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游子归乡

游子归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4 06:43:56 | 移动端:游子归乡

篇一:1《乡愁》(详案)

1.乡愁(1课时)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朗诵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2.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

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三、资料助读

四、品析语言

3、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 4、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呢?看背景资料。 (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呢?(学生齐读)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

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哪些?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

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五、联想想象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③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A层次学生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00字。 (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学生练笔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七、迁移拓展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A层次学生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 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篇二: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以鲁迅的《故乡》和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为例

何登文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650500

摘要:鲁迅小说中体现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的情节结构模式,被以后很多作家所沿袭。在鲁迅《故乡》和莫言《白狗秋千架》中,这一结构模式被体现出来。同时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限知视角讲述了“我”归乡后,看到家乡的人物经历的转变的内心感受。在“归乡”的模式中,鲁迅和莫言以敏锐的视角,观察农村人的生活心里状态,展开了对“人性”这个话题的思索。两篇文章在情节结构模式上相同,从“人性”的视角思考了生存与命运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莫言;闰土;暖姑;归乡

故乡是文学作品里说不尽的话题。在故乡塑起的童年,在故乡经历的成长,在故乡怀念的亲人,是我们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也无法改变的。在鲁迅《故乡》中,读者会发现小说中的一个内在情节模式,即作为当代的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我”,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离开落后封建的家乡。然而,“我”所追寻的心中的梦,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提供给“我”现实的条件,繁华的都市没有我想要的精神世界,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艰辛,带着满身的疲惫重新回到家乡,希望归乡能带给自己些许安慰。但故乡也时过境迁,历经的改变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使我在失望中再度离去。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这种情节模式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可称为“归乡”模式。

在品读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时,读者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了“归乡”模式。作者莫言,用第一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我离乡的原因,和归乡再遇“暖”后内心的彷徨和失落。在“归乡”模式中,《故乡》容纳了我和闰土的少年友谊。《白狗秋千架》则讲诉了我和暖曾经那段朦胧的恋爱,这两者都是故乡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闰土和暖的改变使作者发出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质问。《白狗秋千架》和《故乡》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异同之①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31).

处,不禁让读者对“归乡”这个模式有了更多的深思。

一、 记忆中的“人”与“乡”

对于走出家乡的游子,思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情绪。当现实中的不尽如意和失落感充满了游子的生活时,家乡的记忆就被思乡的感觉慢慢唤起,归乡仿佛也成为寻找慰藉的一种选择。

在鲁迅的《故乡》里,我对故乡的记忆被唤起时,故乡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地方。在故乡中有深蓝色的天空,有碧绿可口的西瓜,有金黄色圆圆的月亮,还有我的记忆中少年闰土。闰土是单纯可爱的孩子,充满了活力。我见到闰土时,他十一二岁,正守卫瓜田。他有一张“紫色”的小圆脸,还有“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戴在脖子上。童年时,“我”听到他来,会跑出去找他通过闰土。闰土让“我”知道了不一样的世界,让我知道了新鲜的事儿。他告诉我,夏天的沙滩里,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贝壳。他告诉我,他会守护瓜田,保护瓜田不受猹的侵害。就连冬季如此寂寞的日子,闰土也这样告诉我说,冬天雪下的厚厚的,在下过雪的沙地上,支起一个竹筐,鞍上个绳子变可以抓鸟了,各种各样的鸟都有。听到闰土这样的描述,“我”经常盼望着冬天快快来到,冬天的日子能下雪,希望能和闰土一起去抓鸟,体味他说的快乐。

少年的闰土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顽童,他带给我新奇的感受,他的世界充满魔幻,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他纯真可爱,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侵害,他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出去玩。他不会别扭的叫“我”少爷,把我当成他的朋友。我们在一起玩耍,是两颗自然的心的融汇于交流。我们之间没有等级的观念,少年的闰土是自然的,在他的脑海里充满着丰富的向想象力。在少年闰土的世界里,连贝壳也是无比的美丽的。闰土的银项圈,可爱的紫色笑脸,站在瓜地里。他的小英雄形象是《故乡》中“我”最美丽的回忆。

高密东北乡是《白狗秋千架》中主人公“我”的家乡。记忆里的家乡是热闹的,那时我对暖的爱慕,和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青少年时家乡中最美的感受,是对家乡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美丽。少年的我,对暖有着朦胧地爱意。“我”喜欢暖的明亮的双眸,喜欢她的漂亮。我带着几分挑逗的色彩,打趣的叫她小姑。

少年的暖是活泼,充满活力的女孩,是村中男子爱慕的对象。“我”对暖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暖的双眸,皎皎如星辰,映衬着她美丽的脸庞。她的歌声,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清晰。还记得那时“我”刚十九岁,暖才十七岁,白狗也只有四个月大的时候,解放军来到家乡,他们开着一辆辆的卡车,从桥边路过。那时候发生了个小意外,一辆车掉进了河里,一时间热闹的景象出现了,大家一起全力抢救。在热闹得求援中,暖唱起了歌唱。暖的歌声是动听的,她唱:“小河里的水呀清悠悠,庄稼盖满了沟。”在家乡,少年的我和暖是快乐的,我们也有过当兵的梦想。当时蔡队长曾说过,暖的条件很好,就是缺名师指导。少年时遇到

