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三善道三恶道

三善道三恶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7 06:17:12 | 移动端:三善道三恶道

篇一:三归传授92年讲于新

三归传授

一九九二年净空法师讲于新加坡

诸位同学:

今天为大家传授三归依,首先要把三归依的意义认识清楚。由于近代佛法的承传发生了许多误会,我们必需要辨别清楚,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佛法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严格地来说,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发表过一次讲演,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次讲演曾经震撼了当时的佛教界,欧阳先生所分析的非常有道理。这一篇讲词经过王恩洋居士的记录流传于世,最近我们在台湾也翻印流通,提供给诸位作研学的参考。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目的、方法、宗旨又何在呢?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佛教教育的宗旨,如果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典里面常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诸法就是一切法;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

佛教教育的内容,就是教我们认清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诸位想想,这个重要不重要?世间教育,只说到人生宇宙的一部分,还未见得真实,多半在摸索、在探讨,不敢骤然下结论。宗教也不能包含我们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的局部。由此可知,佛教教学内容范围之广大精深,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

我们生活的空间,不仅限于现前的一个都市、一个地区,乃至于这个地球;地球之外还有太空,太空之中有无量的星球,许

许多多的星球有生物,有比我们更聪明、更高等的生物,这一切全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除空间之外,还有过去,还有未来。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今天我们教育的范围没有讨论这样广泛,即使儒家所讲的教育,始从怀胎终至老死,直到慎终追远。儒家是一世的教育。它的教育范围,讲到人道,充其量讲到天道。孔夫子说天,说鬼神很少,人道说得很详细。而释迦牟尼佛把六道的情况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佛,总称为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们活动的范围,我们都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

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认清楚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自然就跟从前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从前认不清楚,迷惑颠倒。所以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所谓善业有善果,恶业有恶报,果报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必需要承受,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代替的。

由此可知,佛弟子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明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可多了,说不尽啊。第一个好处就是从今而后不再造业了。不造业就没有三途六道的果报。没有果没有报,那到哪儿去了?这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说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是果,是报。如佛所说:四圣法界是果,都是修行证果的人;六道是报。六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如水灾之因是贪欲,火灾之因是嗔恚,风灾之因是愚疑,地震之因是心地三毒不平所生的。就六道来说,三善道是果,三恶道是报。这是把标准降低,所以这个标准是可高可低的。明了之后不再造业,至少不再造恶业。

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能不能得到呢?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统统可以得到。

同学们,唯独佛陀教育会给我们百分之百圆满的结果。假如我们把这一桩事看清楚了,才知道佛教教育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佛教育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当然超过了国界,超过了种族,超过了党派,也超过了宗教。换一句话说,九法界有情众生,人人都应当修学,都应当接受。

宗教徒学佛,从释迦牟尼佛当时,我们在经典里面就看到很多。「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我们就看到许多不同的宗教徒,都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来求学。像五十三参的胜热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的宗教)是宗教徒。他是婆罗门宗教里的学者,也是他们教徒的老师。就像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一样的身份。又如修行外道等。地藏经里讲的婆罗门女,是婆罗门教的一位女子,也都在佛门里修学,他们同样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从这些地方来看,就晓得佛教确实超越宗教,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学佛。在佛陀教育里,阿罗汉是第一个学位,就像我们现在一般大学的学士学位,他可以得到这个学位。菩萨是高一级的学位,像是硕士学位,他也可以得到。佛是最高的学位,像是博士学位,他还是可以得到,也就是说他能成佛。他无需改变他所信奉的宗教。就像我们进学校去念书一样,我们到国外留学,我不需要改变我的国籍,我不需要改变我的种族,我也不需要改变我的宗教信仰,我是来求学的。佛教是教育,诸位要记住,阿罗汉、

菩萨、佛,都是佛陀教育里的学位名称。九法界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中国人俗话常说的,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归依”,所以三归依就是正式拜老师。

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实在讲,所有佛门弟子只有一个老师。过去老师的学生,在我们之前,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今天也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我们跟他们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像诸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他们都是佛的学生,是我们的学长。当然他有能力教导我们,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老师来看待,来尊重。但真正的身份,他是我们的校友,是我们的学长,我们是他们的学弟。这些关系也要辨别清楚。不能把佛、菩萨、阿罗汉当作神明来看待、来祈祷,那就错了。

