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怎样装饰读书笔记

怎样装饰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8 07:27:00 | 移动端:怎样装饰读书笔记

篇一:平面类读书笔记

篇一:《平面设计配色全攻略》读书笔记(二)

《平

面设计配色全攻略》全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平面设计配色的基础知识;第二部

分是平面设计配色应用。 《平面设计配色全攻略》第二部分从广告招贴、书籍杂志、品

牌形象、产品包装四方面进行讲解。而且每一方面书本都给出6个范例进行详细描述。这次

我就从第二部分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配色前必须就配

色方案进行受众的好感度调查。很多人认为配色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通过设计者对色彩的感

觉来决定的,其实不是这样的。一般来讲,没有根据的东西是不能采用的,即使有很强的视

觉冲击力,但不是推广对象具备的特点,受众同样没有好感度,那就是设计失败了。

所以在配色前首先

进行受众的好感调查是必须的。

2、为书籍杂志的设计包装前必须阅读该书。每本书籍杂志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每本都有属于

自己的灵魂,所以为书籍和杂志进行包装设计一定要通阅该书。

例如:科幻小说《幻

想》。该书的包装设计由cg完成,是一本视觉识别及受众的好感度都达到5星的作品。虽然

本人没有阅读过那本书,但从书名和封面来看,该书定位为幻想、深邃、魅惑的感觉,精良

的人物图像非常吸引眼球,色调也充满魔幻感。使人一看到该封面就想对该书的内容一探究

竟。该书的设计是成功的。

3、配色时要注意色

彩与包装物的照应关系。最好使人一看外包装就能够基本上感知或者联想到内在的包装为何

物。

从行业上进,食品

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如产品包装的范例《奶

昔》。当然,其中茶,用绿色不少,饮料,用绿色和兰色的不少,酒类、糕点类用大红色的。,

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为多,以

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如产品包装的范例《bliss女性日用品》。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

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重典雅之美感等。

由于人的视觉器官

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而其造型只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

60%,造型占40%;五分钟后,各占一半。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

中继续保持。好的商品包装的主色调会格外引人注目,诱导消费者通过色彩和谐的商品包装,

联想到商品的精美动人之外,从而产生购买欲。

因此,我们在商品

包装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色彩的重要作用。

篇二:《艺术设计符号基础》读书笔记

中 南 大 学

研究生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视觉语言研究

学生姓名

刘 伟

阅读书目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 指导老师 孙湘明 学

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

完成时间2011年6月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读书笔记

作 者:胡飞

学出版社

与设计

系谱轴

与意识形态

与象征

4.1

基础

4.2

图像性符号

4.3

指示性符号

4.4

象征性符号

5.1

的传播

5.2

的认知

5.3

创造

6.1

的分析原则

6.2

的分析方法 出 版 社:清华大出版时间:208.7 主要内容: 目录 第1章 符号、艺术第2章 毗邻轴与第3章 外延、内涵第4章 图像、指示符号类型理论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设计中的第5章 意义的传艺术设计符号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形变 第6章 从分析到艺术设计符号艺术设计符号

6.3 艺术设计符号

的运用程序

第7章 隐喻、换喻、

提喻与讽喻

7.1 当代设计的修

辞转向

7.2 艺术设计中的

隐喻

7.3 艺术设计中的

换喻

7.4 艺术设计中的

提喻

7.5 艺术设计中的

讽喻

第8章 走向信息

8.1 信息化、数字

化、网络化的艺术设计符号

8.2 网络界面设计

中的指示性符号

8.3 图形界面设计

中的符号隐喻

8.4 交互界面设计

中的符号运用

作者简介:

胡飞,男,1977年

2月出生于湖北武汉,设计艺术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柳冠中先生。

出版专著《中国传

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

译著《产品设计:

历史、理论与实务》,

国家级规划教材

《工业设计符号基础》,

合著《设计符号与

产品语意:理论、方法与应用》;

在《装饰》、《艺术

与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设计作品屡次获奖。

主要内容:

