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0 06:12:51 | 移动端: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篇一:网络暴力浅析

网络暴力浅析

前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互联网时代产生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网络暴力。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谣言、人身攻击、非理性、匿名性、责任缺失

主题研究归纳:

(一)网络暴力定义和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 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 [ 1] 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 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网络暴力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慢慢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式,具体而言, 网络暴力包括侵犯别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网络谩骂以及网络谣言等,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

(1)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 友好帮助型。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到帮助。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 犯罪调查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比如网友对待北京宝马车撞人案时,可以迅速查找出犯罪分子的身份资料。

5.娱乐恶搞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发布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文字,恶搞他人。比如“小月月事件”。还有是恶意报复型的。这种类型的“人肉搜索”主要是网友为了报复他人或赚取不义之财而实行的。

(2)“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1.在大的社会活动或灾难中体现集体力量 回顾汶川地震,我们不能忘却伤痛,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却的是国人团结的力量,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这其中,网络也发挥了其重大优势。地震过后,网民在网络上建立了汶川地震寻人吧,此时的“人肉搜索”不仅使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亲友平安的消息,还组织捐款,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悼。

2.揭露社会阴暗面 “人肉搜索”之所以让人“害怕”,原因在于它的“搜索”功能。在互联网通向家家户户的同时,很多人的个人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通过网友们的“不懈努力”,当事人对于不道德的妄想、对于逃脱追查的侥幸心理几乎无法实现,很多打抱不平、怀有正义的网友可能盯你盯得很紧。

3.帮助司法部门侦破案件

“人肉搜索”应用最普遍、最凸显其社会积极效应的地方当属此类情况。公安机关在网上发布案件的情况,通过网民们的帮助,很快可以找到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使得他们无处遁形。

4.维护社会公义,填补法律漏洞

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披露,对官场职场的腐败做法进行监督,都是“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人肉搜索”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娱乐,它还是一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它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不完整的缺憾。

(3)“人肉搜索”的消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暴力问题,“人肉搜索”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

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基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还有最毒后妈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人肉搜索”的恐怖之处。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中,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

2.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网民们仅凭网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居住地点,甚至不乏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人肉搜索”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窥视个人隐私,实施网络暴力的手段。

(三)网络谣言类型:

1、造谣。目的有希望被大量转发而提升自我影响力或满足自身虚荣心。营销帐号扩大影响。达成某种诉求或是目的。通常带有“白岩松说,人人网五周岁了,柴静报道这事失踪了,转发一年走鸿运,不转不是中国人,不转发你全家XXX,这个社会怎么了,政府已经封锁了消息,你不知道的xx冷知识”等等字眼。

2、误传。“八百国军抗战投江”“美国斥资1780亿建免费WiFi” 。

3、钓鱼。“八尺协定”“高铁辐射”“谢尔夏夫力”“九三一大海战” 。

4、假辟谣。“【李刚儿子原话说的是:"先打120,救人要紧,我爸是李刚,我跑不了的"】”“雷政富:网上的事都是假的,你们不要信。”“上海丢钱农民工只丢了7600,已经全部找回,银行证实17600不存在,完全是他骗人”。

5、误导。“毛泽东感谢日本人侵略”“采用最新技术,本罐头不含防腐剂”。

6、夸大。“放了一颗大卫星,亩产达到xxx”“转基因食品可致生化危机”“苏联大清洗枪决三千万”“请抵制日货,不买日货一天,日本xxx,不买一月,日本xxx,不买一年,日本xxx”。

7、真假相混。99%的真话,加上1%的假话的谣言最难辟。而实际上即便是1%的真话混合99%假话照样威力巨大。

(四)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1)网民的非理性是网络暴力形成的主观原因

网民的非理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中所表现出来的建立在非理性或非逻辑基础上的心理倾 向和具体行为。网民的非理性,与网民的构成结构密切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显示,截止2009年6月份,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3. 38 亿,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10 岁- 20 岁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33% ,而21 岁- 30 岁的网民也占到网民总数的29. 8%。可见,青少年网民在中国网民总数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此外, 根据此报告的显示,在中国网民总数中, 学生的比例占到了31. 7%,无业下岗人员的比例也高达 7. 4%。同时, 调查报告还显示, 网民总数中, 无收入者占到了 5.1%, 月收入500 元以下者占到了23. 5%, 月收入501- 1000元者占到了15. 6%。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知,中国网民群体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网民整体趋于年轻化, 学生和无业下岗人员成为网民的主体,低收入者成为了网民的大多数。而这些特点, 与网民的非理性是密切相关的。网民整体趋于年轻化,会导致互联网的环境整体上陷入到狂热的氛围中; 学生和无业下岗人员成为网民的主体,低收入者成为了网民的大多数,势必会导致互联网中反主流等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泛滥和蔓延,从而造成网民在互联网中更倾向于采取以暴制暴的极端措施。在上面提到的网络暴力三个案例中, 人肉搜索所造成的对当事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 是网民非理性所导致的典型以暴制暴。可见,网民的非理性,是网络暴力形成的主管原因。

