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孙子兵法中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本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制胜,探讨,条件,策略
探讨孙子兵法中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本文简介:摘要: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关键词: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
探讨孙子兵法中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本文内容:
摘要: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 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 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 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关键词:理想目标; 哲学思考; 人文情怀;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 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 “兵者诡道”“兵以诈立”, 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 玩弄技巧, 擅长示形, 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其实, 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 《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 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
筹划战争、运筹作战, 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 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可见, 在《孙子兵法》看来, 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善之善”“利可全”, 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 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 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 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
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 也是一种思维结果, 故强调智商。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 尤其强调高智商。因此, “将者, 智、信、仁、勇、严”, 《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明君贤将, 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 则诸侯乘其弊而起, 虽有智者, 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 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故形兵之极, 至于无形;无形, 则深间不能窥视, 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 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 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 《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 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 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 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 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 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 这才是“大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是大智慧, 不仅在于它认识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在于它认识到谋略制胜需要客观物质条件。《计》篇开门见山地提出“五事”“七计”, 并依此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七计”是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二、较好地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有人下意识地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属于情急生智之类的灵感性思维。其实, 《孙子兵法》的战争制胜之道主要是科学思维、灵感思维等和战争实践联动的过程和结果, 既揭示了战争或作战行动的简要过程, 也总结了作战制胜的经验和方法。
(一) 揭示了施计用谋的简要过程
战争或作战的简要过程主要包括“受命”“知”“算”“策”“行”五个主要环节。“受命”即接受作战任务。“凡用兵之法, 将受命于君”, 将帅接受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这是战争或作战行动的起点。“知”即了解情况。“知”是《孙子兵法》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不穷”, “知彼知己”主要指掌握敌我双方与战争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兵力、兵器、编制等情况。“算”即分析情况。它认识到“多算胜, 少算不胜”“无算” (《计》) 无胜的道理。“五事”“七计”就是“算”的主要内容。“策”即拟定作战方案。全文虽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 却在“受命”“知”“行”的基础上, 提出四种可供参考的“策略”, 即“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行”即实施作战方案。作为军事理论着作, 它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作战实施过程, 但提出两点要求:一个是保密。为了保密, 甚至“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 间与所告者皆死”;另一个是善变, “涂有所不由, 军人所不击, 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 君命有所不受”, 《九变》篇指出, 各级指挥军官在具体实施作战方案的过程中, 围绕作战目标和作战任务, 要学会灵活应变,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 提供了施计用谋的主要方法
作战方法是战争或作战制胜的主要内容, 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践相结合产生的, 是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主要阐述了备战、重战、慎战、善战等方面的方法, 其中以善战方法最为精彩, 如“以十攻其一”“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并敌一向, 千里杀将”“兵以诈立, 以利动, 以分合为变”“以正合, 以奇胜”“迂其涂而诱之以利, 后人发, 先人至”等等。《孙子兵法》将所有的作战方法概括为“正”法、“奇”法或常法、变法二类, 最可贵的是它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是基础, “奇”是关键。
三、体现了战争制胜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 “兵者诡道”“兵以诈立”“以迂为直”“形之, 敌必从之;予之, 敌必取之”等, 《孙子兵法》用有限的篇幅或语句阐述了以欺骗为主的战争制胜方法, 但全文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气息, 蕴含的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温暖的人文情怀。
(一) 深邃的哲学思考
客观物质条件是战争制胜的基础和前提。《孙子兵法》十三篇多数篇名就是战争制胜的物质, 如“形”“地形”“九地”“火攻”等。十三篇中很多内容均强调备战和实力。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强调“备战”的名言;“胜兵若以镒称铢, 败兵若以铢称镒”主张加强备战并形成对敌压倒性实力优势;“善战者之胜也, 无智名, 无勇功”, 既然作好了充分的战争或作战准备并拥有绝对实力, 何必借智谋之名, 又何苦费勇敢之功;“兵闻拙速, 未睹巧之久”, 因为双方实力悬殊, 战争或作战进程有快有慢, 但离开实力去玩弄作战技巧只有一条路:速亡。即使“诡道”十二法前四句“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也是在强调实力和能力的基础上再去谈论欺骗和虚实问题, 目的是讲究斗争策略, 以争取战争效益最大化。
《孙子兵法》在探索战争制胜规律的过程中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战争制胜要尊重客观物质基础, 强调“五事”“七计”;筹划战争或作战准备要遵循认识过程和规律, 主张“先知”“多知”“多算”, 反对迷信思想, 反对经验主义, 反对简单类比, 所以说“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先知者, 不可取于鬼神, 不可象于事, 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 知敌之情者也”.
