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韩信简介
韩信 - 简介
韩信(想象图)韩信,生年不详,年少时落魄于淮城内,垂钓于城外,至今淮城内还保存有胯下桥、钓鱼台遗迹以及乾隆南巡时为他留下御诗石碑。始附项梁,继属项羽,屡次进言,不被采纳。
汉王元年(前206),弃楚投汉。平定齐地后,自请为齐王,致刘邦疑忌。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韩信被封楚王。汉高祖六年,被诬谋反,械缚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因无实据,被贬为侯。十一年一月,被人告发与谋反的陈豨相勾结,为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1]
关于韩信其人有“胯下之辱”、“漂母进饭”、“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诸多典故。
韩信 - 平民时期
一饭之恩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靠去别人家蹭饭度日,许多人都看不起他。韩信天天到亭长家蹭饭,有一天亭长夫人没招待韩信,韩信一怒之下不再去。[2]
后续: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见亭长,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3]
韩信葬母
韩信母亲去世,他无钱葬母,却仍要努力寻求一块地势高且宽敞的坟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4]
漂母进饭
为了不被饿死,韩信去河边钓鱼,有一个老妇人看他很可怜就一连几十天给他饭。有一天韩信对那位老妇人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淮阴侯列传》),结果那个老妇人怒斥他,“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一番话说得韩信很惭愧。[2]
后续: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3]
胯下之辱
韩信虽形同乞丐,却随身总带着一把剑,在当时,男子佩剑是贵族身份的象征,韩信虽穷困潦倒却不肯丢下这把剑。一次,以个屠夫一个杀猪少年拦住韩信挑衅道:“你虽长得高大,又喜欢佩刀带剑,其实骨子里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拔出你的剑把我杀了;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看着他,许久,最终从其胯下钻过。[2]
后续: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
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3]
韩信 - 投军项梁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项梁、项羽统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北上,进入东海郡。项梁军渡江北上合并整编后,沿大泽北走高邮(今江苏高邮),进入淮阴(今江苏淮安),韩信成为项梁军的一名战士。[5]
从军以后,韩信几乎参加了项梁军的每一次战斗,攻占彭城击败秦嘉,援救东阿大败章邯,再战濮阳截断秦军。韩信在实战中逐步成长。
濮阳战胜后,项梁滋生骄傲情绪,以为秦军大势已去,松懈怠惰中,被秘密集结的诸路秦军会师偷袭,定陶城下惨败,身死兵散。韩信侥幸逃脱一死。[5]
韩信 - 转随项羽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在彭城亲政,重新整编楚军。韩信与众多溃散的将士一样,辗转回到了楚军当中,成为项羽的部下。韩信多次尝试用自己的策划影响项羽,却得不到项羽赏识,“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秦二世三年八月,项羽任命秦降将司马欣为上将,驱使二十万新降秦军同行进攻关中,韩信以为不妥,项羽听不进去;
汉元年十一月,联军行进到新安,新降的秦军出现不稳的动向,项羽与英布和蒲将军密谋坑杀秦军,韩信劝谏,项羽不听;
汉元年一月,项羽进入咸阳以后,一心衣锦还乡东归,不愿意以关中为本支配天下,韩信进言,也不为所用。[5]
韩信 - 追随刘邦
早期未受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刘邦。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6]
萧何月下追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
后萧何归来解释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
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6]
登台拜将
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6]
韩信 - 楚汉战争重要战役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楚汉战争爆发。楚汉战争中韩信打过无数著名战役,比如: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7]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6]
