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1. 随珠弹雀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8),其土苴以治天下(9)。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0),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11),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2)。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13),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14)。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15)!(《庄子&S226;让王》)
【注释】
(8)绪余:余,残余。 (9)土苴(zhā ):糟粕。 (10)殉:逐。殉物:追逐名利权势。 (11)圣人:指得道的人。 (12)所以之:所以往,所追求的目的。所以为: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3)随侯之珠:随侯的珍珠。一颗名珠被随国的诸侯得到而得名。 (14)要:取得,求得。 (15)随侯:指随侯的珍珠,有的版本“侯”后有“珠”字,可供参考。
【译文】
道的精髓可以用来修身,它的残余可以用来治国,它的糟粕可以用来平天下。由此可见,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现在世俗的君子,多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追求物欲,难道不可悲吗!凡是圣人的行动和作为,一定要观察它所追求的目的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珍珠做弹丸去射千仞高的雀鸟,世人一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用的是贵重的东西而要求取的则是非常轻贱的东西。生命这东西,怎么能赶不上随侯的珍珠贵重呢!
【寓意】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2. 猴子逞能
吴王浮于江(1),登乎狙之山(2)。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3),逃于深蓁(4)。有一狙焉,委蛇攫(5),见巧乎王(6)。王射之,敏给博捷矢(7)。王相者趋射之(8),狙执死(9)。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10):“之狙也,伐其巧(11)、恃其便以敖予(12),以至此殛也(13)。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14)!”颜不疑归而师董梧(15),以锄其色(16),去乐辞显(17),三年而国人称之(18)。(《庄子&S226;徐无鬼》)
[注释]
(1)吴王:吴国的君主。浮,泛舟。 (2)狙(jū):猕猴。《齐物论》有狙公赋茅的故事。(3)恂(xún):恐惧、害怕。弃:弃地。走:跑,逃跑。 (4)蓁:通榛。 (5)委蛇(yí ),同逶迤,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说作曲行解亦通。攫 (jué zǎo):攀搏。 (6)见:通现。(7)敏给:敏捷。博捷:接取。矢:箭头。 (8)相(xiàng)者:随从打猎的人。 (9)执死:抱树而死。一作既死。 (10) 颜不疑:人名。 (11) 伐:夸,矜。 (12) 恃:依靠。便,轻便。敖:
通做。予:我。 (13) 殛(jí):死。 (14) 汝:你。色骄:骄做的态度。人:指别人。 (15) 董梧,人名,吴国的贤人,一说吴国的有道之士。 (16) 锄:锄草一样。一本作助,通锄,除去。 (17) 去乐:去掉享乐。作抛弃声乐解误。辞显:辞谢显贵。 (18) 称:称赞。
[译文]
吴王泛舟于江上,登上猕猴山。群猴看见他,恐惧地弃地跑掉,逃到榛树丛中。有一只猴子,从容自得地攀搏抓取,向吴王显示灵巧。吴王射它,敏捷地接取箭头。吴王命令随从者上前一齐射它,猕猴中箭抱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猕猴,夸耀它的灵巧依靠它的灵便来傲视我,以至于这样死去!要引以为戒啊!唉!不要用你的骄傲的态度对待别人啊!”颜不疑回去而拜董梧为师,除去傲色,去享乐就贫苦辞显贵甘淡漠,三年而国人都称赞他。
【寓意】
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3. 邯郸学步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40)?未得国能(41),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42)!《庄子&S226;秋水》
[注释]
(40) 寿陵:燕国邑名。余子:少年。邯郸:赵国都城。 (41) 国能:赵国人行路的本领。(42) 直:竟然。匍匐:爬行。
[译文]
难道你没有听过寿陵少年去邯郸学习走步的故事吗?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技艺,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寓意】
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4. 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1),正緳系履而过魏王(2)。魏王曰:“ 何先生之惫邪 (3)?”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4)。王独不见夫腾猿乎(5)?其得柟梓豫章也(6),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7),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8)。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9),危行侧视(10),振动悼栗(11),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12),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13),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14)!”(《庄子〃山木》)
