺院,有连理双塔,邑志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为砖砌单层两基塔,
两塔基底相连,故称连理塔。近观隽雅秀丽,远眺犹似两朵未开的花蕾,在全国各地也属罕
见,从北宋淳化元年(990)始建,迄今已有1017年历史,未经重修,是太原市最古老之塔。
开化寺前寺院中开化寺殿遗址、铁佛殿遗址、龙王庙遗址以及山脚下御驾桥遗址都已修复。开化寺前寺连理塔所在地几十亩桃林开花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使每一个远瞻大佛者宛如处于
隔世的仙境。都市人对蓝色天空、绿色大地的共同渴望总会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蒙山大
佛及开化寺满足了众人心中的无限渴求。晋源去年就彻底关闭了蒙山内的3座煤矿、10余
处采石场,保护涵养了水源。从连理塔前寺或大佛所在的后寺到开化沟底整修有一段5里长
的河道已建成了景区水系,山间小道周围树木茂盛,浓荫避日,小溪流水潺潺,道上有两处
水景假山、两处小木屋设施,是游客休闲放松天设地造的天然氧吧。蒙山大佛既是不可再生
的佛教文化遗址,也是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是北朝文化的标志和
北齐文明史的续结,也是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 梁宏宇 赵
建新
开化寺连理塔
开化寺连理塔位于罗城街办旧寺底村西山梁上,为北宋淳化元年(990)建筑。二
座墓塔,东向,原为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总高约11米,
二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俗称“连理塔”。基座高1米,迭座砌成。塔身边
宽各3.3米,高2.5米,正面嵌青石门,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题“定光佛
舍利塔”。余三面各辟假门一道,半开门,有直棂假窗,上部迭涩而成,挑出塔檐0.5米,高达1米,塔顶层层内收,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样,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结构、形制国内独有。2004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
太山位于晋源区阎家坟 (今属罗城街办)村西,南至风峪沟,北至瓠子沟,
西北连蒙山,主峰海拔1178米。太山是太原名山之一,可谓为旅游胜地。其山势突兀峥嵘,
松柏苍翠欲滴,宛如绿色的裙裾一般,游人行走有半山的石阶之上,只见山峦绿树漂浮在半
空,鸟鸣鹊噪,分外清脆悦耳,如烟如云的浓雾时聚时散,仿佛身披一层银装。登上太山远
眺,只见苍茫浩瀚,云天相接,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尤其是霜秋季节,满山的枫叶一片火红,
更使人流连忘返。太山文物古迹很多,山下有五代时后唐名将李存孝墓葬,山上有龙泉寺。龙泉寺又名太山寺,始于唐代景云六年(710年),初为道教昊天祠,毁于金元时期战火,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又改建为佛寺。寺里有汩汩而流的泉水,又有百姓们拜佛祈
雨,寺院名声大振,香火日益兴旺,冠以“龙泉”之雅号,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德一
太原古城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10余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300余米有一
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王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
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从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如同穿越千
年的时光遂洞,幽幽地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就是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
区晋源街办所在地,很多生活在太原的人听都没听说过它。今年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发现,迷人的凤凰正在浴火中新生。
古城沧桑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 (公元1375),隶属
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
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
呼应,许许多多在生活中碌碌奔波的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它也像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
拙朴、澹泊。然而,这两个字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
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景帝出生于晋阳,8岁随
父离开晋阳。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
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
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
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2500
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被人们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
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
西1152米,整体向外呈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676米,呈斜线形。北面城墙从西到东1150
米,由西向东南呈斜线形。东面城墙从北到南756米,由北向西南呈斜线形。东西宽,南北
窄,略呈平行四边形。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
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
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
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
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 “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寓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
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
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
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
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
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
的有力佐证。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
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
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古太原县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
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文物荟萃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
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故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
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成立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
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太原县西依龙山,东视汾河,自古物阜民丰。表里河山曾是大唐龙兴之地,水秀山
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据清道光六年重修的 《太原县志》所载的帝王就有8位。除
了上文提到的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太原公子”—— 李世民。隋朝末年,政治
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世民竭力辅佐父亲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一举推
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即位之后,李世民牢记隋亡教训,克己廉洁、“以民为本”、励精图
治,创造了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
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浴火新生
古太原县城,尽管没有当年晋阳古城“霸府”、“北都”大都会城市的威仪,却也亭、
台、楼、阁、寺、庙、观、坛比比皆是,虽屡遭天灾人祸、破损严重,但至今西城门洞、北
城门洞尤存,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