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8 12:17:58 | 移动端: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本文关键词: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论文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本文简介: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今天,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还应具备职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即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 本文内容: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今天,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还应具备职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即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创新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规定,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教育为3级、高中与大学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大学教育为5级、研究生教育为6级,而大学教育(5级)又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教育等级属于5B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在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于高职教育的解释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把那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工人,进行为期一年(若专业需要还可有一年)的教育,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使其成为社会生产部门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高职教育可定义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新型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什么是模式?根据我国知名教育家查有梁教授的研究,从模式论的高度,可以对什么是模式的问题给出全面定性的描述,即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模式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模式是一种沟通实际与理论之间的桥梁或中介。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是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培养规格是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培养对象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结构。培养制度是指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评价体系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一般模式就是国家制定的适合于各专业的标准和规范。特殊模式则是以一般模式为指导,针对各专业的特殊性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职业及岗位(群)的要求,进行特殊模式的改革。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职人才。第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企业中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培养的高职人才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第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学练并重是主要特点之一。要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第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本途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以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培养高职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四、创新“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抓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紧贴行业企业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探索并创新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产学一体”;一是学院发展与区域经济为一体,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为一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面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设置专业;三是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为一体,通过项目课程和生产任务,让学生了解在生产、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解决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境再现”:一是通过实训场景再现生产(职业)现场,兼顾企业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的双重功能,建成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产学结合、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习任务再现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再现技术标准,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与生产实际、与行业标准“四融通”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三是通过教学组织再现生产过程,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再现生产与运行管理,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工作的系统化教学,强化对学生职业角色和做事能力的训练。“能力递进”:一是理论知识循序渐进,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结构,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不断深入的全过程培养;二是专业技能分层递进,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通过模拟项目、仿真项目、生产性项目、真实项目分层递进的项目教学,使学生技能水平得到阶段性提升;三是职业能力阶段递进,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在专业教室、综合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实现职业能力阶段递进。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三者是一个有机体,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五、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深入进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据“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1.创建“生产车间”实境,推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生产车间”指的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企业共同搭建的教学平台,再现生物企业生产实境,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通过拆借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共建由生产性实训基地、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组成的“生产车间”,引人生物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岗位操作规范,参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生产车间”的教学运行管理。为充分了解北京地区生物技术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7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仔细剖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群及相应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生物医药和食品行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实验员和研发辅助等。按照北京地区生物技术企业密集,但多数企业用人需求不大的特点,与多家产品方向相近的企业签订“小订单”,根据合作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生物工艺特点构建“柔性化”课程模块,并把企业委托的中试产品加工和产品检测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从事生物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以“生产车间”为实境的人才培养实现形式。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企业,推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改革与实践”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打造“教学工厂”场景,助推数控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数控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教学工厂”指的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引入企业生产要素,再现企业化环境、企业化管理,从人员身份、设备设施、材料分类、工作方法、工作测评和安全规范等全方位融入现代化企业的定置和可视化管理,体现工厂与教学双重属性。数控技术专业到北京地区20余家制造类知名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具有“教学工厂”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式。以学习过程工作化、实训任务生产化、双师指导一体化和环境设施工厂化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训中学,学中训,学训结合。“教学工厂”完全体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再现企业生产实境,校内学生考核与企业员工考核相结合,突出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特点。该专业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2个一等奖,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3.实施“项目工厂”教学,探索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项目工厂”是指通过“引企人校”等校企合作机制,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职业因素融入课程,建立适应“网络工程实施”、“数据中心和网络运维”、“网络应用软件代码编写和测试”岗位群要求的人才培养实境。通过项目工厂中项目化的课程与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达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亦庄、中关村等IT产业园区60余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做项目”这个职业标志性工作,通过校企合作,选取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素材和学生学习与实训的内容。通过学生在课程中学做教学项目,在综合实训中完成难度递进的仿真项目,利用“引企人校”建立“驻校企业”和“学生参与学院网络建设与管理”等机制,创立生产性实训岗位,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在校内实现工学交替,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项目工厂”强化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使用规范的方法“做项目”;强调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工业化、实用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应用。“项目工厂”实境力图从能力与素质两方面把学校变成“以项目训练促使学生职业化的工厂”。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_及专业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4.采用“工作室”教学方式,建立多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支点。“工作室”指的是根据互动媒体设计行业设计师岗位的任职需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创设工作实境,引进企业真实项目,采用企业运作管理流程,实施“双轨交互并行”的教学方式,并具有多媒体产品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等重要功能。通过总结和提炼与企业多年合作培养的经验,探索出“双轨交互并行”的教学方式。此方式的特点是:在“并行”时段内,针对同一个真实项目,A轨由富有行业经验的设计师研发设计真实产品,B轨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真和真实项目设计。在“交互”环节,A轨设计师和B轨教师分别从行业和教学的角度,以“讲解”、“示范”、“点评”和“问答”等方式指导学生。B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A轨同期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有价值的设计创意对A轨设计师同样具有启发作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实际项目设计能力,“传媒艺术设计团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5.引入“营业厅”仿真教学,推进金融服务人才的职业化培养。“营业厅”指的是在实体环境上通过校企共建仿真金融服务机构,同时融入金融企业文化,植入金融行业标准,参照金融企业管理制度,由“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金融保险专业针对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40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调研,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发展情况,将人才培养定位在银行柜员、保险营销员、证券营销员等岗位,为企业输送优质金融服务人才。该专业以“营业厅”为平台,“双导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营业厅”的硬件设施高度仿照金融机构营业厅环境,配备全真专业设备和仿真软件;软件环境着重融入金融企业文化,参照金融企业岗位标准,内涵建设突出“人”和“文化”双重因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同台授课,共同评价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持续积累、自我发展,完成“专业新人一准职业人一职业新人”的角色转化。通过课程改革该专业1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1门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

  推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实现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完美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有利时机,大胆出击,主动与企业、行业、政府建立双边或多边关系,形成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网络体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参与和帮助,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内部的教学改革、体制改革、人事改革工作,构建高职教育运行管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办出特色,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95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