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汽车机油论坛

汽车机油论坛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6 06:02:05 | 移动端:汽车机油论坛

篇一:汽车机油的选用方法

专用油液很重要!冬季用车技巧分享

2010年12月31日 01:00 来源:汽车之家 类型:原创 编辑:汪淼

[汽车之家 用车技巧] 冬季里,对于汽车的保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新的一年来临之前,建议大家对爱车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当然,除了常规检查,在用车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与您分享部分冬季用车的经验。

★ 润滑系统

发动机机油具有对发动机润滑、冷却、和清洁等功能,机油的正常流动是保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重要介质。所以在冬季更换机油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黏度,不同黏度级别适用

于不同环境温度,如果选择不当,很容易造成汽车发动机启动困难,甚至无法启动等问题。后果可能是增加发动机的工作阻力,加剧机械零件的磨损和油耗的增加。

关于机油的基础知识、合理使用及答疑

.cn/use/201012/52811-1.html

● 机油的标号:

目前市面上的机油多使用SAE等级别标识黏度,SAE是英文“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的缩写。例如:SAE 15W-40,其中“W”表示winter(冬季),“W”前面的数字越小说明机油越稀,低温流动性越好,顾冷启动能力越好,可在温度更低的环境下使用。下面市机油标号及所使用的温度:

编辑建议:

北方地区冬天温度较低,建议使用0W、5W或10W的机油。另外在进入冬季之前,要检查一下机油尺的液面高度,保证不亏机油。

全面查找:汽车之家机油库

http://y.autohome.com.cn/jiyou.html

★ 冷却系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液体就是防冻液,另称冷却液,是发动机冷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使用汽车冬季专用防冻液,尤其北方天气寒冷,大部分时间气温低于零度,如果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是普通的水,即会结成冰,轻则造成汽车无法正常启动,重则造成发动机的严重损坏。

就防冻液的选择而言,冰点越低,无疑防冻液的抗冻性就能越强。目前市场上防冻液的冰点有-15℃、-25℃、-30℃、-40℃等几种规格,选择的冰点应比所在地区最低气温低10℃以上。

编辑建议:

很多车主在夏季发现防冻液有亏液现象后,会惨入水保证液面正常,而进入冬季之前忘记更换成专用防冻液,造成发动机故障等,所以在进入冬季一定要检查一下防冻液。一般家用车,建议防冻液是每两年一换。另外,更换时注意防冻液的颜色,颜色不同不能混加。 ★ 进气系统

进入寒冷的冬季时节可能会经常出现车子无法启动的情况。除了可能是冷却系统和电瓶电量不够的原因导致外,进气系统不够通畅也是因素之一。节气门和进气道积炭过多本身就很容易造成无法点火的现象,夏季时温度较高对于启动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冬季,进气系统的等问题就会对启动造成不利影响,加上汽油挥发性较低,很可能造成冬季点火困难。

编辑建议:

一般情况下,建议每隔两万公里清晰一次节气门积碳。在秋季或者入冬之前清晰效果更佳,这样可以很好地预防发动机点火困难,顺利过冬。

★ 供电系统

电瓶对低温同样很“敏感”,低温环境下蓄电池电容量比常温时的电容量低得多。虽然现在的电瓶都是免维护,不用再去补充电瓶的电解液,但也要注意保养电瓶。在冬季里,减少用电设备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虽然用电设备打开和关闭对于行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和感觉,但其实也是在无形中消耗了电瓶的寿命。如在冬季经常停车使用电器设备,在寒冷的早上就很有可能打不着车。

编辑建议:

篇二:家用轿车机油使用要点

不要让误区伤害了您的车 机油使用讲解

冬天到了,北方气温骤降且昼夜温差较大。这就给汽车“心脏”——发动机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很多车主在以往养车时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每到讨论机油方面的使用时又总觉得自己的保养方式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机油的作用我想大家都清楚,它是发动机的“血液”,对发动机起到润滑、清洁、冷却、密封、减磨的作用。

近日,偶然间在一汽-大众CC的论坛里看到一位网友关于自己爱车首次保养的帖子: 《今天首保了,用了一汽大众0W-40全合成高端机油》 其内容让我对该网友的机油使用情况极其揪心,故总结了以下八种常见的机油使用误区,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国产车盲目使用进口高端机油

1

有些车主认为进口机油一定比国产机油好,因此在国产车特别是新车上使用进口机油。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会有许多弊病。例如,进口机油大都粘度较低,不能适应国产车对机油粘度的要求。加上国产发动机各种配合部件的材料受热膨胀系数及配合间隙较进口车大,而且大多数国产车发动机没有装配机油散热器,若盲目使用进口机油,会因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温度下机油过稀使油压偏低,甚至达不到规定的工作压力,不能满足正常润滑的需要,使发动机的磨损加剧。

