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年武汉将建103项城建重点工程 计划投资2000.55亿
2016年武汉将建103项城建重点工程 计划投资2000.55亿
近日,我市召开2016年全市城建工作大会,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5年及“十二五”期间城建工作,部署今年及“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市长万勇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建工作要着力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彰显品质、打造经典,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城市规划由指导建设向规范建设与保护生态并重转变、城市建设由打造功能向提升功能与改善品质并重转变、城市管理由传统主导向社会共治与智慧现代并重转变,合力打造城市升级版。
今年我市城建跨越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为2000.55亿元,较去年实际完成投资增长11.25%,确定103项工程为重点工程。今年城建工作,将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市民意愿。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项目中,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机场线等,完成三环线南段、中山大道改造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项目中,基本建成天河机场三期、四环线西段等;生态环境提升项目中,重点推动湖泊保护治理、污水两年决战计划、排水两年决战计划、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工程等;园林绿化提升项目中,建设绿地772万平方米,建成环东湖绿道工程东环,新开工府河湿地等。
今年可以坐地铁赶飞机
根据“十三五”城建新目标、新思路,今年,市城建委会同市发改委安排了40余项城建项目开展前期研究。主要是与沪汉蓉平行的沿江高铁(含汉口北高铁枢纽)、西安-武汉-福州高铁(含新汉阳高铁站)、武汉至杭州高铁等高铁项目的前期研究。强化武汉铁路大通道往西北、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的能力,使目前6个方向能力扩展至12个方向,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促使武汉以铁路为骨干的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匹配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
此外,新策划一批过江通道,包括二七路至铁机路和堤角至工业大道过长江通道、江汉七桥、江汉九桥、汉正街至南岸嘴过汉江通道、多福路至龟北片跨汉江步行桥,并开展地下快速路系统研究。
在“绿网”建设方面,今年将建设绿地772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绿地面积346万平方米,改建绿地面积426万平方米。完成“绿满江城”行动年度计划,即造林2.63万亩,建设生态示范区1个、生态示范村20个。
开展景观道路建设年行动,围绕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立交桥匝道、地铁站点)、府河湿地、绿道、临江环湖沿河公园、城中村控规绿地、立体绿化等方面开展工作。重点新开工府河湿地、东湖沿线建筑及景观改造;完工环东湖绿道工程东环(梨园广场—一棵树)和西环、“3+5”主干绿道,将东湖绿道打造成世界级绿道,继续推进墨水湖公园等临江环湖沿河公园建设。
重点启动后湖四期、港西二期、江南、琴断口、什湖等10余座泵站建设,巡司河、21号公路明渠、平安渠、四季渠等10余条骨干排水港渠的清淤整治;重点推进巡司河第二出口、夹套河、青菱路箱涵等20余条骨干排水通道,新增排水管网100余公里;建成后湖三期泵站改造和民生路泵站,新增泵站抽排能力14.5立方米/秒。
在城市主干路建设方面,今年将完工中山大道综合改造、汉阳大道景观大道、新武金堤路(江国路—三环线)、李纸路二期(南湖大道—新路村)等;新开工江城大道、青化路(武大铁路跨线桥—外环线)维修、青化路(青江大道—吴土公路)、建设大道延长线、汉施公路(解放大道—三环线)改造、沿河大道(硚口路—民权路)改造等,继续推进岱家山大桥及两岸接线、丁字桥南路(雄楚大街—瑞安街)等项目建设。
