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饯行的意思

饯行的意思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5 06:38:25 | 移动端:饯行的意思

篇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4*5’=20’

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历史地位

稷下学宫

田齐所创设的学宫,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同时出现的,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历时约一百五十年左右,它创建之早、时间之长,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1、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有别于用士养士,它是的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育士学校,但是,由于它刚从用士养士中脱胎出来,还留着用士养士的许多痕迹。

2)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由用士养士制度演化而来。

3)稷下学宫是一所特殊学校,虽是国立大学,但其细胞是私学。

2、稷下学宫的特点

作为战国时期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既发扬了西周官学的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所以它本身具有许多独到之处。

1)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2)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4)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在稷下末期出现了二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

黄老学派:因道合法,兼采儒墨之长,撮名法之要。

荀子体系: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

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有教无类的评介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大学》

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无论是作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还是作为“为学次第的”八条目,都着眼于人伦,以个人道德和社会政治的实现为目的,而社会政治的实现也被看成是道德过程。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中庸》

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与大学互为阐发。

1、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中庸: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中庸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

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依《中庸》之见,人们可以从二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或者尊德性。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自明诚,谓之教,或者道问学。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 《学记》

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首先,《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其次,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视学与考试、教育教学的原则: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太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

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称仆射,东汉改名为祭酒。博士的任用,西汉以名流充当,采用考试的办法,并且还要写保举状。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者附会谶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琐、保守的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学垄断。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所谓“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所谓“家法”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师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立说,争派别。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太学的教学形式有所创新: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一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

太学没有规定肆业的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初年是每年一次的岁试,方法是“设科射策”(抽签考试),设有甲、乙二科,后改为上、中、下三等。

太学生的来源有三:① 太常直接选送。

(以德才为主)② 郡国、县、邑、道选送。

③ 明经下第者及公卿之子(顺帝时期)。

“九品中正”的选士制度

汉代的选士是由郡国察举,即所谓“乡举里选”。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政权须得士族支持。曹丕做了魏国皇帝后,采纳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奏义,实行“九品中正”取士方案:

州设大中正,群设小中正,以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或州郡之“贤有识鉴者”做中正官。规定中正官的职责是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按他们的言行予以进退。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送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九品,即上上、上下、上中、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到后来前三品一般限于士族,四品以下从寒门出,下品不能升入上品,所以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说法”

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时,曾收到一定效果,根据“唯材是举”的政策,取士“盖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斥退了不少无才之人。但到后来,品级品定及升降全由中正指定,所以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实际上成了一种按门第高低选士的方法。这种方法到隋唐才被科举所取代。

科举考试制度

一、科举制的产生

具有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元606年)开始设进士科,是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明而定型,一直沿用到清末。

科举是分科选举的意思。其特点是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它与察举制的区别在于:

① 选择标准:选举重德望,才学次之。两汉、魏晋南北朝选士虽也有考试,但以选举为主。

科举则全凭考试。

② 选士形式:选举是州郡守举其所知,由朝庭策试。

科举则是州郡逐级考选,最后送朝庭策试。

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科举制在唐太宗、高宗年间为极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选制度。

1、考生来源及报名办法

① 考生来源

唐朝取士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来源:学校出身的“生徒”

州县考送的“乡贡”

天子诏举的“制举”

② 报考办法

每年仲冬州县学馆举选学业已成的“生徒”,报送到尚书省,“乡贡”则由各人自己携带家籍凭证向州县报考,入选后,长吏要以乡饮酒礼为他们饯行,送到尚书省再参加省试。

③ 考试程序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二级:第一级是地方州县的乡试;第二级是中央的省试。

2、科目、考试内容及办法

① 考试科目

唐代科举常行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最常行的仅有明经、进士两科。

② 考试内容

在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时,只有试策,到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加杂文(诗赋),明经则加帖(帖经)。此后发展为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形式。

三、科举制的作用和流弊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作用

① 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于唐朝的政治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 调动了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子弟学习的积极性。

③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豪族地主垄断教育的情况,促进了学校数量上的发展。

2、弊端

① 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欺骗、虚伪性。

② 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理学

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理学产生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至南宋朱熹始成大集。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按理学家们讲学的地域划分,宋代理学又分为濂、洛、关、闽四个主学派。分别以周记录片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为代表。在南宋与朱熹同时的还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除理学之外,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派别。

一、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理学的核心价值就是: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其中天理、天地之性、道心、公、义、王道具有内在统一性,属于形而上层次,是居于主导、积极、正面意义的价值;人欲、气质之性、人心、私、利、霸道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属于形而下层次,是居于从属、消极、负面或应被消灭的价值,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存义去利。朱熹综合批判吸收了同时代学者的思维成果,融合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而归宗于儒,建立一个兼容统摄释道、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形上世界、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的庞大新儒学体系