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8] 公元前204年,韩信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指挥了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8]
参见词条:井陉之战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
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见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遣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9]
参见词条:垓下之战
韩信 - 自立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10]
韩信 - 降为淮阴侯
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移都下邳。韩信的逃亡部将钟离昧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钟离眛则自刎。韩信带着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韩信被降为淮阴侯。[10]
韩信 - 韩信之死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钜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具五刑后打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
[10]
韩信自立齐王时,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但韩信始终抱着“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10]
韩信 - 兵书兵法
韩信在降为淮阴侯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3]
韩信 - 人物评价
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6]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唐)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庙》)
(宋)司马光:“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宋)苏轼:“(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元)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明)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明)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
(明)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明)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明)茅坤:“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放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清)王鸣盛:“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
(清)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10]
韩信 - 史料记载
韩信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两部史书—— 《史记》与《汉书》中均有传记。
《汉书》中的前一半与《史记》重合,班固基本上都是照录《史记》,《汉书》中的《韩信传》大多数的文字是对《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的抄录与翻译。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班固在《汉书》中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并积极维护封建秩序,体现了浓重的正统思想。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以英雄惺惺相惜的笔触记录了韩信的一生。太史公在最后发表自己看法时,一方面写出了对韩信英雄气概、军事才能的肯定与赞许,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韩信最终悲惨结局的惋惜之情。
篇二:崇信县概况)
崇信县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经106°50′—107°10′,北纬35°1′—35°25′之间。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县接壤,北连平凉市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南北长41.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849.68平方公里,耕地37.1万亩,林地23.7万亩,草地26万亩。2002年底,全县总户数22156户,总人口94046人。