在人流、车流集中路段实行机非分离、人非分离,建设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过街设施,新建及改造非机动车道,构建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慢行交通系统。
今年路网主攻方向还将瞄准“微循环路”,目标是完工100条。中心城区加密次干路、支路,打通一批断头路。完工金沙路、紫阳东路、乐业路、永泰路、常飞路、丰美路、下马湖路、武珞六巷、宝通寺路、铁机路等;新开工黄石路延长线、天泽横路、锦绣一路、夹套河路、武梁路等;继续推进韦桑路、高家台路、城华路、琴断口路、武车路、白沙四路等。
据悉,按照规划,武汉主城区快速路网将形成“三环十三射”格局,其中“十三射”即金桥大道、姑嫂树路、长丰大道、龙阳大道、国博大道、白沙洲大道、珞狮南路、雄楚大街、欢乐大道、汉江大道、江北快速路、墨水湖北路、友谊大道-中山路快速化改造等。
今年将完工一批快速路网,特别是放射线:雄楚大街(楚平路—三环线立交)、雄楚大街BRT、白沙洲大道对接的武咸公路(三环线—红霞村)、长丰大道(地
面段)、东风大道二期、江汉六桥汉阳岸接线一期、杨泗港快速通道四新段;
一批工程续建:武汉四环线、杨泗港长江大桥、汉江大道常青路至建设大道段、建设大道至京汉大道段、京汉大道至梅子山通道南段、常青路(三环线—青年路)等路段建设。其中,原规划四环线东段33公里与武汉外环线并线,但为让四环线独立成环,目前更改方案,串起武汉-阳新、鄂州-咸宁、黄冈-鄂州、新港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作为替换路线,使外环东绕。
新建一批快速路和过江通道:江北快速路(江岸段、黄陂段)、墨水湖北路(孟家铺立交—龙阳大道);新开工杨泗港快速通道青菱段、江汉六桥汉阳接线二期。
今年,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大幅提升。2016年将基本建成天河机场三期、天河机场交通中心、天河机场主进场路、四环线西段、孝汉大道武汉段等;继续推进慈天公路跨府河大桥(机场三通道)、青山长江公路大桥、沌口长江公路大桥、四环线南段、硚孝高速公路、武汉至深圳高速公路武汉段等。
轨道交通建设再度发力,今年有13条地铁线同时建设,其中将竣工并试运营6号线一期、机场线两条线;新开工8号线二期、11号线武昌段两条线;继续推进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5号线、1号线径河延伸线、2号线南延线、11号线东段、阳逻线、纸坊线、蔡甸线等9条线。
此外,沌口、光谷将开跑有轨电车。今年将完工武汉经济开发区有轨电车试验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轨电车T1、T2示范线一期。
篇二:汤逊湖排水现状及规划
一、汤逊湖水系排水现状
(一)汤逊湖水系现状排水方式
汤逊湖水系包括汤逊湖、南湖、野芷湖等湖泊,汇水区域面积达420平方公里。在非汛期,南湖水位高于长江,雨水进入南湖后,经巡司河流至青菱河河口陈家山闸及位于武船附近的解放闸,自流入长江;而在汛期,长江水位高于水系内水位时,为避免江水倒灌,就会关掉陈家山闸和解放闸,南湖水只能经南湖连通港、巡司河、青菱河到达近20公里外的汤逊湖泵站抽排入长江,与汤逊湖等其他湖泊共用唯一排江口。
——长江日报2016-07-04
(二)汤逊湖泵站抽排能力
汤逊湖泵站,是抽取的包含汤逊湖在内的大小11个湖泊的水,排到长江去。受益的是汤逊湖泵站周围420平方公里。汤逊湖泵站一个泵站15台机组,开动一万五千瓦运转。汤逊湖泵站主任郑伟说,汤逊湖泵站的抽排能力为150立方米/秒,一天可抽水12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沙湖或1/10个东湖的水量。一台机组,24小时满负荷运转,可以排水3万方。
——头条号 / 武汉晚报
二、汤逊湖水系排水工程规划
大雨暂歇。为全力提升我市中心城区排水能力,武汉部署实施11项排水重点工程建设。其中,为解决南湖水系排水问题,江南泵站、南湖出江通道及配套的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等几大工程已启动建设。
(一)第二出江通道线路缩短六成,抽排能力翻倍
围绕解决南湖水系排水问题,已启动建设的南湖出江通道全长约7公里,建成后,南湖水将通过南湖连通港,经南湖出江通道至江南泵站抽排入江,较目前经巡司河、青菱河、汤逊湖泵站入江近20公里,路径缩短六成以上。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江南泵站较目前的泵站起排水位低,能在雨前将南湖水位调控得更低,抽排能力翻倍。
(1)南湖出江通道工程