佛法的修学目的何在呢?佛在经论里面常常教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的音译,在当时五不翻的体例里属尊重不翻。这句话很重要,我们非常尊重,所以保留它的原音,用音译,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意思。这是学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标。学佛首先应知我们想学的是什么?学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学的是要对于“宇宙

人生真相彻底明了”。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你本来有的。“华严经出现品”里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真正平等,一切众生,不但指人天,所有一切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众生,饿鬼、地狱也是众生,统统都有跟佛一样圆满的智慧。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呢?这智慧跑那里去了?佛跟我们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破了。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有妄想、有执著,才把自己的本能失掉了。这不是真正失掉,如果真正失掉,那就不叫本能了。那到底是怎么失掉?它确实存在,是迷失了。因此,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本觉”就是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我们本来有的。本来有,当然可以证得。这使我们建立了信心,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恢复本能圆智,能够达到这个愿望。

“不觉”就是佛讲的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本来无啊!本来没有,一定可以断得了。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这使我们对成佛道、断妄想、破执著的信心就具足了。所以说,事实的真相要不能明了,我们总是怀疑。佛道,我们这些罪业深重的凡夫能证得吗?我们的烦恼、习气、无明这么重,能断得掉吗?今天佛菩萨真诚慈悲为我们宣说,本有的,一定可以获得;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断掉。理是没错,可是事实上又该怎么办呢?事实上就是要讲究修行了。

理是讲的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确实是具足的,可是今天我们毕竟是有障碍。好像天上有太阳,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有云层遮盖,我们看不到太阳,这也是事实啊!虽然看不见,太

篇二:集福消灾之道

集福消灾之道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减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灾免难?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相信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也是最忧心的课题了。

然而尽管是关心忧心,但是对于世间乱象天灾人祸的解决,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况愈下,问题愈趋严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往往却反而变成了自求多祸;归结其原因,就是现代人过于迷信科学,对于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的不够清楚,甚至还误解的很深;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结果,自然就会求福不得,反招来了灾难和苦果;这就是人心堕落犯罪飙涨世界大乱的根本原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此一篇的总纲领,也是太上垂示训诲的宗旨所在。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也就是易经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来的意思,所谓自作还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来的啊!然而人在没

起念头的时候,这颗心是湛然清净,就如同虚空一样,那里有什么善恶呢!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坏事,就是恶;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了日积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所以太上开口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那么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

故事一:

宋朝的灵源禅师向伊川先生说道:‘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啊!祸能生福的原因,就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的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的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张子(张横渠先生)说:‘正心的开始,应当是以自己的心为严师。凡是有所作为,就会知道谨慎小心警惕自己;这样练习了

一、二年,只要能够认真努力守得紧,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从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说:‘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几十年前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和种种的闲情,这是过去的

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却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是现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后能够荣华富贵、子孙发达,和一切不见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这是未来的妄想。’这三种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灭掉了,我们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够照见它是妄心,随著妄念起来的时候,当下就把它斩断,这就叫做觉心。所以说:‘不怕妄念起来,只怕觉察太迟。’这个心若是湛然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烦恼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的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的念头都忘了,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根筷子那样的小。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倒反而轻,像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重。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

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即是犯过。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说过,但皇帝不听,还是兴工,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道:‘皇帝虽然没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的很真诚,目的在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听你的,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这个心来度化世人,也并不难啊!可惜的是你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后来卫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仲达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并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竟然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见得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啊!

