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水为话题作文讲评
以水为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一、什么叫“水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意味”?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在立意时应该从具体可感的形象出发,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联系社会人生中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抽象出社会人生道理。所以,审题时联想想象和归纳提炼的过程必不可少。比如,看到波浪线,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想到曲折的人生之路、人生路上的成功与失败、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二、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
Ⅰ、不会审题,导致立意偏离。
⑴、最好的立意:刚柔并济 。(两面辩证看)以水喻人,写清水与人的相似性。人生最好是像水一样,时柔时刚,既有温柔的隐忍,又有强悍的博发。柔弱是种坚忍,是在为博发积蓄力量;刚强是一种博发,是坚忍后淋漓的宣泄。刚与柔相济相生,成就人生的幸福。
好题: 刚柔并济的智慧刚柔并济,战无不胜 柔弱似水,刚强如水
柔弱之躯,坚韧之魂领悟刚柔并济之美
⑵、二等立意:透过水谈水的某种品质。
好题:生命似水 透过水,品人生智慧上善若水生命似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⑶、三等立意:1、立意偏离 与水无关谈其他 如:包容 坚持等2、就水说水,没有由水而人 谈水的力量 写保护环境 春夏秋冬四季水的形式3、题目空而大,泛泛而论谈水 论水说水 水之性 水质(宜化大为小,集中力量而攻之)
Ⅱ、结构不明,行文没有条理。
Ⅲ、书写是关键,分高的作文书写一定是好的。
Ⅳ、缺乏例证,积累贫乏。
三、可参考的立论角度
1.从自然物本身的色、味、形、态等特点出发展开联想:
①由水的无色无味联想到做人的纯粹,联想到简单是真的人生道理。(《平淡是真》)
水无色,不炫耀,不张扬,朴实无华;水无味,极平淡,极纯粹,却隽永,耐回味。这极像世间的一些生命,其貌不扬,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从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在人前自觉低人一头,总是那样实实在在,不卑不亢,厚道,质朴,甚至于显得有点拙笨,不精明,不合时宜。但是,对于这种生命现象,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有一种让人回味的感动,如同白开水一样,初喝的时候平淡,但喝过之后又似乎有那么一丝甘甜,有那么一点让人解渴的过瘾。沈从文和钱钟书这两位文学大师就是这样的白开水,简单却不失其真。
沈从文,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章节的老人,却是简简单单,踏踏实实,本分厚道,不为自己喝彩,不为自己傅粉添色,只是朝自己认定的路往下走,只是以自己真诚的歌喉为心中的边城歌唱,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乡下人”, 淡泊自守,隐忍谦退;只是那么默默地,坚韧地面对外界强加于身的磨难和不公,不乞求,不痛哭流涕,不低头。
钱钟书,一个著述等身、学贯中西的文化昆仑,那么高的成就,那么敏捷的才思,却从不骄矜自诩,从不知道怎样以此作为敲门砖,博取富贵。他对物质没有过高的奢求,一生无所积蓄,平素只是一袭布衣,两袖清风;他不习惯热闹,不习惯捧场,对鲜花与掌声避之惟恐不及,书斋才是他最心爱的地方。回看他的一生,读书,留学,归国,教书,著述,下放劳动,似乎没有大波大澜,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曲折精彩的情节,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是细细地去品味,却又发现有含蕴不尽的意味,知识分子的才气,傲气,骨气,清气;读书人的率真,朴实,幽默,淡泊,在在都表现得那么充分,那么美丽。
白开水一般的生命,不复杂,但滋味隽永,那种生命中的宁静和朴素,那种率真自然的生命情趣,那种面对时势不低头的勇气,那种不为名利而动的平常之心,无不彰显了生命的尊严和高贵。平淡是真,很多的年轻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跌宕起伏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殊不知,我们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平淡淡,
油盐菜米,琐琐碎碎,但是,在这平凡的人生中只要我们珍惜了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只要我们坚守了生命本身应有的尊严,只要我们保持了生命的率性和自由,我们就能让生命在平淡之中显出它美好的底蕴。
②由水的随物赋形,放到什么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没有固定形态,联想到水的适应性,进而联想到人也应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当然,这里的改变和调整不是说要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自己的尊严,丧失自我地去迁就环境,而是说要认识环境的特点,欣赏环境,欣赏他人,主动地融入环境,融入他人。很多人总是感叹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感叹别人不理解自己,感叹环境太苛刻,不接纳他,总是觉得很郁闷,很消沉,其实说到底是他自己不能很好地放低身段,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让自己变得更宽容一些,更随和一些,更能让人接近。(《要学会适应环境》)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想水缺乏个性,没有自我,放到什么地方就变成什么地方的样子,像一个变色龙一样,进而联想到人随环境而变,没有原则立场,八面玲珑,见风使舵,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批判生活中的这种变色龙人格。(《贵在坚持个性》)
