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叶蜂科

叶蜂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8 07:15:52 | 移动端:叶蜂科

篇一:陈伟植物保护教案共30节、

第一章 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学习要求】

绪论

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

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

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

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

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

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昆虫的体壁:了解昆虫体壁的构造、功能及与防治的关系。

二、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掌握昆虫的世代、昆虫的生活史、越冬、越夏等概念。掌握昆虫的主要生殖

方式、发育阶段划分与变态的类型和昆虫的各习性在防治中的利用,以及产卵场

所与防治的关系。了解卵的类型、幼虫的类型、蛹的类型,认识到幼虫期是防治

害虫的关键时期,了解成虫的性成熟与补充营养及其在测报上意义。

三、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理解生态系、昆虫生态系、农业生态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天敌和有效

积温法则等概念,掌握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

响。

四、农业昆虫主要目、科识别

掌握昆虫分类的单位和昆虫的命名方法,了解昆虫分类的意义、分类依据。

识别以下农业昆虫的类群(科、目)关了解其主要特征:

直翅目:蝗科、蝼蛄科

缨翅目:蓟马科

半翅目:蝽科、盲蝽科、猎蝽科

脉翅目:草蛉科

同翅目:蚜科、飞虱科、蚧科、粉虱科

鞘翅目:虎甲科、步甲科、金龟甲科、瓢甲科、象甲科、天牛科

鳞翅目:粉蝶科、夜蛾科、螟蛾科、卷蛾科、灯蛾科

膜翅目:叶蜂科、茧蜂科、赤眼蜂科

双翅目:花蝇科、潜蝇科、黄蝇科、食蚜蝇科

附: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蜘蛛和螨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蜘蛛和螨类,了解蜘蛛和肉食螨类的益处和植食螨的害处。

【主要内容】

1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一)头部结构是一个坚硬的半球形头壳,表面有许多沟缝,将头壳分成许

多小区。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

基。

(二)头的形式

昆虫头部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几乎成直角。

(2)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差不多平行。

(3)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

(三)昆虫头部的附器

1、触角

功能:嗅觉、触觉、听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三节,鞭节由许多亚节组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最

大。

类型:刚毛状、线状或丝状、念珠状、锯齿状、鳃叶状、具芒状等。

2、口器

昆虫口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对农

业生产危

害较大的是咀嚼式与刺吸式两类口器。

(1)咀嚼式口器

构造特点: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

危害性: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受害部位造成破损,为害很大。

(2)刺吸式口器

构造特点: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

一个槽,

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成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

唾液道。

危害性:昆虫的这类口器能刺入动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汁液,危害

植物后,在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还能传播植物

病毒病。

(3)其他类型:

如蝶蛾的虹吸式口器,蝇类的舐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

二、昆虫的胸部

1.胸部的基本结构

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前

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对翅(前翅、后翅)。足和翅是

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由四

块骨板构成,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称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2.胸足

基本构造: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爪六部分组成。

主要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及携粉足等。

3.翅

基本构造:一般呈三角形。前面的一边称前缘,后面的一边称后缘,两者之

间的一边称边缘(或外缘);前缘与胸部之间的角为肩角(或基角),前缘与外

缘之间的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角称为臀角。昆虫的翅一般为膜质,具

有很多起着骨架作用的翅脉。

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1)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边缘的翅脉。

(2)横脉:是横列在两纵脉之间的短脉。

(3)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

常见类型:膜翅、复翅、鞘翅、半鞘翅、鳞翅、毛翅、缨翅等。

三、昆虫的腹部

1.腹部的基本结构 近末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腹部内有大部分内脏器

官。是昆虫的内脏活动和生殖的中心。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腹节的两

侧常具有一对气门。每一腹节具背板、腹板和两侧膜质的侧膜,节与节之间有节

间膜相连。

2.尾须一对须状的结构,是第11节的附肢,有感觉的功能。

3.外生殖器 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

成。雌性为产卵器,由2~3对瓣状结构组成。

四、昆虫的体壁

1.功 能: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部水分,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侵入;接受外界刺激,分泌各种化合物,调节昆虫的行为。

