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4 06:06:39 | 移动端: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

篇一: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相关生物试题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A与B的总和

【答案】A

2.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答案】C

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实线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虚线框内所示)。请回答问题: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 酶催化,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 等,结构有。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设计培育能生产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 、 等基因。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思路 。

(4)利用酵母细胞生产青蒿素与从植物体内直接提取相比较,明显的优势有 、 、 等。

【答案】

(1)RNA聚合 氨基酸 ATP tRNA核糖体

(2)ADS酶基因 CYP71AV1酶基因

(3)FPP合成固醇 通过基因改造降低FRG9酶活性

(4)青蒿素产量高 成本低 适合各地生产

4.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_____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_______。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

【答案】

(1)9AaBb×aaBb、AaBb×Aabb 1/8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27

5.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中实线方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如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什么基因?。此过程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应该含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以驱动目的基因的 ,该部位称为启动子。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 。

(4)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占所比例为 。

【答案】

(1)核孔 合成FPP合成酶

(2)ADS酶基因、CYP71AV1酶基因 转录

(3)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固醇

(4)9 AaBb×aaBb或AaBb×Aabb 1/8

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国山西的青蒿资源非常丰富,本研究为开发利用青蒿资源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一】

研究目的:比较同一植株不同生长期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差异

材料准备:5~9月期间,分别采集成苗期、生长盛期、花期和果期的青蒿叶,干燥后粉碎备用。

(1)根据研究目的,下列属于实验时需控制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多选)

A.采摘时叶片中含水量

B.采集叶片时的气温

C.叶片的着生位置

D.叶片干燥的程度

(2).将实验数据绘制成图。

该坐标图的横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纵坐标名称是__________。

(3).根据实验一的研究结果,选择期的青蒿作为继续研究的实验材料。

【实验二】

材料准备:采集青蒿不同组织如根、茎、老叶(叶龄21d)、新叶(叶龄7d),共采集3次,每次在同一地方随机采样。所有样品均采用烘干和自然干燥2种方式干燥,粉碎后备用。 实验结果:青蒿素含量(mg/g)

第1次采集:

根:1.02(晒干),0.74(烘干);

茎:0.09(晒干),0.04(烘干);

老叶:3.91(晒干),2.66(烘干);

新叶:4.57(晒干),3.49(烘干)。

第2次采集:

根:1.05(晒干),0.72(烘干);

茎:0.11(晒干),0.09(烘干);

老叶:4.02(晒干),2.71(烘干);

新叶:4.65(晒干),3.69(烘干)。

第3次采集:

根:1.14(晒干),0.79(烘干);

茎:0.10(晒干),0.02(烘干);

老叶:4.05(晒干),2.95(烘干);

新叶:4.58(晒干),3.59(烘干)。

(4)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上述数据。(不用抄录数据)

【答案】

(1).CD

(2).生长期 青蒿素含量(mg/g)

(3).生长盛期

(4).不同组织中青蒿素含量的比较以及不同干燥方法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2分)

(5).青蒿素含量实验数据记录表(mg/g)

篇二: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对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博士学位,71岁才获得博导资格,85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屠呦呦,一个女科学家的一生。

其实青蒿素是文革时的反美任务,“1969年,文革期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新药——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奖项,而是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也让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因为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经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而并没有提到发现者。学术界还很多人根本不承认青蒿素是屠呦呦发现的,但屠呦呦这个名字已经与青蒿素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她率先想到是提取青蒿素的方法错了,于是改用另外乙醚,结果用乙醚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全国工作会上一报告,大家就都知道了。但是那时哪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让发表论文。如果屠呦呦当时发表了论文的话,也就没后面那么多纠缠与争议了。

后来他们还是发表了论文,但是署名都是集体笔名。这种不公平的署名方式也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而且当时也没有专利申请制度。

不过从我查看的许多资料可以看出,屠呦呦在性格方面可能确实不得人心。比如屠呦呦名为组长,但在工作中是否是研究小组的PI?她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饶毅说她还私藏了一批中

医研究院当年的原始材料,秘不示人,让很多事实无据可查。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因为大家认为伟大的科学家品德也应该十分伟大高尚,为人敬仰。所以现在面对着许多的质疑与反对,而且一直都没有被评为院士。

但是青蒿素的发现的确应该归功于屠呦呦。提取方法对于后面的研究都十分关键,其他小组都是在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取物高抗疟作用后才进行研究的。不管性格情商如何,一个人配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

