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白岩松评论事件

白岩松评论事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1 06:50:40 | 移动端:白岩松评论事件

篇一:对白岩松主持风格的解析

对白岩松主持风格的解析

摘要

随着社会大众对电视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思想深度等方面的不断追求。电视节目的风格日渐成为决定该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正是凭借其突出的个性魅力和深厚的知识素养所折射的风格特色吸引着受众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风格辐射出特有的光彩,其主持艺术、直播艺术、采访风格、评论艺术和生活艺术因为独具特色而备受好评。

关键词:白岩松,主持风格

一、白岩松风格的构成要素

反应机敏、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突出的主持风格,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而自成一派,严谨、睿智是人们对白岩松一贯的印象,能做到温和而严肃,不怒而含威,恭敬而安详,这实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智慧的高度修养。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工作是集选题、构思、采访、写稿、编辑、播音于一体的高难度职业,与播音员的照本宣科以及记者的单纯采写有着明显的差别&,他们从事的是一种新闻有声语言创作。 因此,必须要熟悉电视节目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且要做到“三到位”(选题到位、采访到位、评论到位),另外,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知识应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要当一个“杂家”(只有博学多才的主持人才能在应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物和问题时得心应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要想真正树立起来,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

1、题贴近时代脉搏

白岩松的选题反映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同时,选题也贯穿了他对人和人性的关注, 正因为如此,节目主体内容才极大的感染了观众,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使他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比如,选题中时效性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时事,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环保、经济等)。还有对大众百姓生活哲学的思考,如面对贫困、体验幸福、敬业精神成功与挫败等。

2、材料运用得体

在议论的切入点上,他往往从贴近性、相关性、体验性几个角度入手, 从老百姓身边的事谈起,因而显得亲切自然;能从本次节目内容中找到的内在逻辑角度,或由当天某一重要新闻引发评论,顺应观众的思路和感受,显得流畅统一;能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体验做引子,易于引起共鸣,显得真切感人。 白岩松很少就事论事,即便是一事一议也绝少泛泛而论。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他善于从宏

观的角度去探究,其视角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都令人信服;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那种多事一议的论述,有许多新鲜的信息,为观众提供事件的大背景,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使你尝到一种俯瞰的快乐或警觉、眼界的提升,使人学会以理性的目光透视事物,追求哲学的思考就是寓于在这样直白,或易于接受的形式里。

3、语言表达生动

白岩松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流畅,还特别注重具体和抽象的结合,故事与哲理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他介绍所见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刻意渲染,对观众所熟知和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予以强调,重视变化和矛盾%,善于对比和类比。在新闻事实中发现疑问,引导观众思考。

二、白岩松的直播艺术

现场报道是最能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报道形式,无疑是最具时效性和竞争力的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同时又是最能体现出镜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一个环节,它由于传播方式上的贴近感和亲和力而备受观众欢迎。在现场报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今天,作为出镜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天赋以外,取长补短并善于“借题发挥”,保证现场报道的质量和出镜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白岩松的现场报道之所以精彩生动,还在于他善于从细节入手来拓展自己的表述空间,因之其新闻现场报道总是别具一格,亮点突出,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又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中, 白岩松在绵阳九州体育馆采访灾民临时安置点时,出镜现场抓住了场馆外墙上贴满“寻人启事”,这个最有说服力的“信息物”引出现场报道话题,向观众描述道:“地震不仅震毁了我们的房屋建筑,还让灾区无数个家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煎熬,在那个特殊时刻、特殊地点,这样的”寻人启事”所负载的信息意义非同一般! 它不正是汶川地震这场巨大灾难留给我们的巨大伤痛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即兴发挥充分体现了白岩松思维的敏捷和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把握!

姓名:肖飞

班级:电气2012级3班

2013年11月8日

篇二:评论

中泰事件 本不应发生的冲突!