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艺术设计符号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将索绪尔语

言符号学和皮尔士逻辑符号学的基本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

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染织设计等领域。

内容主要包括:艺

术设计符号的毗邻轴与系谱轴,意义的外延,内涵与意识形态,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

艺术设计符号,意义的传达与符号的分析,隐喻,换喻,提喻与讽喻,以及走向信息化,数

字化,网络化的艺术设计符号。并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例证,一起构筑出设计符号理论的基

本框架。

摘抄与读后感:

恩斯特·卡西尔说

“人是符号的动物”,通过看这本书我才真正的发现,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单纯的自然世界之中,

而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而我,一个学视觉传达的学生,到快本科毕业了

才因为学姐关于符号的毕业论文而去关注符号学。是要加快学习的脚步了。

这些年,设计符号

理论在国内设计界“吹皱一池春水”,学术界与企业界,设计师与消费者均竞相追捧。由于符

号学自身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关于设计符号的研究可从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同角度

着手。

本书用表格的形式

呈现了很多实例,也做了很多的对比,从分析到创造到意义的传达,让人看起这本书来都很

有愉悦性,书里面对艺术设计符号的分析方法很独特,关键点分析法:当某种“形式”明确

地表达出它属性能代表的“意义”时,他就成为一种设计的词语,但如果生硬整地搬用某种

“形式”,它就成为“无意义”的形式,因为他没有和其他成分共同构成一种统一的“语言”。

因此,从“点”出发分析设计要素的表现意义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去分析需要怎样

一种联系的线索才能使整体意义明确化。因此,在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在各个“关键点”

上是否有相互的联系对某个“关键点”的处理是否与其他的处理相一致。

我在平时的招贴设

计中就很容易犯糊涂,经常会生硬的搬用某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画面效果因

为最后没有构成统一的“语言”,而被老师经常批评,通过看这本书,我会在以后的设计中多

找理论来支撑自己,把关键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都巧妙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图形能给人以简洁

之美,一幅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时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文字的说明,通过图形就能够完全

表达正确的设计涵义。人们对图形的理解可以跨跃语言文字的鸿沟,为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

人们理解作品的含义提供了保障。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图形语言”,运用现代艺术的各

种表现手法将创作的主题与个人观念的表达结合起来,成全新的视觉语言,能够更好地表现

出平面设计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设计时将图形和概念进行融合与转化通过作者的设计表

现,令受众的视觉感受与心灵产生共鸣,达到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图形的创作方法有

联想法、想象法、类比法、同构法。图形的创作是扣人心弦的,图形设计中强调大量的发散

性思维构想,其本身就是对创造力的考验,它不断地要求自己对己熟知的形、事、物提出疑

问,展开联想,并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方面观察和理解,而不只局限于其本身的或经验化的

意义和形态。组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富有创意的图形来。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

就是符号的表达方式,它必须充当设计者思想感情的符号,并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

与结论,达到指导或劝说的目的;所以,作为中间媒体的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这时就充当着设计

者思想感情的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快速、有效的接受与

认知,就成了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

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

个特殊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根据设计意象对视觉元素进

行挑选、变换、组合,将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关联、编码,使之形成特定的符号系统。因此可

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设计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以信息传达为

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字体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

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

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

美学家苏珊·朗格

讲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不论一件艺术品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

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

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

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从本

质上讲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一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所以,其

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符号的方式、符号的原理作为依据和手段的。

由此可以见,对符号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思维过程或是

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作品,它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符号元素应当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

的符号,应与其所处的时间、空间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或表现保持一致性,才能最大程度的、恰

如其分的发挥应有的效用。这也就要求每一个设计者把握住所应用的符号可能存在的变量,

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们曾有的、既有的、或可

能有的其它含义。

最后,我很喜欢这

本书每个章节后面的“延伸阅读”板块,给我们推荐了不少不错的书,有罗兰·巴特的《符

号学原理》,唐纳德·a和诺曼的《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还有马克·地亚尼便的《非

