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27 11:30:14 | 移动端: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本文关键词:赔礼道歉,民事责任,合理性,承担,方式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本文简介:摘要:赔礼道歉即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受害人承认错误,表达歉意。其作为儒家“礼”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社会所传承。道德范畴的赔礼道歉发展成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之一,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的支持和司法实践的推动。  关键词:赔礼道歉;礼;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司法实践  引言  有学者在其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 本文内容:

  摘 要:赔礼道歉即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受害人承认错误,表达歉意。其作为儒家“礼”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社会所传承。道德范畴的赔礼道歉发展成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之一,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现实需要的支持和司法实践的推动。

  关键词:赔礼道歉;礼;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司法实践

  引言

  有学者在其论着中谈到民事责任问题时提到,赔礼道歉这样一种侵权责任,很难具有强制执行力,是不是一种法律责任很值得怀疑[1]14。按照该学者的逻辑理解其话语即:民事法律责任应该具有强制执行力,赔礼道歉很难具有强制执行力,所以质疑赔礼道歉成为一种责任的承担方式。此种说法是否正确,文章将详细分析。

  一、初识赔礼道歉

  (一)赔礼道歉释义

  1.赔礼道歉的通常含义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赔礼是指向人施礼认错,赔礼道歉与道歉同义,是指表示歉意,特指认错,即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生愧疚,主动承认错误,表达歉意,其核心价值在于认错。

  2.民法语境下的赔礼道歉

  《法律大辞书》中,赔礼道歉有二层含义,其中之一认为赔礼道歉是指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方式。赔礼道歉在民事语境下的含义,我国民法学教科书和着作的解释各不相同。“赔礼道歉是指加害人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受害人承认过错,表示歉意。该种民事责任主要适用于侵害人格权的行为。”[2]134“赔礼道歉是指责令违法行为人向受害人公开认错、表示歉意,主要适用于侵害人身权的情形。”[3]299“赔礼道歉是指加害人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受害人进行道歉,以取得其谅解的一种民事责任方式。”[4]373可见,在法律语境下赔礼道歉可以作为一种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具有极其鲜明的法律意义。

  (二)赔礼道歉的内容

  社会学家认为赔礼道歉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第一,要承认自己行为的违法或违道德性;第二,要说明已经认识到行为的危害后果;第三,要承认过错;第四,要表达出诚挚的悔悟和对于伤害的自责;第五,要传达出对于未来维持良好关系的关注;第六,要作出不再发生类似侵害的保证[5]。

  法学界也有学者指出,赔礼道歉至少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承认有害行为的发生造成了损害后果;第二,对于错误行为表示懊悔;第三,愿意赔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第四,保证有害行为不再发生;第五,表示愿意努力维护未来的友好关系[6]。

  还有学者认为,有效的赔礼道歉的内容可以精简到三个方面:第一,承认过错;第二,表示悔恨;第三,表达同情;即无需作出赔偿的承诺,只要表达出同情的态度就是可以让对方接受的赔礼道歉[7]。

  综上,赔礼道歉至少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承认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第二,承认过错;第三,表达懊悔自责之意。这三方面内容是赔礼道歉的核心,如果一个赔礼道歉不能成功传达出以上三层意思,那幺它起不到赔礼道歉的基本作用,没有实质意义。

  (三)赔礼道歉的功能

  1.情感抚慰功能

  亚当·斯密说怨恨是人的自然天性,受害人总希望尽可能多地找到宣泄怨恨的途径,希望自己的损害被人认同,希望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赔礼道歉的天然属性。赔礼道歉作为化解怨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工具,它不仅有利于受害人宣泄愤恨、缓解消极情绪,同时还能抚平受害人的心理创伤,从而增强积极情绪[8]。

  2.排遣负罪感

  对于侵害人来说,在发生了侵害之后,正常情况下都会心存悔恨,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此种负罪感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会使人良心不安深受折磨。赔礼道歉作为侵害人排遣负罪感的有效途径,为负罪感的释放提供一个平台,受害人的宽恕和理解会让侵害人内心平静,对侵害人负罪感的解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3.止纷息讼

  通常民事纠纷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双方的态度。过错方的赔礼道歉表明了过错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得到谅解的态度,使受害方的心理伤害得到补偿,促使受害方宽恕和谅解过错方,进而阻止了矛盾的进一步恶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息诉作用[5]。

  (四)赔礼道歉的民法表现

  赔礼道歉责任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着作权法、各司法解释以及精神损害救济等领域都予以明确规定。例如:《民法通则》第120条、第134条、《侵权责任法》第15条、《着作权法》第47条都认为赔礼道歉是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民通意见》第162条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用赔礼道歉方式承担了民事责任的,应当在法律文书中叙明。《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规定,经人民法院审查之后,通过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进行赔礼道歉。

  二、追根溯源

  赔礼道歉是一个由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并列组成的汉语词组。“道歉”意思较为浅显,就是表达歉意和内疚之情,而“赔礼”则耐人寻味。“礼”在中国自夏礼开始,经殷礼、周礼的传承,孔子、荀子等伟大思想家的体系化,广泛推行于世,成为中华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赔礼道歉是礼文化的一部分[8]。

  “礼”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解读。古人为了避乱求和制定了礼,当和睦秩序被打乱时,通过“道歉”来进行“赔礼”,化解矛盾。具体表现为,每逢纠纷摩擦发生,官员就要求百姓互敬互让,判决过错方赔礼道歉,以达止诉息讼的目的。

  汉武帝标榜儒术,改变了秦汉时期由法家思想主导法律的面貌。从魏晋起,参与法律制定工作的儒家学者将行为规范的“礼”直接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以礼入法的立法模式经南北朝至隋,为唐而集大成。《宋刑统》沿用唐律,明、清律亦深受唐律影响,以礼入法成为中国古代王权社会法律的基本特征[8]。

  以“礼”入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赔礼道歉作为儒家“礼”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社会所传承。法律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不能脱离“中国特色”。赔礼道歉能在中国入法,作为法律责任承担方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

  三、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

  道德范畴的赔礼道歉发展成为今天可以强制执行的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还有如下理由:

  (一)现实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人,单一的市场生活不可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对道德的种种需求也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某些人格侵权案件中,侵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除了肉体和经济上的损害,还包括对受害人心理的伤害。此时,金钱的赔偿固然必要,但是不够充分。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运用,既能弥补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又能在化解矛盾的同时消除侵权人的负罪感,一举两得。

  笔者认为,分析赔礼道歉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必须从赔礼道歉对受害人、侵权人和社会的作用进行权衡。从受害人和社会角度来看,如果强制赔礼道歉能对受害人和社会起到良好的作用,那幺即使侵权人不愿履行赔礼道歉责任,也应当强制侵权行为人赔礼道歉,因在法律语境中,正义是主旋律,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强制侵权行为人赔礼道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侵权行为人的一种惩罚。

  (二)司法实践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通常就是引导侵害人作出真诚的赔礼道歉,取得受害人的谅解,从而化解矛盾,因此赔礼道歉被作为主要的手段大量应用在司法实践中,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老区经验,就是充分发挥赔礼道歉的作用,强调司法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纠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之赔礼道歉的合理性分析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070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