(2) 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客观原因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其便捷性、 时效性和包容性。但不能 否认的是,互联网同样具有匿名性,而正是互联网的匿名性,客观上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的匿名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中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言论和活动, 也可以采取换名,取昵称等利用非本人真实信息进行言论和活动。网络的匿名性,既能促使网民自由透明地发表见解和言论,也会导致网民肆无忌惮状况的出现。不管是网络暴力第一案、辽宁女张雅事件 , 还是艾滋女事件,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事主进行侵权,依仗的正是匿名身份。他们作为无名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更是趋近于零。在这种背景下,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都被匿名性轻易地冲破了, 网络暴力便自然而然地产生。

(3)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是网络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7 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 Lewin)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沿着含着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 把关人 的意见作为依据的观点,他认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1950 年, 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 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 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互联网中, 把关人的角色是指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 既包括各大新闻或综合门户网站, 也包括天涯, 猫扑等草根社区,甚至还包括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决定了各种互联网传播媒介把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放到了首要位置, 而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却被轻视甚至是忽略。艾滋女事件所体现出的网络传媒把关人责任缺失尤为明显一位少女患上艾滋病的信息未经证实,便在天涯社区、西四胡同等社区中疯狂传播, 随后这条消息也出现在了各大网络门户网站上,最终造成了网络暴力的发生。显然,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是造成网络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总结:

首先,无论是从网络暴力的案例分析出发还是现实情况分析,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肆意的伤害他人并以此自豪。第二,网民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探究和考虑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信息,并做出冲动的举动,为自己和他人

带来伤害。第三,网民年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容易带来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一些网络信息特意凸出事件的片面,误导网民以达到一己利益,损害网络公共环境。最后,是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约束,对所谓追讨法律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综上,网络的匿名、虚拟属性是导致网络暴力频发的根源,而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网民主体的精神道德文明和法律意识缺失和法律、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是造成网络暴力难以追究责任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 危害及应对策略

(生奇志, 郭文辉)

(2)浅析网络暴力问题——以“人肉搜索”为例(来自百度文库)

篇二: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

——以“人肉搜索”为例

姓 名:学号:2008

系 别:新闻系 专业:播音与主持艺

指导老师: 职称:讲 师

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监控措施。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

On the Network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 to the "Human Flesh

Search, for example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since the mass media generally produce and develop a culture of violence came into being and promote i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of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impact. The network problem of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nascent

phenomenon of a network, it also reflects the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udy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on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phenomenon more promptly identify and 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they bring.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 "human flesh

search",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flesh search",

towards the three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network , but also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To guide the network propagation, purific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networ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 Network of violence; optimum supervisory control;human flesh search; networkharmony

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适当的上网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网络的了解和依赖也开始迅速增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问题,对现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挑战。其中,网络暴力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热点关注问题。

一、以“人肉搜索”为主的网络暴力问题的概述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方式

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进行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语言,暴力行动,暴力视频等不断地触犯着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制造出来的。对于“人肉搜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很恐怖”,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败坏和谐社会之风。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引擎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作用。网络自身的强大力量使民意得以表达,正义得以伸张,它可以让罪恶暴露,也可以让亲人团聚。本文将以“人肉搜索”为主来阐述网络暴力的相关问题。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

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 友好帮助型。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

而得到帮助。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犯罪调查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比如网友对待北京宝马车撞人案时,可以迅速查找出犯罪分子的身份资料。

5.娱乐恶搞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发布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文字,恶搞他人。比如“小月月事件”。还有是恶意报复型的。这种类型的“人肉搜索”主要是网友为了报复他人或赚取不义之财而实行的。

二、“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一)“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1.在大的社会活动或灾难中体现集体力量

回顾汶川地震,我们不能忘却伤痛,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却的是国人团结的力量,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这其中,网络也发挥了其重大优势。地震过后,网民在网络上建立了汶川地震寻人吧,此时的“人肉搜索”不仅使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亲友平安的消息,还组织捐款,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悼。