篇三: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 呦 鹿 鸣

是,不可挡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

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

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

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

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

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

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

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

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非,池中物

终于,诺奖将屠呦呦的名字再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拉斯克奖获奖一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于荣誉的非议之中。

2011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而至。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普遍的观点是,现在已经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有据可考的是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四年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呦呦道来江湖一统

在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天后,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屠呦呦先生开始了她的演讲。浓重的宁波口音和在场其他能说会道的科学家、官员们相比对照鲜明。老太太虽85岁高龄却思路清晰。演讲脱稿,讲故事,极少官话套话。这些故事细节却都与获奖后掀起的是是非非对应,没有正面回应连日来的批评,却满满给出了答案。

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并肯定着团队协作工作的方式。

“中医研究院的团队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因为那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部的研发团队大协作,努力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试验),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大量的工作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

研发过程讲得很细。看上去能适当平复与同行间的紧张心理关系。

“东晋时期,(也就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有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后来回想我们当时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一煎,就考虑到为什么这么来处理这个药?我们就考虑,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种的问题。早期的青蒿、5月的青蒿根本没有青蒿素,因为从植物来说,它体内没有合成青蒿素,就是大量的青蒿酸,都有品种的问题,有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从这四个方面反复实践以后,(我们)最后才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抗疟,有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其实青蒿一大部分都是杆,这个杆根本不含有青蒿素,只有很少的一点,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所以后来,我们用乙醚来提(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比较低。但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用醚提出来的杂质还是比较多的。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分,酸性部分是没效的而且有毒性,所以去掉酸性部分,留下来的中性部分,这才是达到100%的疗效。”

屠呦呦研究员独享诺奖之合理性之一,在于其原创性和作为一个团队灵魂的贡献。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凤凰网专访时就明确谈到,“屠呦呦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我觉得是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

屠呦呦的故事,再现了她创新发现的过程。捍卫了科学家的荣誉。

“因为很多年没做出来工作,大家就对鼠疟、猴疟能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的疗效有了怀疑。这个做出来以后,我们也都向‘523办公室’汇报,那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但这个项目要开展一些内部的会议,其他一些同志也都参加,也不保密。”

在与国内其他团队的关系上,屠教授也都有所讲述。从这段可以看出,其他团队的实践是分享屠教授的思路基础上的实践,但不是核心性原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我去领奖状,是因为我们的科技组——中医研究院里我的组得了这个奖,我作为组长就要上去,这个奖状现在还在那里。1982年,就领了一个发明奖,我们是第一单位,因为那时候写了六个单位,但是中医研究中药所是放在第一,我就去把这个发明证书领回来。所以一直到1981年,WHO也了解了这些情况,要求卫生部在中国召开首次的青蒿素国际会,他们来了7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我们就全部做了报告。”

青蒿素提取和临床试验过程中多团队参与是事实。但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的代表领奖也是“老常态”,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颁奖给屠呦呦,并非事实不清,头脑发热。

屠呦呦是在讲的故事,同事也用故事回应了和化解着连日来的各种指责。

呦呦鹿鸣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回到“屠呦呦”

有人说,过去这几十年,屠呦呦在中国的命运却似乎并未与其贡献相符:因文革历史条件所限,屠呦呦才没有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另据了解,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据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叙述,屠呦呦不善交际,性格直率,也不会拍马屁。比如在会议上,她赞同就马上肯定;不赞同就直言相谏,并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四年前,这位科学家的获奖感言中无法抹去集体主义的烙印,一如诺奖揭晓后电话里的简单回应。“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屠呦呦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如今,年迈的科学家一夜之间炙手可热起来,她的故事也终于有机会从集体回到屠呦呦的身上。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家中小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虽然因识字不多且读得磕磕绊绊, 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而看到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父亲背起竹篓外出采药时,少年时期的屠呦呦都会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追着,或钻进丛林寻觅,或抄起铁铲挖掘,或捧起药棵嗅闻,其间自然会不停地向父亲询问诸种中草药的点滴知识,比如采收时节、药用部分、保存方法、品质疗效、贮藏要点??采药归来归来,屠呦呦的劲头会更大,宁可不吃饭不睡觉,她也非要跟着父亲一起炮制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心中治病救人的梦想渐渐清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系。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屠呦呦说自己“很幸运”。

许是命运的安排,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再次提到梦想仍是关于古老的中医药,她在书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就如让屠呦呦走向高光的青蒿素,“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评价:“她是个执着的人。”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63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