物质社会》等,当脑袋里的东西不够用的时候,这些书将会是很好的补脑药。

篇三:设计类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

记)

学院:艺术学院

课题名称: 广西南

宁市东方外国语

学院片区景观规划

设计

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 09-09

篇二:《设计道》读书笔记

(52)莫里斯对设计理想的态度。

设计物进化的逻辑是对缺点的改进及对新需要的满足。是对更好的追求。“设计理想”更是人类精神理念的外化,所谓“身体需要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是社会的装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拉近器具缺点与理想的过程。而“乌有乡”里有需要吗?起码,莫里斯的需要是压抑的,它只让人们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不许“纵欲”,这是对人“需要”的轻视。

中国近代设计师的贡献。

1926年,愈剑华明言:“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1935年傅抱石将“工艺”分为“艺术的工艺”和“产业的工艺”。1947年,雷圭元论述到:图案事业,是文明社会新兴实业之一种。1953年,庞薰琹出版了《图案问题的研究》。

(87)工艺史和设计史的区别。

工艺史是偏重于装饰艺术的、贵族的、文人的、宗教的,这与考古遗存的发现有很大关系,凡是保护较好的,还在挖掘的墓葬大部分是贵族墓,一般老百姓的墓都没有好的随葬品。在工艺史上很少注意到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器物用品。它们是整个生活过程中所依存的,最具功能性的工具。设计史却会注意这些并且将此作为重点。由此可见,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平民的生活艺术和造物,工艺史更注重装饰的、趣味的、美术的;设计史更注重的是功能的、使用的、日常的。 qín

从社会形态上看:工艺是以农耕经济作为背景的,设计是以工业经济作为背景的;工艺是以手工生产为特征的,设计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艺是以单件生产为标志的,设计是以批量生产为标志的;工艺是个性化的形态,设计是标准化的形态。(89)

(102)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生活不过是现代生活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社会是在二战后开始逐渐形成的,人们也把它称之为丰裕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一股激进的、革命的思潮在整个资本主义文化领域四处泛滥,人们把它称之为先锋派或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一方面是对骤然到来的现代化生活的过激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次总的拒绝和抗议。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酝酿诞生了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其代表人物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罗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设计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后现代主义设计,也即标题中所说的“后”设计。“后”设计作为一种小众化的标新立异,和“后”生活中弥漫着得消费和享乐气息,是息息相通的。(102)

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不同,在于后者是特定地区的民众在世代的传承中“酿造”出来的独具韵味的生活形式,而前者却是以工业的方式批量制作出来的“文化商品”。在一个“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市场几乎占据了人们全部的生活,包括文化、消遣和娱乐。消费绝不

仅仅是在提供生活必需品,而是在提供一种身份,一种梦想和一种生活方式。

一战前后到二战期间的现代主义,也被称做先锋派。典型的先锋派如俄国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包豪斯,它们坚决摒弃了唯美主义的多愁善感,一心拥抱现代性,歌颂机器和技术。 后现代主义是折衷的、混合的,以错乱为美。(113)

(115)对功能主义的误读。

功能主义,并不是不要美,不要确立鲜明的“风格”,而是不要纯属装饰性的、附加的美,不要已经死去的风格。简而言之,“应该消除一个误会,这就是把艺术跟崇敬装饰混为一谈”。(115)

艺术来自于劳动和生产,而不是来自于奢侈享乐,艺术家要创造未来,而不是复古恋旧,这或许是先锋派所提倡的功能主义的思想精髓。(116)

(121)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理解。

以多元化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粹”,以现实的复杂性来对乌托邦主义的“理想”,以历史的延续性来对抗先锋派的“断裂”,是贯穿在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一条主线。

后现代主义对折衷主义的一致偏好,来自他们对现代主义的一致拒绝。文丘里用“少即是无聊”来挑战现代主义“少即是多”的信条。(121)

