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5 14:55:32 | 移动端: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篇一:《雨霖铃 寒蝉凄切》教案

课题:《雨霖铃 骤雨初歇》

备课时间:2016/3/17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诵 点拨

教 具: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

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篇二:必修四情景式默写答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情景式默写

一、《望海潮》《雨霖铃》

1、上阙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 上阙中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句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4、《望海潮》中描绘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两个句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6、《雨霖铃》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8、《雨霖铃》下片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9、《雨霖铃》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雨霖铃》词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既表明了大浪淘沙,又表明历史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笑我,早生华发。”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定风波》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

8.《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9.《定风波》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10.《定风波》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吞万里如虎。

4.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英雄难寻的句子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重蹈覆辙 。

10.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鼓”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12.雨本寻常,但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韩愈的《早春》中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新与宁静的自然;而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便感到随着那夜雨的慢涨,作者心中的愁绪也在渐增。读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会从中感觉到一种人生的无常。

13.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写出了琵琶女人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处境;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来寄寓自己的壮志难酬。

1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小句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篇三:2015春《唐宋词研究》网上作业题答案

2015春《唐宋词研究》网上作业题答案 1:[单选题]词是随着隋唐_______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

A:雅乐

B:清乐

C:南曲

D:燕乐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词大都分为数片,其中最常见的是( )。

A:单调

B:双调

C:双拽头

D:三叠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选词以配乐

B:以近体诗入乐

C:依曲拍为句

D:扮演戏弄

参考答案:C

4:[单选题]下列词调中,属于三叠的是( )

A: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B: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

C: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参考答案:D

5:[单选题]开宋词豪放词风先声的边塞词是( )

A:范仲淹《渔家傲》

B:苏轼《定风波》

C:王安石《桂枝香》

D:贺铸《六州歌头》

参考答案:A

6:[单选题]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创作的是( )

A:《乐章集》

B:《漱玉词》

C:《片玉集》

D:《珠玉词》

参考答案:C

7:[单选题]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A:多用博喻

B:多用赋体

C:以文为词

D:多用比兴

参考答案:B

8:[单选题]为《花间集》作序的词人是( )

A:温庭筠

B:欧阳炯

C:孙光宪

D:孟昶

参考答案:B

一、默写

1、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 辛弃疾 摸鱼儿

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

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3、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 柳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二、名词解释

1、 《花间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唐末五代18家词500首,编为《花间集》。这是唐末五代词人的总集。《花间集》确立了词的香艳的风格,奠定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是一家”

“自是一家”具体表现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方面,应摆脱男子作闺音的状态,即事抒怀,写开阔之景,抒高远之志,寄新奇之意。在风格上提倡阳刚之美。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苏轼的“自是一家”则是一种追求自由境界的表现。东坡曾说过:“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3、 十大词人

其统计数据来自五个方面:现存宋词别集的版本种数、宋代词人在历代词话中被品评的次数、宋代词人在20世纪被研究、评论的论著篇(种)数、历代词选中宋代词人入选的词作篇数、20世纪词选中两宋词人入选的词作篇数。

1.辛弃疾 2.苏轼、周邦彦(并列) 3.姜夔 4.秦观 5.柳永 6.欧阳修

7.吴文英 8.李清照 9.晏几道 10.贺铸。

4、 诗余

诗余”这个名称比长短句和乐府来得更晚。宋人称“诗余”的最早记载,是成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的王?的《野客丛书》,书中引用了《草堂诗余》。从现有文献看,以“诗余”称词集,皆在乾道、淳熙年间,此时词体早已成熟。北宋人把附在诗集后面的词称为乐府或长短句,南宋人开始有人称词为“诗余”。明人张?作词谱,其书名为《诗余图谱》,从此,“诗余”便成为词的“又名”。诗余便含有“诗之余绪”或“诗之变体”的意思。前者认为词是传统的诗歌的“剩歌余绪”,是“诗人之余兴”。

5、 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狭义上,是依据乐曲来源而区分的不同的乐曲门类,它与清商、西凉、高丽等乐曲并列,成为唐宫庭十部乐之一。是隋唐时候便已中国化的新型音乐。广义的燕乐,则指燕享之乐,泛指一切在宴会演奏的乐曲。在隋唐时,上列唐宫廷十部乐都谓之“燕乐”而狭义的燕乐常常是宴会开始时所奏的第一部。但其余各部均可在宴会上演奏。这种广义的燕乐,是唐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它被当时的日本视为“唐乐”。唐代教坊曲是隋唐燕乐的典型代表。它比雅乐、清乐富于新鲜感和刺激性。燕乐的演奏场合主要是宴会,具有娱乐性、通俗性。

6、常州词派

“浙西词派”之后,清代另一个最具影响的词派崛起,那就是“常州词派”。“常州词派”的创始人是常州武进县人张惠言(1761―1802),他在《词选?序》中阐述了其论词主张。面对清代词坛重形式、轻内容的基本倾向,张惠言试图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来“尊体”,以此提高词的地位,来解决词坛颓风。而词的创作则应重立意――“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具体而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主要指“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两大方面;“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则是讲究比兴寄托。他的《词选》入选标准“义有幽隐”,而其笺释则充分展示了他抉发微言大义的“本领”。他把解经的“依物取类,贯穿比附”的