2014年05月13日 15:52:31 呼吸纯净的空气 看到通缉的名单,我不由得一惊,这要从一位制笛师说起。清明前后我开车去石盂寺的归途中遇到两位老人,由于是盘山公路,在山顶他们想搭车下山,我把老人带下山后,老人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坐坐,于是我们到了一座靠山的院落,院子里种满竹子和花草,老人的儿子正在制作笛子,他的儿子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制笛师,他带我参观了制作笛子的过程,细心讲解,并且他手艺很好。因为市面上的笛子很大一部分都是产自这个中泰的村子,并远销国外,中泰因为这个村子被誉为竹笛之乡,这个村子很多是制作笛子和萧的手艺人,这里环境犹如世外桃源,满山竹林和茶园,民风淳朴,泉水清澈。这位鲍姓制笛师为人很憨厚、热情,热爱自己的家园和事业,我们愉快的喝茶聊天。我在通缉名单上看到他的照片和名字,心里不由得一惊,鼻子酸楚,如果他真的触犯了法律,深切的为之惋惜! 中泰的这次冲突事件,没有谁是赢家,这并不是一场战争,当事人是当地居民,有些警察也是当地居民,首先居民参与掀翻警车的行为是违法的,这个很让人惋惜,没有理性去对待!是不可取的。但是事件升级到如此地步,政府不需要反思吗?民众聚集在一起的原因是垃圾焚烧厂的偷偷开工,这个项目还有好多既定的程序没有走,如此民众才聚集,以暴制暴的方式强势打压,事后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居民成了暴民。为此我觉得双方都需要深刻反思,我们反对打砸的违法犯罪,但是我们同时需要反思为何至此地步,更不是推卸责任。 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童之伟说:我对浙江主持处理此事件的主官提出强烈批评!并在微博发表:“【微评杭州余杭民众聚集事件53人被刑拘 】地方当局处置不当是民众聚集事件的主因;集游权事实上是禁止行使的;媒体又都在官方手中。我们必须考虑,民众的强烈不满哪里有表达渠道?刑拘这么多抗议行为过激的民众,为何不处分一批此事上有过失的地方官?主事者这样办事像什么话?哪有一丁点公正?” 这本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冲突,政府一次次的关闭对话的可能性,导致了事件的一次次的升级,为什么大批的居民被刑拘问责,而政府却没有任何责任,5月12日晚上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列举了详细的时间表,时间表相对客观公正。更为详细的时间表和发生的事件如下: 4月20日居民知道焚烧垃圾厂的项目 4月24日居民向杭州市规划局提交了一份2万多人反对签名,质疑选址合理性和垃圾不分类就焚烧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规划局答应就此事回应,但至今没有回应! 4月26号上午民众去西溪印象城募集签名,下午到中泰石鸽广场募集签名。 4月27日这天上午民众去西溪湿地门口募集签名,后到阿里巴巴门口,这时候警察封路,大批特警和警察进入,张晖等7人被带到瓶窑派出所。当天下午百余人驱车去九峰村附近募集签名,去了南峰村 青山镇。第二天6人被放出,只剩下张晖没放,程春惠和杨朝鹏去派出所看望张老师被扣留,这两人也是募集签名的参与者,后3人被刑拘,罪名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同时在4月25日杭州都市快报记者文章写到焚烧厂300米只有25户居民,而5公里外才有楼盘小区,事实上5公里之内有上万村民,1到2公里的行政村就有中桥村、南峰村、九峰村等等,有好几千居民村民。这篇不实报道在村民中陆续传开,4月30日开始一批村民前往乡镇府讨要解释,期间村民和中泰政府进入的警察发生摩擦。 到5月7日之前一直有居民中泰乡政府门口聚集,其原因来自于那篇杭州媒体的不实报道。 事件升级从5月7日开始,原因是村民发现有机器运过来,村民口口相传,民众开始大批聚集,7号、8号、9号大批居民聚集,据目击者称人数最多时应有1万人以上,特警和警察也大批陆续进入聚集地,但这3天并没有任何冲突,但是政府没有任何的回应和缓和的措施,白岩松质疑在这几天的平稳期为何政府没有做出相关的措施,从而导致了10号的事件升级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白岩松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有高智商但是低情商,而在我看来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低智商低情商,只有小聪明和侥幸心理。 秘密开工是事件的导火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在认证微博发表评论:“余杭公安司法机关的深思:对于公众参与人数较多的公众事件,应该首先抓住问题的根本,后台少数利益集团的幕后煽动在作怪!而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少数不理智的民众的