(12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也即“形式服从功能”【沙利文】;简约主义,以米斯.凡.德.罗“少即使多”的口号最为经典。功能主义放弃的并不是外观,而是不恰当地点缀或可有可无的装饰。功能主义所选择的外观,其实依然是一种艺术化的外观,这种外观从表面上来看是数理的,其实终归还是和不可量化的审美直觉相联系。(123)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主张与传统对话,但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复古主义。同样,后现代主义虽然大肆借鉴通俗文化的图式和风格,但后现代主义也不是媚俗主义。

哲学家赵汀阳《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达》

其实,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一样,对这个世界依然是不满意的,但是,乌托邦的幻想和充满激情的批判,已不足以用来表达“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深切的无奈感,这就是导致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一种软弱的批判,或者说,是一种无理想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武器主要是解构和挪用:

(1) 挪用【appropriation】:“把大众的“文本”错误地放置到一个

不宜的“环境”里去,这样一种“情景错置”似乎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手法”。

(2) 解构【deconstruction】:“后现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一种脱

敏剂,它把不共戴天的矛盾表达为左右为难的悖论,总的技艺

可以说是“解构”,具体手法可以有各种花样,比如多义化、岐义化、变态化、情景化、误读、诡辩、错乱、反讽、搞笑等等”。 杜尚于1917年向“独立艺术家展”提交未遂的小便池,开了挪用和解构手法的先河。1956年,他的门徒理查德.汉密尔顿制作了一副小型拼贴,名叫《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这幅作品把如此之多的商业图像从日常生活里挪移出来,放置在艺术的框架内,从而形成了对现代消费社会的解构和反讽。

波普艺术仍然是一种先锋艺术、小众艺术,只不过它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它背后的情绪理念,都已经和20世纪上半叶的先锋艺术大异其趣。

波普设计与消费主义的紧密关联,确立了它作为后现代设计鼻祖的地位。

后现代设计的实质是大众社会中的小众设计,它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和“小资”,而不是一般的民众。这样一种小众化的市场定位,使得后现代设计更加强调创作者的个性,而不是公共性,更加强调产品的怪异,而不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以意大利的“孟菲斯”为例,1981年9月18日,“孟菲斯”举办了小组成立后的首届展览,“他们的那些“非实用”物品:不可置书的书架、坐着屁股不舒服的椅子、像小玩具似的器具被世界各地模仿,一时间“孟菲斯”成为新风格、新文化、新创意的代名词”。(126)

(131)人体工程学的诞生以及传统人机关系的改变。

篇三:环艺读书笔记

《建构文化研究》读书报告《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是肯尼思··弗兰姆

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

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一句话来说,《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

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

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

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

肉相连。

组成《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十个章节和篇

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弗兰姆普敦对

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

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

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卡洛·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

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此外,

弗兰姆普敦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元素贯穿在某位建筑师作品中的方式也就构成了评判该建筑

师整体建筑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弗兰姆普敦对佩雷、密斯和卡洛的建筑作

品和思想态度的历史威份的分析之中。 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

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建构文化旨在重新建立一个建筑审美学体系,将我们从18世纪以来温克尔曼建立的风格

学进行一个重新审视,长久以来,我们对建筑分类以风格进行划分,而建构文化研究提出来

结构与建筑美学的关系,这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设计问题,会有一个更好的全面地认

识。

在其中论述中,一个章节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书中提到的密斯及其作品的思想,作者对

密斯的评价非常高,但是文中在对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通常我们在

讨论密斯的时候,都会认为其作品简洁,深刻,有纪念意义,而密斯的建筑以建构的角度来

看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德国馆的设计,钢柱与屋顶的设计链接却是是一种装饰性的设计,

看起来很理性,其实内部结构并非理性。 密斯为了得到一个薄雾顶的形式,在结构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个梯面设计,使人

仰视屋顶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屋顶看的比较薄,但是其内部结构并非如此,所以这点在设计上

不能说完全建构的,而是一种非建构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密斯德国馆屋顶的设计构造细部,