南湖出江通道工程包括与巡司河垂直的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和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工程建设方武汉城投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条通道建成后,南湖来水可由南湖连通港、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汇入夹套河骨干箱涵后,经由江南泵站抽排入江。
(2)江南泵站工程
江南泵站工程将新建一座150立方米/秒流量泵站,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建设长约2公里的排水箱涵,夹套河骨干箱涵工程新建11公里污水干管、1.6公里雨水管道和7.1公里雨水箱涵。其中,巡司河第二出口排水工程已于5月底启动建设,其余工程也在加紧推进,于近期启动。
市水务局有关人士表示,两个泵站的流量均为150立方米/秒,江南泵站建成后,还能与汤逊湖泵站形成联合调度,南湖片区将最先受益,整个汤逊湖水系排水也将大大优化。
(二)巡司河加快推进综合整治,海口泵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南湖渍水之困,我市已接连采取超常规措施,打通南湖连通港“梗阻”并拓宽渠道;利用新建的江夏海口泵站,打通野湖与它的通道,腾出野湖库容,令与其相通的青菱湖、黄家湖水位同时下降,减少这些湖泊向青菱河输出的排水量,给南湖腾出更多走水空间。
水务部门表示,海口泵站虽是应急之举,但仍是汤逊湖水系的一个出江口。此外,还将加快推进巡司河综合整治,在目前已由20-30米不等拓宽到50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排水条件。
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江南泵站、南湖出江通道工程将极大提高南湖骨干排水系统标准。此外,根据规划,海口泵站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多个工程将发挥综合效应,使包括南湖在内的汤逊湖水系出江能力由过去的150立方米/秒增至400立方米/秒。
——长江日报
篇三:2016-01-02 武汉水之痛-上传-5330字
武汉水之痛
胡宇峰
摘要:借助互联网,用一个中学生的眼睛,观察武汉的水,谈谈武汉水体面临的问题,思考相应对策,提出一些建议,供城市规划、建设、环保等管理与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武汉水之痛 对策 建议
1、问题提出
我出生在武昌杨园,现在的家在汉阳四新;中小学在铁四院中小学,高中在市试验中学;大伯家住东湖边,姑姑家住后湖黄孝河畔。所以我经常过江,感受武汉的江河,享受东湖的美丽,忍受黄孝河的气味。
提到武汉的水,人们大多想到长江、汉江、东湖。他们是武汉的“大”水,在最近十年来,当然也痛,但这里更想谈的是更痛得“小”水。
武汉有个顺口溜:“一条大河黑浪翻,风吹臭气熏两岸”,这是黄孝河、巡司河、机场河的现状。昔日通商船的通道,如今成为城市排污河,已成为武汉人难以承受的痛。
有网友说,“为从根本上解决龙须沟黑臭难题,武汉市若干次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只是,今天依然黑臭”。抱怨没用,我们需要对策!为此,我希望用一个“学生眼”,借社会实践活动,寻找武汉的龙须沟,找找其黑臭的原因,提一些建议,供大人们参考。
2、寻找身边“龙须沟”
在百度上输入“武汉龙须沟”,可搜索到很多信息。我们就列一列影响较大的“武汉龙须沟”吧。
第一当是黄孝河吧。它是武汉市历史故道,民国以前河中鱼虾成群,两岸垂柳成荫,河中樯橹云集,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改建成箱涵明渠结合的排水系统,现为汉口骨干排水通道。承担着东起二七路、南抵解放大道、西接新华路、北至张公堤总共48.53平方公里城区的雨污水排放任务,服务人口110万。[1]
第二当是巡司河。巡司河发源于汤逊湖全长16公里,上世纪50年代,巡司河水质良好,清澈可见鱼虾,70年代水质恶化,逐渐积满垃圾,臭味熏天[2]。
第三当是机场河明渠。这条明渠2010年年底开工,2012年初完工,造价为4000万,渠水越变越黑越变越臭,两岸垃圾满地[5]。
其他一些沟渠,虽没有以上三条河流闻名,但依然臭名昭著,列举以下几条:罗家港、沙湖港、马池桥下明渠、百步亭西路明渠、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青年公寓小区排污管、青山区的武丰河等。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预测武汉市的第n条臭水河会是哪一条吗?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它不是“楚河”。