镇压、抓捕上。对于为捍卫公共环境而维权的民众,越镇压就会越被动!致使公信力下降!”赵教授是环境科学的权威人士,曾经提出了几点1.垃圾焚烧风险至今尚未能避免,必须设法防护;2.环境防护距离不好一概而论,原定的至少1000米仍有参考价值;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4.采取镇压措施是最原始、愚蠢的,会更加降低公信力。这些话说在这次冲突之前,如果杭州政府请权威的赵教授来和民众沟通和讲解环保科学的知识,我是双手赞同的,我想大部分民众也能理解,是完全能避免掉冲突!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范忠信说:“【余杭环保抗争】建垃圾焚烧厂本为环保工程,政府占理。但没有环评和听证,瞒住附近数十万百姓,强行动工就明显理亏了。百姓手无寸木和平请愿,难道就只有动用武装特警抓人打人、以血威慑这一条途径可走了吗?在关系周边五十多万百姓健康的重大工程上,难道就不能贯彻十八大精神搞一点协商式民主吗?”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此地无银三百两》,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越是掩饰就是越有问题,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道理简单教导我们要坦诚。此次中泰冲突事件的前期,媒体全面封口,对垃圾焚烧这个字眼避而不谈,以前家里丢了狗都可以上杭州新闻的问题全部哑巴了, 网络搜索中泰焚烧等已经被屏蔽,诸多质疑焚烧厂的帖子被删除,事件发生后连“杭州”字样也从微博消失,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主事者像一个小丑,媒体沦为喉舌!政府一边说垃圾焚烧项目公开透明,欢迎公众监督,一边给媒体下封口令。如果能有媒体站出来像新闻1+1的白岩松给大家解惑,请权威的专家给出意见,事态也不会升级,如果没有尽到职责和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那潜在的成为了冲突事件的帮凶。 文化小说作者发表微博:“环球时报13日刊文宣称支持杭州市公安局对打砸分子【秋后算帐】,鼓吹这一处理过程应在全国广而告之。媒体作为第三方(独立于政府、民众之外)应该深挖事件的起因、报道事件发生的真相,而不是沦为权力的打手。所谓【秋后算账】彰显报复之意图,法治国家,民众守法,政府部门更应守法。”《南风窗》记者、时评作者叶竹盛评论说:“ 支持严格执法,依法处罚乘机打砸抢的人员。但反对选择执法,只打击群众,不追究决错误的官员。此时应问责,追究不按法定程序听证、环评、公开信息的有关领导。” 另外此外冲突事件后公检法司四家联合通告,被律师指为笑谈,并不符合法律程序,有律师更是质疑以后审理的公正性,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袁裕来律师说:“【通告暴露了司法环境之恶劣】在刑事诉讼中,公安局和检察院的地位相当于原告,法院和原告联合发布如此通告,当事人的权利就成了炮灰。那么,司法局为什么要参与呢?司法局是律师的主管部门,威慑的是律师。公检法是一家,辩护权虚置,这就是如今的司法环境。”袁裕来律师表示:“杭州余杭聚集事件53人被刑拘。或将有106位律师参与辩护,让那些重大案件纳入法治轨道,坚决而理性地扼制公权力滥用,是律师的使命。”如此的司法裸奔,连遮羞布都不要了! 白岩松在新闻1+1里有提到武汉等地方的垃圾焚烧厂每天的飞灰是几百吨,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周围居民怨声载道,监管部门形同虚设。其实这个也是广大民众担心和强烈质疑的地方,而节目的对比是日本的垃圾焚烧厂是建在市区,外形犹如游乐场,全程邀请公众参与,里面还有和小朋友的互动科技项目,寓教于乐,从娃娃教育开始!白岩松建议地方政府学习这种经验,十分可取。在节目的最后,白岩松调侃式的引用一个说法:“建垃圾焚烧厂建在市政府旁边,这样大家会放心”既然政府承诺无毒无污染,技术达标,那这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一点就是垃圾焚烧厂不应追求全球最大,可以建小的,建到各个区里,同时也能节约运输成本。另外杭州市城管委政府官方网站文章,第一条就是不分类的垃圾坚决不焚烧,那现在的不分类就焚烧垃圾是否可以理解为自扇耳光,如果市府不做到公正、公开,那如果能让民众信服和放心,居民反对和质疑的是垃圾不分类就焚烧,以及选址是否合理,周围有众多的水源和居民,还有就是萧山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造假,滨江垃圾焚烧厂的环境污染和环评拒不公开,都是民众的疑虑,而自始至终民众都只是在自言自语,无人问津! 徐副市长在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承诺:“民众不支持就不开工。”如果这个承诺说在民众聚集之前,说在项目秘密开工之前,事情不会发展到如此地步!秘密开工是导火索,以及一直关闭

