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关于改革开放的对联

关于改革开放的对联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6 07:23:16 | 移动端:关于改革开放的对联

篇一:对联各类宣传标语大全

对联、各类宣传标语大全

教学楼条幅

1.办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人民满意的学校

2.做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生信赖的教师

3.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体现特色路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4.建设一流的队伍,创造一流的业绩,营造一流的环境,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社会发展 教育先行 教育振兴 全民有责!

6、教育改变命运 智慧引领辉煌!

7、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大发展!

8、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9、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0、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1、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1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13、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15、明确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 优化办学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16、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程序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7、教育投资千秋业,尊师重教万代歌

18、爱教育、忠心耿耿,爱学校、全心全意。

19、家长信任是学校的生命,社会满意是学校的成功 学生宿舍楼

1、微笑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校的信念。

2、搭建心灵家园,共建和谐宿舍。

3、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文明美化校园。

4、静,乃宿舍之本

雅,集宿舍之美

谐,博宿舍之爱

5、创文明、洁净、快乐宿舍!

做健康,积极、向上学生

做文明师生 建一流校风

绿化带

1、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

2、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

3、芳草茵茵,足下留情

4、绿色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

5、舒适你我他,美化靠大家。

车棚

整齐有序,文明停车。

有序存放,兼顾他人。

教育标语

1、社会发展 教育先行 教育振兴 全民有责!

2、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大发展!

3、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4、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5、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6、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三、教学质量宣传标语

1、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教学程序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3、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5、明确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 优化办学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6、强国兴邦千秋业;尊师重教万代歌。

播雨耕云,三尺讲台奠基阳光伟业;

呕心沥血,一腔爱意倾注华夏未来。

卫生区:

自己留一个好影响,给大家一个好环境。

爱护绿色家园争做环保卫士

路牌标语:

1、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世纪名校

2、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3、同心同德争创名校

4、团结奋进共育英才

教务处:勤细实树形象 教研改铸师魂

餐厅标语:

1、相互理解,其乐融融;

2、就文明餐,做文明人;

3、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美德;

4、餐厅清洁人人有责;

5、温馨之家,共同营造;

6、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7、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8、文明就餐,礼貌待人;

9、爱护餐厅,从我做起;

10、以我美德,传校美名;

11、墙上无脚印,地上无痰迹;

12、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3、当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餐厅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15、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16、爱护公共设施,提高自我修养;

17、陶冶健康情操,建设文明餐厅。

18、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

篇二:50对对联集锦

1.锦绣中华与时俱进

涛瀛神州继往开来

2.忆往昔一穷二白皆饥寒

看今朝国富民强尽开颜

3.春风迎门楼高拔地起

改革开放腾飞中华魂

4.春风度神州话改革

秋实遍华夏庆开放

5.科学发展势如涛

和谐社会花似锦。

6.开放迎八面

改革育新春

7.纬地经天奋展鹏程九万里

鼎新革故宏开骏业三十年

8.昂首高歌三十年改革小康日

凝眸远瞩五千载文明大治年

9.大思路大规划三十载喜开新纪

小洋楼小轿车万千家欢庆小康

10.开放改革诠释中国特色

和平发展奏鸣时代强音

11.先行先试五缘铺就三通路

敢闯敢赢卅载谱写四化图

12.锐意改革龙腾虎跃登盛世

科学发展水笑山欢颂文明

13.民过小康小车进出农家院

国臻大治大路纵横村落间

14.构筑和谐燕剪云霞莺织锦

抢先发展人争朝夕马加鞭

15.改革开放功在当代重振华夏

文化兴村利在千秋复兴家国

16.思往昔,百年积弱,凋敝民生,号东亚病夫,矫虏觊觎,卢沟烽火,率土残

山剩水; 看今朝,三秩沧桑,腾飞经济,承五环奥运,烝黎夙愿,港澳珠还,清明盛世神

州。

17.神州德政,一犁时雨使山河换貌;

盛世福人,万种风情缘改革升华。

18.三十载沧桑巨变,世界震惊,功在改革;

数千年穷白全消,中华崛起,缘于创新。

19.一声改革,万象增辉,神州融入三春景;

二字创新,九垓致富,福气齐临百姓家。

20.祥云绕神州,福娃起舞,且看中华健将圆金梦;

