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7解读一篇寓言
篇二:作文 解读一篇寓言
趣味猜词
1.羊来到草地上(打一水果——草莓)
2.狼群来到羊群里(打一水果——杨梅)
3.用手指使劲戳墙(打一个字——痛)
(学生在猜完前两个后,往往受此猜法影响而难以猜出第三个,师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对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师板书:多角度
(二)
创新理解《黔之驴》
1.谈谈寓言。寓,寄托也。寓言即在文字中寄托了某种道理。即每篇寓言都有寓意。
2.《黔之驴》最后一段)生读后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寓意。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3.这段话是针对文章中“驴”这个形象来说的,师由此启发学生,文章除了驴以外,还有虎、好事者这些形象,让学生根据不同形象得出不同启示。
(师板书:不同形象)
(1)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好事者:1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2资源的浪费
总结:可见,我们从一篇寓言里得到的道理是唯一的吗?那么我们是通过分析《黔之驴》中的哪一点得到这些启示的?(师暗示黑板上的“不同形象”)
(三)浅谈《杞人忧天》
设问:
1.《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担忧。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是指什么?(生:天塌地裂)
2.古人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在现在看来,有没有可能?(师启发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来回答)
3.那么杞人的担忧在现在有没有必要了?(生:有必要)
4.是什么造成了对这则寓言的不同理解?(师启发学生从时代不同,科学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总结:由此可见,由于时代不同,一篇寓言的寓意也是会发展变化的,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种变化。
师板书:不同时代
(四)创新理解《伊索寓言》
1.展示《狐狸和葡萄》,师朗读,请学生思考其寓意,即俗话所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2.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生纷纷发言,从学习,日常生活来谈)
3.可见,解读一篇寓言还可以从何入手?(生:联系现实)师板书:联系现实
4.请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不同的理解。(启发学生从自我安慰的利与弊来谈)
5.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全面分析。
师板书:全面分析
狐狸与葡萄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他从早上到现在一点儿东西也没吃呢!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狐狸试了又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没有摘,长颈鹿告诉了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
寓意: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利益的损失而欺骗自己。在经历了许多尝试而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故意轻视成功,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
篇三:《解读寓言教学设计》
写作《解读一篇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寓言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评价寓言、感悟寓意。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
3、锻炼和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提高读书效率,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黔之驴》导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寓”是寄托的意思。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于寓言这些特点都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读一则寓言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讨论的话题。
(二)回顾学习寓言过程,研讨写作规律
如何解读寓言呢?
第一步:读懂原文的大意,领会内容及形象。
第二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评价寓言。
第四步:学会多角度思考,敢于创新。
第五步:从写作角度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
(解读时可以涉及以上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解读,只要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评论均可,只是写作时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读一则寓言
1出示《滥竽充数》
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解说大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此则寓言的寓意。
(寓言故事的内容在于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作某种批评,或对某一阶级某一个人有所讽刺,或提供生活的教训,或进行某种善意的箴戒。面对同样一篇寓言,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或对生活的体验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得简练通顺)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 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
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3、学会多角度思考,敢于创新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人们大都看到的是他的不学无术,以假乱真。但想没想过他为什么会骗成功呢?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昏庸无能。不识真假人才。
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
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泯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闵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报夕。 4、这则寓言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呢?
教师可以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复习并引导学生归纳。
(1)寓言结构大多简短,
(2)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寓言,还是现代寓言或者是外国寓言,描写都较生动形象,短短文句中人物个性很鲜明。
(3)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
《滥竽充数》也正是用这些方法来写作的,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代名词。
5、对这篇寓言进行具体解读,写一篇短文。可以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总结:
有人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也是一首“理智的诗”。它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也像古人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则寓言的阅读,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原我们都能准确理解寓言深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写出更好的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