与民众的对话窗口是导致民愤越来越升级,遇到问题就简单粗暴的去处理,事后的处理方式是撇清关系,视频也是单方面播放警车被掀翻和警察被打,并不究其具体原因,警察大面积传唤参与聚集的居民,居民人人自危。 强势的压制并不能解决问题,10日的冲突事件后,11日余杭中学学生有游行,12日部分学生已经罢课了,部分商铺罢市,大批警察进入余杭街道,如果谣言说有人死亡,我愿意相信这不是真的,但是请公正公开,详细的调查,而不是看到大批警察特警和电视循环播放的强压和震慑,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需要安居乐业,在此事件上更需要看到公平以及相互理解的对话,而不是强势的打压。新闻发布会后的36问,都是谁问的,这些官方的提问不是我们想问的问题,如果民众不参与提问,那叫什么提问和对话,更何谈公民参与,另外徐市长说的“民众不支持就不开工。”是多少民众不支持就不开工,之前居民提交的几万签名难道不是民意的表达,如此所谓的公民参与更像是奢望,在事态没有升级的时候强制解散上万人的多个QQ群,屏蔽质疑,半夜三更被请喝茶,这些居民并不需要维稳,需要的是打开窗口和对话的渠道,4月份的一夜之间出来机动车的限牌政策,未经公示一夜生效,已经使得老百姓对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这更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落实习主席所说的重要指示不要成为空洞的口号,政府所要建设的美丽杭州,不单单是我们看到的美丽山水,更是一种美丽的仁心与仁政。我们欢迎政府召开记者发布会,让民众参与,积极的去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新杭州人,我愿意为我的城市出一份力,杭州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是我们的家园,谁也不想看到垃圾围城,生活在这里,我愿意相信心目中美丽的杭州,相信习主席领导的政府,但是也请你们相信我们!