的蔡队长,使我和暖的爹爹也是动过让我们当兵的心思的。双方的父亲去央求蔡队长把我和暖带走。然而,蔡队长表示,这要请示上级,才可以。我们的当兵梦就算这样的过去了。

二、现实中的“人”与“乡”

作为一个从乡土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一个在家乡长大的作家,鲁迅和莫言常常从故乡出发来审视社会。童年成长的经验,往往成为写作的重要题材。这一题材的出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也正是因为爱和思念当我鼓起勇气回家时,家乡人的变化才使作者痛苦悲凉。

在《故乡》一开篇,“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家乡,家乡却变了模样。那时的家乡是阴晦的深冬,快到故乡时,冷风不断的吹进船内。“我”向外看到的家乡的景色是一片萧条,暗黄的天底下,是“我”那没有一丝生气和活力的家乡。“我”甚至在怀疑这是我曾经的家乡么,这是我记忆中的家乡么。记忆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的鲜明对比,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悲凉,也为我再遇家乡人,看到闰土后的伤心埋下了伏笔。

《故乡》中“我”看到了行为举止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杨二嫂,不再是当年的豆腐西施,她身形如圆规,认为“我”以是在大城市里娶了几房姨太太的“大老爷”。在搬家时,每天来“我”家占些小便宜,她的感情用虚情假意来表达,把得到的蝇头小利当做是自己才智的展现是一个集可怜又可气为一体的人。当《故乡》中的我回到久违的家中,母亲向我说起闰土来,告诉我闰土每次来,总是提到我。阔别二十余年后,我再见到的闰土,他的身体长高了,但眼神却麻木了,记忆中的紫色圆脸也变的灰黄,连手都变得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成年的闰土没有了我记忆中闰土的影子。面对记忆里熟悉而现实中又陌生的闰土,“我”带着兴奋又有些尴尬的心情,叫了一声:“阿!闰土哥,——你来了?”。可我的闰土哥,早已被封建那吃人的礼教,被礼教中的等级关系侵蚀,他对我说了一声:“老爷!”。在这一句“老爷”让文中的“我”明白,少年富有活力的闰土以离我远去,我们中间隔着的是一堵无声的墙。“母亲”告诉我,关于闰土运灰过程中发生的“藏碗碟”悬案,更是让故乡的一切更加模糊,让“我”更加气闷和悲哀。

无独有偶,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中的“我”,虽不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但作者莫言依旧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 。以“我”在父亲再三的催促下而归乡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讲述了暖生活的变化对“我”影响。她有着皎皎如星的双牟,她是村中青年后生们心中“想得美”的姑娘,有喜欢她的意中人,她有看的见的未来,她有可以想象的幸福。然而,是“我”的失误,是“我”的过错,让暖从秋千架上摔下,使她失去了一只眼睛破了相。从此她的人生跌入了失望的谷底,生活发生了大逆转。面对“我”的过错,“我”逃避的离开故乡,十年一去不回,而暖只能面对生活的艰辛,无法逃避。

一别十年,“我”在父亲的再三嘱咐下回到了故乡。在令人窒息的热夏,在桥上,“我”看到从远处蹒跚走来一个人影,这个人影艰辛的走来。这个人影身上搭着一大捆高粱叶子,

她步子蹒跚而来,沉沉的高粱叶压弯了她的身体。在如此闷热的夏季,这个人依旧干着沉重的农活。这个人穿着蓝色的褂子,黑色的裤子,黄色的胶鞋。尽管她离我越来越近,如果不是她歪下的辫子,我无法分辨出她是女人。而且这个在夏日里劳作的人,偏偏是又是暖。当“我”自欺欺人的问她,过的还好么时,她的回答是让我沉默和辛酸的。她尖锐的回答说:“怎么会错呢?有饭吃,有衣穿,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

暖的回答里,透着对生活彻骨的悲伤,和对命运安排的无奈。在她的回答里,“我”想她应该是怨恨我的。面对此时的暖,我心中是无边的愧疚。暖因为“我”,缺了一只眼睛,曾经那个婷婷如花的女子,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哑巴,而命运并没有怜惜她,又让她罕见地生下了三胞胎,这三个孩子又都随了他们那个哑巴爹爹。暖从美丽的暖,变成了“个眼暖”,带着她对朦胧而又美好的“蔡队长”的爱情,从此生活步入了渺茫。看到她生活的艰苦,“我”依旧懦弱的幻想着暖的生活会幸福些。我的心中依旧挂念着曾经心仪姑娘,不顾八叔“别降低了身份的劝告去看暖。当我敲开了门,看到的是暖粗鲁的丈夫,看到的是暖的生活环境,三个哑巴的孩子。我知道了暖是如何生活的,可“我”还是自我宽慰的想,暖的丈夫不失为一个气概的男子汉。这时候的我是懦弱的逃避,我似乎无法在面对暖,我心中的忐忑不安,分分秒秒都催促着我快点的离开。