【嘉言】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祸福都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也讲:‘吉

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啊!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要知道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啊!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那么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后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啊!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篇三:十善十恶因果表

十善十恶因果表

三业

身 业

口 业

意 业

十恶业

杀生

偷渡

邪淫

妄言

绮语

恶口

两舌

悭贪

嗔恨

愚痴

正报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三恶道

余报

妻 得

不 如

贞 意

良 眷

不 属

不 人

信 欺

言 诳

言 语

无 不

人 明

受 了

常 言

闻 多

恶 诤

声 讼

眷 为

离 人

乖 搬

离 弄

多 所

欲 求

贫 违

贱 愿

多 丑

嗔 陋

愤 人

恨 厌

其 生

心 邪

诌 见

曲 妄

十善报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言

不绮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悭贪

不嗔恨

不愚痴

正报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三善道

余报

寿

富 人

裕 不

妻 眷

室 属

贞 如

良 意

出 人

言 不

人 欺

信 诳

言 口

有 方

威 优

信 胜

不 言

闻 词

恶 和

声 雅

眷 不

属 被

欢 离

乐 间

恬 富

淡 贵

心 容

常 貌

喜 端

乐 正

推而

广之

放 救

生 护

护 一

生 切

广 兴

行 办

布 善

施 举

清 恤

心 寡

寡 送

欲 戒

敬 淫

书 书

出 如

言 一

忠 言

信 必

心 顾

口 行

法 有

语 益

义 广

语 行

言 劝

皆 化

言 隐

词 恶

温 扬

和 善

不 如

言 一

人 排

过 难

背 解

面 纷

常 恬

怀 淡

惠 廉

施 洁

慈 救

悲 度

仁 一

爱 切

因 般

果 若

正 智

见 照

不杀生怎样清走蚊虫

问:家里有蚊子、苍蝇、蚂蚁、蟑螂、潮虫等可不可以杀死它,如果不能杀该怎么办?答:佛在《梵网经》里教诲:"一切有生者,不得故杀"。所以一切有命者都不可以杀死它。那该怎么办呢?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我12年前住在城市中心的一个独门独院里,那里蚂蚁很多,一层一层地爬满食物,还会爬到人身上来,十分讨厌。我想尽各种办法消灭它们,用水烫,用火烧,蚂蚁却越来越多。我拜访××老和尚后,知道了不能杀生的道理。尽管我也知道不杀生,但没有把蚂蚁列在"生命"里,它太小了嘛!回家后我又想到用药物来杀灭蚂蚁,我突然想到 蚂蚁不也是生命吗?它们一定有思想的,否则怎么会那么有组织、有纪律,突然有一种恐惧感涌上心头。这些年杀死的蚂蚁无法计算,它们早晚会找我算账,于是我 急忙把药物冲洗掉,发自内心地对着院子里的蚂蚁说起了话:"蚂蚁啊蚂蚁,我过去不知道不杀生的道理,杀了太多的蚂蚁,我从今后再不杀蚂蚁了,希望你们也别 往我的屋里爬,最好在花池里活动,那里没有危险。"过了几天发现蚂蚁没有了,我惊喜万分,因为我明白了人是可以和其它生命沟通的,只要你是真心实意地说话做事,一定有感应。从那年到现在我家没有出现一只蚂蚁。

皈依之前的我,杀生、吃肉、饮酒,可以说举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呢,一是诚心所感,二是佛菩萨加持。佛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无论哪一种人,只要他有一丝善念,佛会善巧方便地度化他、引导他,弃恶向善。

我的师弟果培,从河南老家来,讲述了按我教的方法对待老鼠的事,他也是对老鼠讲话道歉认罪,表明今后决不杀害老鼠,然后每天给老鼠固定一个地方放些剩饭等食物。他每天念30遍大悲咒专门回向给杀死过的老鼠,超度往生善道。大约3个 月之后,这些老鼠只吃了盘子里的食物,不再吃其它食物和破坏东西了。果培妹妹从外地来,见哥哥每天喂老鼠,笑他犯傻,不相信,于是晚饭后她特意放了一个馒 头在桌子上,结果第二天未动,如是三天,不可思议,她无话可说了。可奇怪的是,她洗过自己的衣服与哥嫂的放在一起,老鼠专门咬她的衣服。他不得不服,她表 示回家后决不再杀害老鼠。

以上两个实例,读者可根据自己家情况处理,总之要把这些被我们称作"害虫"的动物当作人一样对待。要知道你越恨他,他越恨你,无论大小动物都能分辩出人的 真心假意。,因为我们以前杀某种动物太多,不要指望几。句话念几部经,它就不恨你,要经得住它们对你的考验,只有真心才能够感动他们。


三善道三恶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63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