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试题
2009—2010学年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卷
班别:姓名:学号: 评分:
一、填空。(23分) 1、填口诀
二四( ) ( )得九 ()十二 三五( ) ( )得六 三六() 2、9的3倍是( ),4个5相加的和是( )。 3、7×6=( ),口诀:( ),读作: ( ),表示:( ) 4、1米=( )厘米 45厘米-6厘米=( )厘米 37厘米+5厘米=( )厘米 23米-8米=()米 5、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 )×6<27( )<3×7 4×()<15 35>7×() 6、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个是直角。 7、比67多29的数是( ),比67少29的数是( ) 8、联系生活实际,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姚明的身高是226( )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2( )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
9、有三个班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班进行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10、用2、4、6三个数可以写出的两位数分别是:(
)。
11、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12、在○里填上“+”、“-”、“×”或“<”、“>”、“=”。
8○6=4836○73-379×7○65 2○2=4 43○6×7 18○9=9
43+25 〇 5862-35 〇 28 38 〇19+ 2964-25 〇48 44-17 〇3436+26 〇 6254 〇27+2735+47 〇 72
13 教室门宽90 ()小红身高131()
杯子高20 ()国旗的旗杆高18( ) 一棵大树高12( ) 数学书封面长21( )
二、判断。(5分)
1、9个相加的和是13。 ( )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 ) 3、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 4、计算48+29,得数大约是70。 ( )
5、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 A、5+5+5=15 B、5+3=8 C、5×3=15
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 )个。 A、2 B、4 C、6
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大约还剩()元。 A、22B、30 C、20 4、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
A、5×4 B、5×3+4 C、4×5-1
5、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 )次。
A、3次 B、4次C、6次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3×4=6×7=85-32= 3+7= 8×8=31-2=5×2=7×8= 26+6=1×9=3×5=8+41= 4×7= 6×9=52-8= 5×6-6= 3×8= 7×8= 25+7= 3×8+9= 6×6= 2×3= 34-9= 8×7-8= 5×4= 8×6= 65+6= 4×4+7=
2、用竖式计算。(18分)
90-47= 59+26= 63-28=
37+46-54=81-32-27= 42-34+57=
34+16= 45-28=68-46+35=92-58-28=
3 8 7 2 56 7 4 -3 5 + 1 6- 4 5 +29
3、列式计算。(6分)
(1)5个6相加,积是多少?(2)9的3倍是多少?
(3)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
1、8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
2、35比18多多少?
3、甲数是乙数的5倍,乙数是8,甲数是多少?
4、9的7倍再加9是多少?
五、画一画。(9分)
1、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并写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
2、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六、解决问题。
1、看图列式并计算。(18分)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3) 苹果: | 5个|
雪梨: | | |
?个
列式计算:
2.
2元一枝 18元一个27元一本 6元一副 (1)买一枝铅笔,一个放大镜和一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元?
(2)40元你可以同时买那三件商品,还剩下多少钱?
(3)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3、 根据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10分)
二年级(1)班同学喜欢的昆虫
(1)二年级(1)班共有( )位同学。
(2)喜欢()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比喜欢
()的少()人。
(3)请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问题:?
解答:
七、应用题
1、小明家上月电表读数是?27,本月读数是904,他家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
2、梨树有148棵,苹果树比梨树少58棵,秸子树比苹果树多29棵,秸子树有多少棵?
3、车上原来有43人,下去了26人,又上来了1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4、一本共有70页,小明每天看8页,要几天才能看完?
5、书包25元,文具盒16元,用50元买这两样东西还能找回多少钱?
篇二: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2)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枚?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玩具飞机玩具汽车玩具火箭玩具轮船
23元 14元27元30元 (1)小华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枚玩具火箭,一共要用多少钱?
(2)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
有21个有32个
正方体比圆柱体多了多少个?
(2)小芳和小强一共拍了多少个?
(3)你能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解答吗?选择两个列式算一算。
5、东东说:“我下了86个蛋”。西西说:“我比你多下了9个哦!” 西西下了多少个蛋?
6、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去年有多少只?
7、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45圈。 神舟六号:我比你多飞了31圈。
神舟七号:但我载了3位航天员,比你多1位。 (1)神舟六号绕地球飞了多少圈?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9、一本植物百科全书32元,小玉想买一本,还差15元。 小玉已经攒了多少钱?
10
、
篮球45元足球58元排球39元 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1)每个足球多少钱?
(2)每个篮球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1、文具盒的销售情况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12、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13、育才小学有21名男教师,38名女教师。一共有多少名教师?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
14、小红和小兰已经做了25朵红花。他们还要做10朵红花。他们一共要做多少朵红花?如果再做40朵黄花,红花和黄花一共要做多少朵?
15、二(1)班有27幅画。二(2)班有36幅画。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幅画?已经贴好了41幅,还剩多少幅没贴好?
16、运走了18箱橘子。还剩下28箱橘子。一共收了多少箱橘子?还收了43箱柚子,橘子和柚子一共收了多少箱?
17、孵小鸭需要28天。孵小鸡比小鸭少用7天。 (1)孵小鸡要用多少天?
(2)孵小鹅比孵小鸡多用9天,孵小鹅要用多少天?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8、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了20米,又用去了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
19、小明今年13岁,爸爸比小明大2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妈妈比爸爸小3岁,妈妈今年多少岁?
20、教育大楼高38米。文化大楼比教育大楼高13米。文化大楼高多少米?科技大楼比文化大楼还要高5米,科技大楼高多少米?
(2)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盒积木能节省10元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2、 一共有多少人?
23、 一套邮票共6枚,4套有多少枚?
24、 二年级举行摄影展览。如果每个班要选出5张照片,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
25、 小明和小伙伴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
26、 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 (1)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
(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再顶几个碗?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27、 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还养了3种不
篇三:二年级上册数学
二 年 级 上 册 教 材 分 析
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发现有些孩子很粗心,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以至于出错,因此在这学期的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而且在这学期中,要更多的注意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灵活兴、学习的兴趣的的保持,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学生的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不会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
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培养学生的熟悉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六、教学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3课时左右
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
(四)、表内乘法(1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与复习??????????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1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 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认识线段,建立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五、课时安排:6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