致全体中泰、老余杭、闲林和五常的居民公开信

—— 坚决反对在中泰建设日烧3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各位邻居、朋友、同事、同学: 你知道吗?就在中泰,在我们美丽的城西要造(日烧3000吨垃圾),市规划局正在公示,到27日为止,市政府也把这个项目作为2014年杭州市下半年的重点规划工程项目。 众所周知,未分类的垃圾焚烧释放出剧毒的二恶英、重金属粉尘、PM2.5,通过我们的呼吸直接进入人体,另一部分落到土壤,被蔬菜等植物吸收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中国科学院环科所专家赵章元指出:垃圾焚烧5公里以内有严重直接影响(有风的情况下是12公里),二恶英一旦进入人体内就会不断积累,所以即使你的排放量再低,它最后在人体内累积后还是会致癌的。它们在体内的半衰期为7至11年。二恶英的毒性非常大,是砒霜的900倍,有“世纪之毒”之称,还具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 在以焚烧点为圆心12公里,涉及50多个小区,几乎将整个余杭区、临安区以及杭州西部涵盖!目前老余杭愈见繁华,在垃圾厂方圆12公里范围内居住和工作有80万人。 这样的垃圾焚烧厂有着沉痛的历史教训,就在滨江浦沿有个同样的绿能垃圾焚烧发电厂(日烧650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3000人口的山二村,一年就有10多例新增癌症病例。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递增,并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大家谁也不知道“下一批”会轮到谁,自己?家人?亲戚朋友?谁也不敢去想。 水源威胁? 你能想象我们每天喝的自来水,中泰自来水厂离垃圾焚烧厂只有1公里吗?!苕溪是老余杭自来水取水点,离垃圾焚烧厂不到5公里吗?这里还有青山湖和闲林水库,还有杭州自来水钱塘

江的取水点,都是近在咫尺。 强烈要求? 而如今,政府要在这里建设一个浙江省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这难道不是将我们周边中泰、老余杭、闲林、五常等地八十万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当儿戏? 居民们!没有健康,何谈幸福?没有生命,何谈建设?没有子孙,何谈发展?! 居民们!我们还能袖手旁观吗?还能事不关己吗?还能无动于衷吗?! 居民们!让我们团结起来,行动起来!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子孙后代,坚决反对在中泰建设日烧3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政府对待民众诉求,不论是理性的还是激进的,一律封锁掩盖,就像对待民众的垃圾处理方式,不管是分类扔掉的是混合丢弃的,一概混合到一起一烧了之,这必然会催生暴力的二噁英子,在公民和国家机器之间无形扩散。在如今杭州中泰的数次上街事件中,但凡政府有一次肯坦诚面对和认真反思,最后就不会赤膊与武装相见。政府成功避开了一切温和解决的机会,毫无意外地将民众情绪引向了决堤和泛滥。在媒体统一禁声半月后与特警同时现身时,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我知道,对于昨晚的部分学生游行,如果有报道,那肯定是被人利用的,后面跟随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也肯定都被利用了。我们懂的!

最近,微信上最热闹的,莫过于中泰建造垃圾焚烧厂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作为中泰十公里辐射圈的临安,也难独善其身。媒体集体失声,临安失声,我也失声。我一直没对中泰建造垃圾焚烧厂的是非,发表观点,并不意味着支持政府在中泰焚烧垃圾。因为,和中泰紧邻的就是临安美丽的青山湖,以及中国书法之村桃花源般的板桥上田村,传说中的关于垃圾焚烧排放二恶英等致癌物质的阴影,将使很多美丽的期待一一落空,刚刚被生态和环境打开未来发展空间的人们,或许将再一次步入恶梦,无可奈何地沦陷为“环境难民”。

曾经有一个非常可爱的脑筋急转弯问题,痘痘长在哪里最好,正确的答案是:别人的脸上。在这次群体事件中,走在抗议最前沿的,当然是中泰人,然后是老余杭人,临安人只是微信转发,基本上围观的状态,最多自己骂自己一声:麻木的临安人,然后继续麻木,继续围观,并时刻准备分享中泰抗议的成果,如果事情出现转机的话。临平人是不会抗议的,杭州人也不会,中泰垃圾焚烧厂建设成功,他们都是受益者。因为,每年百分之十递增的城市垃圾,已经让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不堪重负,杭州时刻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局。杭州只能将城市垃圾向郊区转移,否则只能填平西湖了,一千年前,钱武肃王的谋士,曾提出过这一损招,被钱王一个耳光打了回去,一千年后,这一个耳光又被历史打了回来。在抗议者手上的标语牌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跪请政府重新选址。这就是问题关键了,看来只要垃圾这个痘痘,长在别人的脸上,事不关己,我就可以高高挂起。阿门!如果这个垃圾场建在临平的话,就轮到中泰人围观了,而所有没有切肤之痛的围观者,除了麻木,还能有跨过鸭绿江,抗焚援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么?门都没有。 回到问题的起始点,垃圾焚烧厂该不该建?该建的话,又建在哪里?先说说第一个问题,资料表明,中国的城市垃圾处理,基本上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现在填埋基本上占百分之八十,堆肥和焚烧各占百分之十。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垃圾焚烧正在成为日后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途径。因为填埋会浪费大量土地,并造成二次污染,以空间换时间,总有一天我们将被垃圾包围。美丽的城市表象下,千孔百疮,垃圾汹涌。而垃圾焚烧只要设计合理,管理科学,不仅能以高温控制和消除致癌物二恶英,还能废物利用,以焚烧产生的热量发电,让垃圾成为一个天然煤矿。一切都像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但神话总是在苍白的现实面前,梦一样碎裂,一旦涉及垃圾焚烧建厂,抗议声和群体事件不断。至于建在哪里?我想最