2.结构 由内向外:底膜、真皮层、表皮(内表皮、外表皮(角质精层、蜡层、护蜡层)、上表皮)

3.体壁的衍生物

外长物:刚毛、毒毛、刺、距、鳞片等。

内陷物:唾腺、丝腺、毒腺等向内生长出的腺体。

2 昆虫的繁殖 、 发育与习性

一、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四种。

(一)两性生殖 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 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大致可分为偶发性的、经常性的、季节性的三种类型。

(三)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称为多胚生殖。

(四)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

除两性生殖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均属于特异生殖。

二、昆虫的发育

(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昆虫的变态 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最常见的是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1、不全变态 具有三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无蛹。该变态类型又可分为渐变态、过渐变态、半变态。

2、全变态 具有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

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必须经过一个蛹来完成这些激烈的变化,使幼虫的器官结构消失或退化,代之成虫的器官和结构。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

全变态类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

1、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

卵的结构:昆虫的卵是一个细胞,最外面是卵壳,内为一层很薄的卵黄膜,包围着原生质、卵黄和卵核。卵的前端有一个至数个小孔,称为卵孔。卵壳具有高度的不通透性,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2、幼虫期 是昆虫的生长时期。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

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去的旧皮称为蜕。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每次蜕皮后的虫期叫虫龄,虫龄等于蜕皮次数加1,即孵化后的幼虫为第一龄虫,经一次蜕皮后为第二龄虫,第二次蜕皮后为第三龄虫,依次类推。

全变态的幼虫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可分为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和无足型四类。

3、蛹期 是全变态昆虫特有的发育阶段,也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表面不食不动,但内部进行着分解旧器官、组成新器官的剧烈新陈代谢活动。各种昆虫蛹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离蛹、被蛹、围蛹三个类型。

4、成虫期

羽化 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羽化后昆虫既进入成虫期,成虫主要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因此,成虫期本质上是昆虫的生殖期。

补充营养 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后,性器官远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成虫阶段需要继续取食,以满足其卵巢发育对营养的需要,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如:蝗虫、蝽类、叶蝉等,这类昆虫不但在幼虫期危害作物,而且成虫期也危害。成虫在性成熟后,即交配和产卵。

产卵前期 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有些昆虫一生交配多次,产卵多次。

产卵期 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

多型现象 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称为性二型。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篇二: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摘要 樟叶蜂主要为害香樟嫩梢叶片。使用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氯水乳剂、除虫脲5种无公害药剂,分别进行了5种浓度的防治效果试验,通过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灭甲啶虫脒乳油、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甲维盐高氯水乳剂3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好,在使用时,建议使用浓度分别为1 000倍液、5 000倍液、1 500倍液。

关键词 樟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施药方式;3%灭甲啶虫脒乳油

樟叶蜂(Mesonura rufonota Rohwer)为膜翅目,叶蜂科昆虫。在安庆市1年发生1代,成虫飞翔力强,主要为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嫩梢叶片,常常把整个树冠上部新出嫩叶全部吃光。若危害严重,会导致当年生幼苗枯死,幼树则会因此形成秃枝,大树上部嫩叶被食尽后则会严重影响树木生长,使香樟分杈低,分杈多,枝条丛生,严重影响行道树或其他景观树的美观[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当前,在我国南方城市多使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因此药剂应该选择无公害药剂,并采用污染相对较小的喷雾施药方式。此次试验使用了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氯水乳剂、除虫脲5种无公害药剂。

1.1.1 啶虫脒。啶虫脒即E-N′-[(6-氯-3-吡啶基)甲基]-N(2)-氰基-N′-甲基乙酰胺,为硝基亚甲基杂环类化合物,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属于土壤和枝叶系统杀虫剂。本试验使用的是灭甲啶虫脒,增加了高效助剂,毒性低,持效期长。

1.1.2 噻虫嗪。噻虫嗪,化学名称3-(2-氯-1,3-噻唑-5-基甲基)-5-甲基-1,3,5-恶二嗪-4-基叉(硝基)胺,为第2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可以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本试验使用5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剂型环保,不会留下药斑,不会污染果面。