方法用之于文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的“发现”是作品意义的再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张惠言的“发现”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且往往把释义与考索作品本事相混淆,反而限制了作品的意义和形象。因而失之偏狭。

7、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一生不曾做官,往来于仕宦之家,过着清客生活。他是宋代词人中少有的精通乐律者之一。其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4首,其中以应范成大之请而作的《暗香》、《疏影》最为有名。

三、简答

1、辛弃疾为什么会成为第一大词人

原因是当代词选名列第1,历代词选名次第4,历代品评第4,版本名次第2,存词第1,所以当之无愧成为古代第一大词人。

2、 南宋豪放词的两大特征

以“稼轩体”为代表的南宋豪放词,有两大特征十分明显,一是英雄主义的基调和主体意识的强化,二是形式上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3、 敦煌曲子词的文体特征?

答:敦煌曲子词显示了词这种文体的原始风貌。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体制的随意性、内容的限题性和语言的俚俗性。

在体制上,一是很多词调的字数不统一。二是平仄不拘,如《捣练子》。三是叶韵简单。律化的词叶韵复杂,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的还严辨四声,如《虞美人》的格律是四转其韵,而敦煌词大都一韵到底,

在内容上,“本题咏本事”,即调名与词意吻合的现象较为突出。如《酒泉子》三首咏舞马宝剑与(酒泉)边地将士,《虞美人》就写美人。据统计,敦煌词“文对其题”的共15调,47首。(任半塘《敦煌曲初探》。)不只敦煌词,同时期的中晚唐诗人写词也还有这个特点,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都是如此。而当律词登台,本意与调名就不再统一,调名纯粹成为一种形式的代码,而不具备对内容、情调的指导作用了。内容不受调名的限制,意味着文人的思维不受限制以及文体具有了无限涵容的能力。

在语言上,早期词的俚俗性十分明显。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总觉得敦煌曲子词是“民间词”。语言双关,却明白如话。

4、谈谈秦观词雅的特点。

秦观已开雅词之首。

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文雅、典重,批评花间词淫艳、低俗, 见出她对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高洁追求。秦观的“专主情致”受到李清照的肯定。秦观抒情之作,情深挚而意蕴藉,颇具纯情淡雅之美。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情韵兼胜,真是天生好言语。秦观深于情,而身世遭际又很不幸,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词中多有伤感而又凄迷之篇什。

《踏莎行》写出了宦海沉浮中的凄凉感受: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黄庭坚称此词“语意极似刘梦得楚、蜀间语”。看到了其中的迁客之悲。

观的雅,既是内容的雅,又是语言的雅。这是雅词的完美境界。

5、简述姜夔自度曲《扬州慢》的独创性。

自度曲的最大特点是独创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难以复重性。姜夔的《扬州慢》比较典型。从词的创作过程看,本题写本事是早期词的特点,律词一问世,便意味着题与意的分离。而自度曲因是作者首创,在命题时往往根据内容确立曲牌名称,或根据某一特定的音乐来为乐曲名篇,继而在填词时也遵循题意。而姜夔有时可以先成文词后制曲,其《长亭怨慢》序云:“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因精通音律,故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题与意的相互关系看,词到此时似乎又回到早期的写作方式,不过,这已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更高级的创造阶段了。

把《扬州慢》与《渔父》、《忆江南》等词调作一比较便一目了然。《扬州慢》是姜夔过扬州,有感扬州的两次兵乱而作。词前有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于是,一首“《黍离》之悲”的哀歌因此而产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因姜夔独具的内容特色与抒情风格而带有绝唱的意味,其“黍离之悲”因首唱而定格,使后人在用此词调来抒情时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继作不多,这或许能说明词体“封闭性”的一个原因。

四、论述题

1、 词体在宏观上所具有的无限开放性与微观上所特有的个体封闭性。

与诗体相比,词在形式结构上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那就是词体在宏观上所具有的无限开放性与微观上所特有的个体封闭性。

诗体结构―体式有限,作品无限

以格律划分,则可简约为古体诗和新体诗两大类。

从体式上看,新体诗只有五言律、绝,七言律、绝及五、七言排律六种格式(偶有六言绝句,不论)。再从平仄的角度考虑,以“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四种关系开篇,近体诗的总的格律样式不超过30种。

从这个意义上讲,律诗在总的体式上是有限(封闭)的,比较容易掌握。而在这有限的形式里,人们却可以无限地写出各类作品,从盛唐到晚清,后世并不乏聪明人,但人们却无力在格律形式上有所创获。但对每一种格律形式来说,它却具有内容和数量的无限性(开放)。简单地说,绝句这种样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以十万计的。唐诗现存五万首,绝句就有上万首。古诗就更是难以数计。从内部结构看,复杂如排律,都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只要作者的才华允许,是可以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77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