③水清澈透明,不含杂质,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生命也要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表里如一,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透明的生命眼里揉不进沙子,他们嫉恶如仇,不平则鸣(白居易为宰相被杀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透明的生命不懂得保护自己,不会虚与委蛇,不会察言观色,他们心口如一,有啥说啥(司马迁为李陵事而秉公直说,不落井下石);透明的生命率真直爽,热情待人,不会口蜜腹剑,“明里三把火,脚下使绊子”(鲁迅的待人处事,对年轻人的爱护)让生命透明一点,不虚假,不做作,敢爱敢恨,赤子情怀,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样的复杂而阴暗?(《让生命透明如水》)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也应该有包容一些杂质的胸怀和度量。有些人就是容不下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总是求全责备,看不到缺点和错误是与进步相伴而生的,不相信他们会将缺点与错误改正,这样反使他们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的心情。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物,流进大海的河流不可能全是矿泉水,人要像大海一样,以宽广的胸怀和阔大的气魄
去包容那些好坏兼陈的事物,也要像大海一样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相信自己不会被污染,不会被同化。(《学会包容》)
④水普遍而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平凡而默默奉献。它最有爱心,最有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而山青,育花而花俏,哺禾而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生活中有许多如水一样平凡而又默默奉献的人们。(《可贵的奉献精神》)
⑤水流过高山、低谷,最终流入大海,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品尝了无尽的苦痛和艰辛,终于获得成功。可见,实现成功的路途,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它需要勇气,需要意志,需要坚持的毅力,即使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王国维曾经将古今成就学问的境界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僧师徒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得正果,这成了事业成功的很好的隐喻。(《磨难与成功》)
水流过高山,流过低谷,流过平原,流过湖泽,最后归于大海。沿途经历了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石,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于将岩石撞了个百孔千疮。水,是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而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一个人有信念,才能像水一样,不畏阻隔,不迷诱惑,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做一个有信念的人》)
2.联系平时的积累展开联想,寻找立意点。
如“高山流水”、“水滴石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子在川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治水善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①水至柔也至刚,水滴石穿,贵在坚持,锲而不舍;贵在专一,上百年上千年的岁月,心无旁骛,始终如一;贵在积累,一点一点,积小功而成大功。(《水滴石穿的启示》)
②生命如逝川,匆匆百年;有志者要惜时如金。(《有志者要惜时如金》) ③治水要善疏,教人要善导。(《重在善导》)
④死水发臭,流动的水永远新鲜。生命的活力源自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⑤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压力不可怕,对于强者,压力将使其焕发无穷的创造激情和智慧。(《直面压力》)
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自强不息,不断进取。(《自强不息赞》)
⑦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融进集体才会力量无穷。人要有合作意识,要善于团结他人。(《个人与集体》《要有合作意识》)
四、参考例文: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尽显其女性之美,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太极拳乃是众多拳术中至柔者,然而它却以己柔制彼刚。
道家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何也?
刘备有女性之柔。
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然而刘备却恰倒好处地将其眼泪挥洒而下,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楚之霸王项羽,叱咤风云,英姿飒爽,乃拔山盖世之英雄也。为什么却败给刘邦?