程朱理学之所以称之为新儒学,就在于程朱对孔孟的仁学加以重铸与创新,以仁释理,以仁释性,提出“仁包四德”,仁具“生生”之理,以仁统摄儒释道,即以仁兼容并取代道家之道与佛家之佛性。朱熹总结的理论体系由以下要点构成:1.总原则是天人合一,通过性即理实现;2.性即理即仁;3.仁包四德;4.仁即生生;5.性一气殊(隐含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6.存理灭欲;7.性情;8.体用;9.未发、已发;10.由批评陆九渊而有儒禅之异同之辨;11.由批评陈亮而有义利、王霸之辨。 理在于心为道心,道心是生于义理或发于理之心,心、性、理三者互相贯通,共同表现为善、为公、为义,发之于政为王道。认识把握此理者为德性之知。 对气、实在世界现象世界的认知了解为闻见之知。

汉唐儒学是外用的政治化儒学,走向僵化。理学首重内用的治心、治身之学,把心性之学作为突破口。由于治心即是道德治人,求心即是阐发人伦道德精神,因此,倡明心性之学乃可满足挽救宋代社会严重伦理危机的需要。理学家推明心性之学,以心性为儒学之本,这也是回应佛、道挑战的理论上的需要。

1、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确定的考核办法: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2、实行积分法。

明朝国子监分为六堂三级: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率性一堂为高级。监生按其程度进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凡仅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肄业。学习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肄业。升到率性堂,便采用积分法。办法是,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

篇二:送行

DZCF—YW—09—029 编写时间:2014-02-09

《送行》学案

主编:阮兴刚审核:高海明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对勒罗为人送行角色的刻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深入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采用活动法,引领学生通过文中两种“送行”场面的比较探究,领悟作者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趣,善于在阅读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用意,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

【教学过程】

一、先学(10分钟)

自学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124-130把知识重点用红笔画出来。根据自学情况做下列小题:

“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回忆、背诵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①不谙(ān)世故:②凄怆(chuàng):

③邂(xiè)逅(hòu): ④不可思议:

⑤溢于言表: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3)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二、后教(20分钟)

1、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为什么?

2、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

三、当堂训练(10分钟)

1. 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不谙世故( ) ②凄怆( )

③邂( )逅() ④尴( )尬( )

2. 阅读

我游移的目光落在一个肥胖的中年人身上。他站在月台上,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和我们只隔开一个车窗。他那硕大的侧影好像有点面熟。一望而知,那位小姐是美国人,他是英国人。要不,凭他那感人的表情,我会猜想他是她的父亲。我真希望能听见他在说什么,我断定他正在给予最好的忠告,他的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以至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就像他的侧影一样,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我在哪里见过呢?

文段中加线的细节描写的句子都说明了勒罗的“送行”成功,请问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读完全文请填空:从勒罗送别客人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从他看到“我”后的反应可以看出他的(),从他不忘还别人的钱可以看出他的(),他告诉朋友自己喜欢看他写的戏剧评论,表现出他的()。

(3)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学后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对《送行》一文的解读

我们被勒罗忽悠了

苏州市觅渡中学 顾伟

我认为苏教版九下《送行》一文中的勒罗(就是下文的勒·洛斯)是个十足的骗子。 提供诸多疑点中的三个:

1、一见面就将“半个克朗”还我,但事实上最后“拿”走了我高昂的学费(“他要的价,我得承认相当高。”),而且还是自愿的,还得感激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在百忙中接纳自己(还记得“卖拐”吗?)

2、送行员需要“银行家”的装束吗?课堂上,我的学生认为是“工作服”,类似“乞丐装”,我认为有道理。

3、重大发现:美国女郎与勒罗可能在演双簧。理由:美国小姐乘火车干嘛去?勒罗是送行的,应该是送这位小姐回美国喽,回美国就应该是在伦敦乘船,干嘛还要乘火车横穿整个英国到利物浦呢?注意文中这个细节:

?接着他又说火车直达利物浦。我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看了看‘难道在克鲁不停吗?’我们中的一个人问。‘不停。’?

到利物浦的目的应该只有一个:乘船回美国,除非她在英国还有其他的旅游计划,可是似乎不合情理,所以他们俩在“我”的身边如此闹腾的唯一目标就是“我”的钱袋。注意这些语句:

?我东张西望的目光落到了月台上一个相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上,他正与邻近车窗里的一位女郎在依依惜别,我对他那漂亮的侧影感到有点眼熟。那女郎一望而知是个美国人,而他显然是英国人。?