好还是像痘痘那样长在别人脸上。首选非洲吧,那里经济落后,天地广袤,发展中国家总是前赴后继地承担发达国家对于落后产能的梯度转移,并默默品味由此带来的恶果,也可以建在沙漠,建在戈壁,春风不度玉门关,垃圾飞扬但何妨?但问题垃圾不是黄金,运输成本决定了它的选址必须和中心城市保持良好辐射照应关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所以,临安岛石人民尽可以放心,纵使你有分担杭州垃圾之患的决心和勇气,飞扬跋扈的垃圾未必能看得上你,不会为你烈火焚身。说是不能太近,也不绝对,日本东京居然把垃圾焚烧厂建在城市中心,看上去像一个艺术博物馆,政府的公信力和管理水平,是它能够傲立城市中心的底气。这个使中国人民又恨又爱的小日本,总是能石破天惊,让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大跌眼镜。垃圾焚烧厂落户中泰,无疑是中泰之痛,落到哪里都会有一样的疼痛,而通则不痛,这是对政府和地方利益平衡的大博弈和大考量,如果中泰人民能以一己之地,解决整个杭州的垃圾出路问题,所有的人们都要向中泰致敬;反之,如果政府能够以理服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建造、运营、管理,让中泰之痛化为中泰之福,那就是皆大欢喜。人们更多的担忧不是焚烧厂建在哪里,而是建成后的焚烧厂是否真的想承诺的那样完美?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国终于开始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买单了。垃圾问题便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在中国的词汇里,垃圾,是很难听的词语。如果不是老师教导我们不要乱扔垃圾,我早把你丢进垃圾桶了。你看看,一个人被垃圾了,他就会遭到清理,何况是蚊场蝇场污秽不堪的垃圾。但在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畸形发展里,君不见,垃圾也曾是我们趋之若鹜的名利场。改革开放之初,有奶便是娘,垃圾当营养的笑话并不是没有过。很多发达国家,把工业垃圾用集装箱运到中国,中国的东莞等地,就成了国际垃圾的中转站和处理厂,人们疯狂地分解和分拣垃圾,让故乡和河流在洋垃圾里集体沦陷,连连醒悟过来,美丽和生态已经万劫不归,人们怀揣千万百万,却不能在熟悉的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家园,教训是何等沉痛。垃圾发电,不是一个新鲜的词眼,我们临安最大的民营企业锦江集团,就是以投资垃圾发电而闻名的。而它之所以现在很刺眼,是因为垃圾发电厂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监管力度不够和经济利益驱动,匆促上马,客观上也造成了二恶英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如武汉等地都有负面的新闻报道。在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畸形发展中,我们的政府要反思,要勇于承认发展过程造成失误和由此带来的恶果,然后要说清楚,政府将从哪些方面来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才能把丢失的诚信重新树立起来。像中泰垃圾焚烧项目,一定要做好环评,从技术上、制度上、监管上给中泰人民一个说法,不要半夜鸡叫,而要光明磊落,积极对话,坦然面对,媒体不用失声,可以正面引导,话说白了,小日本能做到,您为什么就做不到呢?2010年,为减轻临安上甘垃圾填埋场的压力,临安锦南街道新上一个小型的垃圾焚烧项目,就在临安报和临安电视台多次宣传、对话、沟通,最后还是取得良好的结果,达成了共识,何况中泰还是那么大的项目。宣传、预热、沟通,明显不够。当然,我们的市民也要反思,和昆明和宁波的PX项目不同,化工项目可以不上,但垃圾问题必须解决,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每个人最后都将是受害者,毕竟,我们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还有,我们要有清醒的垃圾危机意识,正确的垃圾处置方式。垃圾焚烧合理消灭二恶英除了技术和监管原因,还有一个垃圾分类问题,垃圾分类不清,合污焚烧,就容易产生有毒气体。而我们市民有多少人做到了?我们的监管部门又在这个方面做了多少努力?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这是在做表面文章,是对付上级验收。垃圾不分类,危害全人类!这才振聋发聩,震撼心灵。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的垃圾桶不要说分