崇信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岭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085.4一1728米,境内山、川、源都有,平均海拔1393米。关山支脉—唐帽山、老爷山屹立于县境西端,为天然次生林覆盖,形成绿色屏障。泾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气候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9.9℃,日照2296小时,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50-180天左右。主要矿藏有煤炭、陶土、增泥、石灰石、石英砂、矿泉水等,尤以煤炭储量大,品系好闻名,现探明地质储量达132亿吨,是国家巧个重点矿区和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
崇信县人少地多,土地面积大。全县拥有耕地37万多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全区、全省前列,有天然草 地22万亩,林地28万亩,可供建设和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四荒地25万亩。水资源蕴藏量大,汭河年径流量近2亿立方米。
境内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关山支脉——唐帽山、老爷山屹立于西北部。泾河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由西向东贯穿县境。形成狭窄的2原3川。
一、地貌类型
河谷川区 指汭河、黑河、达溪河两岸l至4级阶地。两侧侵蚀强烈,蛇曲发育。汭河川区包括铜城乡、锦屏镇、九功乡。河谷长34公里,宽1.56公里,地势较为平坦。海拔l 085.4米至1 229.8米,相对高差144.4米。植被覆盖率5%至15%。黑河川区包括新窑镇、赤城乡。达溪河川区为五举农场所在地。两河谷川区狭窄,地势起伏较
大,长19.5公里,宽O.66公里。海拔1 176.2米至1 243.3米,相对高差67.6米。植被覆盖率15%至20%。河谷川区l级阶地高出河床2米至4米,2级阶地高出河床7米至10米,3级阶地高出河床20米至30米,4级阶地高出河床70米至80米。1、2级阶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灌溉便利,为粮食主要产区。3、4级阶地分布不对称,为级座阶地。此区面积8.26万亩,占总面积的6.8%。
残原区 主要指被汭河、黑河分割成的2条残原。北原位于老爷山以东。包括黄寨乡、高庄乡、柏树乡及九功乡的文家咀村。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长31.2公里,宽1.8公里。海拔1 336.6米至1 504米,相对高差167.4米。植被覆盖率5%至10%。南原包括木林乡、黄花乡和锦屏镇的姚洼村。沟谷切割严重,原面支离破碎,崾岘甚多,地势狭窄,起伏不平。海拔l 392米至1 522米,相对高差130米。植被覆盖率10%至15%。长18公里,宽0.9公里。面积9.8万亩,占总面积的8.1%。
低山沟壑区 指川道南北两面山沟,即原面以下、河谷川区4级阶地以上地带。海拔1 253.0米至1 483.9米,相对高差230.1米。植被覆盖率15%至30%。水土流失严重,沟谷不断切割扩展延伸,滑坡发育。面积33.04万亩,占总面积的27.2%。 丘陵沟壑区 指西南丘陵山区。包括新窑镇、赤城乡,铜城乡的铜城、左营沟、庙台村,黄寨乡的屈家洼、黄土寺、白新庄村。海拔l 470.3米至1 728米,相对高差257.7米。地表多为小台原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基岩隆起,岩石裸露,山坡陡峭。植被覆盖率74.4%。有成片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场。地下煤炭储藏量大,资源相当丰富。面积70.38万亩,占总面积的57.9%。
二、名山
锦屏山 位于县城正南。清顺治《崇信县志》载:“此山每逢春夏之季,花木繁盛,绚烂为锦”,亦因建城时“南无城垣,上列女墙,居然崇埔峙立,为一邑屏障”,故日“锦屏”。山脉从烽火台山起,至城东0.25公里处止,长1.25公里。以后城区群众依山挖窑洞居住。花木、建筑无存。
凤山 即殿子坡。位于油河北岸。与锦屏山隔河相望,遥遥对峙。《崇信县采访乡土志》载:山势“峭拔秀发,状若凤翥,奇景最多,登陟游赏,应接不暇”。山间林木葱郁,绝壁高悬,泉水四出。龙泉寺座落于半山中,建有寺庙、亭台、石窟,为风景游览胜地。“文化大革命”动乱中毁坏殆尽。1985年以来修复山雨楼、三宵殿、佛殿,新修山门、玉带桥、龙溪显虹及上山石阶。
五马山 距县西15公里。位于、讷河南岸铜城乡境内。以山峦起伏状如五马屹立而名。
五龙山 距县西20公里。位于、讷河南岸铜城乡境内。据峡口之阳峰,峰峦滴翠,山势蜿蜒,林木蓊郁。为唐时御戎故垒。上有玉帝三清等祠,药王观音等洞,韩藩西德王建修。今祠废洞存。
尖骨山 原名三姑山,又名仙姑山,即“三姑山??之转音。后人以其峰颠状似尖骨堆因名“尖骨山”。在县西南15公里断万山左,锦屏镇姚家洼村顶。孤峰突起如桃,上建玉皇庙,已毁。
文笔峰 在县城以东,临、讷河南岸,与锦屏山隔沟相邻。此山以前无峰,明万历年间,邑令武有备筑土仑,其巅尖直秀若插笔,故日“文笔峰”。山脉从葛家崾岘起至城东1公