[注释]
(1)大布,粗布。穿粗布制作又带补丁衣服。 (2)緳(xié ):通絜。带子。正緳,整理扎束好腰带。系履:鞋子已磨穿,用麻绳扎牢。魏王,魏惠王。过:至,去。 (3)惫(bèi):疲乏困顿。 (4)非遭时:生不逢时,没有遇见好世道。 (5)腾猿:善于腾跃之猿猴。 (6)柟(nán):楠的异体字。柟树为产于四川云贵各省的常绿乔木。梓:梓树,又称揪树,生长于长江以北的落叶乔木。豫章:即樟树,亦为高大乔木。 (7)揽蔓:把捉牵扯。王长:恰然自得的样子。 (8)羿:古代传说中善射的英雄。曾协助尧上射十日,下射凿齿、九婴、封稀、修蛇等害兽。
蓬蒙:羿之弟子,亦是善射之人。眄睨(miàn nì ):斜视瞄准。言腾猿善跃,羿与蓬蒙也难于瞄准射中。 (9) 柘(zhè ):桑科灌木。棘:带刺的小型枣树。枳拘:桔科带刺小灌木。 (10)危行:心存畏惧,行动谨慎。 (11)悼栗:畏惧战栗。 (12)加急:过分紧张。 (13)昏上乱相:对当权君臣之责骂。(14)比干:殷纣王之臣,因忠谏不听,被剖心而死。见:先见。征:征兆。言比干己先见将被剖心之怔兆。
[译文]
庄子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扎好腰带系好鞋子去魏王处。魏王说:“先生为何这样疲困呀?”庄子说:“是贫穷啊,不是疲困。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王难道未曾见过善于腾跃之猿猴吗?它们在柟梓豫章之类高大树林中,把握牵扯树枝而怡然自得于其间,就是羿与蓬蒙之类善射者也不能瞄准射中它们。及其在柘棘枳拘之类带刺的灌木丛中,行动谨慎而左顾右盼,内心震惊畏惧战栗,此时井非由于过度紧张而筋骨不柔软灵活,所处形势不利,不足以施展其本领啊。现在处于昏君与乱相之时而想要不疲困,怎么可能呀?这就是比干被剖心前己已见征兆了啊!”
【点评】
表现庄子对生不逢时、生活潦倒的极度不满。“今处昏上乱相之间”,就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斥责。
5. 螳螂捕蝉
庄子游于雕陵之樊(1),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3),而集于栗林(4)。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5),目大不睹 (6)。”蹇裳跛步(7),执弹而留之(8)。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9)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10)见利而忘其真(11)。庄周怵然曰(12): “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13)!”捐弹而反走(14),虞人逐而谇之(15)。(《庄子〃山木》)
[注释]
(1)雕陵之樊:陵园内植栗树,外有篱笆围护。雕陵为陵园名,樊与藩通,藩篱之类。 (2)异鹊:异乎寻常之鹊。广:长。运寸:径寸,指鸟眼睛很大,直径有一寸。 (3)感:触碰。颡(sǎng):额头。 (4)集,群鸟栖于树上。泛指鸟儿落下。 (5)殷:大。逝:往,飞走。 (6)不睹:看不见人,以至触碰庄周额头。 (7)蹇(qiān)裳:提起裤角。躩(jué )步:蹑足而行,生怕惊动鸟儿。 (8)留之:佇立伺便发弹而射之。 (9)执翳(yì ):用树叶遮蔽自身,以便偷袭猎物。翳,遮蔽。 (10) 从而利之,指随之从中得利,可趁机捕到螳螂。 (11) 真:真性,本性。忌其真:忘掉自己的本性。如鸟目大能视而下见,翼长能飞而不逃,不知避险保身,即是忘其真。 (12) 怵(chù )然:惊惧警惕的样子。 (13) 相累:相互牵累。蝉为美荫所累,螳螂为蝉所累,异鹊为螳螂所累。万物皆为利累而忘害。二类相召:不同物类相互召致。利与害、祸与福、忧与乐、得与失等等相与为类,相互对立,又是召致对方的条件。如螳螂之利在捕蝉,专注此利忘记异鹊在后;异鹊之利在螳螂,专注于此而忘记乎持弹弓藏在树下的庄周。此利便成为召致彼此的条件,只有无求才能远害。 (14) 反走:返身跑回去。 (15) 虞人:看管陵园之人。逐:追赶。谇(suī ):责骂。以其为偷栗之人。
[译文]
庄子在雕陵里面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边飞来,翅膀长有七尺,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触碰庄周之额头,而落在栗树林中,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长而不飞去,眼睛大而不见人。”便提起裤角蹑步而行,拿着弹弓伫立伺机发弹击之。看到一只蝉正在浓密树荫下而忘记自身的危险,螳螂躲在树叶后伺机偷袭,见得而忘记自身的危险;奇异之鹊随之而从中得利,见利而忘记其真性。庄周惊惧警惕悦,“唉!物类本来是相互牵累,二类对立而又相互召致。”丢下弹弓返身跑回去,看管陵园的人以为他偷了东西,在后面追赶责骂。
【点评】
逐利忘形,只顾眼前利益,必有后患。
6. 拊马不时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30),以蜄盛溺(31)。适有蚉虹仆缘(32),而拊之不时(33),则缺衔毁首碎胸(34)。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35),可不慎邪!” (《庄子&S226;人间世》)
【注释】
(30)矢:屎,粪便。 (31)蜄(shèn):大蛤,这里指蛤壳。溺:尿。 (32)蚉:“蚊”、“虻”两字之异体,即牛虻。仆缘:附着,指叮在马身上。 (33)拊(fǔ):拍击。 (34)衔:马勒口,“缺衔”指咬断了勒口。首:辔头,“毁首”指挣断了辔头。胸:胸饰,“碎胸”指弄坏了络饰。 (35)亡:失。“意有所至”是说本意在于爱马;“爱有所亡”是说失其所爱,适得其反。
【译文】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点评】
爱应有恰当方法,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7. 胠箧探囊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①,则必摄缄縢、固扃鐍②;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③;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④,不
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庄子·胠箧》)
【注释】
