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建瓯市概况
一、建瓯市概况
建瓯市简称“芝”,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根雕之都”。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国土面积4233平方公里,居全省县级之首;总人口54.5万人,居闽北县级之首。
一是闽国古都。建瓯有“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之称。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初年)设为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迄今有1800多年历史。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设都尉府;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设置建州;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置福建经略使,“福建”由此得名;公元943年(闽天德元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建州升格为建宁府;1913年,并建安、瓯宁两县,成立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
二是林海竹乡。木、竹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9.09%,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竹林面积131万亩,锥栗面积42万亩,获原产地域保护;茶叶面积11.3万亩,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发源地,北苑贡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十分丰富,有“酒城笋都”之誉,福矛窖酒被省政府评为“福建名酒”,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属省级生态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生态村25个。
三是交通枢纽。建瓯是江浙入闽交通要道,3条高速公路(浦南、松建、建闽)在“弓鱼”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高速互通枢纽;京台高速铁路境内里程58.6公里,2015年建成通车后,至福州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还有横南铁路和拟建的衢宁铁路,1条国道、2条省道贯穿我市,是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文化胜地。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东岳庙(道教)、北苑贡茶遗址、建宁府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佛教圣地光孝禅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省级风景区归宗岩以及五凤楼、古城门、艮泉井等名胜古迹。挑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弓鱼、唱曲子、太保信仰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是红色苏区。建瓯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926年夏,杨峻德等人在建瓯创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揭开了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1927年7月,闽北临时委员会在建瓯成立,直属中央领导,推动全省早期苏维埃运动。1949年6月,新福建省委在建瓯成立,张鼎丞任书记、省政府主席;7月28日,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在东岳庙创刊。2013年7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篇二: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建瓯地处闽北内陆山区,武夷山东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是“福建”最早设县之一,历代曾为郡、州、道、府、路的治所,是“闽国古都”、“八闽首府”、“御茶苑”故地,有“一府三庙学,一城三衙门”之称,历史上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建”就取之于福州、建州首字。建瓯历史名人和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奇特,旅游资源丰富。
现从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绿色生态、山水景观、民俗风情、自然地理等方面来分析建瓯旅游资源现状。
一、历史古迹
1、古文化遗址
建瓯人文遗址景观众多,有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小桥黄窠山遗址、东汉覆船山遗址、小松渔村宋窑址、东游下塘唐窑址、小桥郑氏养蒙书院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等。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
北苑御茶园遗址----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嘉靖《建宁府志》载:“龙启(五代十国延均年号)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现存北苑御茶园“凿字岩”在城东东峰镇焙前村附近的“林垅”小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下刻有楷书80字,为北苑茶园纪事文,为北宋庆历二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园鼎盛时期所刻。
北苑御茶园作坊遗址在“林垅”之下,目前已发现北苑六角井遗址一处和作坊遗址多处。1995年元月,日本学者林屋晴三慕名来建瓯,看到北苑摩崖石刻等遗址,认为在“北苑”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制茶工艺的祖地的茶文化的发源地,欣然出资修亭保护。北苑御茶园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古城门遗址
五凤楼----今称鼓楼,位于市区中心,坐北朝南,属城楼式古建筑,楼高23米,宽50米,楼下有拱门洞三个,纵深13米,人民路自此穿行而过。“五凤楼”的前身是公元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名为“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坐北朝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周红柱挺立,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
古城门----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
至民国,建瓯城垣有废无修,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存“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
威武门----(西门),位于西大街出城口,拱形门洞高4米,宽4.5米,城墙厚21米。城墙正面门洞上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威武门”3字,四周凸刻云雷纹。
临江门----位于管葡路西侧,频临建溪。城墙高6米、厚21米,拱形城门洞高4米、宽4.5米。
通济门----位于城西南建溪河岸,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3.5米、深7米,城门洞上方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通济门”3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重修时所题,城门外为航运码头。
通仙门----又称长桥门,位于城南偏东方向,面临东溪。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5米、深24米。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城门顶上尚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近年重建加固,其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城楼上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为“太保楼”。
