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22 10:29:03 | 移动端: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本文关键词:资本论,陈俊明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本文简介:罗雄飞教授于《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发表《论〈资本论〉“终篇”的逻辑地位》一文,提出与我商榷(以下该文简称为《商榷》)。其本意是论证“终篇”的逻辑地位,但不仅根本没有说清楚,而且将终篇体现的“起点与终点”、&ldquo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 本文内容:


  罗雄飞教授于《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发表《论〈资本论〉“终篇”的逻辑地位》一文,提出与我商榷(以下该文简称为《商榷》)。其本意是论证“终篇”的逻辑地位,但不仅根本没有说清楚,而且将终篇体现的“起点与终点”、“批判与创建”、“历史与逻辑”等三个“统一”都对立起来,完全背离了《资本论》的原意,完全不了解《资本论》终篇的完整性、创新性、历史性。

  一、完整性

  二十七年前,作者就论证过《资本论》终篇的完整性,有终点范畴,后来又有两本专着[2]对该论题进行了详细论证。为了说明问题,这里简要概述如下:

  从字面看,这个第七篇即终篇的五章似乎不能形成完整的论述,而且还没有写完。但是,恩格斯在第三卷序言中指出,该卷是“理论部分的终结”,且“第七篇的手稿是完整的”.很显然,终篇是以“完整”的论述来实现这个“终结”的。马克思在完成了《资本论》全部手稿之后说: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4]其“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可见,《资本论》是有终点的,而且起点和终点是呼应的,否则,就谈不上是艺术的整体和完整的结构。

  既然终篇是完整的,那么各章之间就有内在的联系。第48章主要研究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v和m)在社会表面上的颠倒表现:工资、利息(利润)、地租这些收入形式不同于“资本收入”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收入”.第49章,主要阐明社会总资本的不变资本部分(c,下同)有固定的量的界限,不能被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分配给三个阶级。第50章,综合上两章,说明年价值产品的绝对界限不因各种收入分割比例的变化而变化,[3]而且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些界限都不会改变。因此,这些收入决不能扩大到连c---在社会表面上表现为“资本收入”---也包括在内,由此说明年产品总价值不能由收入决定。也就是说,第50章涉及的是(c + v + m)即资产阶级财富总体。在第51章,马克思的分析进入更深的层次。他指出:资产阶级财富的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

  在揭示了这些关系的历史性质之后,马克思又指出:生产资产阶级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由此观之,这四章的论述归根到底都是围绕总体对象而展开的,所以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而且,这个总体已经“不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6]它比第一、二卷末篇研究社会总资本更为具体,是整体的资本运动的具体形式。

  诚然,第三卷第52章只有一个开头,但这并意味着全书没有完成。作者在前文提到的两本书中已经论证,这是与资本运动这个逻辑圆圈衔接的另一个逻辑圆圈的起点。相对于整体性,完整性更能体现终篇的特征。因为整体的东西未必全部都完整,而完整则意味着完全的整体。终篇的这种完整性能更好地体现全书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它在全书中的地位,即全面体现全书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并开启新的逻辑圆圈。

  首先,它体现了起点范畴与终点范畴的整体关系。《资本论》开篇第一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起点从资产阶级财富总体的元素形式开始,而终篇回归的是资产阶级财富总体的社会表象,这表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始终如一,是回归起点而又高于起点,形成一个大的逻辑圆圈。

  在马克思的理论逻辑中,起点范畴作为总体对象的细胞,包含着整体对象的复杂性规定的萌芽。他说:“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和一切资产阶级形式的全部秘密”.诚然,终点范畴并不是重述这些复杂的规定,但它将这些复杂的内在规定包含在内,并着重阐明它们的社会表象。它已经展开,已经具体化,所以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包含和超越。例如,起点充分论证的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在终篇是作为基本内核包含的,但它还进一步阐明,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规定,在社会表面上会颠倒表现为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决定价值,并且在批判这个“三位一体公式”的极度神秘化的同时,说明其在未来社会不再存在。这就既延续和发展了《资本论》开篇对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分析批判,使起点的批判与终点的批判一脉相承,又将这种批判与全书的目的联系起来,展现了更为具体的历史趋势。

  其次,它体现着终篇与第一、二卷末篇的整体关系。无论是第一、二卷末篇,还是终篇,研究对象都是社会总资本,并且这三篇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资本运动的历史趋势。这不是异曲同工,而是同一乐章的三部曲,而且论证是逐步具体化的。当然,研究角度和研究条件各不相同。在辩证的逻辑过程中,后面的研究总是包含了或扬弃了前面的研究。因此,终篇研究的总体分配已经包含着总体对象的生产和流通。在这里,马克思没有复述前面的研究,而是在收入的形式上,研究社会总资本总体分配的内在规定在社会表面上的表现,即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总分配的社会表象,结合c、v和m的社会表象来说明总体对象的再生产,包含扩大再生产。因为在社会表象上,v和m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并全都进一步转形表现为收入,而c部分无论在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中,都因为在不同资本家手中的转手、流回也都转形表现为收入。这样,终篇的论述就将前两卷末篇的研究结果与流通造成的假象结合起来,阐明它们如何因竞争以及在资本家意识中的转形而颠倒地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财富总体的社会表象在理论上的表现即终点范畴应该就是收入。这样看来,终篇的篇名:“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已经在一定的意义上显示了终点范畴了。

    123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陈俊明谈《资本论》终篇的特点》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01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