原因在于刘邦懂得以柔制刚。
刘邦每与项羽发生矛盾冲突,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随机应变,最终转败为胜。
篇二:找古诗好者 帮下翻译
找古诗好者 帮下翻译
2012-5-11 17:20
提问者: 依然人类
| 悬赏分:5 | 浏览次数:31次
谁能帮我翻一下冯道的那个偶做
莫为危时变伧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从中也立身
在书上看到的和在网上看到得文本有些不符且校正
我来帮他解答
回答 共3条
2012-5-11 19:08 yuren92416
| 三级
偶作 冯道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不知道楼主上边发的这个内容是网上的还是书上看到的,yuren这里发一个版本,仅供参考。
(就第二联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这两句有一气呵成之感,也比较符合冯道的处世态度。楼主发的内容中,“从”字显然是一个同音的错字。)
| 评论
2012-5-12 09:01 倾竹BABY
| 三级
冯道简介:
字可道,景城人。初为刘守光参军,后历唐、晋、汉、周,事四姓十君,并在政府。自号长乐老,卒谥文懿,追封瀛王。诗集十卷,今存五首。
①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洲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后晋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任太师、中书令。号称政坛上的“不倒翁”,曾著《长乐老自叙》。
②怆:悲伤。
③期因:机遇。
④吉人:竖人、善人。
⑤津:渡口。通津:渡河,指道路畅通。
⑥方寸:心。
就《偶作》而言,冯道的人生境界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子。孔子尚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而冯道却认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冯道是一个对世事洞察很究竟的人,他在《偶作》的四句中说明了自己体验出来的四种人生心得:
一、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
二、一个好的统治者未必是老百姓所期望的狭隘意义上的好人,但一定是一个通晓事理的人;
三、道德一直存在于世间,并支配着社会的发展。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过是人心对道德的麻木,而并非道德的消失;
四、只要秉持自己的良知,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从容立身。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是对自己良知的逃避罢了。
| 评论
2012-5-12 14:01 gudulangzi413
| 五级
冯道的《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多好的一首诗啊,人世间是非成败、得失存亡的道理都让他说尽了。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不要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哭天跄地,现在的“果”是早早种下的“因”的必然结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飓风起于萍末之间,不要执着于是非成败的“果”,要着眼于形成是非成败的“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不必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怨天尤人,苍天有眼,天道分明,或是或非就是或是或非了,或成或败就是或成或败了。别怪老天爷不公平,要躬身自省,多修正自己的不是才是。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人世间总是遵循“道”、“德”定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里的青山依旧、几度夕阳就是道德定律、就是自然法则。换个思路,修正自己,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只要肯修正自己,往哪里走都会是一片通途。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天下柔弱莫过于水,众人攻坚,水默然绕行;众人向上,水默然低流。可是,又有谁能阻止得了长江的滚滚东流。有了“如水”的心性,即使身处险恶之中,又有何难何惧呢。这看着平淡无奇的两句话,是何等气魄、何等的胆量、何等的胸襟。
篇三:选择立论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写作中多角度分析的能力,教会学生选取立论最佳角度的方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选取立论最佳角度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看一幅图,导入。出示课件,提问: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图画?(这幅图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花瓶或者是两个人的脸。)
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尔说:“即使同一个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苏东坡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也是这样,要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
出示课件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二、教学主体内容: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
1、教学铺垫:什么事立论? 出示课件
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自己的态度。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必须立论。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2、教学板块一:自由地说,展开思维的翅膀
重在研讨立论角度的多向性。
阅读语言《鲁人徙越》,想一想,能从几个角度立论?出示课件
有个鲁国人很会编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绢,夫妻俩打算搬到越国去住。有人劝阻他说:“搬到越国去,你的处境会更加困窘的。”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解释道:“鞋子是供人穿的,可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绢是供做帽子用的,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着你的所长,搬到你的长处根本无法施展的国家去。却想要不处于困境,能够办得到吗?”