广德门----位于水南桥头,这次修建水南桥时被挖掘出来,但按照省里文物专家的意见,暂时不予开发,但在其不远处将建广德楼,目前正在规划中。
3、古民居
甪里新闾古民居群----位于龙村擎天岩山脚下大汴地村的,由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通过里弄、通道、房屋之间的边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房宅和周围的山乡环境、竹林、山涧、田野和谐地组成一体。
巧溪古民居----位于吉阳镇境内,村庄四面环山,西南有海拔1384米的郭岩山为屏障,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清朝是这个村庄发展的鼎盛时期,钦命5―9品军功有52人、国子监生有8人、太学生36人、〉府庠生26人、府武生8人、贡元4人、进士2人。被誉为地灵人杰的书
香巧溪,在村尾进出村的要道上至今还保留有清乾隆庚辰年(1760 年)的“巧水流长”题刻。
五石古民居----西出建瓯往南武路北行约二十公里,一处规模恢宏的古宅群便跃入眼帘,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这个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古茶庄,随着旅游以及民间古 民居探寻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伍石茶庄屏风墙上的两幅藏诗竹画因百年来无人参透,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党城古民居----在建瓯东游党城村,这一民居保存着80多栋,建筑彩绘镂刻、雕梁画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闽北也不多见。来到建瓯东游党城沿着半月形的古街走进东游党城村,古式民居映入眼帘,民居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到八拼、二到三进厅的建筑,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势,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匾额都体现了当年造房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建筑的梁柱、斗拱、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梁架彩绘、拱斗彩绘历经两百余年鲜艳不减当年,石雕、木雕,镂刻古朴,石花架、石戽工艺精湛。
城区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城区铁井栏、紫芝街一带传统街区目前仍保存着原有的街宽4米、建筑多以木构和土木结构为主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街区现存有刘氏五忠祠、尚书井、练氏夫人祠、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墅等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但紫芝街北段东侧已被龙成房地产公司进行商品房开发,铁井栏东段南侧即将被体育场二期改建工程开发为楼房;街区内的古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的巷宽3米,原有的深宅大院高墙景观和库厝毗连的景象,因受1998年“6.22”水灾破坏和灾后重建,损毁比较严重。目前保存较好的还有18幢,特别是五通巷叶氏(6幢)和倪氏、胡氏、张氏、谢氏民宅、序五里闽北临委旧址和管葡小学分校、大甲巷的南阳寄庐等传统风貌依旧。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4、宗教寺庙
建瓯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宗教寺庙数量多、规模大。光孝寺、东岳庙、建宁府孔庙是建瓯佛、道、儒三教最具代表性的
,这三个寺庙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在全省县(市)级中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东岳庙
----又称东岳行宫,在城东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为清嘉庆19年(1814年)重建的建筑物,大殿主脊梁上还留有“大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字样。殿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
东岳庙分为天王殿、前殿、大殿、后宫殿四部份。大殿又称圣帝殿,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岳帝爷,即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几百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庙会,各方信士云集朝圣,为古建州第一大庙会。东岳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孔庙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孔庙后侧的建瓯博物馆内还保存大量建瓯出土的古文物,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档次之高,均属全省县市博物馆之首。在小桥阳泽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是解放后全国发观的最大一件甬钟,宋代青铜音盏是全国所仅见,还有富于地方色彩的西汉陶器、唐宋多角罐、蟠龙瓶及历代古钱币、瓷器、玉器等文物精品。
光孝寺---全称报恩光孝寺,位于建瓯水南铁狮峰之麓,建溪之滨,依山傍水,坐南朝北,规模宏大,环境清幽,自古以来便是全省最著名的大寺庙之一,素以“北有光孝,南有开元”而蜚声海内外。光孝寺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85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宇”、“万寿”,南宋七年(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寺。全寺由外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东西回廊,组成封闭式建筑群落。唐时,日本野山空法师曾临寺膜拜,清顺治帝曾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历代闽、浙、赣僧人都以光孝寺为求圣地。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三清宫----位于芝城南郊的云际山。芝城南郊古称紫芝坊,是古建州的二十九坊之一。紫芝坊层峦叠嶂,林木葱茏,而云际山则雄居南郊群山之巅。三清宫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五步梁十一檩抬梁式屋架,四侧翼角高翘,金柱全部采用建瓯特色树种——锥栗原木,这在锥栗之乡亦属罕见。三清宫大殿座西朝东,面积960
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
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禄寿喜四大仙。三清宫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侧有百仙殿和吕祖殿。大殿广场下方是历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从不干涸,明万历丁末年瓯宁知县骆骎曾在此建“一泉亭”。铁狮峰是云际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龙王殿。而五谷仙殿的位置最为显眼,置身殿前,视野开阔。近处,巍峨的善见塔就在脚下。远眺,建瓯市区一览无余。源自武夷山的崇阳溪自北而下,与由东向西穿城而过的松溪在山下汇成建溪。三溪环绕,将古城建瓯分为旧城和新区三块,使其形貌有如武汉三镇。
太保庙----共有三处,分别为小松镇龙安岗太保祖庙、通仙门太保楼、坑里太保庙。
善见塔——在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市区隔水相望,距城区约3公里。该塔在旧《建瓯县志》卷七·名胜篇称多宝塔,一名善见塔。在卷一·附图中又称铁狮峰见善塔,但群众多习称为水南塔。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2~1368),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塔基深3米,条石,巨砖砌筑,地面二级台阶,砖砌塔体,八角形,底墙厚2米,直径内空8米,往上渐次缩小塔身,总高40米,七层,塔体外墙层层墙帽翘角,层次分明,每层四面对衬佛龛,有佛像雕塑其内,另四面对衬为方形通风口,塔内层层楼板,设木楼梯可供上下;铸铁板压顶,铸钢塔尖。但在该塔合顶时遭雷击,翘角及塔内梯楼木构部分皆焚毁。塔体浑厚坚实,造型挺拔雄伟。“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1978年5月和1983年4月,塔基地宫又两次被盗挖。经县人民政府派员侦究,追回元代铜佛、青瓷荷叶罐、双耳瓶、香炉和历代缗钱等出土文物。