里处止,长1公里。
唐帽山 位于新窑镇西部,崇信县与华亭县交界处。童山围绕,南北走向。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0公里。山中水泉岭海拔1 712米,相对高差545米。初以“草木丛生,芋绵如毛”,故名“唐毛山”。后因山高林密,常有盗贼出没,抢劫来往客商财物,伤害人命。唐时有一大将带兵路过闻知,遂将帽高挂树梢,盗贼见帽,以为大军安营山上,遂不敢再来抢劫,因名“唐帽山"。山上建有唐将军庙,立有石碑(字迹不清),庙门上有“唐帽威镇林谷”的匾额。崇信县解放后,修建护林点时被拆毁。山有成片天然次生林,植被良好,土壤肥沃,土层厚度多在13米左右。是主要的林业基地,丰盛的天然牧场。地下资源丰富,有大量的煤、铁等矿藏。有鹿、麝、金钱豹等珍贵动物和多种野生药材。
老爷山 系陇山北延之余脉。位于黄寨乡西部,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1.5公里。顶峰海拔1 686米。山势雄伟,山间有零星灌木丛生。历来为良好牧场。1990年建设造林工程,栽植松柏树种。
三、河流
汭河是黄河水系泾河中上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六盘山、陇山东麓,流经宁夏自治区的泾源和甘肃平凉市的华亭、崆峒、崇信、泾川五县区,至泾川县王母宫山前汇入泾河.河流总长119.21km,流域总面积1670.73km2,海拔高程1200~2645m。[1]
汭河 古作汭水、芮水,为泾河中游的较大支流。历史悠久。《诗经大雅·公刘》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之诗。《禹贡》有“泾属渭汭”之载。据考历史上的汭水原指黑河,而现代的、汭河实为阁川水。自明代以来,陇东多事,疆界迭变,传记紊乱,将阁川水误认为汭水,以误延误,传习至今。汭河发源于华亭县关山东麓,上源于石咀子处汇南、北二河,东流至石堡子、小庄村,纳策底河、南川河之水,穿越峡谷,从小寨子村流入县境。经铜城乡、锦屏镇、九功乡,至下枣林子村流入泾川县,于王母宫山东侧汇入泾河。全程流经华亭、崇信、泾川3县。总长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l 67l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1.96亿立方米。上游多为高山峡谷,最高处2 600米,河床狭窄,水势湍急,平均比降1/130,河床组成为砂砾石间大流石及卵石。由铜城峡流出后,进入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较为平坦,河床逐渐开阔,水流平缓,形成冲积性河道,流域形状变化不大,大致为窄长的矩形。汭河在县境内流经长度为34公里,有支流15条,流域面积388.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300。除铜城峡一带外,均系黄土区,植被差,年土壤侵蚀在4 000吨至9 000吨/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均输砂量262.4万吨。年均自产径流量2 620万立方米,最高12立方米/秒,最低1.34立方米/秒。常水期水面宽40米,水深0.34米,流速O.56立方米/秒;洪水期水面宽290米,水深5.55米,流速5.56立方米/秒;枯水期水面宽32米,水深0.23米,流速O.36立方米/秒。 黑河 发源于华亭县上关石罐子,流经县境内新窑镇戚家川村、赤城乡周寨、赤城、水磨、高年村,经灵台县梁原乡,过泾川县黑河、梁河乡,进入陕西省长武县,至张家沟
汇入泾河。黑河在县境内流经均系高山地带,林草茂盛,植被良好。年均径流量l 609万立方米,流域面积34平方公里,流经长度17.5公里,河床比降1/250。年均自产径流量2 330万立方米,出境水量3 939万立方米。
达溪河 发源于陕西省陇县北部。流经县南五举农场。境内流域面积53.9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8ll万立方米,其中入境水量46l万立方米,自产水量350万立方米。出境后流入灵台县龙门乡。
境内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缘。西部受六盘山造山运动影响,以周寨、小寨子为界,东西两侧地层出露不同。西侧在赵家岭北沟底可见震旦系砂质灰岩,而以中生代岩系分布较为普遍。主要有下三迭系纸坊群、中上三迭系延长群、下侏罗系华亭群、中侏罗系直罗群、下白垩系六盘山群、志丹群等地层。东部基岩仅见下白垩系志丹群露头。
地层构造运动虽不剧烈,但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受燕山造山运动影响,西部隆起,伴有断裂与褶皱产生。山前地带相对下降而沉积了巨厚的砂石系岩、砂岩及砾岩,即六盘山群地层。东部地区存在着两个较明显的沉积旋回。下白垩纪晚期,境内上升,长期处于侵蚀剥蚀状态。到新第三纪,山沟湖泊才接受零星的沉积。南部由于陕西省境内北山构造的影响,连续沉积了新第三系、第四系下更新
统地层。第四纪以来,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垂直整体升降运动。下更新世早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汭河、黑河、达溪河充分发育,河川平缓开阔,河水缓流,沉积了下更新统底部的胶结、半胶结砂砾卵石。其后的间雨阶段,气候逐渐变热、干燥,原来形成的河流缩短或干涸,除局部外大都沉积了厚层红色粘土——午城黄土。
