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6-05 11:46:05 | 移动端: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本文关键词:成因,中庸,公务员,应对策略,行政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本文简介:摘要: 从管理学的角度,以我国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阐述公共执政行为中的中庸倾向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集权制为适当分权,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建立以选任制为主的晋升制度,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发挥领导期望作用,鼓励成员参与组织决策;破解消极官场文化,形成“敢为人先”的组织氛围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本文内容:

  摘 要: 从管理学的角度, 以我国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 阐述公共执政行为中的中庸倾向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集权制为适当分权, 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建立以选任制为主的晋升制度, 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发挥领导期望作用, 鼓励成员参与组织决策;破解消极官场文化, 形成“敢为人先”的组织氛围的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一、中庸行为概述

  (一) 中庸和中庸行为的内涵

  中庸的概念乃孔子最先提出。“中庸”二字最早有据可考的文献于《论语·雍也》, 只提及过一次, 孔子并未对“中庸”内涵做出正面且明确的阐释。现如今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和中庸思想的归纳, 大都出自孔子嫡孙子思的《礼记·中庸》和历代大儒的注疏发展而来。因此, 对“中庸”的基本内涵, 先秦大家们和现今学术界的观点更是莫衷一是, 大抵可分为两类。

  1.“中庸”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

  《礼记·中庸》有云:“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道分天地, “修身, 则道立。”在这个层面里中庸的行为核心在于“修身”, 强调个体的品性修持, 这与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以“诚”为本, 兼习“知” (“智”) 、“仁”, “三位一体”以至“修身”;“修身”方可“至德”, 而后“施政”, 可谓“非身正怎可立小家, 一室不安何以安天下”。

  2. 中庸思想是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相比于将中庸视做道德标准的解释, 这里更加侧重于中庸的实践性。“庸者, 用也”, “用”, 就是实践, 是人们对待万事万物的方法及原则。中庸就是在实践过程中, 不过分拘泥, 不太过偏激, 力求做人做事的“中位数”, 把握待人接物的“度”, 从感知入手, 于实践作结, 从道德范畴进入认识领域, 追求人事协调, 强调人际和谐, 侧重个性修持。

  (二) 中庸行为的虚妄及其僭越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更迭, “中庸”不再仅限于原始时期的先王之道, 而是融入了更多颇具时代特征的内涵, 也逐渐从儒学经典跌下神坛, 或误读、或歪曲、或边缘化, 更有甚者蓄意曲解。

  1. 修身养性与得过且过

  (1) 中庸思维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确实存在有利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 其根基就是“修身”。再有“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 , 孟子也认为, 君子的操行应该从自身的修养开始。由此可见, 儒家强调涵养德性, 讲求立德正心, 简单来说就是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 追求“中正”以“至德”, 力求通过内省、慎独、改过、力行诸环节达到“修身”, 最终实现“至德”。

  (2) 片面地解读“中庸”。将“中”译作“折中”“平均”, “折中”则混淆是非, “平均”则效率低下;将“庸”视为“庸碌”“妥协”“不作为”, “庸碌”则怠惰散慢, “妥协”则停滞保守。中庸提倡凡事取中间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标准, 什么都要做一点儿, 但对什么都不过火, 安分守己地活,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国人凡事得过且过, 把随遇而安、随俗浮沉当成了秉持优良传统的借口, 做个随波逐流的“好人”。这种思想极易磨灭人的斗志, 使人个个成为庸碌之辈, 使人变得平庸更有胜者甘于堕落。

  2.“执两用中”的处世哲学与“和稀泥式”的中间路线

  (1) 中庸思维影响着人们的行事原则和处事方式。“中”, 就是采用中间, 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宜的办法[1]。这往往表现在国人遇事小心谨慎, 采取以“和”为贵的做法, 更懂得及时收手, 不把事情做绝, 能够更好地为人处事和处理人际关系, 由此做到“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心中有尺、行有所止、口有所度。

  (2) 逐渐失去了传统精神的正面汲养, 致使传统产生了断层。中庸思想讲求的是把握中间, 折中公允, 反对“过”与“不及”, 然而“中庸”乃“至德”之学, “民鲜久矣”, 加之执“中”更是难上加难。在现实社会里要想自己行事有度, 最好的方法就是勿听、勿想、勿表态, 进而对“中庸”思想本质的理解出现了偏颇。“三勿”行为越多, 久而久之行为自然不偏激了, 态度自然和悦了, “和稀泥”的自然也就多了, 进而培养了大批乡愿之徒凿凿。何谓“乡愿”?古语有云:“乡愿亦无杀人之罪, 而仲尼恶之。”“只为他似忠似廉, 无非假面孔”, 即“乡愿, 德之贼也”。乡愿大抵就是和事佬———和稀泥之辈。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一种独善其身的保命哲学。