5、建瓯古廊桥
廊桥即厝桥,是我国闽北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大奇观。厝桥是集过往行走、农副运输、休闲游玩、集会议事于一体的古老建筑。尤其在道路不发达的古代,厝桥就更显其商贾车旅,遮风避雨的黄金通道地位。
厝桥建设最典型的是迪口镇。据老人回忆,旧时全迪口厝桥多达三十几座,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厝桥还有10来座,其余有的荒废,有的改成公路桥,有的有桥无厝。旧时所建厝桥多以大杉木相架,上铺厚木板再铺砖石,用古建筑的方式建上桥厝,五彩飞楹,古色古香,桥内供奉佛念龛。现时建的厝桥多为石头拱桥,上建桥厝,但建筑风格比古厝桥相差甚远,厝桥多建在村中或村头村
尾既是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又是人们乘凉歇息活动场所。迪口镇厝桥多为古建筑,故列入名胜古迹。此外,较出名的是吉阳的步月桥,还有玉山的腾云桥,小桥的登云桥等等。
二、 文化名人
建瓯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1154名进士、6大状元、10大宰辅。著名的历史人物有闽王王延政、芝城之母练氏夫人、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杨荣、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家杨峻德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建瓯杰出人物。朱熹、李钢、陆游、蔡襄、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留下赞誉。其中,杨荣、袁枢最富有代表性。
杨 荣字勉仁,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明朝建宁府建安县人。他30岁中进士,32岁即被选入内阁,参与国家机务,历经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辅政四朝,在朝40年,历任翰林学士、太常卿、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杨荣崇尚儒学,重视皇统,为人多谋善断、文武双全,曾二次巡边、五次扈从北征,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为明朝作出重大贡献,同杨仕奇、杨溥一起被誉为“三杨辅政”。杨荣还参与了明朝迁都北京及北京城、故宫等规划建设。明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途经杭州武林病逝,享年70,次年,御封太师赐葬,杨士奇撰墓志,杨溥撰神道碑文,葬
篇三: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介绍下自己的家乡——建瓯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
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疆域总面积 4233 平方公里
( 635 万亩 ) ,其中山地 519 万亩,耕地 49.2 万亩;
辖 10 个镇、 4 个乡、 4 个街道, 217 个村、 1121 个
自然村、 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
51.88 万,其中农业人口 41.65 万;民族以汉族为主,
还有畲、苗等 10 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
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5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47.11
亿元。
[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3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环境资源]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 ℃,年均降水量 1662.9 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 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 30 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 22 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
[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
之称。
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全市农业总产值 26.03 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9.08 万亩,粮食总产量 21.8 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 ( 市 ) ,现有林地面积 507.2 万亩,林分总蓄积量 1903 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面积 188.67 万亩,商品材采伐量 58.59 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 124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竹材采伐量 1642 万根,鲜笋产量 21.41 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 9.75 万亩,产量 7129 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全市水果面积 24.4 万亩,产量 19.03 万吨,其中柑桔 17 万亩,产量 15.83 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 41 万亩,产量 1.42 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大米等 12 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年肉类总产量 21383 吨。奶牛存栏 1.06 万头,生猪存栏 16 万头,肉羊存栏 2.6 万头,家兔存栏 7 万只,各类家禽存栏 181 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 ( 市 ) ,淡水养殖面积 2.86 万亩,水产品总产量 1.36 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 91 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单位”,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弘光席业有限公司等 3 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工业经济]
全市工业总产值 28.05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32 家,完成产值 20.87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80.4% ,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 123 家,完成产值 19.05 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3.2% 和 91.3% 。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 7.49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35.89% ,主要企业有丽瓯人造板有限公司、万木林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天丰竹业有限公司、特艺竹木有限公司、华宇竹业有限公司、华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三森竹木有限公司等 57 家,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 6.42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30.76% ,主要企业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东福光食品有限公司、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新叶食品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圣阳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 29 家,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 5.19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 24.86% ,主要企业有森华集团、立伟塑料有限公司、元润塑料有限公司、福农华工有限公司、芝星活性炭有限公司、东方磨料有限公司、精工齿轮有限公司、巨力活塞有限公司等 28 家,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农药、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工业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 58 家,其中亿元企业 2 家, 5000 万元— 1 亿元企业 6 家, 3000 — 5000 万元企业 7 家, 1000 — 3000 万元企业 43 家。工业平台不断拓展,城东、莲花坪工业平台及国省道沿线乡镇工业长廊逐步形成。