中更新世早期,因北山构造的影响,南部上升,侵蚀强烈,缺少中更新世的沉积。达溪河以北地区沉积了80米至100米厚的桔红色粘土——下离石黄土。到中更新世晚期,因受铜川期的温湿气候影响,河谷又重新发育,同时沉积了汭河、黑河四级阶地底部砂砾石。中更新世晚期的后一阶段,北部间断性的沉积了上离石黄土,厚60米至90米,黄土中夹有9米至10米厚的古土壤层。
上更新世早期,清水期的温湿气候使河谷中沉积了三级阶地底部的砂砾石。同时沟谷广泛发育。至此,地质的发育日趋稳定,地貌的形态也基本完成。至上
更新世晚期,气候复转干燥,物理分化强烈。由于风的吹扬,大部分地区覆盖了10米左右的马兰黄土。
全新世以来,气候与现代相近。至此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小的上升运动,形成了河谷一、二级阶地,使整个地貌完全与现代相同。
这种地质构造运动进行了几亿年至几十亿年的时间,由于深厚的黄土层受风、水等的侵蚀、冲刷、搬运、切割,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今天的地貌:破碎的原面,狭窄的川道,纵横的沟壑,众多的崾岘,起伏的梁峁。
各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图
1965年1月1日成立县气象站。1966年1月1日改称县气象服务站。1978年7月复名为县气象站,成立县气象局,一个单位两块牌子。1990年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专业人员8人。有气压、温度、湿度、雨量自计仪、电接风向、风速计和气象预报专用无线电传真机等设备。
一、气候
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按候温划分,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季和秋季。春季4月11日至7月10日为91天;夏季7月11日至8月5日仅26天;秋季8月6日至10月20日为75天;冬季始于lO月21日,终于翌年4月4日,长达172天。按当地习惯和农事活动划分,3至5月为春季,6至8月为夏季,9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其特征为:
春季,大地回暖,土壤解冻,冷暖交替,气候多变。3月初雷,雨水始多。正常年份第一场透雨(日雨量大于10毫米)于4月中旬出现。5月气温升高,并有暴雨出现。季内常来寒潮降温,造成“倒春寒”及霜冻灾害。降水不足,气候较干燥,刮风天气多,土壤失水跑墒明显,春旱常有发生。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篇三:崇信龙泉寺简介
崇信龙泉寺简介
中文名称
崇信龙泉寺
英文名称
chongxinlongquansi
简介
崇信龙泉寺位于甘肃平凉市芮河北岸,背依风翥山,山高300多米,沟壑纵横,松柏成荫,山涧有一雕塑飞龙,口吐喷泉,声震四野,雾起山谷,阳光一照,成彩虹挂与山腰,映与龙侧,使人大有身临仙境之感,这就是著名的龙吐彩虹奇观。
风景名胜
崇信龙泉寺主寺建设在中台,殿后石壁高数丈,石壁中有300多米长的水系,水溢岩石,百泉争流,聚者为露,散者为雨,垂者为星,注者为旒,潺潺有声,形成两处大泉,一为浓露泉,二为贯珠泉,特别是贯珠泉飞岩欲坠,泉中绿草茵茵,游鱼从容,岩面流水如丝如缕注入泉中,楼阁映于水际,石桥弯折其上,别有一番江南园林趣味。过桥上山,几十个水泥台阶顶额而立,经过三段“一长陡一短平”的台阶道路,便出现了“芮谷圣境”牌坊门。此牌坊四柱三门,画染雕柱,悬挂着额匾和柱联题词,建造制作得颇为精致壮面。过了牌坊门不远,左首隔着浓绿树荫的沟谷中出现一条白色巨龙。水泥塑造的巨龙跟前,身长足有十余米,颈角翘空,四足驻地,身躯蜿蜿,鳞鳍重重,似有腾空而去之势。龙腹中装有水管,从高处启开水源开关,龙嘴里便会喷珠泻雾,辉映日光,云蒸霞蔚,造成十分绮丽壮观的景致。再上去同道台阶渐渐变成“一短陡一长平”的缓行步。路掩映在两旁的绿荫之中,有杨柳桦松和各种灌木,花香鸟语,静谧、清凉、幽邃、馨芬,使从恍若走进了自然山林之中。在林木深处的转弯处,有一眼水井,口径约有尺许,清水满盈,明可鉴人,曰“洗眼泉”。登到了台阶的顶端,蓦然显出了一片飞檐翘脊的殿宇建筑。殿宇下方有一座跨越沟壑的“双桥步月”,是龙泉八景之一。桥长约9米、宽约4米,两边一米多高的栏杆全为石雕,栏杆柱头上是古狮和金瓜雕饰,栏壁上是“暗八仙”及琴棋书画图案。过古桥,有一红色古崖上书“浓露泉”崖面上岩水从高处簌簌落下,到低处汇成密集的珠串或细流倾注到崖脚下的长泉之中,由此上去便到殿宇之前,三座并排建筑的大殿,飞檐斗拱,画梁绘栋,殿中均有彩色塑像。庭院中尚有一松一柏,高过十余米,亦不失为一景观。稍上,毗连的有两层楼亭建筑,楼下为茶座,两边有台阶可登亭,亭曰“晴雨楼”,此楼后面是“贯珠泉”,在数十米曲折壁立的的山崖上,有一古柏,乃“千年以上物也”,霜皮黛色,鳞爪森然,形似肖龙,龙伏于泉,龙泉寺因此而得名。滑流着倾如雨帘的山泉,使人恍若置身于一个灵异的非凡的龙的世界。龙泉寺隆冬三景更迷人,一曰苔痕衬绿,二曰泥纹翠秀,三曰寒冰姝异,独具有特色。
最佳旅游时间
平凉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量较为丰富。因为海拔地形的原因,平凉各个山区的气候垂直变化较大,降水量也从西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另外,由于常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凉的风沙比较大,尤其近几年春天,沙尘暴肆虐。平凉一年四季中,有着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天气晴朗凉爽的特点,因此出行平凉,最好选择在秋季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