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科技论文 >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07 11:56:07 | 移动端: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关键词:辩证法,博士生,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学科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介:摘要:科技哲学博士生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考察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人口学及科研能力等特征,分析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博士生;高产作者;     TalentPerspectiveon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

摘要:科技哲学博士生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考察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人口学及科研能力等特征, 分析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和发展现状,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学科发展; 博士生; 高产作者;
   
  Talent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Nature: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s of Productive PhD Candidates as the Investigation Path
   
  Abstract:PhD candidate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forces of dialectics of nature.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mographic and research ability of productive authors in the PhD candidate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nalyzed the employ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full-time productive authors.On this basi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questions to enlighte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Keyword:dialectics of natur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PhD candidate; productive authors;

    
  一、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完成的[1], 其所具备的理论价值不言而喻。在新的历史时期, 建设好自然辩证法学科意义重大。学者们从教学改革[2]、课程改革[3]等层面提出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及方法, 但对于学科的人才现状和培养路向则有所忽略。
  
  高产作者是一个学科的精英人才, 博士生则是确保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储备人才。当前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主要来自科技哲学专业毕业生, 特别是博士生, 且经典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是就业后生产力的很好预示[4], 因而探明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的特征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文综合考虑博士点获批时间、地域、政策扶持及招生的连续性等因素, 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为样本高校, 以该六所高校培养的2011-2015届科技哲学博士生中的高产作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他们的人口学以及科研能力表现等特征, 将这些特征通过数据呈现出来, 为自然辩证法学科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提供启示。高产作者毕业后的发展情况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其事关培养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的现实价值, 同时也能发现高产作者在自然辩证法学界中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可能性, 本文有意为之。
  
  本文在研究中将特别注意与经典科学社会学分层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累积优势理论” (Cumulative Advantage Theory) [5]作不同程度的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 或可揭示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更优路向。
  
  二、数据采集
  
  鉴于多数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生需发表2篇CSSCI期刊或其他核心期刊论文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本文将高产作者定义为读博期间发表3篇及以上CSSCI期刊论文的科技哲学博士生。通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六校2011-2015届科技哲学博士论文, 确定五届博士毕业人数和姓名, 再以博士姓名和所在学位点为检索条件, 在CNKI数据库中设CSSCI为来源期刊, 设检索截止日为2017年1月1日, 检索后进行逐篇浏览, 去除不是以“博士生”身份发表、不属于“科技哲学”范畴、不具原创性的会议综述以及不是正刊发表的论文后, 最终余下459篇论文。以发表3篇以上论文为筛选条件, 六校高产作者人数和论文篇数如表1.
  
  六校五届博士人数共169人 (缺东北大学2015届博士) , 高产作者占比为50.30%, 发表论文数占比则高达72.98%, 即占总人数约一半的高产作者贡献了近四分之三的论文。对表1作人均发表篇数统计后, 形成图1.
    
  图1显示, 除了2014届, 五届高产作者人均发文基本呈上升趋势。
  
  三、高产作者特征分析
  
  经过权衡, 我们决定以人口学和科研能力为特征分析的基点。科研能力是高产作者最重要的品质, 而人口学因素则是任何特征分析类研究均无法绕过的分析基准。但恰恰因为人口学分析的这种普适性特点, 如果仅是一般性地描述人口学特征, 可能很难发现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的独有特征, 这是笔者进行特征分析时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多次尝试后, 笔者在描述统计中发现了一条可行的人口学分析路径。统计发现, 85名高产作者中, 在职博士生有45人, 非在职博士生40人, 两者几乎平分秋色。由此, 在职与非在职应该是高产作者的一个极具统计意义的分类特征, 因而, 我们对高产作者作人口学特征分析时, 刻意区分在职与非在职的情况, 并相互比较以发现其独有的特征。
  
  1. 高产作者的人口学分析
  
  年龄、性别、职业和籍贯等是人口学分析的基本元素, 但由于我国当前的博士学习通常体现出就近攻读的特点, 在职博士生尤为明显, 前期统计也发现科技哲学博士生籍贯与就读高校所在地一致性极高, 故我们将籍贯排除在本文分析之外。
  
  对高产作者的年龄进行统计, 发现最小的毕业时26岁, 最大的毕业时52岁, 相差一倍, 所有高产作者平均毕业年龄为35.8岁, 40名非在职高产作者平均毕业年龄则为31.53岁, 比高产作者总平均毕业年龄要小。
   
