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教学理论专著读后感

教学理论专著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30 06:00:58 | 移动端:教学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一: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一)--《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一本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如今与书为友,享受这种温馨的感受是难得的,读书,收获安静的富足《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

读完《爱的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小说主人公是三年级学生安利柯,但我认为与其说是安利柯,不如讲是在他周围的用全身心的爱倾注于他以及他一样的孩子们身上的师长们。他们的言行中洋溢着爱的氛围。所以,孩子们也变得可爱,纯洁起来。如:安利柯的母亲是个富于同情心的妇女。她会带着孩子们送布给报上记载的穷妇人。而且她十分体贴他人,善解人意。当安利柯发现这户穷人正是同学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时的强调:“不要做声!”以免伤害到男孩的自尊。当克洛西看到他们,她又暗示儿子去与同学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动。她还很会借机教育孩子。在告诉安利柯“万圣节”的意义时,她也会告诉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纪念许多英雄。安利柯的父亲似乎是从来都不对孩子“火”的,他总是会用很温和的语气来“训人”.当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态度不好”时,他给儿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并非有意,并且告诉他,要谅解别人的一时无礼,还应敬爱辛苦的先生。学期结束,他会提醒儿子去向朋友们告别,以及去向曾对不起的人谢罪请求饶恕。他也很关心其他所认识的人的情况,生活里充满欢笑。安利柯的先生当然也不能不提。他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关心,一点点的小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对犯错之后又认错的孩子从不多家指责,只是说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这种事了。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家人,并告诉孩子们,这个集体是他们的又一个家。他对自己的行为从来都负责,自己犯了错,即使是芝麻点儿大的事,他也不会忘记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们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如何去关爱他人。整个世界充斥了一种叫作“爱”的空气,轻轻飘荡着,萦绕在每一个地方。这种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孩子们以及每一个人学会--爱。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教育专著读后感(二)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

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教育专著读后感(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

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实,在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类的学生。如我班的陈瑶同学,在学习上我用尽各种办法,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很是懊恼,但是那次的运动会,我差点丢了她,却让我感受发生了改变,我觉得她不是那么讨厌,相反,我每天看见她有一中亲切感,不是她有何变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他的优点,她是我班最会扫地的学生,学习上她没有什么造就,但她将来准会是个优秀的保洁员。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

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篇二: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在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尊重学生、给学生平等的权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谐有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学方法是“从做中学”的基本目标。杜威认为要实现“从做中学”必须注意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将“做”的步骤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活动或作业是“从做中学”的载体。杜威极力提倡教材应该源于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他认为:“把这种早已经准备好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的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必将阻滞儿童的生长,无论是本能的,还是体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长。”杜威同样反对由知识为中心的教材所组织的课程,他提出,课程不应该像传统学校那样“大半由分散在各门学科的知识材料分割成一连串片段交给学生”。因此他设计在课程中占中心位臵的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一是艺术活动,二是手工训练,三是各种服务性活动,同时充分运用化妆、表演等活动形式组成儿童学习的情况和内容。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能引起儿童兴趣,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也就是“活动课程”。

二、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看幼儿教师的特质要求

将“从做中学”理论与工作场中的幼儿教师相联系,初步看到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一些特质:

1.理念方面。

(1)尊重幼儿。教师应当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平等的个体。尊重幼儿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介入和指导的过程。幼儿是“做”的主体,教师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给幼儿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尊重幼儿的意见和看法。要随时保持对幼儿思想活动的了解,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师幼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共同成长。

(2)探究学习。教师将幼儿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而非是直接灌输知识的过程。意识到幼儿应该有很多“做”的机会,即自主的探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策划者的角色,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材料、空间、时间,引导幼儿通过“做”去发现问题、进行假设、实践证明、相互交流、搜集证据、记录结论……

(3)整体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整体作用,把教育不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储备,也应该把教育看作是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友爱、真诚合作、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在幼儿发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在幼儿有所收获的时候,辅助他们总结概括……使得教学活