三、现实中的“人”与“我”

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他把“国民性”的思考贯彻在文章中,提出“为人生”的主题。问起鲁迅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回答是,他仍然怀着多年以前的“启蒙主义”的思想,要改良人生,写作是为人生的观点。在品读《故乡》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一贯思想。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弊端的鞭挞外,还向读者展示了,鲁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冷漠,思想上的隔阂的反映。突出了他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以及他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同样,有关“人性”问题的思考,《白狗秋千架》也有着深刻的解读。小说中归乡后的“我”,看到暖不再是年少时那样貌美纯真、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子,她变成一个在闷热地令人窒息的夏日,仍在劳作的妇女。她与我的归乡后的初次见面,语言辛辣,在尖刻的话语中充满了怨恨,但又有着对命运听天由命的叹息。暖的个人命运的悲惨转变,看上去是秋千架上,由于我造成的偶然事故,但在品读时,读者会发现,秋千架也可以看成乡土社会的人生中由于偶然性造成的无法抗拒的厄运。

在暗淡的《故乡》里,那站在瓜地里,守卫瓜田的,带着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形象,已离我远去。但在《故乡》中,却有一个“飞出”的八岁的宏儿,他像一颗闪亮的星星,一出现便点亮了整个故乡的天空。宏儿的心是纯洁的,他如年少的我,盼望着水生的到来。宏儿和水生如兄弟般的友谊,是对传统的尊卑上下等级观念的冲击。宏儿在做船离去时,还是想着

他和水生预定出去玩的事情。他的纯真,是对封建社会的阿谀奉承和麻木人心的伦理道德理念强有力的冲击。

宏儿的出现,他和水生的纯真友谊,他的天真烂漫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最初本性。那是“人性”中纯真,没有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面,是“人性”对“吃人”礼教的反抗。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白狗秋千架》中,面对命运中突入进来的厄运,暖是否真的向命运低头了呢?当暖说要去镇子上给孩子裁衣服,并狠狠的剜了我一眼的时候,故事的悬念就开始出现了。白狗静静的跟在暖身后,我发现十余年过去了,很多事情人物都在变,唯有白狗对暖的感情没有变。那只白狗是暖心中的安慰,它伴随着暖走过十余年的岁月。在回去的路上,我发现了白狗,这时悬念又开始了,在这只白狗的牵引下,我走进了高粱地,看见了暖。看到她独自一人坐在那儿,那个她带走的小包袱放在她的身边。她压倒了一片高粱地,开辟出一个独立的下空间,四周的高粱像一个下屏风,将她围在中间。她看我走进来,就从小包袱里抽出来黄布,铺展开在压倒的高粱上。这时的我看到高粱叶的影子,在暖的脸上晃动。

高粱地里再次遇到暖,我是愧疚的。当我想向她说出内心的愧疚时,暖却说出:“只叫一人寒,不叫二人单”的话语。此时的我发现暖依旧是善良的女子。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莫言出人意料地把文章推入了一个悬念的高峰,让暖说出了“借种”的要求。暖对我说,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说不得理由,也要答应她这个要求。暖只想要个会说话的孩子。面对暖的要求,“我”是矛盾的,“我”本是暖命运的不幸的制造者,但此时的暖却又把“我”看成她悲惨命运的拯救者,“我”该怎么去做,成为疑问。

面对暖要个会说话的孩子的要求,作者莫言把问题的悬念抛给了小说中的我,也抛给了广大的读者。《白狗秋千架》的戛然而止,在作品最后,暖向“我”求会说话的孩子的要求,大大出乎了读者的意料,使文中的暖的形象发生强大的逆转。从她的听天由命,到“求种”可以看出她对自己这种偶然性命运悲剧的抗争。她与闰土是不同的,在经历了人生不断的变故和打击中,暖仍然没有被彻底击溃。“求种”想要个会说话的孩子是她的抗争,也是她生存下去的动力。

“求种”是一种意味性的象征,象征着原始最初的“人性”对传统封建落后文化冲击,象征“人性”对原始生命力的渴望,超脱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束缚,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故乡》和《白狗秋千架》在“归乡”这一情节结构模式中,共同审视了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表达了“我”离开而又归来的心境。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和莫言又共同发出了对未来希望的呼唤,在不同的事物中寄托了自己的对未来的希望。《故乡》与《白狗秋千架》,在同样的情节结构模式中,两部作品都采用同样的叙述视角。同时两篇文章的作者同样采用了限知视角第一人称“我”,也同样描写了一个人的变化对文“我”的影响。在《故乡》中,

篇三: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附: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编排说明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1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爱家乡的个性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3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 4

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 5


游子归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61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