1.1.3 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是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其主要成分是由一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组成,活性物质为AVERMECTIN,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本试验使用的是1.8%阿维菌素乳油。

1.1.4 甲维盐高氯水乳剂。甲维盐高氯是由菊酯类和甲维盐复配而成。菊酯类药剂为化学合成的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具有广谱、高效、对环境无害等特点,而且化学性质稳定、速效、残效较长。甲维盐即4′-表-甲胺基-4′-脱氧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合成的一种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

篇三:叶蜂类害虫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叶蜂类害虫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叶蜂类害虫又名黄腹虫,属膜翅目、昆虫纲、叶蜂总科,分布很广,包括三节叶蜂科、简复叶蜂科、锤角叶蜂科、锯节叶蜂科等种类,世界已知的有4000多种,我国已知300多种。我国主要有油茶叶蜂、厚朴叶蜂、白蜡叶蜂、樟叶蜂、梨樱叶蜂、杨黑点叶蜂、榆红胸三节叶蜂、落叶松红腹叶蜂、小麦叶蜂等。

1.通常形态特征

⑴卵:黄绿色,半透明,椭圆形,长1.5~2,0毫米。

⑵幼虫:初龄时黄绿色;老龄时黄色,半透明。体长18- 20毫米;胸足3对,腹足7对,腹足较一般幼虫多两对,这是叶蜂类害虫的一个特征。 ⑶蛹:幼虫在土内泥茧中化蛹,泥茧长约10毫米,宽约 6毫米。茧的颜色随泥土颜色而变化。

2.寄主: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树、柳树、榆树、樟树、梨树、李树、樱桃、栎类、桦木、厚朴、油茶、白蜡树、山胡桃、落叶松等树木及月季、玫瑰、蔷薇等花木。

3.被害状:叶蜂以幼虫群集于植株上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只留下叶的主脉及枝干,影响树木正常生长,花木失去观赏价值。

4.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4代,以卵或幼虫在茧内越冬(有的在土内越冬)。不同种类,其发生规律各异。如:樟叶蜂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为害,3月底老熟入土结茧化蛹;4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4月底入土;第三代幼虫5月中旬出现,6月上旬前后入土;第四代幼虫6月下旬开始为害,由于发生期不整齐,幼虫期可延迟至7月底8月初,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越冬。成虫交尾后即可产卵,每次产卵一粒于嫩叶内。卵经3~5天孵化,幼虫常聚集在一起取食。幼虫共4龄,经15~30天老熟幼虫入土结茧,2~3天后化蛹。

5.综合防治方法:

⑴营林措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并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促使提早郁闭成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虫能力。已经郁闭的林分禁止放牧,并在抚育时适当伐除部分衰弱木,但尽量避免过度修枝和间伐。有条件的地方在秋末冬初可进行翻土,以消灭越冬预蛹。

⑵人工除治:一是根据幼虫喜群居的习性,于4、5、6月间幼虫为害期,组织人力直接捕杀,或用竹竿击落幼虫(3龄前有效);二是在老熟幼虫结茧化蛹期摘除茧蛹集中烧毁(樟叶蜂等在土内结茧越冬的可人工挖掘越冬茧蛹),或于冬闲时摘除有卵块的树叶,均可收到一定效果。

⑶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寄生天敌与食虫鸟类,抑制害虫发生。如松黄叶蜂幼虫期有蚂蚁、山雀等捕食性天敌,蛹期有鼠类、寄生蝇、姬蜂、小茧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⑷药剂防治:叶蜂幼虫3龄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性的特点,为防治最佳适期,及时喷施10%氯氰菊酯8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森得保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4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植物杀虫剂800-1000倍液,或25%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2000倍液(一般施药24小时后开始中毒死亡,使用前务必将瓶下部沉淀摇起,混匀后再使用,本剂对蚕有毒,养蚕区不宜使用),杀虫效果较好。也可喷洒坠落地面的老熟幼虫及羽化的成虫。


叶蜂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02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