  其中, 男性52人, 女性33人, 男性高产作者占61.18%, 而在非在职高产作者中, 男性为26人, 占65%.这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 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中, 男性依然是主力, 数量远多于女性;第二, 能够完全脱产攻读科技哲学博士生的女性较少, 同时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到科技哲学博士阶段的女性也较少。
  
  职业分析只能在在职高产作者中进行。图3是在职高产作者的职业和职称统计图。
    
  在职高产作者除两名公务员外, 其余皆为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 且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副高以上职称有20人, 占比近一半。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高产作者中有如此之多的在职人员, 因为在职高产作者本身已具备了较高的科研能力, 其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职业地位使其有意于取得更高的学位, 而博士期间的学习又刺激了其自身的潜力, 从而更易成为高产作者。
  
  关于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和职称等情况的研究属于发展情况分析的范畴, 本文将在第四部分予以探讨。
  
  2. 高产作者科研能力分析
  
  高产本身就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其更侧重于从数量上衡量, 而高被引文献的统计则弥补了质量分析上的空缺。
  
  不同于自然科学论文被引的“即时效应” (Immediacy Effect) [6], 人文社科论文的被引周期更长。由于本次统计中2011-2015届科技哲学博士生的论文最早只是2006年, 论文被引次数尚处于不断更新中, 故笔者将在CNKI数据库中被引10次以上的文献均视为高被引文献, 统计得到31篇, 31篇文献对应24名博士生作者, 进一步分析发现, 24名作者中有17人属于本文所定义的高产作者, 即高产作者占高被引作者的70.83%, 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 可以认定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之间具有强关联性。因此, 高产作者更易成为高被引作者, 高产作者的科研质量相当高。
  
  博士生应具备独立科研能力, 这不仅是各学位点和博士生导师招生的基本要求, 也规定于我国《学位条例》中, 所以笔者特别关注高产作者的独立科研能力。论文署名顺序是证明由博士生主要或独立完成论文的重要依凭, 第一作者 (包括独立作者) 是高产作者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按发文篇数分类, 对高产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人数作如下统计:
    
  表2显示, 所有高产作者均具备独立发文的能力, 并且随着篇数的增加, 高产作者人数随之增多,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及以上的高产作者多达55人, 占高产作者总人数的64.71%, 由此可推断出高产作者多数具备较强独立科研能力, 并且, 独立科研能力越强, 越易成为高产作者。
  
  四、非在职高产作者发展情况分析
  

  非在职高产作者共有40人, 经过直接咨询学位点和网络搜寻等方法, 最终查证了其中30人的现状 (截至2017年3月1日) , 对该30人的就业状况和当前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后, 笔者不仅更进一步了解了非在职高产作者的特征, 也完成了高产作者发展情况的分析。
  
  1. 就业状况分析
  
  下图是非在职高产作者就业地域情况统计图。
    
  如图4所示, 山西、北京、辽宁和安徽是非在职高产作者就业的主要选择地, 经由分析发现, 除了北京之外, 山西、辽宁和安徽就业的非在职高产作者均毕业于本地高校, 而选择在北京工作的高产作者则不仅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选择其余省份工作的高产作者, 一般原籍也在这些省份。就业地域的分析表明, 各高校为当地科技哲学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输出;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对科技哲学博士生具有强大的就业吸引力, 同时也表明北京科技哲学事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回归故土”的思想在科技哲学博士毕业生中已有体现。
  
  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发现, 博士点的声望对于博士生获得更好的工作有很大影响[7], 为了验证该理论在科技哲学学科中是否同样适用, 对六所高校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单位进行了统计。
    
  六所高校中除了山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其余均为985高校, 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则因中国科学院的声名和地处北京而天然具有显赫的地位, 统计发现,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4名高产作者中有2名在211高校谋得教职, 1人在本校做博士后研究, 另有1人在国企 (中国农业银行) 工作, 4人的工作地点均为北京。其余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也各有2人在211高校获得工作。相比之下, 拥有科技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山西大学则仅有1人在211高校, 1人在科研院所, 且该两人均在从事博士后研究, 山西大学其余9名在普通高校的高产作者多人为留校工作。这验证了上述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必须指出的是, 所有在211高校工作的9名高产作者中仅有2人为女性。
  
  2. 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非在职高产作者绝大多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 因此, 笔者以职称和论文产出情况作为发展现状分析的指标。
    