篇三:白岩松真的错了吗

白岩松真的错了吗?

2015-06-24加右

白岩松近日在出席梧桐书屋“思想午餐”时,回答了中传学生一系列问题。关于节目中将肃宁枪击案中的警察用“死亡”而非“牺牲”所引起的舆论风波,他首度进行了回应。

在6月9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在提到河北肃宁特大枪击案中牺牲的公安干警时,用了“死亡”二字,此后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

从节目播出后,一些警界人员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指责批评白岩松,要求其道歉。更有警界人士公开发文,要求与昔日偶像绝裂。

白岩松就此回应称:每个行业要有每个行业的准则。做新闻不是做感动中国,做新闻是做新闻,而感动中国是一定会到来的尊敬。我从2002年做《感动中国》到现在,采访的警察不计其数,为多少警察热泪盈眶过,那一切都是假的吗?这一瞬间,难道当我去坚守新闻准则的时候,我就变成了警察的对立面?

白岩松还特别强调,(当时)没说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没说他到底是自杀还是被击毙的等等,都是未知的。当所有事实未清楚的时候,必须首先采用中立的词汇,这是新闻的准则。

白岩松还认为,出现这样的一个风波,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去思考的问题。

警媒冲突向来是一个焦点。既理解白岩松的自辩,也可换位想想警界的反弹。其实每一个群体都有共同体的情感,当警界人士面对媒体人士口中的“死亡”——而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牺牲”的时候,当媒体人士面对同行只因一个中性客观的词语受到的激烈批评的时候,他们各自的情感,恐怕差不多是一样的。

白岩松6月9日的电视节目

王辰瑶:语境错位下的新闻批评

白岩松错了吗?

在我印象中,这位出口成章、分寸感很好的新闻评论人极少身陷是非。然而这一次,舆论汹汹,好像千夫所指似的。对一档新闻节目有质疑,这太正常了,新闻批评本来就是常态化的,它可以视为是记者与新闻用户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关系。

但是,这一次的批评,我觉得不正常,它不但无助而且会损害新闻媒体与被报道者、新闻用户的良性关系。这是一种不能接受的、错位的批评。

不知道转发质疑白岩松微信文章的网友中有多少人看过这期被批评的节目——6月9日的《新闻1+1》。我很好奇,在完整看过之后,还有多少人会认为白岩松错了。在这里大概回顾一下这档节目的内容:

演播室——白岩松点出报道事件为“昨晚到今天凌晨”在河北沧州发生的一起恶性枪击事件。他对这个事件的描述是:一位村民用双筒猎枪打死四人打伤五人,其中“有两个警察不幸死亡,另有两个警察受伤”。(这是第一句被人诟病的话)由此,他提出的问题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枪击案?过程又是如何?