动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育在于爱。有爱才有教育,有尊重才有教育。作为教师要用爱感化自己的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如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说过这么一段话,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和学生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需要关心、尊重和爱,因此我尽量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粗暴的责罚。学生出现了错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等,而不是一味的写检查、作检讨。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二、教书育人,不只是教会他们学习,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点点滴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学生,它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的确是这样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开展和日益成熟完善,仅仅学习好的学生已经不再那么受欢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劳动吧。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们在果园里、瓜园里度过整个暑假,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跟他的学生们开辟荒地种菜养花,到野外扑蚂蚱、摸鱼,体会劳动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虽然我们不能在夏天的夜晚看亮晶晶的萤火虫听蛐蛐、青蛙们演奏的美好乐章,我们也没有地方和孩子们一起栽花种树,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带孩子们去春游……但是在他的身上,让我不仅发现了教育中的爱,也发现了教育中的美。这样的美,正因为是我们所缺少的,也成了我为之心动和憧憬的梦想。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自己全部的爱全身心的投入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读《育人三部曲》,不仅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更是一次和伟大教育家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我将会用这份收获,浇灌美丽的花朵,为自己珍爱的教育事业而奉献终身。并坚持读好书、做好人的理念教育好我的每一位学生。

篇三:名师专著读后感

品味名师 出色课堂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书心得

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这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的33位名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片断对我帮助很大。书中每位名师的教学感悟、个人观点及解读等等,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比如我们总以为“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读了刘可钦老师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我才明白,在过往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将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例如:我们在讲“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朵多三朵,红花有几朵?)几乎所有的老师做类似的算理分析:红花多,黄花少,红花的朵数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与黄花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用红花加上比黄花多的,就是红花的朵数。作为数学的严密论证,这段分析无可厚非,可我们却把这一大段严密、枯燥、抽象的语言作为学生是否理解题目,是否会分析题意的唯一标准,结果老师越讲,学生越糊涂。实在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思维是直观形象的:黄花有5朵,再接着数三朵,就是8朵;红花比5朵还多3朵,所以就是5+3=8(朵),这些语言恰正是学生对题目的最直接、最真实的理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进,数学课堂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努力建立一个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课堂,学生对数学有了爱好,才能学好数学,我们才能转变“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的观念。 还有一位很有魅力的数学老师,肖川教授曾经给他很高的评价,他就是钱守旺老师。他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也就是要将数学课上得有新意、有趣味、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讲究实效,并且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做到这些,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够达到的,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在数学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很多深刻而缜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因此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应对学生的种种题目,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勇敢、正确、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获得新的活力和乐趣。就像张齐华老师说的那样“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是教师本身精湛的学科修养,以及将其自然转化为教学影响力的聪明”。

每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我总感觉任重而道远。《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有了对他们课堂的学习,使我解开了很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作甚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作为老师我将一直努力,我将把这先进的、现代的及优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开心快乐的学习知识并从中逐渐体会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乐趣。

在闲暇时的读书中,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一天天感受着教育的神圣。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成长没有终点

-我与名师共成长

时间如飞箭,转眼间,自己已经从教十几年了,每天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情,

自己也曾幻想着有一天也向名师一样可以游刃有余的引领孩子在数学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徜徉。走进这些名师,却让我对名师有了新的认识。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造就了他们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厚实的文化底蕴。

学养源自积淀

号称“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为了研究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心理”,一字一句地啃《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一周一章节,一学期啃完全书。从此以后,从教育学到心理学,从教育哲学到教育文化学,从普通教育理论到学科教育理论,所能见到的,他都会想办法买来,择善而读。如今,他已藏书颇丰,记下的读书笔记更是难以计数。然而,正如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所言,“一个数学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学,方能海阔天空。”如今,阅读早已成为他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生存方式,并将继续伴他一路从容前行。