另外,根据文章判断,“我”是搞戏剧评论的,能不能说是戏剧评论家有待商榷,但也应算是社会上有点脸面、朋友众多、消息灵通一类的人物了,不然怎么老往车站跑呢?但“我”居然不知道有“英美社交局”这么一个机构,里面的人干着说导游也不像,说脚夫更不是的“工作”。请问高人:事实上有这个单位吗?现在还有吗?里面的职员真的整天都做着陪外国人哭的工作吗?

其实,作者想揭露和批评的是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且似乎无可救药的人情冷漠现象。换言之,在作者所反映的那个社会里人际之间广泛缺失着真诚,热情,依恋,友爱,呵护等美好情感,而这正是骗子能得逞的原因。勒罗正是利用了“我”的这一弱点“成功”推销了他的所谓“送行课程”。因此,不管把勒罗看作是好人还是骗子,本文的主题都不会改变,而把勒罗分析成一个骗子则更具讽刺意味,这与作家的风格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补充一下:作者是一位漫画家,可是专门搞幽默的哦!虽然这是一篇一个世纪以前的文本,但对我们认识当下社会,思考人生走向,还是很有启发的。

文中疑点实在太多,不再赘述。如果有老师还要坚持教参上的说法,那么试问:如果自己在车站上遇到这种事,你相信这种人吗?打死我也不信“火车站是一切地方中最难演戏的地方了”。

个人见解,不成熟,欢迎批评!

附原文:

送行

麦克斯·伯尔比姆

对我来说,给朋友送行似乎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了。我实在不擅长于干这种事,或许你也有同感。

在房间里,甚至在门阶上,我们都能与朋友十分成功地告别。那么为什么不就这样相别呢?要上路的朋友总是恳请我们不必劳神http://m.csmayi.cn/在第二天一早去车站相送,而我们却总是对这种恳请置若罔闻,认为这不过是客气话。我们及时赶到车站,可是,到那时,哦,到那时,竟出现了一条多么大的鸿沟啊!我们的感情被隔开了。我们不知该说什么好,就象不能说话的动物看着人那样地互相呆视着。我们想方设法寻话说,而又能说出些什么来呢?只能巴望着站警早点吹响哨子,来结束这令人发窘的场面。

上星期一个阴冷的早晨,我准时到达尤斯顿车站,为一位去美国的老友送行。

前一天晚上我们曾为他饯行,席间欢乐的气氛与感慨的心绪融为一体。他这一去得许多年才能回来,我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将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了。我们很幸运能与这位朋友相识,想到今后不能与他在一起,大家心中深感惋惜。别离的悲欢之情洋溢着整个宴会,这真是完美的送别。

可是现在,我们来到了车站,在月台上僵硬地站着,一副不自然的样子。我们那位朋友的脸从车窗里露了出来,几乎像是一张陌生人的脸。“东西都带上了吧?”我们中的一位打破沉默问道。“是的,都带上了。”那位朋友轻快地点了点头。“都带上了。”他又心不在焉地重复了一遍。“您可以在火车上吃午饭。”我说,尽管这话早就说过多次了。“哦,是的。”他表示赞同。接着他又说火车直达利物浦。我们莫名其妙地互相看了看“难道在克鲁不停吗?”我们中的一个人问。“不停。”他简短地回答。接下去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我们中间有一个人朝车上那位朋友点了点头,作出一个笑脸,“唔”了一声。这点头,这微笑,这意义含糊的单音词都得到了对方一丝不苟的回报。随之,沉默又被一位送行者的一阵咳嗽所打破。这咳嗽显然是做作的,但倒也能打发掉一点时间。然而,月台上依旧是一片拥挤与嘈杂,火车没有丝毫要开的迹象,我们和我们朋友的解脱时刻还没有到来。

我东张西望的目光落到了月台上一个相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上,他正与邻近车窗里的一位女郎在依依惜别,我对他那漂亮的侧影感到有点眼熟。那女郎一望而知是个美国人,而他显然是英国人。要不是这一点,那动人的神情真要让我把他们当成是父女俩了。我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他注视着女郎,眼中流露出深沉的慈爱之情,十分感人。我相信他给予那位旅客的一定是最美好的嘱咐。当他最后向女郎话别时,他显得如此富有魅力,就连我站在那儿都能隐约感受到。这吸引人的力量就如同他那漂亮的侧影一样令我似曾相识。我在哪儿见到过?

我恍然回想起来了——这人是霍伯特·勒·洛斯!但是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相比,他的变化多大啊!