  二、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产生的原因

  行政中庸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实质———整体协调性而提出, 以此指代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中庸倾向。指原本具有较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公务员, 由于工作性质、权威压迫、人际斗争压力等原因而采取沉默, 不作为、慢作为的行为, 或主动过滤自己的意见。公务员行政中中庸主要表现在仅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的责任, 勿听、勿想、勿表态的“三勿”纯粹性中庸;“含糊不清”的政策取向和政策传递的“庸官治理”与“熬资历”的工作常态中庸;“和稀泥”“随大流式”的选择性中庸;对权威的恐惧和人际关系维系层面的防御式中庸。

  (二)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的影响因素

  公务员在集体活动中保持中庸的个体, 而在私下的情境或单独与人叙谈时的所思、所想、所干都能按照个人意志自由发挥。这说明, 自身能力的不足并不是导致公务员采取中庸思维方式和中庸行为模式的最主要原因, 而是存在其他外部因素最终促使他们选择了中庸。事实上, 公务员的行政中庸行为是经过一系列成本-利益权衡过后的理性选择。以下从民族文化、我国传统行政制度、公务员自身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1. 传统文化对公务员行政中庸的影响

  文化环境是环境的一种, 特别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环境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现实, 影响着每个人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行为举止。GeertHofstede (1993) 在他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 从权力距离、规避不确定因素、男性化/女性化, 以及长期/短期取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各国的文化。基于中国背景下的公务员行政行为研究, 在这里另外选取集权式传统行政文化等因素参与整体文化因素分析。

  (1) 高权力距离。组织地位和威望在组织的层级结构中的重要程度如何?权力距离的大小对领导者决策和管理权力的影响程度?Hofstede在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时提出了权力距离这一概念, 指在一个组织或机构中组织成员对将自身与管理者分离开的强大而又合法的决策权力的信念。根据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 权力距离有高低之分, 我国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国家。高权力文化就是处于劣势的组织或机构成员对权力分布不均现象有高接受度, 习惯于带有强制和命令的权威性指示。在这种政治环境中, 组织集权明显, 上级往往拥权自重, 下级俯首帖耳,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分布极不平均。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多表现为“尊卑有序则上下和”的社会心理契约和“委婉、含蓄式”的情感承诺, 这种心理直接造成公务员的行政中庸倾向。

  (2) 长期取向———儒家动力论。长短期文化取向是Hofstede基于亚洲独有的儒家价值观问题提出的新思路。长期文化取向又被称为“儒家动力论”。这种文化提倡坚持性和持续性, 重视由身份和地位确立的社会关系, 以保护个体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和谐性为目标, 强调羞耻感和人情面子的保护。在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下, 这使得以家庭为主要社会构成的东方社会体系得以构建, 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尽管个体有与他人有相左的意见或行为, 但是在孔夫子提倡的以整体和谐为核心的“儒”文化背景下, 个人为了保持整体的和谐, 会采取主动沉默或是自我退让的方式, 自动过滤自身的意见或是行为。因此, 儒家动力论中的“全局观”“整体性”, 可能是组织成员避免选择低风险性和抑制性行政行为, 而选择中庸行为的文化根源之一。

  (3) 传统行政文化。古来中国人就强调中庸之道。从以“中”“正”为核心的古代先王之道, 到以《周易》为核心的“适中”要求, 再到儒学自古以来的“德治”传统。如“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或是“恭、宽、信、敏、惠”。在《从政篇》中更是归纳出“五德”的概念:“愋 (宽) 、共 (恭) 、惠、仁、敬”, 此“五德”兼有伦理文化特征和政治道德范畴特点。这些古训俯拾皆是。受这些古训的影响, 中国人自古喜欢谦谦君子志士仁人, 而非那些邪魅跋扈的狂狷之士。《潜夫论》有云:“士贵有辞, 亦憎多口。故曰:‘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这种两端执中, 极力保持平允之态, 一张微笑的脸上始终保持着“高深莫测”的神情, 这些人都是深谙“中庸之道”之人。譬如, 古时大哲人东方朔, 朝堂之上与各文武大臣相互说着话, 云遮雾罩、玄而又玄, 运用较为隐晦的方式谏言吉凶, 凸显其混世活命之“大隐”。反观那些不讲究中庸的人, 譬如, 历史上敢于实话实说的魏征每进切谏, 有时候犯颜直谏说得过于直了, 即便位极人臣也险些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由此可见,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一招出错便可危及身家性命, 诚然已成为现如今身居庙堂之人生存的一大哲学。