①胠(qù):从旁打开。箧(qiè):箱子一类盛物器具。探:掏。囊:口袋。发:打开。匮(guì):柜子,后代写作“櫃”,今简化为“柜”。句中两个“为”字前一读去声,讲作“为了”;后一读平声,是“做”的意思。②摄:打结,收紧。缄(jiān)、縢(téng):均为绳索。扃(jiōng):插闩。鐍(jué):锁钥。③揭:举,扛着。④乡(嫏):通作“向”,先前的意思。
【译文】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不盗守卫财物的吗?
【点评】
小偷须提防,大盗更警惕。
庄子在这里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
8. 已陈刍狗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1):“以夫子之行为奚如(2)?”师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穷哉(3)!”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4),盛以箧衍(5),巾以文绣(6),尸
篇二:庄子寓言故事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 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 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 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
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东施效颦
庄子在哲学有很多辩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启迪。例如,庄子反对孔子复古的思想。庄子说道:
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如果一个坐惯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么终身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朝和鲁国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广到鲁国,这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也只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于能使天下太平。正如苹果、梨、橘、柚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虽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礼仪法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同,不能一成不变。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盲目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至今国家也没有实现复兴。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下了庄子的辩证法理论,或者不会犯这类似的东施效颦的错误。
对于个人的前途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社会上不断掀起的许多热潮,如下海热、股票热、计算机热、MBA热、网站热、电子商务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年轻人每天周转于热潮中,不断做各种热身,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每年高考前期的“状元热”,全国各地往年的状元纷纷在网站、电话热线中讲解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许多考生按他们的指点,赶紧模仿。其实这些做法是否适合自己呢?大多数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并不考虑,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只顾东巡享乐,朝政由大臣杨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见。杨素的一个侍妾爱慕李靖的才华,连夜投奔李靖。这个侍妾姓张,因为手持红色的拂尘,所以称为红拂。在他们逃出京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着络腮胡子(虬髯)的客人,他始终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只说也姓张,排行第三。张是我国第一大姓,叫"张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这个张三非同寻常。他喝酒的时候用人心当下酒菜,并且说,这是天下负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终于砍下他的头,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遗憾。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张三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从张三的行径和他的家财来看,他原先应该是个江洋大盗,否则不可能积攒这么多财富。后来李靖靠着这些财富,果然帮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后,张三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于是率领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看起来,这个虬髯客张三,真是一个盗亦有道的侠盗典型。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
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 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鲁 王 养 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杀 龙 妙 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篇三: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转)