[商贸流通]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6.77 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 13.59 亿元,餐饮业 1.75 亿元,其它业 0.26 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 49 个,经营面积 16 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 7 个,批发市场 3 个,乡级农贸市场 16 个,村
级 23 个,其他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全市拥有大型超市 4 家,药品超市 3 家,家具超市 3 家。全市已成立毛竹、水煮笋、蔬菜、锥栗、食用菌、柑桔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30 个,拥有会员 2 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
[项目开发]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19.53 亿元,全市新上投资 500 万元以上项目 91 个,新上投资 1000 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29 个,当年投资 50 万元以上新办项目投资额 8.98 亿元。 18 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6.66 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 6 个,完成投资 2.78 亿元。
[对外经贸]
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 24 个,合同利用外资 4100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160 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 27 家,外贸出口总额 2500 万美元,出口规模达百万美元的企业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等 8 家。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全市财政总收入 2.05 亿元,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 1.26 亿元,地方级收入中税性收入所占比重达 77.5% 。财政总支出 2.84 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 40.58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21.86 亿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造农村诚信社会,全市共培育信用镇 4 个、信用村 82 个、信用户 21838 户。保险事业不断发展,保险业务保费收入 9467 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3867 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 5600 万元。
[基础设施]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 205 与省道 204 、 303 穿境而过 ,市区距武夷山机场 100 公里;建设中的浦南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丽南高速公路在城东交汇,浦南高速公路将于 2008 年建成通车,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 2 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 6 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 117 座,总装机容量 9.69 万千瓦,全年发电量 2.08 亿千瓦时,供电量 2.97 亿千瓦时。正在兴建的北津电站、红湖电站、杨墩电站等三大水电站竣工后,全市总装机容量将达 19.62 万千瓦,发电量达 4.88 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 8.5 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 30 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
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一批项目被国家、省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技项目。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上线率达 86.51% ,本科和专科上线人数均居南平市第一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308 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全市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 21 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 93.5% 和 98.8% 。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 9.16‰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74 ‰, 计生工作继续位居全省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市行列,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64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752 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29.03 亿元,其中农民储蓄存款余额 6.03 亿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 20416 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531 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863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5.7% 。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7.8 万人。年末共有养老保险人数 74275 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34704 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19015 人,列入成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 3190 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 14092 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 64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