2.揭露社会阴暗面

“人肉搜索”之所以让人“害怕”,原因在于它的“搜索”功能。在互联网通向家家户户的同时,很多人的个人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通过网友们的“不懈努力”,当事人对于不道德的妄想、对于逃脱追查的侥幸心理几乎无法实现,很多打抱不平、怀有正义的网友可能盯你盯得很紧。

3.帮助司法部门侦破案件

“人肉搜索”应用最普遍、最凸显其社会积极效应的地方当属此类情况。公安机关在网上发布案件的情况,通过网民们的帮助,很快可以找到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使得他们无处遁形。

4.维护社会公义,填补法律漏洞

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披露,对官场职场的腐败做法进行监督,都是“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人肉搜索”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娱乐,它还是一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它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不完整的缺憾。

(二)“人肉搜索”的消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暴力问题,“人肉搜索”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

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基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还有最毒后妈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人肉搜索”的恐怖之处。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中,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

2.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网民们仅凭网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居住地点,甚至不乏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人肉搜索”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窥视个人隐私,实施网络暴力的手段。

三、网络暴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把关人”的失职

著名的“把关人”①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卢因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信息的流通渠道里,总是有一定的规定或“把守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约束信息,决定哪些商品或信息可以进入流通渠道,而哪些不可以继续在渠道里流通。现今网络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把守人”的失职,就是因为网络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就是没做好把关。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把①兰飞.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伦理研究[J].南昌:新闻世界,223.

关”在遇上网络这个具有灵活性与交互性平台后,其意义就变得微弱了。在互联网上随意发布的一条信息就可以在瞬间传遍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不仅传播内容无法考证,而且由于网络信息量的巨大性和传播速度的飞速性,人们也无法也无心去寻求消息的来源。基于此,网络上便随处可见虚假、暴力信息,即使有一些信息是真实的,也很可能被虚假信息所覆盖,或是被怀疑其真实性。现今网络“把关人”依旧存在,但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太快,“把关人”可能来不及阻止。比如有些色情的东西,在它遭到封锁时,其实已经对社会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把关”效率。

(二)“现实暴力”趋向于虚拟化

任何暴力都是有目的有渊源的。首先拿现实中的暴力现象来说吧。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为了生存,往往要与残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他们打猎时,需要与野兽动物作斗争,他们争夺地盘时,与其他生物甚至同类作斗争,这些都是暴力的表现。再后来,代代帝王通过战争来建立自己的王朝,不惜一切力量剿灭反对派,甚至逼迫活人陪葬,都是权利的恶果,暴力的彰显。

在文明时代,现实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遏制,人们逐渐丧失了发泄情绪的途径,因此虚拟的暴力手段开始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媒体中的暴力文字屡禁不止,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使暴力现象如同火上浇油。尤其是当有些事件满足了人们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心理时,暴力行径就越发得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正确认知,使得那些为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而产生的宣扬暴力的图像、文字、声音等媒体信息日渐猖獗。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房价居高不下、硬性拆迁、贫富分化严重等,民众普遍存在一种忿忿不平的感觉。然而,表达个人要求、意见的渠道又极其缺乏,人们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就发生“走路无门”的情况。久而久之,民主缺失,暴力出现,并且成为了发泄情绪、呼吁民主、诉求利益的一种途径。因此,健全国家各项机制,打通官民交流渠道,严格控制大众媒体是根本。

(三)网络媒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网络暴力出现的动机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因为暴力信息大都具有新闻价值。比如一些娱乐节目中参杂暴力,迎合了很多观众的口味,从而为其主办方带来利益。再比如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刊登大量暴力信息最终也可以提高发行量。随

篇三:新媒体下的网络暴力现象解读

新媒体下的网络暴力现象解读

——以被充气男孩事件为例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跻身主流媒体,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近几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匿名的、群体性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的事件。如:“高跟鞋虐猫事件”、 “铜须门事件”等。虽然攻击者的身份是虚拟的,但在现实中却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并且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暴力现象就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处罚。这些处罚也并不是公开的程序,而只是网络舆论的过分压力。 发生在今年7月12日的一件爱心救助活动竟然演变为网络暴力事件。事件是一名13岁男孩杜传旺到一家汽修店当学徒,被工人用高压气泵塞进肛门充气,造成大小肠及多处内脏破损,穿孔,生命垂危。随后天使妈妈基金参与了这场爱心救助活动。但事件却出现了偏颇。被救人本该是这场“救救小传旺”的网络爱心传递中绝对的主角,但是,一场失控的质疑浪潮和弥漫其中的网络暴力,却使一切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主持人遭人肉和质疑,叹息“网络太可怕”