一、鹏程万里
相传远古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都把它叫“北冥”。海里有一条非常大的鱼,它的名字叫鲲,身子大到不知有几千里,它在海里来回游动,卷起层层巨浪。后来,这条大鲲鱼变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其大无比,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山丘,展开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白云。它平时栖息在北山之上,等到六月间海上羊角旋风刮来时,它便用力扇动翅膀,结聚风力,借着旋转的风势盘旋上升,两个翅膀激起的水花有三千里远,向上一冲,便冲上九万里的高空,穿云破雾,背负青天,一声长鸣,向遥远的南方飞去。那里也是大海,海水浩茫与天相接,人们叫它为“南冥”又叫“天池”。(选自《逍遥游》)
二、尧舜让位
尧想将政权让给许由,说:“太阳或月亮已经出来了,而火炬仍然不熄灭,但火炬要想达到日月的光亮,不是很困难的吗!及时雨已经降下,而仍然采用池水灌溉,但灌溉要达到雨水润泽作物的程度,不是太费力气了吗?您一旦立为天子,天下就能太平,而我却仍然占着王位,我看自己是不够君主资格的样子。请允许我将天下大权交给您。”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而我还要来代替您,我将为了获取名声吗?名声,是从属于实际事物的虚幻东西,我将成为从属的吗?鹪鹩在茂密的树林里筑巢,只不过占据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喝水,不过装满肚子而已。回去吧,君主,我对于治理天下是毫无用处的!即使厨师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员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而代替厨师去呀!”(选自《逍遥游》)
三、葫芦之用
惠施告诉庄子说:“梁惠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上,成熟之后,里面的种子就有五六百斤;可是假如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使它被举起来;假如剖开作水瓢,那么实在太大而没有什么可盛。这葫芦并非不是很大,但我因为它没用处,而将它砸破了。”庄子说:“您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
东西啊。曾有宋国人善于配制防止手部皮肤开裂的药,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谋生。有个外地客听说之后,请求用一百个?金?购买它的配方。这宋人聚集一族之人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不过才挣几个金,如今一下子把技术卖给他就能得到一百个金,请允许我将药方给他。?外地客得到之后,带着药方去告诉吴王。越国有战事,吴王命他做将领,此时正是冬天,外地客率军与越人水战,大败越军。吴王就划了块土地给他,并封为邑君。能使手不被冻裂,效果是一样的,但有人用它封官,有人却仍然不能摆脱漂洗丝絮的劳累,那么就是因为使用的地方不一样啊。如今您有能装五六百斤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用它作为形似大酒杯的器具,而借以浮游于江湖之上呢?您却为它阔大没东西可盛而发愁?那么您的心就像被蓬草塞住了。”(选自《逍遥游》)
四、椿下乘凉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臭椿),它的大树根凹凸疙瘩而无法划线取直,它的小枝杈弯弯曲曲而无法用圆规角尺测量,它树立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如今您的话夸张而无用,众人都会弃之不取。”庄子说:“您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下身子而趴伏于地,以此守候路过的小动物;忽东忽西地跳跃,不管是高还是低,一旦触动机关,就会死在网罗之中。而那种牦牛,大得像天边的云彩,它可以算是很大的了,但却不能捉老鼠。如今您有大树,却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那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那广阔无边的原野呢?在它旁边徘徊,无所用心;在它下面睡觉躺卧,逍遥自在。在它下面可以说乘凉。它不会夭折于斧子,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没有用得着它的地方,哪里还会有什么困苦呢!”(选自《逍遥游》)
五、庄子梦蝶
有一天夜里,庄子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拍拍翅膀,果然是栩栩然的一只蝴蝶啊!他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与其他蝴蝶互相欢欢喜喜地角逐着,一会儿落在鲜花上,一会儿又翩翩飞舞。他高兴极
了,这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他在梦中恍然大悟了,原来那得意的蝴蝶就是庄周。
又过了一会,庄周从梦中醒来,则依然是原有形体的庄周。但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子认为:庄子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这便是物化之理。(选自《齐物论》)
六、朝三暮四
古时候有一位好养猴子的人,他养了一群猴子,由于他经常和猴子在一起,对猴子的性情摸得一清二楚,并能与猴子进行感情交流。有一天,他看到自己喂猴子的橡子不多了,就想出了一个减少橡子分配给猴子的办法。于是他把猴子召集在一起说:“从今天起,早晨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立即发了怒,纷纷直立起吱吱的叫着。养猴子的忙改口说:“那么早晨四升,晚上三升,总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高兴的个个手舞足蹈。试看橡子和橡子的数目并无损益,只是依据猴子的喜怒进行运用,这就是因任的道理。所以圣人通和是非,将是非调合起来,使其止于自然均平之地,则物与我各得其所,两不相妨,这就叫做“两行”。两行者,即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
