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
在我的家乡,村庄与田地间隔着一条小河,河东是村庄,河西是田地。人们要去田地间劳作,须趟水而过。老人常说:“隔河一千里”,来来往往很不方便。解放后,在村长的组织下,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小木桥,桥两头用石头砌成高2米左右的方形石柱,原因是河东岸地势有2米多高,为了架桥,河西岸也只好砌2米多高的石柱了。在河中间打下两根碗口粗的木桩,从山里砍来几棵大树,搭在木桩和石柱上,再用铁丝绑牢。上面铺上木板,人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牛、羊等牲畜还是要从河里走。桥虽然简陋,但总比趟水过河要方便些,特别是冬春时节寒冷的天气,更显得方便了。
自从有了这座桥,村民们可高兴了。不说劳作的方便,老人和孩子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纳凉的地方,每当夏天晴朗的晚上,月亮刚挂上树梢,桥面上就聚集了不少的人,大人过桥去看田水,老人来桥上纳凉,小孩在桥上数星星,看月亮,听老人讲故事。晚风吹拂,凉爽宜人。偶尔有蚊虫叮咬,也毫不在乎。更有胆子大的人从家里抱来凉席铺在桥面上休息,常常睡着了,忘了回家,第二天早上,才被去田里劳动的人叫醒呢。
可惜,这桥不牢固,每年春夏之交发洪水时,总是担心被洪水冲垮,几乎每年都要修整。
改革开放后,政府也看到了我们村的这座不牢固的木桥,决定重修这座桥。现在修成了一座很牢固的钢筋混凝土桥。桥全长20米,桥面宽3.5米,有两个桥洞,在桥洞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桥洞,这样,既减轻了桥的重量,还可以用来防洪。桥面铺上了水泥,两边还砌了石栏杆,真是漂亮。
现在,桥不仅可以行走,连几吨重的收割机也可以通过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桥。
篇二: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
海城市北关小学
四年五班
宿明阳
邮编114200 联系电话13284129278
我的家乡有一座令人神往的桥,那就是海城大白桥。
海城大白桥又叫新力大桥。距今已有许多年的历史了。桥的下有六对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着大桥。桥两侧有石栏,每个石栏上面都有长方体,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非常漂亮。
弯弯的桥如彩红横跨水面,坚实的桥墩屹立河中心,桥下是流不尽的河水, 桥上是过不完的车辆和行人。它把为人们开辟一条伸向比岸的通道,当作最大的快乐。每日里,无数车辆从它身上驶过,成百上千的人从它身上走过,脚下的流水一刻不停的冲击着它。然而,它从未有过怨言,只是埋头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人们在为达到终点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这曾经走过的桥,而桥却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人们,甘当人们的垫脚石。
晚上,站在桥上欣赏四周的美景,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天空中,满天星斗忽明忽暗像一颗颗宝石,像一粒粒珍珠。圆圆的月亮像玉盘,挂在满天星斗之间,显得格外皎洁。微风吹拂,河水就泛起层层涟漪,像巧手的渔家女编织的网。岸边的一棵棵小树,迎风摇摆发出莎莎声……
啊,家乡的桥,你虽然算不上雄伟,但你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方便。我爱我家乡的桥。
教师点评:本文小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家乡的桥。朋友似的桥给人们带来方便,和享受。同时以无限的想象,表达了小作者对家乡桥的喜爱之情。
指导教师:闻久盲
篇三:我爱家乡的桥
我爱家乡的桥
烟店镇中心小学 三年级二班 李一硕
我的家乡在运河名城临清,它素有:“繁华压两京”的美誉。我爱临清的桥,它是那么的俊秀,那么的雄伟,那么的入诗入画。 家乡的桥啊!可爱的桥。在美丽的夏日,它是那么的迷人,又那么的壮观。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桥在霓虹灯的装点下,变成了一座座的彩虹。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坐在“彩虹”旁,皎洁的月光,倾撒下朦胧的记忆,换醒我的梦境,我便进入了故事中。 我好像是三国时的“长山将军”,赵云赵子龙,为兄弟情义,大战长坂坡,那种恩情,惊天地、泣鬼神,感人泪下,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久久让人回味。三国的故事在桥边纳凉的人群中传诵,一个个鲜活的面庞,一个个动人的情节,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为这梦中的桥增加了古朴、迷人的光环。
我又似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在桥上蹦跳,望着美丽的西方,种下憧憬的种子,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让一次次灾难化为祥瑞,护送师傅顺利前行。
在回味的记忆里,我又似独脚的乌丢丢在桥上跃走,霎时间,老诗人笔端的套娃、可人、人祖猴、樟木雕刻的老头,一起在桥上跳舞,那欢快的音乐,那迷人的舞姿,让我真正的融入了童话世界,随着金波的笔尖行走,我是幸福的舞者。
时而,我又犹如流浪的“三毛”,站在桥上,看着家乡的变迁,欣赏着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富饶让我不再有别的遐想,从此,不再流
浪。
家乡的桥啊!我梦中的桥,它让我在精典的名著故事中畅游,它让我在幸福中成长。我会努力读书,用我的收获,将你美好的未来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