3、“龙须沟”的成因
通过互联网查询及现场走访,发现绝大部分“龙须沟”的成因十分相似:城市快速发展,人口膨胀,边界扩大,河流两边成为新兴城区,导致甚至上百万人口居住地的雨污水排放到曾经“鱼虾成群,两岸垂柳成荫,樯橹云集”的河中,然后逐渐将其污染成为城市的“龙须沟”。这种情况属于“人害自然”,受害的是自然河道或较大型的人工渠,范围较大。黄孝河、巡司河、机场河等属于这一情况。
还有一部分“龙须沟”成因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新兴居住区已经形成,人口已经聚集,但是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该区域的雨污水自然排到小区外,或通过下水道排到不远处,从排污井里翻涌上来,于较低的区域汇集形成污水沟或塘,这样进一步导致其他居住区向其中排放污水、丢弃生活垃圾,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低洼空地上垃圾漂浮,蚊苍飞舞,最终成为公害,形成一条“龙须沟”。这种情况属于“人害人”,受害的区域主要是居住区的洼地,范围较小。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青年公寓小区
“龙须沟”属于这一情况。
还有少数“龙须沟”成因让人较难想到。居住区与附近的水域早已形成,之前均无污染,人水和谐相处。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向自然界的排放增加,同时对水域的围堵,使得自然界难以承受,而形成“龙须沟”。这种情况也属于“人害自然”,受害的是原有的水域,范围由水域规模而定。原来中心城区的水塘、微型湖等均属于这一情况,沙湖是最典型的代表。
以上第一、第二种属于“区域扩张型龙须沟”,第三种属于“经济升级型龙须沟”。
4、我们治理“龙须沟”的措施
从网上搜索到的武汉曾经用过的治理措施归纳为下列几种。
掩埋扩地型。你不是臭吗,将你盖起来,埋在地下,不就不臭了吗?同时,城市还增加了用地,一举两得。典型代表是黄孝河京广铁路以南段,也就是现在的黄孝河路段。
绿化掩盖型。对于你的臭,我们没有办法,但我们可以将你两边绿化起来。一来美化了环境,二来使得人们难以接近,人们不就不抱怨,至少闻的少一些、见得少一些而少抱怨了吗?典型代表为黄孝河京广铁路以北段、机场河等。
药水改善型。往臭河里喷洒一种生物复合酶,使水中微生物得到降解,改观水质表象和味道,缓解臭的程度。黄孝河敞开段就采用这种方法缓解臭味,洒药时明显闻到类似消毒液的气味。
规划安慰型。黄孝河是最好的例子,右图为武汉市2010
年12月制定的黄孝河综合治理方案效果图[6]。为从根本上解
决黄孝河的黑臭难题,综合治理方案分为近远期两步实施。
2010及2011两年为近期,即要在2011年春节前,完成清除明
渠沿线垃圾、种菜、启动拆除违建,2011年3月完成港渠岸坡
整治和绿化,9月前完成清淤、岸线整治工程,国庆前,水体
基本不臭。远期从2011年至2015年,整治工程将从黄孝河上
游入手,彻底消除入港污染,以全面提升黄孝河水质[6]。武
汉市水务局排水领域的专家表示,武汉市的决心是一定要把
黄孝河彻底治好,真正还一渠清水给沿线百万市民[7]。此外,
水务部门表示,黄孝河在2011年10月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时,成为武汉大道沿线上一道靓丽的景观通廊[7]。
情感支持型。报纸、网络等媒体刊载一些暖心的文章:X部门欢迎关心X河的市民、网友积极参与进来,多提好的建议和想法,为X河治理建言献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决心予以整治。对市民关心、矛盾突出的整治难点,突击检查,现场办公,按照“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办就办好”的要求,全力打好治水提质攻坚战、持久战,推动城市更加环保、美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读完后,您感动吗?
这些措施常在我们的耳边转、眼前晃,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只是,计划出了一期又一期,作计划的人换了一任又一任,黑臭虽然每天不一样,但还是臭。
5、治理“龙须沟”建议
用一个中学生最天真的想法,来谈谈治理“龙须沟”的建议,不求完美,但求有所启发。
抗战时,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有句振奋人心的话:中国不亡,有我!今天,我想喊:武汉水美,有我”!为了武汉的美丽,我们必须努力!