从具体的设计构造对一个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进行解读,能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个建筑师的设计

思想和设计理念。

《住宅精细化设计》读书报告因为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住宅建筑设计的较为多,所以在今年寒假我看了《住宅精细化

设计》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以及住宅设计的粗旷不够精

细。

目前我国正在处于一个住宅建筑设计大发展的时代,近年来,每年竣工的城镇住宅面积

约占全球的一半,从下一代人来看,当今年代将是留给他们最多住宅建筑遗产的年代。因此,

我们这一代人的住宅设计的有优差,由于其量大而广而实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就是目前住宅设计的现状而言,其情形不能不说是令人担忧的。大量的住宅设计是时

代快速发展的产物,各个方面还缺乏仔细的推敲,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住宅建筑设计要实行精细化设计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讲述老年客户群居住需求调研及设计建议这一块的文章对我印象颇深,如

今,随着我国人口年龄老年化的到来,老年人在居住上的问题也明显增加起来,为了保证老

年人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其居住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老年人

的现有居所多为普通住宅,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居住特点和需求,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

的不便和隐患。因此,文中在通过大量的调研对老年人现有住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

的了解。并总结出了系列的生活习惯上的共性,并进一步的提出了适合于老年人的居住空间

设计建议。

文中提到了一些老年人的非常细致的生活习惯,比如老年人喜欢在墙上钉挂东西,并喜

欢在床前放置写字台等等,这些现象貌似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但是笔者对其进行的分析

思考,的确体贴细心,随着记忆力的下降,老人喜欢在每间屋子的墙上都钉挂闹钟或者日历

来提示时间,然而住宅的墙面上比较坚硬难以钉挂,常常只能钉在木制的柜子或者门上,或

者借挂在其他设备上。因此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可以适当的考虑挂镜线的设置或者预留钉

挂点,并且必须保证钉挂物品的牢固性。而比起床头柜等比较矮的家具,老人更喜欢在床边

放置诸如写字台之类稍高一点的家具,以便起身时可以承付,较大的桌面也便于放一些药品,

茶杯,照片,收音机等常用物品,在为老人选购家具时,应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老年人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其每年递增的增长率均为世界

之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产生重

大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老年人作为一个特

殊群体,一个相对弱势并且正在迅速壮大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不断满

足他们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老年人

出发,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对环境的需求,使老年人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人性化的

居住环境中,是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目标。文章其中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课题的一部

分,主要任务是研究老年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公用设计原则,即是对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中

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概括,是对居住建筑所设计到的各个功能空间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普适原则的总结和归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日益引起了人们

的重视。文中对此也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文中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活动行为习惯,得出老年人

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会在家中度过。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住宅室内布局和装修设计是真

正便于日常的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很多有老年成员的家庭纷纷购房和装修住宅,但

是在选择住宅和装修设计中却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而犯一些错误,为以后的使用

带来诸多不便。文中对这些现象都进行了足够的分析调研,并从中得出结论。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均会出现退化的现象,一般的住宅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到老

年人的特殊需要,就可能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意向不到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

过住宅装修时针对性的改造和设计,使其更加方便于老年人的生活,从而减轻老年人以及护

理者的生活,工作负担。对于老年人老说,室内装修最重要的不是豪华和美观,而是安全,

方便和舒适,因此与普通家庭装修有很大区别。对此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此

书中像此类对专门一类人群进行行为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案例有很多,这也是因为作者在清华

大学从事住宅设计研究,教学以及实践多年,在住宅精细化设计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心

得。近年来并陆续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设计住宅设计各个方面的研究心得。这样的

经历得出了这本书的精彩。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杨经文》读书报告 对杨经文先生的作品通过网络、建筑杂志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有零星的了解,尤

其是其所设计的高层建筑中引入立体绿化形成独特的外观造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的

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生物气候学理论觉的既新,又不新。不新在于做建筑设计的时候,