圣火传世界,人类欢呼,更喜奥运精英立大功。

21.清香满九州,万亩桂花迎客至;

流韵传四海,三秋胜景入诗来。

22.大计为民谋福祉;

小康致富满人间

23.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

昔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

24. 继往开来设特区赞春天故事

翻天覆地新中国畅改革深情

25.四季平安黄犬誉;

九州锦绣玉龙飞。

26. 改革春风吹吹出神州气势

开放喜雨润润透华夏深情

27. 大江南北遍洒改革瑞雨

神州上下齐吹经济祥风

28.凭栏处国门开放农村变迁山河锦绣物产丰饶八千里浓缩华夏灿烂

放眼时经济改革新城崛起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三十载彰显岁月峥嵘

29.三十载,华夏儿女共谱改革开放曲

五千年,炎黄子孙同唱和谐发展歌

30.改革春风吹绿神州山川湖海农林牧副渔各业发达

开放大旗映红祖国城市乡村公交财经贸诸事繁荣。

31、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繁荣腾飞。继往开来好时代

摆脱国税皇粮,百姓安居乐业。翻天覆地新农村

32、改革开放三十年除旧貌换新颜华夏同庆

乘风破浪又一载忆昨日看今朝举国欢腾

33、新农村,新农民,建设和谐新社会。

好政党,好政策,改革开放好国家。

34、改革开放春风拂五湖,全国上下,衣食住行增增日上政府关怀细雨润四海,神州大地,科教文卫欣欣向荣

35、富国富家富城乡中华卅年改革

新人新事新风尚华夏万象更新

36、五千年上下求索方为大国

三十载前后奋进终成强邦

37、三十载 改革开放 炎黄子孙 功成名就 齐奋进

五千年 拼搏进取 华夏大地 国泰民安 沐新风

38、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巨变

中华民族五千载五千载文明

39、锐意改革龙腾虎跃登盛世

科学发展水笑山欢颂文明

40、革故鼎新三十载 同创佳绩

以人为本万千家 共奔小康

41.汲世界灵气养精蓄锐凝聚民族力

酿自我底蕴乘风破浪腾飞中国魂

42.改革万朵花,文明花,致富花,满地皆花花满地

开放千条路, 幸福路,生财路,通天有路路通天

43.高举旗帜坚持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推动小康进程

44.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社会

群策群力续写辉煌篇章

45. 率先垂范绘科学发展蓝图

凝心聚力续改革开放华章

46. 古有嫦娥奔月传说

今叹神七飞天神话

47. 念往日,马走泥泞小道,人去公社缴粮,实为旧时风景。 看今朝,车行高速公路,贾到都市经商,堪称现代篇章。

48. 新农村,新农民,建设和谐新社会。

好政党,好政策,改革开放好国家。

49. 种责任田勤劳耕耘五谷丰盈脱贫解温饱

入合作社规模经营瓜果遍地致富奔小康

50.三十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

六十年大国新立崭露头角

篇三:对联

《对联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含义;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联系。

2、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及写作。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对联含义及特点,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授课方法:互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趣话对联,激发学习兴趣

1、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2、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3、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4、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5、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过,见面问之:“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书生答道:“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

三、对联的起源

第一,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第二,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第三,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对联”。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

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对联报》,地方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四、对联知识

(一)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有关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能说多少说多少,一条也行,学生主动回答差不多了,再分发有关对联知识的材料。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上、下联分别叫“出句、对句”。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概括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则要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的种类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1、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代·解缙)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

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①;

庙拓阳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②。

( ①关羽:壮缪候。②蕲王:南宋名将“韩世宗”的封号。)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1)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2)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1)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2)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4)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亦叫流水对、走马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外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即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还有:

1)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2)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3)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4)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4、回文对

回环往复可读者也,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 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再如“清心也可以”,五个字置于茶壶之盖上一圈围之,从哪个字起头,都可成文,且文意新奇有致。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中有一副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湛江德邻里的一副回文联是: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相传北京天然居饭庄也有一副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5、借对

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例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谐音对,其实也就是借对中的借音对,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明末有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祯时兵部尚书洪承畴,降清苟且,朝野不齿。有人撰联曰:“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成仇,谐承畴,


关于改革开放的对联》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82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