5.1 顺势而为建设我们的城市
近30年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9平方公里,近50年来,约100个湖泊人间“蒸发”[8]。与此同时,CBD化5亿元挖梦泽湖,万达挖楚河。
当然,我们填掉自然水域是为了发展,我们挖人工水域也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每天不一样!但这似乎在说:盘古开天地时,把我们这一方的“水”与“土”弄错了位臵。
我们应该“择良地而居”,顺势而为建设我们的城市,不应逆天而动。所以,我们首先不应再“填”了,如非不得已,也不必再“挖”了。其次,如果能够恢复以前填起来的水域,应尽力恢复,对于挖出来的水域,应尽可能让其融入自然,成为自然水系的组成部分。
5.2 分清职责
罗家港处于武昌、洪山和青山交界处,因奥山世纪城开发建设,罗家港环境暂由武昌区环保局负责。但该部门查看罗家港后表示,两岸未发现工业企业,根据其中污水呈色,初步判断为周边餐饮、居民生活排污,应由水务部门负责。
而市水务局介绍,罗家港主要功能是排渍,承接东湖风景区等的排水。排渍就可以排污吗?根据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排入长江的污水,应达到污水处理一级标准,相当于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标准,对各项污染物指标有严格限值。
但,罗家港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污,水务部门表示,只是暂时之举。罗家港是雨污合流的通道,当下武汉还未能对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雨污分流的管网也尚在建设中。根据武汉市五年污水行动计划,至2016年底,污水将处理后排放,江河湖泊不再喝污水。
言下之意,目前的罗家港,由于“武汉雨污分流的管网尚在建设”的原因,大家都无能为力,在五年内,罗家港仍然要承担“周边餐饮、居民生活排污”功能。
这不正应了九龙治水的情况!所以,责任不清,臭河是治不好的。
5.3 引入社会资本
治水,用的是国有资本,但久治不愈。挖河,用的是私有资本,却一朝成名!
资金是逐利的,其逐利的力度和效率,在同样情况下,取决于资金管理者对利益的追逐程度。 目前我们的状况是,“龙须沟”一直在治理,明渠部分搞绿化、建公园都在进行,但是污水一直没有治好。而另一方面,我们挖楚河、梦天湖,投资之巨、速度之快,均令常人难以想象。这是为什么呢?在于治理巡司河与黄孝河等均为政府资金,挖楚河、梦天湖是商业投资!。
所以,网友建议,有意识引导开发商投资整治,给予一定优惠,让开发商在进行地块开发获利的同时,也参与城市的环境改造,实现获利和公益事业的双赢。
如果我们用挖湖挖河的钱来治理龙须沟,效果应该会翻番吧!因为,这样投资少、占地少、收益区域更大。
5.4 找准治污的七寸
无论是“在没有河的地方挖人工河”,还是“将天然河盖起来排污”,我们都应明白,哪个用于景观,哪个用于排污。对于“排污的”,让污水流进去,一点也不能漏出来。对于“景观河”,杜绝污水进入,一滴也不能流进去。
所以,无论是巡司河、黄孝河,或是机场河,在决定治理方案时,首先应明白,他们是用来做什么的?然后再决定是打开箱涵建公园,还是盖起来,解决好城市的环境问题。
我们必须解决好污水净化和排污口截污问题,保证进入开敞水域的水满足排污条件,不满足的,流进封闭排污渠内。
我们追求卓越,不能模棱两可,决不让一条河既做景观河,又做排污河。
5.5 他山之石
首尔治理清溪川的经验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他山之石”。
清溪川全长5.8公里,首尔的母亲河。十九世纪末沦为下水道,1937-1942年,清溪川第一次被覆盖,1958年覆盖工程重新上马,1978年覆盖完成。
在被覆盖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宽16m,长5.8km,双向四车道的高架桥,成为横贯首尔东西的交
通主干道,被认为是韩国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而引以为自豪,周边地区成为以电子及服装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及服务业中心,古城风韵荡然无存。噪音、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两侧商业街停留于小商品和服装鞋帽的销售。
2002年7月决定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历时两年多,拆除清溪川路和高架桥,修建滨水生态景观及休闲游憩空间,于2005年10月竣工,成为首尔的一张城市名片,提升首尔市发展品质【9】。
清溪川整治工程给我们至少两个启示。一是靠覆盖河流来换取城市文明,利是暂时的;二是什么样的文化与历史需要拯救?什么样的不需要恢复?那么,我们的龙须沟到底要不要覆盖?已经覆盖的,又值不值得恢复?