误区二:机油发黑就是机油变质

2

发动机机油是在较苛刻的高温条件下工作,容易氧化变质,产生酸性物质并叠合成高分子沉积物,以致破坏润滑。另外,燃烧的废气窜入曲轴箱也会促使机油氧化变质。因此,使用一定时间后,机油通常会发黑变质,失去其应有的润滑作用。但随着润滑油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稠化机油的推广使用,机油变黑并不一定意味着机油变质。这是因为稠化机油中加入的洁净分散剂使机件上的沉积物分散于油中,使机油颜色变黑。因此机油发黑不等于就是机油变质,大多时候是因其清洁功能而掺杂发动机中杂质造成的。

误区三:盲目选择润滑油

3

润滑油起着润滑、冷却、清洁和密封的作用。润滑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动机使用寿命的长短,因此不要盲目选择发动机机油。选用发动机机油时,既要重视质量等级,也要注意粘度等级。首先应按压缩比、排量等进行使用性能级别的选择;然后按照气温、负荷进行粘度级别选择。在选用机油质量时应宁高勿低。质量好的机油能保证发动机润滑良好、减少磨损、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延长换油周期、减轻维护和修理的频度和难度。在选择机油粘度时,除气温条件外,应在保证发动机润滑与密封的条件下,尽量选用低粘度机油,以便节约燃料。

误区四:混合使用发动机润滑油

4

各种润滑油,其基础油除粘度等级不同外其余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其添加成分的品种和数量。因此一般根据添加成分的品种和数量来划分润滑油品种和质量等级。添加剂种类不同的润滑油不能混合使用,否则就可能使油中的添加剂发生化学反应,损害润滑油应有的效果。

误区五:润滑油只添加不更换

5

篇三:汽车发动机机油概述

机油概述之一 制造商和品牌

【废话】

说实在的,我本不想写这篇文章,有关机油的话题已经都很烂了,百度一下所谓的百科里面都有好多详细的介绍。各类有关机油的文章也非常多,几乎每个汽车门户网站和大大小小的汽车用品类网上商城也都有介绍。但是今天,我还是不落俗套的写了。原因很简单,我真的没有看到一篇文章是想完整的告诉读者,你应该如何选购最适合你的机油。那些文章要么太含糊,要么太专业,很难说看完文章之后对于选择机油这件事情再也不揪心了,再也不疑惑了,有能力非常理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机油。别以为今天你终于可以找到这样一篇文章了,其实,本文也做不到。

不过,也许,试试吧。

在开始我们先讲清楚,本文只介绍非竞技类的车用汽油发动机润滑油。

文章中有涉及到一些英语词汇,但是我已经尽量使用中文表达,有时候用中文表达英语缩写词会显得有些啰嗦,特别是有关粘度的内容。

文章中也有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其实我不想把文章写得跟严谨的教材似的,因为我觉得有时候不严谨的表达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我甚至都没有介绍许多诸如动力粘度,运动粘度之类的物理、化学名词。其实你真的不必去了解这些名词的严谨定义是什么,重点是这些数值对你的发动机而言有什么现实的作用。

文章中还有涉及到一些数据,但由于部分厂商并未在其官网公开与其产品及销量相关的数据,在行业资料中也鲜有提及,或受限于我查阅资料的范围等多种原因,所以文章中所引数据并不权威和完整,也许并不具备您所期望的参考价值。另外还有许多比较个人主观的看法,所以权作参考,毋当权威。

在这35个机油品牌中,近一半的品牌是美国品牌,美国是名符其实的汽车王国,车用润滑油产业链也相当发达。以下分别是16个美国品牌,10个欧洲品牌,5个日本品牌,4个中国品牌。由于近年来大型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很多,以上分类是依据总部设址和品牌起源地来划分的。

35

个机油品牌中,地球上前4大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美国埃克森美孚、英国超越、法国道达尔拥有了9个品牌,相信这四分之一的品牌产销量总和能轻松占到全球总额一半以上。

根据一般经验,全球最具市场影响力的车用机油品牌

Top 3相信包括埃克森美孚(

Mobil)旗下的Mobil牌机油。而以区域市场来讲,壳牌(Shell)旗下的美国老牌机油Penzoil在北美地区影响力最大,Mobil紧随其后。而在欧洲,英国超越(BP)集团旗下的嘉实多润滑油公司Castrol牌机油的影响力相当大。

我注意到一些人在推广德国福斯机油时宣称福斯机油是全球销量最大的机油,鉴于百度搜索排名的影响力,我还是有必要讲一下我的看法。德国福斯是一家老牌的工业和特种润滑油制造商,而非广泛意义的石油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一家独立经营的工业和特种润滑油集团,其产品线涉及到非常广泛的润滑市场,包括重型自动化机械、制药设备、航天领域等。鉴于结果十分清晰,本来他们这种自问自答的小把戏也不值得驳斥,所以我实在不想去花精力搜集什么数据来证明什么了,面对下面的截图,我只能笑一笑,大家都懂的。


汽车机油论坛》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8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