惠施听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受启发,觉得庄子对道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心里也非常佩服,所以他坚持听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庄子。(选自《齐物论》)
七、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时,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和谐的响声。只见他挥刀一刺,哗的一声,骨肉更分开了。一切声响,都和音乐的节奏一样,姿势优美,犹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
看到这里,梁惠王拍手称赞说:“啊,太好了!太好了!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厨师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什么地方才可以进刀。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牛体。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跃起来了。”
说到这儿,厨师丁见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样子,又接着解释道:“在肢解牛体时,要顺着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把刀子插进筋骨间缝隙,通过骨节间的孔道,一切动作都完全顺着牛体结构本来的样子进行。刀子所经过的地方,连经络、筋腱都没有碰过,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要用刀割肉;那些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肢解牛体时,要用刀子去砍骨头。”说到这儿,厨师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说道:“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然而刀锋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锋却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刀锋插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刀子也有回旋的余地。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子还是这样的锋利。尽管如此,我也从不掉以轻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便把动作放慢,下刀也很轻。当牛体哗地一下分开,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时,我便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插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
听到这里,梁惠王说:“太妙了!有幸听您的这番话,我从中悟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啊!”(选自《养生主》)
八、秦失吊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相传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唁他,秦失进了灵堂,号哭三声就出来了,一点悲哀
的表情也没有。他的弟子们见了,很不理解,他们问秦失:“老子不是您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他是我的朋友。”弟子们又问:“既然老子是您的朋友,那么您如此简单地吊唁他能行吗?”
秦失看了看弟子,回答说:“当然可以。刚开始时,我把老子当作一般人看待,后来我觉得不对,老子不是一般的人,不应用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老子。刚才我进去吊唁,看见有一个老头儿正在哭,就像在哭自己的儿子一样;又有一个年轻的人在哭,就像哭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虽然都聚在这里痛哭,但并非所有吊唁、痛哭的人都出于真情,而不过是一种礼节形式罢了。不想吊唁而吊唁,不想哭而哭,这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这样做会受到天理的惩罚。”说到这儿,秦失看了看弟子,又接着说:“人来到世上,是他应当来,死了也是合乎自然的发展,顺应天性和自然的。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的人。因此,喜怒哀乐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我这样吊唁他难道不可以吗?”
听了秦失的话,弟子们都点了点头。(选自《养生主》)
九、栎树托梦
从前,有一个叫石的木匠,带领弟子去齐国。走到曲辕这个地方时,看见一棵被奉为神社树的大栎树,栎树的树荫可以遮蔽几千条牛,树干有百人合抱那么粗。树临山而长,高出山顶八十尺才生长枝干,这些枝干可以造几十条大船。很多人都围着这棵大树观看,赞叹不止。木匠石的弟子们也停下来围观,但木匠石连看都不看一眼,照样不停地赶路。
弟子们看了好一阵,才急忙跟着追木匠石,一个弟子气喘吁吁地问木匠石:“自从我拿着斧子跟您学手艺,还没见过像刚才那棵栎树那样的好木材,来往的人都停下来观赏,您却像没看见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木匠石听后,回答说:“算了,你不要再说了!这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来做器具又不结实,用来做门和窗户就会像云心木一样流出树脂来,用来当柱子又容易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没有任何用处,别人也不会砍伐它,所以,它才如此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