出示课件正面:凡事应先做调查研究,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成功。
反面:正因为那里不戴帽不穿鞋,才可以开拓新的广阔市场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侧面(1)每个人总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本领。
(2) 做什么事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
全面:决定事情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小结:立论有多向性,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来立论。
3、教学板块二、自发地议,走进思辨的王国
重在研讨立论角度的最佳化
(1)立论的亮点——新颖性(新)
文章中要表现出新的见解、新的认识。
分两步进行:先从上例中不同的几种立论小结得到;再训练“新颖性”,让学生感知逆向思维。出示课件
“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者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宋代魏庆之
课堂链接一:反弹琵琶法、旧瓶新酒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
比如东施效颦、开卷有益、班门弄斧、人言可畏、近墨者黑等。
2、立论的生命——准确性(准)
课堂链接二:鲁迅《立论》中的故事 。 出示课件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课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睛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
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到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瞧瞧,那么??阿唷!哈哈!
hehe!he,hehehehe!’”
立论先要正确——没有错误,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美德。而立论的准确性是指合乎试题要求,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同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和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
出示课件 准确性——立论的生命
问:前边对《鲁人徙越》的立论有不准确的吗?
明确:有,第三个不准确。
3、立论的灵魂——深刻性(深)
论点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出事物的生活的底蕴。
深刻性——立论的灵魂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果”溯“因”法:析“因”立论,把握“因果链条”,先立足于原材料所述事件的“果”,再去追溯,列举造成此“果”的种种“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___如储存的论据材料和思想认识水平情况——去择其一“因”进行立论。 课堂活动
请以“手”为例,体会立论深刻性的特点。
课堂链接三:讲解歌剧《白毛女》创作的起因,正因为具有深刻性才会吸引人。 出示课件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在一座破庙看见一个鬼,长着长长的白头发。就有人报告给了当地政府,于是派人抓住了这个鬼——原来是一个人。她因地主逼租,常年生活在山上。这时山上没东西可吃的了就下山来找吃的。本来就这样一个故事,剧作家们一加工,主题成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4、教学板块三:自信地写,敞开思索的大门
出示课件 要求学生讨论 :这个材料可以从几个角度立论?你认为最佳立论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
以学生讨论为主,学生相互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5、教学板块四:自得地听,引入思绪的佳境
教师朗读范文《坚硬的水》出示课件
轻轻地,柔柔地,从岁月的隧道流过,如一支幽远的古曲;淡淡地,悄悄地,从沉寂的心头掠过,如一声如雷的钟磬。因为找寻,你升腾为一片四处漂泊的云;因为守候,你凝结成一滴清晨沉睡的雾;因为坚持,你消瘦成飞瀑下的一线涧水。 水!坚硬的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的是你么?一片汪洋,望之不尽,不似天空遥不可及,不似险峰高不可攀。每天,只是匆匆、匆匆地向前飞奔。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人不能不暗叹自己的微不足道。还能有什么言语呢?唯有敬畏而已。在这里,黄河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告诉我: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人,不是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人,而是面对世间的纷繁,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的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是你么?百米之外,即闻水声如雷。近看,即见水滴千万奔腾而下,激起银浪无数。一阵风过,身边便如细雨纷
飞,使人不禁生疑:莫非来自天边?一路所见,尽是奇观异彩,唯她,洁白晶莹,不染纤尘,一改先前所见的柔媚。与彩霞携手,借高山深涧,只为一展水之力量、水之玄妙。这时,瀑布的声音告诉我:只要有心,柔弱亦可化为刚强;只要有志,平凡亦可化为奇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说的是你么?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这话真是道尽了自然界物质的水和社会中平头百姓的特质。善待自然,善待百姓,真是一个道理。百姓逼急了会起来造反,自然逼急了也会反抗的。这些年来,世界各地的海啸、地震、天气变暖而引发的水灾,还少么?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气势磅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你么?我的家乡属古云梦泽,南面浩浩荡荡的长江穿境而过,北面东荆河缓缓流淌,境内湖泊众多,河港密布。一部家乡的历史,应该就是一部与水共存的历史。东荆河水,莫非就是我梦中的沧浪之水么?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家乡的河滩,满目皆水,到处都是水流的脚印。细细的、柔柔的印痕,细细的、柔柔的脚步。可就是这些看似细小的脚步,踏出了开阔,踏出了欢乐,踏出了一片生命的天地。是的,她们成功了,再坚硬的岩石也不能不在她们脚下俯首称臣。她们或许不是奇迹,但她们却用自己纤细的手指创造出了奇迹!东荆河水对我耳语: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是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用力呼吸,便能看到奇迹!