  2. 行政制度对公务员行政中庸的影响

  (1) 晋升制度下的公务员中庸。我国公务员晋升制度下的渠道狭窄, 是影响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产生行政中庸行为的主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晋升制度源自高度政治集权下的传统科举选任, 经历近代“五权学说”和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颇具时代特征的理论和制度, 逐步演化为现如今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公务员晋升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选任制度有所完善,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考选入职”“职务晋升”和“职级晋升”相结合的公务人员入职晋升制度。公务员入职“凡进必考”, 县级以下公务员设置五个职级, 基层公务人员从副科级到正部级共八级台阶, 按照平均5年一升迁的最低年限和经历标准, 要想从一名副科层级的科员晋升至正部级别官员最少需要25年。公务员晋升之路层层向上、环环相扣, 加之“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官场晋升的腐败行为, 晋升中的人为成分很重, 使得基层公务员的晋升之路愈加艰难。因而, 公务员晋升几率小、年限长这一客观事实也是促使公务人员行政中庸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2) 公务员“终身制”下的中庸行为。公务员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各界称之为“铁饭碗”。一是岗位较稳定———“旱涝保收”, 相对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 只有小概率下岗和破产的危机;二是福利待遇较好, 就算是退休工资也比普通企事业职工高上一大截。因而, 对大多数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来讲, 考取公务员拥有高度的从业预期, 享受着丰厚的薪资待遇和退休保障。一方面, 极易使他们失去“敢创、敢破、敢立”的工作热情, 产生“小进则满”甚至是不思进取的懈怠思想;另一方面, 丰厚而全面的职业保障也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客观上形成工作上平推平拥和“吃大锅饭”现象。只要这些编制内的公务人员能够确保在职期间基本无重大过错, 就可保证终身在职。特别是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干部和高资历的公务员, 更是有严重的守摊思想———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自我感觉忙碌了大半辈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终于可以“喘喘气、歇歇脚”。因此, 为了保证和谐的人事和人际关系, 中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自我效能感缺乏对公务员行政中庸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一种将自身能力与现实问题相匹配的判断过程和自我认识过程。自我效能感的缺乏是促使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畏首畏尾, 在面对压力时情绪化处理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畏首畏尾和情绪化的处理问题并非毫无效用, 它符合低自我效能感个人的心理期望。但是, 一旦遭到高强度的整改和打压, 他们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即向上, 自身能力不足, 无法与现实问题相匹配;往下, 现实问题的客观性与群众性使他们无法逃避。在这种情况下, 低自我效能感的公务人员往往在公共行政过程中采取“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畏难态度, 走“和稀泥式”的中间路线, 做了事, 没多做也没有不做, 更没有做错, 如此一来图“完成任务”草率交差, 给公务员队伍内部和社会各界造成不良影响。

  三、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的管理对策

  不可否认的是, 公共行政行为多多少少地参杂和承袭传统中庸思维的积弊, 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广泛和深远。在呼唤公共管理创新的今天,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重提“中庸之道”, 为政府改革提供某种启发性思路。

  (一) 改集权制为适当分权, 完善权力约束机制

  通过分权的方式改变处于较为劣势的组织成员对权力分布不均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领导层对权力的使用, 增加基层公务人员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 使每一位参与行政工作的公务人员拥有一定的自我建议动机和自由裁量权力。

  建立健全组织成员对领导层级的内部监督机制, 发挥媒体监督的发声咽喉的遏制作用拓宽监督举报的渠道和路径, 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二) 建设以选任制为主的晋升制, 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改以上级直接任命为核心的传统任命制度为以选任制、聘任制为主的晋升制, 建立刚性透明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形式, 减少人为因素对公务人员晋升的干预。

  在组织干部换届选任时, 可以进行民主公选, 改变这样“内部解决式”的晋升形式, 采取科学、民主、透明的晋升制度, 打破“圈子文化”怪像。

  (三)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增强公务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目标激励激发动机, 指导行为、有针对性的报酬激励和强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压力激励。

  在日常工作中, 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建立健全符合公务员实际需要的激励制度, 增强公务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发挥领导者情感治理的作用, 鼓励成员参与组织决策

  组织领导者应利用积极有效的正能量期望感染带有负向情绪的个体, 科学分析期望对员工的引导、影响和塑造, 适时地向组织成员表现出对积极行政行为的期望、鼓励和赞美。

  发挥领导情感治理作用, 在情感影响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施恩措施, 回应情感, 塑造行为, 通过将组织价值观内化成为成员的个人愿景, 直接或间接地引导负能量个体产生积极稳定的社会情感, 实现组织目标就是实现个人目标, 进一步挖掘基层公务人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本文结尾, 难免“中庸”, 一家之言实道不明我国背景下“中庸之道”对公务员行政行为影响, 慢慢体悟, 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肖安平.中庸思想合理因素刍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457-460.
  [2]孙擎, 韩林杉.中庸之道与社会生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 (17) :106-107.
  [3]庞朴.庞朴文集 (第四卷一分为三)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4]梁明, 梁雅明.管理学视角下“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69-72.
  [5]孔宪峰.“中庸”的本义及其时代价值[J].理论导刊, 2010 (9) :28-32.

    赵鹏程,杨丹妮.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9(05):36-3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公务员行政中庸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24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