气候(如日照、朝向和通风)是必然考虑的因素,这是关乎人们健康和舒适的事情,从来就

不应忽视,也是决定一个建筑好坏的重要评价因素之一。但是像杨经文先生这样从能源和生

态的角度去应用气候学,并由此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设计,无论是在科学

性、系统性,还是在可操作性的层面上在全世界都属先锋的。当然,按照杨经文先生的说法,

生态气候学只是生态设计的一部分,生态设计作为其追求的最高理想,多年来,他用自己的

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揭示出了一片全新的可供探索的视野。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先锋设计首先

实现在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前段时间仔细阅读

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杨经文》(吴向阳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试图对

杨经文先生的整个设计理念有个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期待获取一些启发。早期作品roof roof住宅这是杨经文在自家的独立式住宅的设计中进行的生物气候学实

验。这种做法和国际众多建筑设计大师做法相同,在面对一个全新的设计时,他们往往拿自

己住宅作为开端,比如:盖里的自家住宅、安藤忠雄的自家住宅设计等等。在这个设计中,

他从马来西亚的传统庙宇获得启示,庙屋有包括遮雨和阻挡入侵者的百叶等的多层过滤设施。

杨经文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这个建筑设计成一个“环境过滤器”通过在独立式住宅的平屋顶上

加一个伞状的百叶屋顶来达到遮阳、遮鱼、通风、纳凉的作用。他认为,热带建筑起的作用

就像一把伞,在遮阳避雨的同时,让风穿过使人感到清凉。通过建筑设计引导主导风穿过水

池降温,起到自然空调的作用。住宅内部还有一个空气通道,这条通道上三个控制空气流通

的“阀门”是格栅、玻璃门、百叶,这些元素都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打开或关闭,以此调节

建筑中的气候。从外形来看,并没有对马来民居进行建筑形式上的模仿,而是一座盖了一把

“雨伞”的柯布西耶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用杨经文先生自己评价:“这所房子给我的建筑理念

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实践,这是把我的建筑理念应用在城市设计和高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型。

作为实验,它成功完成了它的使命,从生活角度,它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可见其重要性。早期代表作——梅纳拉大厦,这是杨经文将生态气候学运用于高层建筑的代表作。梅纳

拉大厦15层高,建筑将被动式能源方式与主动式能源方式相结合。将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系

统放在东部以遮挡暴晒,西边则是以不同层的平台一些遮阳的百叶与外伸的翼片来防晒。杨

经文对电梯井筒的不同朝向对节能影响有具体的分析计算。他为每层办公空间设计了空中平

台,可以配置植物形成空中花园,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休息环境,缓解工作的 紧张感,这是杨经文在设计中很重视的一个特征。空中平台是以顺时针盘旋而上的,这

也为这个外观为圆形的建筑带来了立面的独特特征。底部三层是以种满植被的斜屋顶来覆盖

入口、计算机设备以及地下停车场。在建筑顶部有钢结构和铝合金构成的遮阳棚。既可以遮

挡顶层的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过强的阳光,又可以为未来安装光电蓄电池留下空间。对次英国

的艾弗-理查兹教授评价道:“建筑的最终形式来源于纯粹的设计原则和几何构图——没有任

何痕迹显示它受到实用型建筑外观形式或者马来西亚形式的影响,它只是适应当地的气候和

地理位置。”

发展之作——梅纳拉umno大厦,这是一个21层高的建筑,设计在运用自然通风来节省

空调系统的耗能方面作了重点的考虑。对太阳和气流轨迹进行研究是杨经文一贯方法,而对

气流的研究在这个设计中尤为突出,以至于该建筑的外形也明显表现出空气动力学对建筑美

学的影响,这也成为其设计新造型的来源。针对当地的主导风向,他设计了“导风的翼形墙

体”,导风的作用原理是在气流与建筑呈夹角的时候,位于建筑开口处的迎风翼形墙体可以产

生一个眼里梯度,从进风口导入的气流通过专门设计的平台,这些平台发挥类似“空气锁”