水之形,无处不在;水之魂,亦无处不在。世间之水,总是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坚强——如山,高峻挺拔,巍然屹立,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永恒;如风,翩然起舞,日行万里,在千回百转之际笑看万物之僵行拙步。坚毅与力量,永远是水的主题曲!
三、课堂小结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作文,你的文章一定精妙;学会选取立身的角度做人,你的人生一定精彩!
四、 布置作文训练题
五、 以上面的材料为题,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附板书设计多向性:正面、反面、侧面、全面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立论的亮点——新 最佳化 立论的生命——准
立论的灵魂——深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要求,必修③表达交流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单元,通过写作实践来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更辩证、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对材料的揣摩,了解多角度立论后选取最佳角度的方法;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方法的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学情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更因训练方法不当,费时费力,结果是广种薄收,劳而无功。本课能力训练点围绕“多角度立意”“如何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进行问题探讨和写作训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怎样围绕题目多角度立意和怎样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多思善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向思维,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
重点与难点: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也对项羽作了充分肯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下面我们一起来温故知新,根据教材“话题探讨”中“滥竽充数”的例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二、讨论思考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明确:
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
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从人物角度方面分析:
南郭先生: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齐宣王:大锅饭制度,在上面听,不联系群众
齐湣王: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能够深入群众
队长: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
队友: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三、方法导引
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情况和老师的小结,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
四、课堂训练
1、阅读课后《写作练习》训练二,根据下面的材料,思考写作角度。
教师提示:我们先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不妨设立几个问题入手。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 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
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也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
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2、根据下边材料,联系实际,运用辩证思维,看能提炼出几个观点。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敌人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敌手。但不幸的是,这个奥秘被对手发现,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安泰
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提示:从三个人物入手)
从安泰角度分析,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③决定问题不能盲目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④时刻不忘中国母亲的栽培。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⑤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⑥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⑦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敌人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⑨出奇才能制胜;⑩要讲究方法。
如果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到空中,由此可以提炼出:⑾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⑿做什么事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⒀要不断完善自我
五、迁移延伸
选择最佳角度立意训练
一个题目或材料虽然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并不是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原因在于:一、我们并不是对每个角度所涉及对内容都是熟悉的。
二、有些角度很一般,写出的文章难免人云亦云,平平淡淡。另外,有些材料本身就有鲜明的情感价值趋向,并不能多角度地多向立意。那么,选择议论角度的要领有哪些呢?
写作应选取的角度是:
1、题目或训练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题目或材料主旨的角度
3、有时代感、针对性的角度 4、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5、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
六、活动探究1、根据下面材料,作多角度立意后选择最佳角度训练。 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科幻小说。当初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被15家出版社退回。他当时既痛苦又气愤,打算将稿子付之一炬。他妻子夺过书稿,给他以鼓励。于是他尝试着走进第16家出版社。经理赫哲尔阅读后,当即表示同意出版,还与儒勒?凡尔纳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写作出版合同。
这则材料叙述时没有一定的中心,属于开发性材料,分析材料中人物、人物关系、故事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
角度 立论
凡尔纳 1、成功在于不懈努力
妻子 2、鼓励给人信心促人成功
赫哲尔 3、从事一项事业需要胆识
凡尔纳与赫哲尔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凡尔纳与赫哲尔5、伟人背后总有无名英雄
辨析:以上立意都是正确的,下一步就是选取最佳立意。总体分析可以得出,1、2、4、5立论比较一般,很多人都容易选这几个角度来写,3立论深刻新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选择“安泰与赫拉克勒斯”故事中的最佳角度。
辨析:
从安泰的角度出发,“⑾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不胜;
⒀要不断完善自我”这两个角度立意较新,可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 从母亲的角度来看,“⑤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要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⑥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⑦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三个角度的内容一致,可以合并: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溺爱。
从赫拉克勒斯的角度来看,三个观点都强调方法,角度不同而已,“⑨出奇才能制胜”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
七、布置作业 根据“安泰与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自选最佳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