能力源自锤炼

在丰富自身理论学养的同时,张齐华老师也在悄悄地磨砺自己的教学技能。为了练就教学基本功,不知多少个夜晚,他独自一人躲在教室里,面对着空无一人的课桌椅,一遍遍地操练、模拟。工夫不负有心人,艰苦的训练终于获得回报。他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以其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和精当、富于启发性且充满期待的教学语言,一举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然而,技能终究是外在的,要能在变动不居的活的课堂中灵活驾驭、应对自如,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他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力求“以内养外”,用综合学养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另一方面,他想法找来许多名师、大家的教学实录和光盘认真观摩、钻研、学习。揣摩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其间的意味,并进而内化为一种自己的认识和策略。走进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意牵引的痕迹已渐渐淡出,自由对话、个性张扬、情境建构、互动生成已经成为他数学课堂的主旋律。难怪有人这样评价他的课,“质朴中内蕴思想深度、灵动中张显人格魅力”。我想,他能成为名师,这份执着和坚韧是至为重要。 “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老师的工作格言,也是他几年来不断探索、研究的潜规则。“课谁都能上好,但如何上出特色,走出别人没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你的探索中获得启迪,这才是我真正努力的方向”。就这样,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带着这种理念张齐华老师踏上了一条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1998年,执教的“圆的面积”一课,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在数学教学领域引起积极反响。1999年,执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因大胆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封闭、陈旧、机械的套路,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给传统应用题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走进圆的世界”中对于数学历史性及数学美的关注,到“美妙的轴对称图形”中对于自然、社会、民俗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有机涉猎,再到“因数和倍数”中对于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魅力、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等文化力量的有效开掘。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足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名师们的成长历程令我折服,名师们对教育教学的执著更令我钦佩!

读《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有感

作业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只重视作业的布置,而忽视作业的批改。其实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把学生作业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登记、分析、归纳、小结和研究,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有效依据。作业批改记录贵在坚持,一个教师如果长期做到一丝不苟的认真作记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高,教学隐性知识也会不断地实现向显性知识转换,整个专业化水平会在“解冻——生成——再解冻——再生成”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得到提高

“学名师,找差距”,这次学习,我收获的远不止这些,在我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努力地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争取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名师虽然离我有点远,但没有付出只会离我越来越远。与你相识之后,你的成长飞速,但我也没有泄气,认真备好每节课,上每节课,业余时间只要上网,理论前沿、读书沙龙、成果展示等等都是我必去之地,每次拜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会全面、深入的了解你,汲取你的养分,为自己的成长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理念,为自己名师梦铺好一每块砖!

读《教与学的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心得

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美术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认识还是有点狭隘,往往吧多媒体、模型、挂图、图书、乡土文化等理解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全部,致使很多其他形式的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曾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因此,美术课堂教学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但又极易被忽视的学科内部的课程资源。

课余时间我很有幸阅读了由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仲齐止老师撰写的这篇文章,文章从善于发现美术学习中的错误和善于利用美术学习中的错误两大方面加以阐述。

作者在阐述第一个问题时,我明白了美术课堂的错误可能来自学生、教师,也可能来自教材。教师如果利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引导、点拨,认识和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判断学生的不同错误,有的是因为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有的是粗心大意、看书不仔细而导致的错误,再有,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应变能力差也容易产生错误,此外,学生在做作业时由于工具操作不正确也可能出现错误。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这些错误,同时也要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一是由于美术中众多的概念、深奥的原理、生僻的字词,教师可能在课堂上出现读不准音、讲解不透彻或者讲解错误的现象;另外,由于习惯性的思维加上没有认真进行查阅,以致在教学中出现错误,再有就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用语不准确,思路表达不清,也容易出现错误。而除了这些错误以外,还有就是来自教材本身的错误,如:知识性错误,教材的表述不准确容易造成教材使用者的偏差,再有就是有些教材由于校对不仔细,出现错字、错词、错图现象等。总之,了解了这些种种错误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很好的将这些错误的资源进行生成性的利用,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教育我们的学生,同时也很好地教育提高了教师自己。