的气囊作用,配合设置的可开合的落地门来引入自然风流向建筑内部。升级之作——新加坡editt大楼,杨经文在这个建筑的方案设计中仍然更大胆地进一步

发展了绿色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通过选择当地植物的物种,以及一个从地面连续盘旋而上

一直到建筑顶部的,由覆盖植被的露天平台和景观坡道组成的体系来对场地的有机体进行恢

复。达到恢复此地的生态系统。另外还考虑建筑今后的改造成办公或者居住用途的计划,而

且对将来建筑拆除后的材料的重复利用也进行了考虑,建筑的结构构件全部采用机械连接方

法,而不是焊接,这样构件可以在拆除之后实现在利用。颠峰之作——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新楼。该设计对建筑方位同样考虑到既避开日晒,又有

利于主导风向。服务设施放在建筑的西侧以遮挡暴晒,在东边,把建筑转了一个角度,使的

不会有只射阳关。在外墙仍然做了数量充足的这样片。通过中庭屋顶上装置百叶,使的热空

气可以对流出去。在导风方面,设计了宽度达到6m的让人想起双翼飞机的导风翼板。在低层

采用架空的同时,空气的流通和对建筑的冷却作用也得到发挥。在设计大面积遮阳措施的同

时,仍然注意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对电器照明的依赖。在这个建筑设计中也采用了他惯常

所采用的竖向绿化系统,大多数楼层都有绿化的角落或者退台,6个空中庭院散布在建筑中,

营造出良好的、舒适的学习氛围空间。

二、杨经文先生的建筑创作手法——个人见解总结这几个比较代表的实际建筑例子结合自己理解,看出生物气候学设计理论应用在建

筑上的一些主要手法:

1、空中庭园是生物气候学设计法中最突出的设计手法。空中庭园是一种高层中的较大的

露台,可以有几层高,可供私用或公用,设在高层建筑的上部,它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转换层,

提供了绿化景观,也可提供非工作时的交往,如午餐和休息。庭园后面是全玻璃,阳光可直接进入办公空间。另外空中庭园

也能起到组织自然通风的作用,降低迎面风压力等。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

进行绿化。他认为建筑物用大量植物覆盖不仅能减少所在地区的热导效应,还能产生氧气和

吸收二氧化碳几一氧化碳。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它可以是遮荫的凹空间(广场大

厦、吉隆坡、1986),凹阳台(包斯泰德大厦),凹入较大的绿化平台(梅拉纳商厦、雪莱俄、

1992)。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呆板的建筑外表,并且在阴影区提供了开窗的客观可能性,阳台

和大平台创造了让人们可以在高层建筑的上部走到室外,直接地接触室外环境。这可以说是

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设计中根据太阳从东到西各季节运动的轨迹,将格片

做成不同的角度,以控制不同季节和时间阳光进入的多少。在屋顶上有了这样一个遮阳格片

后,使得屋面空间成为很好的活动空间,如设置游泳池和绿化休息平台,同时由于层面减少

暴晒,有利于节能,从其私人住宅可以看出来。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流动,降低有日晒引起的升温。对于不设中央空调的建筑

物来说,利用自然风能带走热气,可明显的改进居住环境和节省能耗。典型代表如杨经文先

生设计在海口大厦3号楼方案中,他也是将中间服务核部分顺主导风向放置,形成了风道,

使其形成了自然通风厅。为了最好地利用风,杨先生在海口大厦中设计了一种鳍,它可以人

工开启。当有轻风作用时,可把鳍打开,风顺其吹入室内,形成对流;当有强风作用时,可

把鳍关闭,让风围绕建筑表面吹过;当建筑受到偏风作用时,可关闭一侧,打开另一侧。“鳍”

的运用,使建筑有了生命,可以对自身进行调节。这一处理手法值的我们今天学习。这在杨

经文先生的设计作品中实例比较多身边的例子如,上海军械大厦,当需要自然通风时,外墙

最外层可以开启,让自然风顺利通过;当冬季有寒风时,将这一层关闭不让寒风吹入室内。

起到了跟随环境状况的调节作用。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心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恻。一是利用电梯的实墙遮去西