那是七、八年前在斯特拉德时的事了。当时他没排到什么角色,向我借了半个克朗。借东西给他似乎是一件令人荣幸的事,他总是那么富有魅力。为什么这种魅力从未能使他在伦敦的舞台上走运?我始终弄不明白。他是个出色的演员,过着严肃的生活。不过,与他的许多同行一样,霍伯特·勒·洛斯不久后就流落到了乡间,于是我就象别人一样地不再记着他了。

时隔多年之后,在尤斯顿车站的月台上见到他如此的阔绰和壮实,不能不令人惊异。使他难以被认出来的不仅在于他发福了,而且还在于他的装束。当年他总是穿着一件仿羊皮的上衣,如今他衣饰庄重,华而不俗,使人肃然起敬。他看来是个银行家,有这样的人为自己送行,任何人都是足以自炫的。“请站开——”火车就要起动了。

我向我的朋友挥手告别。勒·洛斯却没有站开,他的双手仍紧握着那美国女郎的手。“请站开,先生。”

他松开了手,但随即又冲上前去,轻声说了几句什么,女郎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他目送着列车远去,热泪盈眶。

他转身见到了我,一下子又开心起来,HTTP://m.CSMAYI.CN/问这几年我都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掏出半个克朗还我,好像是昨天刚向我借的。他挽起我的手臂沿着月台慢步走着,一边告诉我他是如何在每个星期六爱不释手地读我的剧评的。

我也告诉他,我是多么希望能再在舞台上见到他。“啊,对了,”他说,“我现在已经不在舞台上演出了。”

他把“舞台”一词说得特别重。“那么您在哪儿演戏呢?”我问。“在站台上。”“您是说在音乐会上朗诵?”

他笑了。“这个站台,”他悄声说,用手杖顿了顿地面,“这就是我所说的站台。” 难道他那神秘的发迹使得他神志不清了?我感到迷惑,但他看上去十分清醒。 我只得请他解释一番。

他递给我一支烟,替我点燃之后就说开了:“我猜想您刚才是在为一位朋友送行,是吗?”我说是的。他又问我认为他刚才在干什么,我当然认为他也在为朋友送行。“不,”他一本正经地说,“那小姐不是我的朋友。我今天早上才第一次见到她,就在这儿,”他说着,再次用手杖顿了顿地面,“离现在还不到半小时。”

我觉得自己被弄糊涂了,他却笑了笑,问我:“您可曾听说过英美社交局?”我没听说过。他解释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到英国来,而许多人在英国是举目无亲的。过去他们总是靠介绍信,但英国人并不好客,开那些信只是在糟蹋纸头。所以,”勒·洛斯继续说,“英美社交局就来满足这个长期的需要。美国人喜欢交际,许多人有的是可花的钱。英美社交局为他们提供英国朋友,收取的费用百分之五十付给这些朋友,其余的归局里。可惜我不是头儿,要不我一定是个阔佬了。

我只是一名雇员,但就这样,我也混得不错——我是一名送行者。”

见我还没搞懂,他继续解释说:“一些美国人付不起在英国雇朋友的钱,但请人为自己送行这点钱是谁都付得起的。一个单身旅客的费用才五英镑,两人以上的团体是八英镑。他们把钱交给局里,讲好离开的日期和让送行者在月台上辨认他们的标记。然后,嗯,然后,就有人给他们送行了。”“但是值得这样干吗?”我喊道。“当然值得。”勒·洛斯说,“这可以使他们在离别之际不会感到被人冷落,使他们在站警面前身价陡增,可以使他们赢得旅伴们的尊敬。这里说的旅伴是指那些还要在一起坐船的人,这次送行为他们的整个航海旅行开了个好头。再说,送行本身也是够味儿的。您是看到我和那小姐告别的,难道您不觉得我做得挺动人吗?”“动人极了,”我承认,“我真嫉妒你,而我??”“是的,我能够想象得出,您站在那儿,从头到脚地不自在,茫然地看着您的朋友,没话找话说。我懂。在我费功夫学习送行术并把这作为自己的职业来干之前,我也是和您一样的。即使现在,我也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仍然会有怯场。

您知道,火车站是一切地方中最难演戏的地方了。??”“可我不是在演戏,我的一切感受都是真的!”我忿忿地说。“我也是在真正地感受呢,我的朋友。”勒·洛斯说,“没有感情是演不成戏的。那个法国人,叫什么名字来着——对了,叫狄德罗,他说得很漂亮,但他真懂得这个吗?火车开动的时候,您不是看到我眼里的泪水了吗?这不是装出来的,我”“是真正地动了感情的。我敢说您在送行时也和我一样动情,但您却没有一滴泪水可以证明这一点。您不会表达您的感情,也就是说,您不会演戏。”他又补充一句:“至少,您是不会在火车站演戏。”“教教我吧!”我叫起来。

他望着我,若有所思。“唔,”他终于说,“送行的季节快要过去了,好吧,我可以给您

开个课。现在我手头学生不少,不过,”他掏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翻了翻,“我可以在每星期二和星期五给您上一个钟点的课。”

他要的价,我得承认相当高。


饯行的意思》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6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