在阅读此文中,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作者在阐述关于如何利用美术学习中的错误。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它能否为我们所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辨证的加以认识,泰戈尔有句哲言说得好: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真正领悟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错误、美术教材中的错误,如果能创造性的加以应用,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而且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要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出现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正确引导,不要不分清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另外要利用教师教学错误,融洽关系、共同进步。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文过饰非、拒不认错,甚至反过来训斥学生,而应该实事求是、心胸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得到教训,使大家认识更深,师生共同进步。再次,利用教材的错误,,批判地加以创新,从而得到灵活地运用教材的境界。学习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善于发现美术教学中的错误,并积极地加以运用它,那么错误也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

这次,我能够参加“德州市名师”学习,十分荣幸。由衷感谢德州市名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在名师班里,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聆听专家的谈话,与梅江区的精英教师近距离的对话,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切磋,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教学的心理学知识、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等都获益匪浅;我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新;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策略将得到提升。通过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下面就本次培训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一、重新认识课程改革 原先我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二、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 此次学习使我们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学习开辟了我们的新视野,使我们改正并更新了头脑中原有的死板的教学思想的观念。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三、进一步转变学生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在现代社会里,必须教育民主化,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有尊严,学生也有尊严,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严。教师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尊重,方能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在信息时代,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不如学生,那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伙伴朋友关系,真诚地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聆听示范课时,能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学生,教师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扬,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揣磨学生学习心理,学生化的语言更利于学生接受,表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四、认识到了成长为“名师”的前提和条件 专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名师的含义,使我们认识到名师的标志是: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使我认识到要想真正成长为一名名师所具备的条件: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的思想等。名师的成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也离不开校长的发现、培养、指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专家的引领、点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扶持等。使我也知道了“有激情,爱读书,善于思考,勤于总结” ,要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五、师德水平再次得到提高 在本次学习中我们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充满爱心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各位专家的案例分析,使我们受益匪浅。从优秀的教师身上我们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对学生要“真爱”,对工作要“真干”。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使我们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使我的教学生命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认识到要迅速提高教师的水平,必须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未来教育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面对21世纪飞速发展的教育,

要使自己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就应努力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道路。这一理念使我启发很深,的确,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孩子,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师,“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只有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作为名师班的教师更要强调反思学习,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撰写教育笔记,经验总结或论文等,全方位提升自己。倡导终身学习、竖立教师的危机意识。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之,本次学习,不仅使我在知识上获益匪浅,而且更使我们感到教学无止境,任重而道远。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名师班里,我看到了审慎 严谨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我感到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上下求索。学习后,我将更加努力,继续为教育贡献自身的力量。 与学生交朋友我们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新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主要是让学生主动的发展,具体到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做、多思考,但在实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让学生沿着设计好路子走下去,有些甚至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横加指责,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学生应有的生机。 自从我当上老师以后,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我常常想以后应该如何跟学生相处,是板着脸孔摆着老师的架子对学生很严厉,还是跟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经过这一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跟学生友好相处,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喜欢你,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循循善诱,和学生交朋友,营造友好、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才是自然的、顺畅的,才能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类似归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的方法,更容易得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跟自己的学生交朋友。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下面我就谈几点如何跟学生交朋友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一、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他要有爱心,要小心地呵护。 二、用欣赏的眼光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平衡,学习能力有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要耐心的爱护他们,多多关心他们,欣赏他们,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可以学好小学英语的,最好跟他们交朋友,使他们感觉跟你没有距离感。

三、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要想教育好学生,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作。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巧谈、善观等方法。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善观,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四、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人师者,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我认为英语的学习最关键的不是单词,也不是语法。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英语的环境。我们都知道,凡是语言,都会存在这种规律,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水平会得到潜移默


教学理论专著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84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