由于每个人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同,处理同样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又随时间变化,所以,对我们是否“覆盖”与“恢复”的问题不能简单回答。但,我们在做决策前,应弄清这些问题,以免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这座城市!
另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案例是“杭州黑臭河”治理,杭州让“臭水沟变游泳河,资本追着治污跑”。2015年1月,杭州决定用一年时间消除30条黑臭河道,并向市民征集绕城以内存在的黑臭现象的城市河道名称、地址【10】,确定用感官判断的“三不”标准,即不黑、不臭、不乱,具体指标符合《杭州市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状况判断及验收要求》。
敢为人先的武汉,能否做一次第二?学一下杭州,征集三环以内的黑臭河道名称、地址,借“杭州标准”,哪怕稍降低一点要求,用于“武汉治污”。
6、对“龙须沟”的思考
结束前应回顾一下老舍先生的《龙须沟》,老北京的臭水沟是怎么治理的,现在怎样了?
借主人公赵老的话:我们门前修暗沟,院后填平老明沟。前前后后修上大马路,将来,这里成了手工业区,大家有活作,有饭吃,赶明儿个金鱼池改为公园,作完了活儿有个散逛散逛的地方!
可知,这条源自虎坊桥,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东南部,明代就有,清光绪年间水还清澈的河,盖起来了,变成了公园、工业区。
再听主人公疯子的歌:道大喜,人民政府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穷人修。东单、西四,还有颐和园;要讲修,都得修,为什么先管龙须沟?都只为,这儿脏,这儿臭,政府看着心里真难受!好政府,爱穷人,教咱们干干净净大翻身。修了沟,又修路,好教咱们挺着腰板儿迈大步!
可知,这条臭水河盖起来后,贫民大众的生活环境有了大改善,贫民对政府的感情以及主人翁意识有了大提升。我们犹豫在“盖与不盖”、“治与不治”之间,也许是当今政府的大忌。
当然,从《龙须沟》中也发现,人民翻身当了主人,同时,茶馆也消失了,没有了老实、厚道的商人,没有了提着鸟笼的松二爷,没有了淳朴的民风,纵然迎来了北京的现代化。所以,人们又迷惘,我们的根正在无法挽回地消逝,我们将逐渐丢失自己的文化。
所以,“盖”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但又让我们失去文化!“不盖”,“这沟教我年年发疟子......”。 为了留住我们的文化和当前的快乐,当务之急该做的,就是别让污水流一滴到河道里来。
参考文献:
1、《黄孝河的历史与现实指向》,长江日报,2012-03-17
2、《网友盼巡司河黄孝河“重见天日”》,长江商报,/2011/12/362242.html
2011-12-05
3、
4、
5、《四千万修建排水渠变成臭水沟 常青花园居民苦不堪言》,荆楚网,2015-03-24,http://news.cnhubei.com/xw/wuhan/201503/t3214593.shtml
6、秦杰,《武汉黄孝河综合整治方案出炉》,武汉晚报,2010-12-08 /zhuanti/2010-12/08/content_21585149.htm
7、陈俊,陈峥嵘,柳岸,《黄孝河治理5年成效微 方案再出台期盼源头活水》,楚天都市报,2010-12-05 /zhuanti/2010-12/05/content_21585101.htm
8、钱忠军,《武汉:梦泽湖公园耗资5亿元 挖湖填湖上演闹剧》,文汇报, 2014-7-25
9、何永,《清溪川复原——城市生态恢复工程的典范》,北京规划建设,2004,P102-105
10、记者 张良 通讯员 叶阳帆 高媛媛,2015年杭州要消除41条黑臭河道,杭州网,2015-02-12 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5-02/12/content_5651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