在这场质疑浪潮中,“最悲剧”的是齐鲁电视台主持人王羲。在整个“被充气男孩”舆论事件中,王羲成为了第一个被人肉的对象。她是在微博上最早披露小传旺遭遇的网民之一,其微博被转发近40万次,但随后有网民的质疑:“你为什么要夸大事实,耸人听闻地喧嚷?高压充气枪塞入肛门充气”?后来警方的法医得出了结论:只是对着肛门处充气,不是塞入。

此后,有网民发布人肉成果,称王羲曾代言不孕不育医院广告,爆料称王羲“曾当小三”,她的丈夫出面辟谣,同样遭到谩骂,不堪网络压力的她删除了她所有微博中的内容,并叹息“网络太可怕了”。称这件事然她和家人受到了“极大伤害”。

天使妈妈“是不是为了炒作名气并敛财?”网友的质疑持续不断。

最让人感叹的,则是原本已经朝着令人欣慰方向发展的小传旺受害事件本身之处,但却让致力于此的天使妈妈深陷舆论漩涡。

据报道了解北京金融业投资人夏萨沙到八一儿童医院,发出了一条质疑微博:“我怒得全身发抖了……杜传旺家人从昨天下午到北京开始就没再见到过孩子,也没见到任何基金会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惹基金会,不敢转院怕不给医药费,只好在医院门口坐着。一开始公布的杜爸银行账号根本不在家人手里,而是基金会办的。杜爸是智障人士,是站在我右边的舅爷在跑……天使妈妈,你们算完了。”

这条微博顿时引爆了网民的质疑,至今为止转发量是4.3万多次,评论1.2万多条。网民几乎一边倒地表示震惊,立刻指责公益机构是“骗钱的人渣”、“畜生”、“该死”、“必遭天谴”…… 还有网民甚至发出这样的“呐喊”:“抄了基金会老底”,“人肉搜索?天使妈妈基金? ,“抓出来打死,打死之前把钱给我们吐出来!”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给当事人所造成的极大身心伤害。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部分人的暴政”。网络的出现给了人们很大的说话自由,人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有什么抱怨,敲敲键盘,通过网络,就可以发布出去。然而,由于网络监督力度的不够,人们可以随意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网民在未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运用网络“人肉搜索”进行侦

查通缉,并没有任何权威的、正当的部门与组织赋予的权利,就公布、传播他人的隐私。甚至有的网民从网络回到现实,给当事人寄恐吓信、到当事人家门上墙上写大字标语等。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

那么网络暴力是以怎样的方式对当事人构成伤害?

(一)以隐匿的形式,对当事人以现实伤害。

网络是虚拟的,匿名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络暴力这一现象。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充分的张扬个性,同时把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发泄的怨气和劣性也得以释放。网民在互联网上以隐匿的形式从事舆论表达,对于许多网民的好处在于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强调自己的权利,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对自己责任的淡化。当他们以过激的言辞扰乱他人的生活,甚至使人失去工作时,他们不会感到丝毫的不安或羞怯。在网络暴力事件里,网民群体会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传播。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当事人受到的伤害却是事实。

(二)以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以肆意制裁

网络暴力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标榜自己是为了维护正义和道德。广大网民以道德而非法律的名义对事件当事人肆意审判,包括恶言的谩骂,给当事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的出现,冲击了人们在失去社会束力的匿名状态下的道德底线。同时拥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不等于拥有了实施暴力行为的通行证;拥有言论自由,也不等于就可以言语伤人。无论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当事人其行为是否符合正义和道德的标准,网络暴力事件中大量侮辱性言辞以及对相关私密信息的曝光,就会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以群体的方式,对当事人以暴力围攻

网络暴力事件往往都是以群体舆论的形态抗争个人、群体或社会制度。网络暴力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大致相同意见或情绪倾向的群体。群体的情绪简单而夸张,易走极端、产生极化。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众多网民聚集在网络论坛中,对共同的事件集体关注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一个群体。他们以论坛为阵地,以键盘为武器,对喜爱或厌恶的人或事表达观点,并彼此感染情绪。群体的非理性、易轻信、夸张、偏执的特点,极易使网络群体中失去判断能力的“人”走向极端。造成“多数人的暴力”。

因此,针对网络暴力的危害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规范:如:加强网络立法,维护网络秩序;推行网络实名制,增强网络安全;加强网民教育,提升网络道德规范等等。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21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