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26 10:55:10 | 移动端: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本文关键词:刍议,缺位,隐性,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本文简介:近期听了几节语文阅读展示课,课堂上诸如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集中展示、师生互动等等已成为教学方式的新常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方式多样,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课堂“主人”身份凸显。可是,相对学生而言,某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式微甚至是出现了隐性缺位,笔者对于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隐性缺位问题感触颇深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 本文内容:

  近期听了几节语文阅读展示课,课堂上诸如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集中展示、师生互动等等已成为教学方式的新常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方式多样,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课堂“主人”身份凸显。可是,相对学生而言,某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逐渐式微甚至是出现了隐性缺位,笔者对于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隐性缺位问题感触颇深,或许这些教师隐性缺位的现象也仅仅是寥若晨星,但一段时间以来如鲠在喉,总觉不吐不快,刍荛之见,遂成小文,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先说说小组合作讨论,“雷声大,雨点小”,好些问题没有真正去讨论交流,只做些场面上的“应承”,更重要的是教师根本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只是低头问问学生讨论的结果,回以学生的只有点头默许,有的老师甚至都没参与课堂上的这一活动,只是在学生之间走走看看,甚是轻松,最终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分析还是停留在“原点”,获得不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或者是老师的“智慧共享”,这时的教师就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见解”或是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去引导或鼓励了。讨论成了课堂教学不得不走的形式,成了课堂教学上的“摆设”,这一点有些老师浑然不觉,有的则是“熟视无睹”。这是一种典型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隐性缺位问题。《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有明确的表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的每个成员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不是旁观者,也不能是旁观者。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应该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就没有智慧的共享,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素养,更谈不上“教学相长”了。
  学生的展示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参与度相当高,在这一环节学生尽展个人风采,课堂成了学生的“秀场”。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应该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发言呢?有些老师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只表扬不批评,只鼓励不指瑕,只肯定不改进,甚至还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诸如“很好”“非常好”“真棒”“有文采”这种课堂评价听上去很美丽,感受上很和谐,气氛上很融洽,似乎老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全部自主理解透彻了,老师没有什么可以讲解补充或者点拨的了。面对学生发言,这些老师丢失了自我,只跟着学生“亦步亦趋”,而且点评语言单一、笼统,不能切中肯綮。这其实也是一种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隐性缺位,课堂评价是一种教学艺术,请问课堂上的这些老师,您是否意识到了学生发言的纰漏?是否意识到了学生发言的偏颇?是否意识到了学生发言的广度不足抑或是深度不够?教师的评价固然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的课堂评价也要客观、冷静,富有启发性、引导性、示范性,一个真正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应该放弃单一的笼统的评价,多角度、多层次、具体地对学生展示进行点评,比如文本理解方面如何,学生的分析深度如何,是否抓住了要点,是否理出了层次等等。“课堂评价用语要有亲切性,让学生如沐春风;要有激励性,让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要有导向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有幽默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要有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要有多变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吴俊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10期)总之,对于课堂学生展示,教师的点评要能春风化雨,要能启迪智慧,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想、人格的缺位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师隐性缺位现象,有些教师的教学仅仅做到了“传教材、教参之道,授教材、教参之业,解教材、教参之惑”,教学活动始终“唯教材、教参是从”,教学中的每个问题都要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答案是“凄冷”,绝不认可“凄凉”,教参上说《荷塘月色》书写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学生回答“淡淡的忧伤”那指定也会被“统一到教参的分析”上来的,这样的教师把教学仅仅定位为教《语文》教材,而非用教材教“語文”,在教学活动中行使了“先刻录后播放”的功能,更何况说,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是绝对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权衡一切的。而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只有客观分析,只有知识落实,只有技能训练,而教师自己的“思想”“人格”却在教学中变得“无形无影”了,怎么才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语)呢?诸如此类,囿于教材教参甚至考纲,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行为,都是更为不易察觉的的教师隐性缺位行为,对学生影响更为深远。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试问这些老师,您“身在”而“神不在”,这难道不是一种隐性的缺位?
  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是啊,课堂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的生命意义,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而如今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对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褫夺使教育蜕化为劳动力生产线,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地从教育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摘自中国教师报梁恕俭博客)教师的真正使命就在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唤醒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这种人文品质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
  对于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语文教师来讲,课堂就是他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源于他对文本的体验、认知。观摩程翔老师《将进酒》的教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程翔老师是在用自己生命的体验去感悟诗歌,既而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诗歌的朗诵之中,程翔老师的温文儒雅与李白的豪放浪漫浑然一体,课堂进入到一种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或者说在这堂课中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李白,让学生甚至每个听课者都感受到了那份醉意,那份疏狂,那份酣畅淋漓的美感。这一切,将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格的塑造也将产生一种濡化作用。故而我们应该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地感受母语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建构具有自己的、崇高的、个性的精神家园。
  从学生的需要角度看,“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老师曾说:“学生也需要一个有视野,有思想,有学问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只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弄得热火朝天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这些年有一种流弊:只求一时的热热闹闹,不求对学生深度影响。当然,活动也是需要有的,但它无法替代更深层次的东西:视野、思想、学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语文教学中教师隐性缺位问题刍议》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05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