晒或东晒;二是让电梯厅、楼梯间和卫生间有条件自然采光通风。特别是电梯厅可以给人们

眺望窗外,意识到所处的高度,并可减少照明和省区防火所需的机械风压设备。

6、生物气候学在建筑外墙上的应用,高层建筑的外墙对室内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传

统的建筑外墙由于是固定不变的,对冷热气候无法予以调控。运用生物气候学方法设计的建

筑外墙具有可调节特点。因此,外墙应该是多面或多层的,可以关闭或开启某个层以适应不

同的气候,其目的还是要降低能耗,减少空调和采暖的使用。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

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这办法可以促进蒸发以冷却墙面。

7、垂直景观引入高层建筑,垂直景观就是高层建筑的绿化,把植物或其他有生命元素引

入高层建筑中,或在地面层引入景观,如此处理可以在高层建筑中改善微气候,同时给城市

也创造出立体景观。另外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垂直景观主要是通 过对空中庭园的绿化,伴随着风的作用,共同改善室内环境。这使我想起勒·柯布西埃

曾构想的空中花园,柯布真是一位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与洞察力的大师。 三、总结 了解与学习了杨经文先生的设计思想,感觉自己收获颇丰,同时它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

义。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先锋设计首先实现在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这不得

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我国。杨经文用他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行动,给我们这个人均资源

极为紧张的发展中大国以极大的启示。在我国一些地区气候对建筑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设计中应运用生物气候学的设计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设计出较低能耗的建筑,这应

该也是未来节能生态建筑发展的趋势。生物气候学方法鼓励建筑因时因地因气候不同,而具

有不同的体型与外观,这就鼓励了建筑多样性的发展,就避免今天建筑一味模仿的状况,同

时也达到了节能可持续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有一个重要方面原因。

篇二: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 读后感 《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读后感 快速表达是设计师思维方法的基本功,它介于草图或

草模与真实的表现图或表现模型之间。快速表达的灵魂之于设计师的空间,思维通过徒手快

速的空间草图或概念草型迅速地呈现,是设计师检验其设计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手段。从现代

主义大师到今天的设计大师无不具备这种专业表现能力。快速表达绝不同于绘画,只是一种

想法的任意表现,设计的快速表达是设计师对设计基地分析结果的认识的表现,除了体现出

设计师的知识素养外,必须根植于设计基地的空间尺度及建构材料与技术的认识。由此,快

速表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通过学习《环艺设计思维快速表达》这本书,我

学会了运用快速表达的方法来辅助设计思考过程。这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快速表达与思

考的关系、快速表达的二维表现方法、快速表达的三维模型表现方法。这本书运用课堂教学

的方式说明了快速设计表现的相关技法,并通过点评优秀作品及对名师名作的鉴赏,让我的

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环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类别,要求有缜密的思维与良好的思考方式。构思的

表达在环艺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快速表现图不但是表达设计构想的成果图样,更有

助于我们在构思过程中激发想象和进行思维判断。如何把构想表达得准确而生动,如何把设

计过程和设计表达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必须掌握的。

这本书基于对思维与表达的密切关系的考虑,并不孤立地讨论表现技巧的运用方法,而是强

调在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方面的多种技能和方法。这本书将设计思维与表现结合起来讨论,强调表达过程中的

整体观念及对各种“关系”,如光影关系、色彩与材料关系、空间性质与表达技巧关系,等等

的处理,以协助我们把设计思维同表现结合起来思考、训练,从而有效地运用表现技法,合

理地选用表达手段,引导、辅助、推动自己的设计思维,进而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设计思维的快速表达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快速表达的各种形式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萌发的最直接、最自然、最便捷和最经济

的思维表现形式。

(2)快速表达也是设计师提高交流效率的有效工具。


怎样装饰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08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