  职称统计发现, 29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非在职高产作者, 有18人为中级职称, 4人为副高职称, 4人为初级职称, 中级以上职称的22人中, 仅有6名女性。另有3人在做博士后研究, 中级职称中有5人同时在做博士后研究, 故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有8人, 该8人中仅有1名女性。进一步分析后, 发现4名初级职称人员均为2015届毕业的高产作者, 工作仅一年有余。由此判断, 高产作者的职业发展总体较为顺利, 大多数在工作两年后即取得中级以上职称, 又由于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较多, 表明非在职高产作者对继续深造兴趣较高, 且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30名查明的非在职高产作者在毕业后至今 (2017年3月1日) 共发表63篇CSSCI期刊论文, 人均产出2.1篇, 对于人文社科的年轻学者而言, 这是相当好的成就。在211高校工作的9名高产作者, 人均发文则达2.78篇, 高于总均数, 这与“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8]的研究一致。
    
  由于各人毕业时间不同, 有必要区分各届毕业生的发文情况, 图6显示了不同届别非在职高产作者发文的平均数, 除2013届毕业生外, 产出平均数基本随毕业年数减少而减少。因为各届博士生毕业年限不同, 所以人均年平均发文数更能发现各届毕业生的产出情况, 从人均年平均发文曲线可以看出非在职高产作者发文数量除2013届外基本在逐届增加, 非在职高产作者的成长呈上升态势。
  
  五、讨论与思考
  
  六校五届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共85人, 有效产出335篇CSSCI期刊论文, 产出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在职与非在职是高产作者重要的分类特征, 从人口学上来看, 高产作者间年龄差距较大, 非在职高产作者年龄相对总均数更小;高产作者存在性别差异, 男性人数多于女性, 在非在职高产作者中更为明显;在职高产作者主要为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 并且职称都在中级以上, 副高以上职称接近一半。从科研能力看, 高产作者与高被引作者存在极高的重合度, 高产作者更易成为高被引作者, 更易发表高质量论文;高产作者独立科研能力强,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高产作者人数最多。
  
  对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发展情况分析发现, 北京是科技哲学博士生首选的工作地, 其余一般选择就读高校所在地和原籍地工作;在对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就业单位和职称以及论文产出的分析中, 验证了经典科学社会学“累积优势理论”的一些论断, 比如博士点声望对于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又如博士毕业前的高产出会预示其在就业后依然保持较高的产出势头, 再如获得优质工作、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及从事博士后研究中的女性比例偏低则与“玛蒂尔达效应” (Matilda Effect) [9]相一致。
  
  在仔细斟酌和反复讨论后, 拟提出以下问题供自然辩证法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思考:科技哲学博士生高产作者中在职人员比例过高, 这是否说明学科的原生培养能力有所欠缺?培养在职博士生与非在职博士生的方式是否应有所区别?高被引作者与高产作者的高重合度是否表明科技哲学高质量论文的产生需要经过大量的科研实践, 而非仅仅厚积薄发?如此, 博士生培养中的科研训练与基础学习是否需重新调配时间和资源?
  
  非在职高产作者的发展情况与“累积优势理论”的部分一致, 启发各学位点应为博士生克服能力之外的就业影响因素而努力。单个学校无法对抗强大的累积优势效应, 因而, 具有科技哲学博士点的高校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 在招生、培养、就业和继续深造等方面形成合力, 为博士生提供便利, 在更高位的层面上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建设发展谋篇布局。
  
  参考文献
  [1]黄枬森。自然辩证法的自我超越--读刘猷桓《走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探索》[J].哲学研究, 2010 (3) :123-125.
  [2]张明国。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新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6) :122-128.
  [3]雷毅。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中的STS课程体系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 (8) :125-128.
  [4]Long, J.S., Allison, D.P., Mcginnis, R.Entrance into The Academic Career[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9, 44 (5) :816-830.
  [5]Hess, D.J.Science Studies:An Advanced Introduction[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59.
  [6]Price, DJDS.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and Beyond[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155.
  [7]Allison, D.P., Long, J.S.Interuniversity Mobility of Academic Scientist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7, 52 (5) :643-652.
  [8]Crane, D.The Gatekeepers of Science: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Articles of Scientific Journals[J].American Sociologist, 1967, 2 (4) :195-201.
  [9]Rossiter, M.W.The Matilda Effect in Science[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93, 23 (2) :325-34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研究科技哲学博士生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7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