现场小片——前方记者进一步解说事件、采访肃宁县公安局刑警大队长,确认犯罪嫌疑人用的是双管猎枪。

演播室——白岩松引用河北沧州公安局官方微博的信息,该信息称“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但没说是被击毙还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白岩松对此提出疑问。

连线——白岩松与记者的对话,提问犯罪嫌疑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是否被击毙、他的枪从哪里来等。现场记者根据掌握情况有限地进行了回答。比如记者说,有村民说此人有精神病,但没有得到警方认可。

请注意:到这里为止,节目已经报告了截止6月9日晚关于这一事件所能得到的信息,尽管有记者在现场,但信息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白岩松在这时点评说,

尽管我们知道了一些信息,但问号好像反而增多了。他由此追问,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是否出于精神病的发病期),枪从哪里来,为何枪法如此之好。

问号太多了。

这时他说出了第二句后来被人诟病的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

因为现场的信息已经穷尽,虽然留有一系列疑问,但节目没有可能进行回答。因此,接下来,节目转向了对两个问题的讨论。第一个问题是讨论非法枪支,第二个问题是讨论警察在配枪后的训练情况。节目用了一系列新闻背景,表明这两个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自制枪支和弹药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基层警察的射击训练水平一直偏低。节目后半段,白岩松与公安大学警务实战主任的连线主要都是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

这期节目的报道逻辑是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它是一个典型的事件调查+问题反思的思路。事件调查部分,新闻关心的是谁、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起枪击案,因此在一系列提问后,白岩松会问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55岁的老汉突然端起了猎枪?(请注意这句话的重音在”“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反思部分,报道关心的是非法枪支管理和警察的用枪能力,因此节目的报道框架是把这起事件首先定为“悲剧”,并且援引大量类似事件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它的报道角度不是警察的出警(有多么英勇),而是直接陈述“两死两伤”的灾难性后果,并且直接跳到对现象的讨论,因此完全谈不上对牺牲警察的不敬。再说节目中已经多次用“牺牲”来描述了,不论是记者的报道,新闻小片的解说还是白岩松在演播室援引公安局微博时,都使用了“牺牲”。

还要怎么说?在我看来,这期节目中“死亡”和“牺牲”在语义上根本没有什么分别。比如,节目字幕既出现“肃宁特大枪击案,警察两死两伤”,又出现“肃宁特大枪击案,两名警察牺牲”。可见,在这期节目的语境中,这两个词本就是通用的,无论是“牺牲”还是“死亡”,本身都没有包含什么感情色彩。

分析至此,我想说说为什么这次对白岩松的批评是一种不可接受的新闻批评,因为它完全错位了。在脱离节目语境的情况下,单列出对警察用“死亡”,而对犯罪嫌疑人用“五十多岁的老汉”,两相对比给人一种主持人“别有用心”的感觉。这是一种相当恶劣的评论。

之所以它会传播和发酵,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传播生态很容易造成的语境错置。当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帖子后,警察群体很容易觉得受伤害——正如一个被传播10万次以上的微信文章所说的,警察出生入死的时候,你们记者在干什么?记者在干什么呢?记者在奔赴现场、采访专家、援引大量新闻背景,试图在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尽力还原事实,厘清问题,呼吁社会关注,避免悲剧再次发生。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守护?而这守护与关注的对象里当然也包括了警察群体的安危。

通过剪切、拼贴,我们可以用任何人的原话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思”,然而再对它加以抨击,炮轰,有意思吗?往小了说,不过是一地鸡毛。往严重了说,它可能造成高度的社会不信任。

最后还要吐个槽。白岩松没有错,但白岩松的东家真是错得离谱。为什么要把这期节目从新闻1+1的网站上撤下?如果说此前暂停播出的通知是“正常的节目调整”,那么这种偷偷撤下节目的行为是什么?心虚?息事宁人?得,正好把本来“不实”的批评给“做实”了。有点担当的boss就应该在节目网站上贴一个告示:欢迎新闻批评,请先看节目!


白岩松评论事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43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