《孙子兵法》在探索战争制胜规律过程中还体现了朴素辩证思维, 能够通过对立统一来把握事物的规律。它不仅认识了矛盾双方的对立, 还意识到双方的转化, 如, 攻防、强弱、劳逸、奇正、虚实、利害、远近、多寡等等对立统一概念, “奇正相生”“杂于利害”“以迂为直”“乱生于治”“强生于弱”“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等相互转化的概念, 在全文中俯拾皆是。
(二) 温暖的人文情怀
《孙子兵法》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残酷现实, 深刻认识到:分裂意味着战争, 战争给人民和民族造成巨大灾难。只有各诸侯国统一了, 社会和百姓才能避免动荡和伤亡, 民族和国家才能和平和发展。有实力、行正义的国家及其军队就必须担负起一统天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然, 无论诸侯争霸战争抑或兼并统一战争, 都是血腥和残酷的。正因为看到士兵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地形》篇呼吁各级将领需拥有“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的爱兵情怀;正因为看到己方士卒的劳苦功高和生命无常, 《地形》篇由己及人, 首倡对待敌方俘虏也要“卒善而养之”.这是一种伟大的政治智慧, 更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火攻》篇认识到“火攻”“水攻”在当时战争中的特殊效果和威慑效应。它刚说明“以水佐攻者明, 以火佐攻者强”, 笔锋突然一转, 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亡国不可以复存, 人死不可以复生”的慑人心魄的语句, 并进一步提出“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观。人文情怀也是《孙子兵法》战争制胜思想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更是古今中外备受推崇的独特魅力。
四、烛照了当今战争制胜的根本原则和规律 信息时代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但《孙子兵法》的战争制胜思想依然能够烛照当今战争制胜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一) 坚持利益至善的目标追求
利益是战争制胜的目标和动力。“军争为利”“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兵不顿而利可全”等, “利”是整个《孙子兵法》书中出现的第二高频字。由此可见, 维护国家、人民及统治阶级的“利”是战争制胜的目标追求和动力源泉。“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火攻》篇指出, 没有十分把握、不到万不得已、莫非情势所逼, 倡导慎战、坚持备战、主张善战, 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 通过实力来追求利益最大化, 并且连续用三个双重否定句, 表达了维护利益的决心和意志, 不战则已, 战则必胜。
我党的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均强调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核心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除强调维护主权、安全利益外, 我党还特别强调人民军队要维护发展利益, 拓展历史使命和任务。面对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 我们坚持利益底线, 强烈表达扞卫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 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就指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 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 坚持实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孙子兵法》中有关“诡道”的篇幅非常 (有限, 全文的重心是讲重战、备战、慎战和善战, 强调客观物质基础和实力优势。“诡道”十二法也是先强调实力和能力。
正因为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习主席指出:“在国际较量中, 政治运筹很重要, 但说到底还是要看有没有实力、会不会运用实力。有足够的实力, 政治运筹才有坚强的后盾, 光靠三寸不烂之舌是不行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军事力量是保底的手段, 是起定海神针作用的。对这一点, 我们要坚定不移”“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习主席这一重大论断, 深刻揭示了世界军事发展的基本规律, 充分反映了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 进一步彰显了科技在战斗力要素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我们要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就必须加大军事科技创新力度, 努力抢占国防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积极谋取未来军事发展的新优势。
(三) 坚持以技施谋的方法手段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孙子兵法》早就认识到, “器” (装备技术) 是战争制胜的重要物质条件, 是施技用谋的基础和手段;唯有“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才能达成“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远程奔袭效果;唯有“行火必有因, 烟火必素具”才能发挥“佐攻者明、佐攻者强”的震慑作用;“势如弩, 节如发机”, 唯有掌握战场双方作战单元或要素的节奏和时机, 才能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夜战多火鼓, 昼战多旌旗”才能达成“同其心、一其力”的协同局面, 等等。
先进科技及其武器装备于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越来越大, 军用人机辅助决策系统尤其是智能化、网络化的尖端设备在战略决策、作战运筹等方面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世界军事强国、大国无不是围绕科技武器装备的制高点来施计斗法, 想方设法地发展己方的高精尖科技武器装备, 千方百计地盯住、应对战略对手的最新科技武器装备。如美国通过颠覆性技术研发、第三次抵销战略来拉开与强劲对手的技术差距和谋略代差, 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我国正在通过科技强军、人才兴军、军民融合等军事战略, 努力促使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加快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积极掌握军事斗争主动权。信息时代作战, 即使“诡诈”之术也必须加强和高科技“联姻”, 技高一尺, 谋高一丈。否则, 不立足高科技武器装备, 传统的“隐真示假”“避实击虚”之类的谋略方法在当代战争中就毫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秦忠宇。孙子兵法军官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探讨孙子兵法中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由:
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77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